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219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873/144892 (79%)
造访人次 : 51933910      在线人数 : 5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219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99


    题名: 高中雙語實驗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Well-be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作者: 楊佩梅
    Yang, Pei-Mei
    贡献者: 陳木金
    郭昭佑

    Chen, Mu-Jin
    Guo, Chao-Yu

    楊佩梅
    Yang, Pei-Mei
    关键词: 高中雙語實驗班
    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
    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幸福感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well-being
    日期: 2022
    上传时间: 2022-10-05 09:33:27 (UTC+8)
    摘要: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高中雙語實驗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幸福感之現況及關係。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編製「高中雙語實驗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問卷」進行調查,以全臺高中雙語實驗班之教務主任、教務處組長、教師為調查對象,共抽取21所學校共計462位受試者為樣本,計回收436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4.37%;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高中雙語實驗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量表整體及各分向度之得分為中高程度,其中又以「魅力影響」得分最高,「建立願景」得分最低。
    二、高中雙語實驗班教師專業發展量表整體及各分向度之得分為中高程度,其中又以「敬業精進」得分最高,「雙語教育知能」得分最低。
    三、高中雙語實驗班教師幸福感量表整體及分向度之得分為中高程度,其中又以「樂觀態度」得分最高,「工作成就」得分最低。
    四、高中雙語實驗班教師在「最高學歷」、「擔任職務」、「服務年資」與「學校地區」之背景變項的不同,其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幸福感得分的情形部分呈現顯著差異。
    五、「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幸福感」,兩兩間為顯著正相關。
    六、「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幸福感」具有相當之適配性檢定獲得驗證支持,能解釋主要變項間的關係。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俾供學校、教育主管行政機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well-be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s, this study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investigative questionnaire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well-be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is the main tool we use. The sample includes 462 teachers selected from 21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Of the distributed copies, 436 questionnaires have returned as valid, with the return rate of 94.37%.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has an above moderate performance in the overall and various aspects;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n "Glamour influence," and the lowest in “Build a vision.”
    2.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shows an above moderate performance in the overall and various aspects;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n “Dedicated and diligent” and the lowest in “Bilingual education knowledge.”
    3. The teachers’ well-be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shows an above moderate performance in the overall and various aspects;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n “Optimistic attitude,” and the lowest in “Work achievement.” 「
    4. Based o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demography (education, current job, years in service and school area) of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teacher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well-being can be inferred.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mo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well-being.
    6. The proper fit sit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incipal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s’ well-being has been verified as positive, and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main variable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seni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bilingual classes,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future follow-up studies.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丁英哲(2008)。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丁國財(2014)。新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大前研一(1993)。策略家的智慧。長河出版社。
    大前研一(2009)。專業。天下文化。
    中時新聞網(2021年11月06日)。高中職雙語實驗班 師生挑戰大。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1106000414-260114?chdtv
    王君豪等(2017)。正向人際及生活能力訓練課程。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出版。
    王秀燕(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王金香(2003)。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
    王怡茹(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美惠(2004)。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王芝翔(2012)。校長轉型領導及交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王秋敏(2018)。臺北市優質學校專業發展指標認同度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王秋絨 (1991)。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師大書苑。
    王秋霜(2014)。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王俊杰(2010)。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王煥琛(1990)。我國小學師資教育之發展與趨向。教育學術論文(上),750-769。三民。
    王登方(2001)。國中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王舒誼(2009)。大學校院學生社團負責人轉型領導與成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王斌華(2003)。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中外比較。教育研究月刊,116,97-105。
    王惠萱(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王琇萱(2014)。澎湖縣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方淑芬(2007)。臺北縣市高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方暄涵(2010)。基隆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特質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司明鑫(2013)。軍事校院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以空軍校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朱乙真(2019)。雙語國家元年 全臺英語教學資源體檢。遠見未來Family雜誌。 取自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084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季刊, 3(2), 33-56。
