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219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105/145137 (79%)
造访人次 : 52140492      在线人数 : 5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219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98


    题名: 看破還是看穿?公立國中代理教師抗拒文化之探究
    A Study on the Resistant Culture of the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作者: 陳國良
    Chen, Kuo-Liang
    贡献者: 李淑菁
    Lee, Shu-Ching
    陳國良
    Chen, Kuo-Liang
    关键词: 代理教師
    抗拒文化
    工作權益
    Substitute teacher
    Resistant culture
    Right to work
    日期: 2022
    上传时间: 2022-10-05 09:33:14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公立國中代理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代理教師所面對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其反抗。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焦點團體法與半結構式訪談,採訪九位現任公立國中全職代理教師。本研究提出兩個研究問題:第一、代理教師所感知到與正式教師的差異?如何因應?第二;代理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狀態?以及接下來的人生規劃?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第一、代理教師與正式之間的差異,主要顯現在工作權益、工作內容的選擇權與話語權、工作場域選擇的機動性三個面向。第二、代理教師的抗拒,以暫時蟄伏、直接衝突、形式虛應和黯然撤退四種形式呈現。第三、代理教師的自我認同,具象化為臨時替身、遊牧民族、賣命陀螺、千里馬與旅人五種形象。第四、代理教師的未來生涯規劃,分為堅守校園、轉換跑道與徘徊擺盪三種走向。
    This study takes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substitute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the unequal treatment they faced and their resistance. This study uses focus group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interview nine current full-time substitute teachers in public junior schools. This study raises two research questions: Firs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that of formal teachers? And how to respond? Second; how do substitute teachers evaluate their current state? And their next life pla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bstitute teachers and formal teacher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rights to work, rights to choose and speak about job content, and flexibility in workplace selection. Second, the resistance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is presented in four forms: temporary dormancy, direct conflict, perfunctory response, and sad withdrawal. Third,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substitute teachers is embodied in five images: temporary stand-ins, nomads, spinning tops, swift horses and travelers. Fourth, the future prospect of substitute teachers has three directions: sticking in campus, changing the runway and wandering in between.
    參考文獻: Abowitz, K. K. (2000). A pragmatist revision of resistance theor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4), 877-907.
    Beck, L. C., Trombetta, W. L., and Share, S., (1986). Using Focus Group Sessions Before Decisions Are Made. North Carolina Medical Journal, 47(2): 73-74.
    Burawoy, M. (1983). Between the labor process and the state: The changing face of factory regimes under advanced capit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5), 587-605.
    Byers, P. Y. & Wilcox, J. R. (1988). Focus group: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gathering qualitative data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Orleans, LA: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D, pp.297-393
    Giroux, H. A. (1983). Theory and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A pedagogy for the Opposition. MA: Bergin & Garvey.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CT: Bergin & Garvey Publisher
    Greenbaum, T. L.(1998). The handbook for focus group research (2nd ed.). California: Sage.
    Kipnis, A. B. (2001a). Articulating school countercultures.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32(4), 472-492.
    Kipnis, A. B. (2001b). The disturbing educational discipline of “Peasants”. The China Journal,46, 1-24.
    Munns, G. & McFadden, M. (2000). First chance, second chance or last chance?Resistance and response to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Education, 21(1), 59-75.
    Strother, D.B. (1984). Another Look at Time on Task. Phi Delta Kappan, 65; 714-717.