    朱家昱(2015) 。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朱嘉芳(2008)。高雄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行政院(2019)。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行政院網頁: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4F8ED5441E33EA7B&s=A12EBB8E2B26BF6C
    江山定(2017)。私立高級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教師專業發展與資優生有效學習之關係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何宜純(2009)。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何飛鵬(2012年6月8日)。什麼是專業。經理人月刊。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13508
    何飛鵬(2016)。管理者的對與錯:43則管理課題解答。商周出版。
    何淑蘭(2015)。新竹縣國小教師幸福感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何蘊琪(1999)。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宋秋儀譯(2006)組織領導學(第五版)。華泰文化。Yukl, G.原著。(2002)。
    余民寧(2015)。幸福心理學—從幽谷邁向巔峰之路。心理出版社。
    余秋蘭(2014)。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願景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余育嫺(2016)。初為人母之國小教師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李旭梅、林如玉(2016)。以資源保存理論,論心理資本,幸福感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6(1),69-89。
    李志梅(2013)。影響教師幸福感因素探析。科教導刊,22,51-52。
    李明昭(2011)。高職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李貞儀(2005)。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李貞儀(2011)。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信任、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李政賢譯(2011)。正向心理學。Steve R. Baumgardner Marie K. Crothers 原著。五南。
    李姿寰(2021)。雲林縣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與教學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
    李俊湖(1994)。專業成長涵義之分析。竹縣文教,8,85-90。
    李俊湖(2007)。從教師評鑑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研習資訊,24(1),139-148。
    李俊毅(2018)。公立高中職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莉薇(2009)。飛盤狗運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李華輝(2008)。軍事學校校長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吳宜芳(2020)。臺北市私立幸福技術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一位發明展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吳和堂(2015)。教師心理幸福感量表之發展。論文發表於師資培育新趨勢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
    吳明隆(2005)。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知城數位。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五南。
    吳明隆(2009a)。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
    吳明隆(2009b)。結構方程模式:AMOS的操作與應用。五南。
    吳明隆、凃金堂(2012)。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
    吳明隆、張毓仁(2018)。SPSS問卷統計分析快速上手祕笈。五南。
    吳欣玲(2015)。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百祿(2002)。願景領導的探討。學校行政,21,3-11。
    吳育新(2010)。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吳冠伶(2008)。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信任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吳淑芬(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校長領導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心理。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五南。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領導的新取向。教育研究雙刊,32,13-17。
    吳清山(1997)。建立教師專業權威之探索-談專業知能、專業自主與專業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9,33-43。
    吳清山(1998)。三輪馬車跑得快-建立學校行政、教師會與家長會三者良性互動之探究。「現代教育論壇」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清山(2000)。龐大的教育改造工程才開始:教育基本法與教育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32,2-10。
    吳清山(2002)。學校效能研究(二版)。五南。
    吳清山(2003)。學校效能研究:理念與應用。臺灣教育,619期,2-13。
    吳清山、賴協志 (2006)。國民教育政策檢討與策進。教育資料集刊,31,61-89。
    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優質學校,30-40頁。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7)。實驗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55期,168。
    吳清山、高家斌(2009)。臺灣近二十年學校效能研究論文取向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8期,5-27。
    吳清山(2010)。師資培與研究。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2)。教育幸福的理念與實踐策略。教育研究月刊,第220期,4-15。
    吳清山(2016)。教育的正向力量。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6)。未來教育發展動向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70期,13-27。
    https://doi.org/10.3966/168063602016100270002
    吳清山(2017)。 素養導向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第21期,1-24。
    吳清基(1982)。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研究。教育部中教司。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師大書苑。
    吳清基、陳美玉、楊振昇、顏國樑(2000)。教育行政。五南。
    吳清基等(2007)。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之研究。心理。
    吳煥烘(2004)。學校行政領導理論與實務。五南。
    吳聰智(2007)。有效能的安全領導:轉型領導及互易領導。工業安全衛生,7期,40-48。
    呂玉珍(2007)。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呂志昌(2011)。轉型領導對國軍同仁組織承諾的影響-以調節焦點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
    呂旺澤(2008)。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呂雨璇 (2020)。嘉義地區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呂美慧(2012a)。雙語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資訊網。20210611參考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0/
    呂美慧(2012b)。專業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資訊網。20210628參考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3/
    呂政達(1987)。還幸福一個本來面目。出自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張老師文化。
    巫孟蓁(2019)。國民小學校務發展計畫、績效目標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杜瑞澤,杜雅雯(2019)。以心理學觀點探討幸福感品牌形象關鍵法則。設計學報,24(3),1-24。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阮靜雯(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周碩政 (2009)。桃竹苗區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之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子雯 (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合懋(2001)。國民小學校長的成就目標、終身學習經驗、轉型領導與其多元智慧學校經營理念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志興(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杏霏(2012)。南投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習型學校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佳蓁(2018)。國民中學主任角色壓力、工作倦怠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學校行政,115,91-120。
    林佳蓁(2021)。校長領導風格對學校組織健康影響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怡玲(2008)。青少年知覺與重要他人關係量表之編製及其與身心健康、幸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明地(1998)。從自我更新取向的專業發展看教師在職進修。87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明地(2000)。校長領導的影響:近三十年來研究成果的分析。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社會科學,10(2),232-254。
    林明地(2001)。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談校長專業發展。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主編),中小學校長專業成長制度規劃(17-38)。復文書局。
    林明珠、張玉明、林麗華(2007)。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體育老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嘉南學報,33,403-411。
    林永森(2009)。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休閒利益之中介角色。運動與遊憩研究,4(2),185-200。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思伶譯(2005)。領導與科學。梅霖文化。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5。
    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師大書苑。
    林淑儀(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林新發(1983)。五專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文景。
    林萃芃(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林菁(2018)。國小探究式資訊素養融入課程之研究: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5(2),103-137。
    林靜儀(2005)。領導型態、角色壓力、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林瓏哲(2021)。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對教師增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胡才美(2009)。國中生家庭功能、幸福感與憂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青少年福利需求之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成效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姚繼儒(2008)。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變革關注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Argle,M.原著。巨流。
    姜添輝 (1999),結構功能主義專業特質論之評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251-272頁)。臺灣書店。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師大書苑。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6日)。雙語實驗班招生簡章。
    Https://www.kghs.kh.edu.tw/home
    唐永泰(2001)。魅力領導與追隨者效能影響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0(2),167-204。
    夏曉葳(2010)。國中生人格特質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高雄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夏麗鳳(2011)。以澎湖縣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進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6-117。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五南。
    秦夢群、朱子君、黃旭鈞、郭昭佑、何宣甫、湯志民、林偉人、葉連祺、濮世緯、陳錫珍(2007)。學校行政。五南。
    秦夢群、吳勁甫(2009)。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當代教育研究,17(3),83-124。
    秦夢群(2019)。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四版)。五南。
    洪怡靜(2013)。高中職餐旅群教師教學效能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洪孟妤(2011)。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家長式領導與學生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翁福元、林松柏(2004)。臺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芻議。教育科學期刊,4(2),63-94。
    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前教師的專業認同。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 (2),59-89。
    孫志麟(2008)。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九十七學年度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29。國立中興大學。
    孫國華(1997)。國民中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6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dysh.tyc.edu.tw/ischool/publish_page/3/?cid=1925
    徐宇瑩(2010)。國民中學教師自我效能、幸福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態度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徐美雯(2011)。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徐春花(2009)。臺北市優質學校踐行之評估---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取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許乃文(2020)。雲嘉地區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許文寧(2013)。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組織認同影響之研究---教師心理賦權之中介效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許翔惠(201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
    許榮芝(2019)。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范熾文(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1-22。
    范熾文(2011)。校長文化領導的角色與實踐策略。臺灣教育,667期,38-43。
    范熾文、陳純慧(2010)。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教育行政雙月刊,68,70-93。
    范熾文、張淑芬(2011)。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互易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雙月刊,76,1-23。
    涂欽文(2008)。國小教師知覺校長互易領導、轉型領導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粘淑芬(2003)。高職訓導主任領導權力、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武昌(2014)。臺灣英語教育的「變」與「不變」:面對挑戰,提升英語力。中等教育,65(3),6-17。
    張明忠(200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健體領域教之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務。東華。
    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張美婷(2014)。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私立國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8(6),50-54。
    張德銳(1994)。教育行政研究。五南。
    張德銳、丁一顧(2000)。美國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及校長專業發展。 教育資料與研究,37,52-60。
    張德銳(2006)。中小學優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及教學經驗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五南。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復文。
    張賜光(2003)。桃園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戚樹誠、黃敏萍(1995)。國內大型企業魅力領導與公司規範之關連性研究。臺大管理論叢,6(2),109-134。
    教育部(2018)。教育部推動雙語國家計劃。教育部。
    教育部(2020)。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
    取自網路 https://reurl.cc/odxdYD