    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臺北市:五南。原作者:Sharon Vaughn, Jeanne Shay Schumm, Jane Sinagub(1996)
    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金國(2012)。少子化的教育問題與因應。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5),頁38-43。
    王敏旭(2020年6月30日)。代理老師暑假無薪,新北向中央爭預算。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3/4669751
    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2005f)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Adrienne Chambon, Alan Irving & Laura Epstein (eds.) (1999), 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伍振鷟、黃士嘉(1998)。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頁1-26。
    朱逸華(2019)。我國公立中小學代理教師工作權益研究:以聘任(期)制度、敘薪及支援系統為例。政治大學,台北市。
    江秀容(2014)。代理代課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江建昌(2009)。流浪教師處理問題的探討。教育趨勢導報,32,頁13-21。
    吳宜蓉(2014)。「流浪」教師的形成、現況與困境: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佳玲(2019)。我不壞,是你不懂why-國中女學生的抗拒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宋慶瑋 (2016年12月19日)。教職徵稅「課多少補多少」政策,政府省很大!基層教師卻苦不堪言?。TVBS。取自:https://news.tvbs.com.tw/ttalk/detail/topic/5454
    李文惠(2007)。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永發(2016)。從師資培育制度探討流浪教師問題。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志誠(2019)。國中小代理代課教師的勞動處境及教育影響。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明璁(2018)《學做工》的研究脈絡:叛逆小子與「看破/看穿」難題。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4796
    李俊璋(2020年6月13日)。補回代理教師聘期不難,是誰在說謊。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739778
    李琦瑋、陳中興、張彩鳳(2020年6月2日)。代理教師同工不同酬,全教總籲聘全年。國語日報。取自:https://www.mdnkids.com/news/?Serial_NO=116604
    李園會 (2001)。臺灣師範教育史。臺北市:南天。
    李曉蓉(2013)。台灣的超額教師:原因與結果。教育學報,41:1,頁107-133。
    杜信暹(2018)。代理、代課教師情緒距離探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昭仁(2009)。教育界的游牧民族,逐教缺而居-國民小學代理教師處境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檢索日期:2020年8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50024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檢索日期:2020年8月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6
    俞肇褔(2018年3月22日)。教甄被爆拿小抄,女老師喊冤:是拜過神的發票。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73720
    施建任(2016)。教育界的遊牧民族:一位國中代理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施惠菁、廖年淼(2014)。「流浪教師」及鐘點教師對學校現場的影響與因應策略。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6,頁61-72。
    柯志哲、張珮青(2014)。區隔的勞動市場?:探討臺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與薪資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5,頁127-177。
    紀秀旻(2005)。勞動力彈性化看法對工作態度之影響。中正大學,嘉義縣。
    紀秀旻(2005)。勞動力彈性化看法對工作態度之影響─以台灣菸酒公司員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台北:巨流。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民杰(2012)。過渡的日子-代理教師生涯發展困擾之分析權。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6(2),1-24。
    張若荃(2014)。校園中的吉普賽人:流浪教師的灰色天空-一位流浪教師的敘說研究。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訓譯(2018)。恆毅力:從流浪教師蛻變為正式教師的關鍵。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2,頁167-181。
    張溫琪(2020)。代理教師勞動權益之合憲性。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張榮利(2000)。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榮利(2000)。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中山大學,高雄市。
    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檢索日期:2020年8月19日,取自:https://reurl.cc/zz0xXk
    章美英、許麗齡 (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2),67-72。
    許宏儒(2015)。待課、代課、怠課:臺灣中小學代課教師的處境與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6,頁38-41。
    許蕙菁(2019)。年金改革下高中教師維持高工作投入之研究。中原大學,桃園市。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紅葉文化。
    陳冠宇(2018)。臺灣「流浪教師」現象的歷史觀察(1994-2018)。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羿蓁(2009)。教師信念與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以中等學校代理代課教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展宇、劉正 (2019)。代理/代課教師「製造甘願」之形塑經驗:台南市某國 中之個案研究。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9(1),43-89。
    陳雪麗(2012)。收拾行囊換碼頭,校樹青青愿不休。師友月刊,545,頁14-18。
    陳朝松(2012)。流浪教師的困境。師友月刊,545,頁24-27。
    陳榮政編譯(2011)。日常生活的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馮靖惠(2020年8月4日)。組長屎缺沒人想做,代理教師被迫推入火坑。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0884/4754834
    黃庭康 (2017)。P. Willis的《學做工》:概念、方法與研究方向。教育研究集刊,63(4), 37-63.
    黃逸華(2015)。擁有了教師證,為什麼當老師還是那麼難?。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頁48-5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7(3),123-154。
    楊秀如(2016)。一位國小女教師生涯發展歷程與調適之自我敘說。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偉崧(2007)。不確定職場――代課教師之經驗與心路歷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慧玲編著(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
    鄭津津(1999)。派遣勞動之法律關係與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頁237-256。
    羅莉雯(2017)。由焦點團體訪談探討廣告訴求-以生前契約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蘇永明(2012)。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取自 http://terms. naer.edu.tw/detail/1453888/
    蘇國勳(2008)。國小代理教師情緒經驗之描述與解釋。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4152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2012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613
    显示于类别:[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1201.pdf2332KbAdobe PDF296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