    教育部(2021)。教育部國民與學前教育署補助擴增高級中等學校雙語實驗班計畫。https://cantor.math.ntn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4/教育部國前署補助擴增高級中等學校雙語實驗班計畫.pdf
    國立竹北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2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cpshs.hcc.edu.tw/home
    國立東石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2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tssh.cyc.edu.tw/
    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3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chgsh.chc.edu.tw/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3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klsh.kl.edu.tw/spclass/ceng/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3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tnfsh.tn.edu.tw/
    國立鳳山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5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fssh.khc.edu.tw/ischool/publish_page/0/
    國立羅東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5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www.ltsh.ilc.edu.tw/
    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4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sites.Google.com/lygsh.ilc.edu.tw/bilingual/
    國家發展委員會(2008)。挑戰 2008:E 世代人才培育成效預估。國家發展委員會。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雙語國家政策。國家發展委員會。
    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4日)。雙語實驗班。
    https://aljh.kl.edu.tw
    基隆市立暖暖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4日)。雙語實驗班。
    https://nnjh.kl.edu.tw/
    梁坤明(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狀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曾佩婷(2017)。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曾進發(2004)。臺北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邵治家(2012)。國中生幸福感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邱雯瑛(2015)。工作壓力與教師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組織支持為調節變項、情緒勞務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邱勝濱(2000)。私立高職校長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
    邱勝濱(2008)。高中職校長領導特質、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3版)。五南。
    邱毓玲(2009)。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轉型領導影響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知覺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邱靜美(2013)。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程煒庭(2021)。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黃宗顯(2008)。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五南。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東華。
    黃長發(2005)。大學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25-41。
    黃秋婷(2021)。臺灣東部地區高中教師幸福感與效能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
    黃柏勳(2004)。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候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素青(2014)。轉型領導、互易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黃家齊譯(2011)。組織行為學(第十三版)。華泰文化,Robbins,S.P.原著(2009)。
    黃芳銘(2004)。結構方程模式在教育資料應用之研究。五南。
    黃芳銘、楊金寶(2002)。國中生家庭階級影響偏差行為模式之研究。師大學報,47(2),203-230。
    黃閔芬 (2020)。 技術型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偉洲(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黃裕婷 (2015)。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黃惠如(2008)。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查。康健雜誌,113,54-71。
    黃曉樺(2011)。國中生家庭結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黃瀗瑱(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雅虎新聞網(2022年1月10日)。臺北市發布雙語教育白皮書 2026年市立國中小全面實施雙語教育。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news/臺北市發布雙語教育白皮書-2026年市立國中小全面實施雙語教育-095035495
    傅清雪(2012)。「幸福感教學」我們可以怎麼做?英國社會與情緒發展學習方案(SEAL)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218,210-218。
    楊振富譯(1997) 領導者:領導,如何成功。實學社。Bennis,W. & Nanus, B.原著(1985)。
    楊雅婷(2020)。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詹宜真(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詹美珍(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詹益鉅(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學校建設性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鄒文莉(2020)。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訓。師友雙月刊,622,31。
    游佩郁(2011)。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湯梅英(2000)。專業。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大辭書。2021/11/16引自教育部教育百科網站。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
    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4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hwsh.tc.edu.tw/
    臺中市立忠明高級中學網頁(2021年11月4日)。雙語實驗班簡介。
    https://cmsh.tc.edu.tw/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年6月16日)。臺北市109學年度28所雙語學校穩健上路,110學年度朝25%比例邁進!教育局新聞稿-1090616。 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F560782595DACFC&sms=72544237BBE4C5F6&s=90CD54C91B86270C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2年1月)。臺北市雙語教育白皮書。
    https://www-ws.gov.taipei/Download.ashx?u
    廖尹秀(2017)。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對教師工作幸福感之影響─以教師信任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
    廖芬娟(2008)。臺北市私立幼稚園園長轉型領導與成員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廖英昭(2005)。國小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廖偉民(2020)。2020年臺灣公立國小推展雙語教育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90-96。
    廖建宇(2009)。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校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連銘棋(2008)。國小教師對校長領導風格之知覺與其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郭正忠(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郭芳庭(2010)。國中學生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師大書苑。
    葉淑儀譯(1999)。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桂冠圖書。Lambert, L., et al. 原著(1995). The constructivist leader. NY: Teachers Colleges, Columbia University.
    葉連祺(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願景之建構分析。學校行政,19,107-126。
    葉連祺(2003)。中小學教師檢定政策評鑑模式之建構和應用: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教育資料集刊,28,351-372。
    劉仕慧(2014)。高雄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玉玲(2011)。組織行為。華泰文化。
    劉秀惠(2014)。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幸福感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劉佳惠(2004)。公立高工專業類科教師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劉春榮(1997)。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承諾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2,85-95。
    劉家樺(2021)。高雄市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年金改革公平認知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劉創任(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劉堯馨(2022)。雙語教育推行之探討:以臺北市一所雙語實驗課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靜鈴(2007)。學士後國小師資班教師的專業社會化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聯合新聞網(2021-09-08)。僅0.35%高中生吃得到 50校雙語實驗班「拔尖不扶弱」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5729822
    陳木金(1997),談教師領導技巧對有效班級經營策略影響之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教育改革專輯」,69-96。
    陳木金(2005)。創造專業與評鑑結合的教師進修文化。師友月刊,461,12-16。
    陳文江、李正慧(2013)。單車遊客休閒參與動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后豐自行車道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1),98-116。
    陳以真、鄭桂玫(2005)。魅力領導在體育教學課程上之應用。屏師體育, 9,158-164
    陳吳政(2002)。組織文化、領導行為、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嘉南地區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陳佳雯 (2011)。臺南市國民中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陳香利(2006)。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昭文(201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陳秋容(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陳政翊(2011)。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幸福感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陳玲婉(2005)。國小學童母親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亭燏(2009)。校長教學視導、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琇琴(2010)。國民小學學生知覺級任教師轉型領導、班級氣氛與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瑞堂(2006)。高屏地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瑞堂(2008)。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聖謨(2000)。學校願景與領導。學校行政,6,50-58。
    陳逸芹(2008)。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陳涵琳(2012)。國中生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陳嘉惠(2001)。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陳維寧(201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原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慧姿(2006)。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慧姿(2013)。高中教師靈性健康、寬恕與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製及其預測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麗卿(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學賢(2004)。高雄市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盧建銘(2012)。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幸福感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潘美芳(2019),臺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陸洛 (1994)。 Michael Argyle:英國社會心理學大師。思與言,32(2),219-234。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之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 (2007)。華人的幸福觀與幸福感。心理學應用探索,9(1),19-30。
    賴明琪(2015)。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賴淑娟(2016)。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學習社群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賴威岑 (2015) 。轉換型領導、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研究-情緒智力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賴樺蓁(2015)。新北市國小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濮世緯(1997)。校長轉型領導、教師握制信念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蔡安繕(2017)。國民中學學校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教師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蔡長周(2013)。臺中市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蔡明翰 (2013)。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蔡明霞(2008)。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其角色衝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蔡怡汝(2007)。國小教師的教師評鑑態度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蔡培村(1995)。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麗文文化。
    蔡培村(1997)。從專業發展論教師校學成長的策略。載於第一屆教育行政研究發展獎勵得獎作品選輯(170-196)。教育部。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麗文文化。
    蔡淇華(2009)。中投區高中校長轉型領導、內部行銷導向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進雄(1999)。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進雄(2000)。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4)。學校轉型領導的理論與實際。教育研究月刊,119,53-65。
    蔡進雄(2005)。學校領導理論研究。師大書苑。
    蔡進雄(2019)。中小學校長教練式領導理論與實務演練:從師傅到教練。教育行政論壇,11(1),1-14。
    鍾任琴(1993)。國小實習教師教育專業信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鍾育琪(2017)。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謝文全 (1995) 。比較教育行政。五南。
    謝文全 (2002) 。學校行政。五南。
    謝文全(2005)。學校行政。五南。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第三版)。高等教育。
    謝文全(2016)。教育行政學。高等教育。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謝佩妤(2009)。國民中學、小學教師智慧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大學。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259-286。
    魏炎順(1992)。國小美勞科教師學科專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魏建忠(2001)。 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鄧宇君(2020)。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創新教學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
    鄭文宗(2004)。高中職行政主管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
    鄭吉泉(1999)。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學校本位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鄭彩鳳、吳勁甫(2003)。學校領導研究的新取向-競值架構的領導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11,67-83。
    鄭智文(2002)。職業學校科主任中國式領導模式、貝式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高等教育。
    蕭伊伶(2009)。高雄縣國民中學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導入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五南。
    蕭雪梅(2002)。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行政人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蕭博仁(2013)。臺南市國中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

    貳、西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Plenum Press.
    Anthony F. G. (1973). Developing Plan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NASSP Bulletin, 57(377), 1-8. https://doi.org/10.1177/019263657305737701
    Argyle, M. (199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Routedge.
    Argyle, M. (1999).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Argyle, M. (201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Routledge.
    Argyle, M., & Crossland, J. (1987). The dimen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09.1987.tb00773.x
    Baker, C. (2011).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5th ed.). Multilingual Matters.
    Barling, J., Kelloway, E. K., & Weber, T. (1996).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ining on attitudinal and financial outcomes: A field experi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6), 827-832.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Free Press.
    Bass, B. M. (1990). Bass and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Theory,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applications. Free Press.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0).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ass, B. M., & Riggio, R. E. (2006).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2n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ennis, W., & Nanus, B. (1985). 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Harper & Row.
    Burns, J. M. (1978).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Harper & Row.
    Bass, B. M. (1998).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industrial, military, and educational impact.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ass, B. M. (1999).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1), 9-32.
    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gy, 66, 32-40.
    Blandford, S. (200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In F. Banks, & A. S. Mayes (Eds.), Earl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pp. 12-19). David Fulton.
    Bolger, N., & Amarel, D. (2007).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visibility on adjustment to stress: Experiment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3), 458-475.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Harper & Row.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2), 117-124.
    Carr-Saunders, M., & Wilson, P.A. (1964). The Professions.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igitized, Oct 13, 2011.
    Clark, R. E., & Estes, F. (2002). Turning research into results: A guide to selecting the right performance solutions. CEP Press.
    Cohen, A. P. (1985).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Tavistock Publications.
    Coyle, D. (2005). CLIL planning tools for teacher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Coyle, D. (2007).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owards a connected research agenda for CLIL pedagog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10(5), 543-562. https://doi.org/10.2167/beb459.0
    Coyle, D. (2018). The place of CLIL in (bilingual) edu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57(3), 166-176.
    Crystal, 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mmins, J. (1979). 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 the optimum age question and some other matters. Bilingualism, 19, 121-129.
    Cummins, J. (1980). The entry and exit fallacy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 Baker & N. H. Hornberger (Eds.), An Introductory reader to the writings of Jim Cummins (pp. 110-138). Multilingual Matters.
    Dean, J. (1974). The role of local advisory service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E. Admas (Ed),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eachers’ centers (pp. 95-124). Pergamon Press.
    Dearden, J. (2015).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A growing global phenomenon. British Council.
    Desimone, L. M. (2009). Improving impact studi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ward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asur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8(3), 181-199. https://doi.org/10.3102/0013189X08331140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Collier.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Diener, E. D., & Suh, E. (1998).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17, 304-324.
    Diener, E., Sandvik, E., Seidlitz, L., & Diener, M.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8(3), 195-223.
    Din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ownton, J. V. (1973). Leadership: Commitment and charisma in revolutionary process. Free Press.
    Dupuy, H. J. (1970). Developmental rationale, substantive, derivative, and conceptual relevance of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Elsbree, W. S., McNally, H. J., & Wynn, R. (1967).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Van Nostrand Reinhold.
    Eurydice (2006).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at school in Europe. Eurydice Unit. http://www.eurydice.org.
    Ferguson, G. H., & Ferguson, W. F. (1987). Distinguishing Voluntary from Involuntary, Nurse Turnover, Nursing Management 17(12), 43-44.
    Fiedler, F.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McGraw-Hill.
    Firth, A. (1996). The discursive accomplishment of normality. On “lingua franca” English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Pragmatics, 26, 237-259.
    George, D., & Mallery, P. (2003). 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 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 11.0 update (4th ed.). Allyn & Bacon.
    Graddol, D. (2006). English next: Why global English may mean the end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British Council.
    https://englishagenda.britishcouncil.org/continu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pd-researchers/english-next.
    Gregorc, A. F. (1973). Developing plan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 NASSP Bulletin, 57, 1-8.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rwin Press.
    Guskey, T. R. (2002).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45-51.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Macmillan Reference.
    Halpin, A.W., Croft, O. B., & Halpin, A.W. (1966). Theory and research in administration. The Macmillam Company.
    Hansen, K. (1997). British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Two debate terms. In E.W. Schneider (Ed.),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p. 59-69). John Benjamins.
    Hessami, Z. (2010). The size and composi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in Europe and its impact on well-being. KYKLOS, 63(3), 346-382.
    Hills, P., & Argyle, M. (2002). The Oxford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a compact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3, 1073-1082.
    Hoffman, L. W., & Manis, J. D. (1982). The value of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F. I. Nye (Ed.), Family relationships (pp. 143-170). Sage.
    Kahneman, D., & Krueger, A. B. (2006). 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 3-24.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1), 31-36.
    Kantor, R. M. (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commitment 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itm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 499-517.
    Kast, F., & Rosenzweig J. (1979).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 (3rd ed.). McGraw-Hill.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 607-610.
    Ke, I. (2012).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Findings from ELF online projects and implications for ELT in Taiwan. Taiwan Journal of TESOL, 9(2), 63-93.
    Kirkpatrick, A. (2007). World Englishe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rsen, R. J., & Eid, M. (2008). ED Diener and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 Eid & R. J. Laser (Ed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p. 1-14). The Guilford Press.
    Layard, R. (2005). 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Allen Lane.
    Lucas, R. E., Clark, A. E., Georgellis, Y., & Diener, E. (2003). Reexami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et point model of happiness: Reactions to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3), 527-539.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1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Cengage Learning.
    MacDonald, R. E., & Healy, S. D. (1999). A handbook for beginning teachers. Longman.
    Maclean, E. R. (1992). Teachers’ career and promotion pattern. The Falmer Press.
    Maslow, A. H. (1969). Theory Z. J Transpesronal Psychology, 1(2), 31-47.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Harper and Row.
    Mauranen, A. (2006). Signaling and Preventing Misunderstanding in English as Lingua Franca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77, 123-150. https://doi.org/10.1515/IJSL.2006.008
    Mroczek. D. K., & Kolarz, C. M. (1998). The effect of age on positive andnegative affect: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1333-1349.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 (2008). Promoting children’s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NICE public health guidance.
    Peter & Waterman (1982). Strategy Formulation: Analytical concepts. West.
    Phinney, F. C. (1972). 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 teachers abroad.
    Michigan University.
    Rask, K., Astedt-Kurki, P., Paavilainen, E., & Laippala, P. (2003). Adolesc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family dynamic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7(2), 129-138.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Prentice Hall.
    Ryan, R. M., & Deci, E. L. (2002). Overview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 organismic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In R. M. Ryan & E. L. Deci (Eds.),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pp. 3-33).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Shek, D. T. L. (1997). The relation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to adolescent psychology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5, 277-290.
    Stogdill, R. M. (1969). Validity of 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s. Personnel Psychology, 22(2). 153-158.
    Stogdill, R. M. (1974). Handbook of Leadership. The Free Press.
    Stogdill, R. M. (1948).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5, 35-71.
    Tead, O. (1935). The Art of Leadership. McGraw Hill.
    Unruh, A & Turner, H. E. (1970). Supervision for change and Innovation. Houghton Mufflin.
    Veenhoven, R. (2009). Well-being in nations and well-being of nations: Is there a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1(1), 5-21.
    Veenhoven, R. (1994), 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 http://worlddatabaseofhappiness.eur.nl
    Veroff, J., Douvan, E., & Kulka, R. A. (1981). The inner American: A self-portrait from 1957 to 1976. Basic Books.
    Williams (1985).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Education CANDA, 29(1), 16-23.
    Witziers, B., Bosker, R. J., & Kruger, M. L. (2003).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The elusive search for an associ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Quarterly, 39(3), 398-425.
    Wood, W., Rhodes, N., & Whelan, 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well-being: A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style and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 249-264.
    Yammarino, F. J., Spangler, W. D., & Bass, B. M. (1994).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 performance: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Leadership Quarterly, 4(1), 81-102.
    Yukl, G. A. (1989). Manageria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5(2), 251-289.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Prentice Hall.
    Yukl, G. A. (2006).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Prentice-Hall.
    Yukl, G. A. (2009).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7th ed.). Prentice Hall.
    Zweber, Z. M., Henning, R. A., & Magley, V. J. (2016). A practical scale for Multi-Faceted Organizational Health Climate Assess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1(2), 250-259.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51525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2515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604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51501.pdf8221KbAdobe PDF23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