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3069      Online Users : 7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214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40


    Title: 唐人小說集《瀟湘錄》研究
    A study of the collection of Tang Dynasty novels Xiaoxiang Lu
    Authors: 林起生
    Lin, Chi-Sheng
    Contributors: 楊明璋
    Yang, Ming-Chang
    林起生
    Lin, Chi-Sheng
    Keywords: 唐人小說
    《瀟湘錄》
    志怪
    Tang Dynasty novels
    Xiao Xiang Lu
    Zhiguai Fiction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10-05 09:18:59 (UTC+8)
    Abstract: 本文以晚唐時期柳祥所撰之《瀟湘錄》志怪小說集為研究對象。《瀟湘錄》於現今研究中所受之關注較少,然而在小說發展較為衰落之晚唐,《瀟湘錄》對小說題材之運用有其獨到之處,並明顯有藉小說以抒發其思想意蘊的創作目的,可說是晚唐較具特色的小說集。
    本文主要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瀟湘錄》之編纂流傳情形,梳理《瀟湘錄》之作者、成書年代及流傳情形,並探討書名取作「瀟湘」的用意。第二部分關注《瀟湘錄》的題材源流與敘事特色,探討異類婚配、諧隱精怪、人變異類、木鳥飛行等四題材之題材源流,並分析《瀟湘錄》對各題材之發揮,凸顯其敘事特色。第三部分則歸納統整《瀟湘錄》對政治事件、世間倫常、生命意義之論述,藉此觀察柳祥之思想特徵。
    This thesis takes the collection of Zhiguai Fiction(志怪小說) written by Liu Xiang(柳祥)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晚唐) as the research object. Xiao Xiang Lu(《瀟湘錄》)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however,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was relatively declining, Xiao Xiang Lu has its unique use of the theme of the novel, and obviously has the creation goal which expresses its thought implication by the novel, may say is the late Tang Dynas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novel collec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compi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Xiao Xiang Lu. Sort out the author of Xiao Xiang Lu, the date of its completion and circul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title "Xiao Xiang" (瀟湘).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narrative features of Xiao Xiang Lu, and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themes, such as Humans intermarry with other creatures(異類婚配), Xie-Yin of Jing Guai(諧隱精怪), Human variation(人變異類), Wooden bird flying(木鳥飛行), etc. , and analyzes Xiao Xiang Lu to each subject matter display, highlights it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political events, emotional ethics, the meaning of self-life and so on, observes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u Xiang.
    Reference: 一、傳統文獻
    〔戰國〕墨翟原著,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臺北:臺灣古籍,2000年。
    〔戰國〕韓非撰,張覺校疏:《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王充撰:《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漢〕東方朔:《東方大中集》,收於〔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一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清光緒五年彭懋謙信述堂刊本影印。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高誘注:《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漢〕劉向撰,王叔珉校:《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天官冢宰》,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秋官司寇》,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三國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等輯:《神農本草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西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東晉〕干寶撰:《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東晉〕王嘉撰:《拾遺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東晉〕郭璞注:《山海經》,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東晉〕陶淵明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東晉〕葛洪撰,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抱朴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五卷,臺北:世樺發行,1998年。
    〔北魏〕酈道元注,〔民國〕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南朝宋〕江淹著,〔明〕胡之驥註;李長路,趙威點校:《江文通集彙註》,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齊〕劉勰撰,張立齋著:《文心雕龍註訂》,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南朝齊〕謝脁撰;曹融南校注:《謝脁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收於《龍威秘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清乾隆馬俊良輯刊本。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註:《六臣註文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0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南朝梁〕皇侃撰,高尚榘點校:《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南朝梁〕寶誌:《慈悲道場懺法》,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五卷,臺北:世樺發行,1998年。
    〔南朝陳〕徐陵撰:《玉臺新詠》,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中華書局據長洲程氏刪補本校刊。
    〔唐〕孔穎達:《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唐〕司馬貞:〈三皇本紀〉,收於〔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唐〕佚名:《煬帝開河記》,收於〔明〕陸楫等輯:《古今說海》,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唐〕李冗撰,蕭逸點校:《獨異志》,收於〔唐〕李德裕等撰:《次柳氏舊聞(外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李白撰;安旗等箋注:《李太白全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肇撰:《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收於《正統道藏》第十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唐〕沈亞之撰:《沈下賢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 2014年,小草齋鈔本。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唐〕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出版社,2013年。
    〔唐〕段成式撰,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唐〕張說著;熊飛校注:《張說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唐〕張籍撰;徐禮節、余恕誠校注:《張籍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卷,臺北:世樺發行,1998年。
    〔唐〕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論衡》,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卷,臺北:世樺發行,1998年。
    〔唐〕趙璘撰:《新校因話錄》,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歐陽詢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影印宋紹興刻本。
    〔唐〕鄭谷著;嚴壽瀓、黃明、趙昌平箋注:《鄭谷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收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三十五卷,臺北:世樺發行,1998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李昉等編,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陳師道:《後山居士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宋本影印。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堯臣等編次,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宋〕朱勝非:《紺珠集》,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欽定四庫全書本。
    〔宋〕朱勝非:《景印明刊罕傳本紺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朱熹撰,黃靈庚點校:《楚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宋綬、宋敏求編:《唐大詔令》,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范祖禹編:《唐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景印岫廬現藏罕傳善本叢刊。
    〔宋〕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曾慥撰,〔民國〕嚴一萍校訂:《類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黃休復:《茅亭客話》,收於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葉庭珪撰,〔明〕劉鳳校刻:《海錄碎事》,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據萬曆戊戌年刻本。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鄭樵撰:《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9年。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明萬曆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顏堂秘笈本影印。
    [明]陶宗儀編:《說郛》一百卷,收於《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陶珽編:《重編說郛》一百二十卷,收於《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佚名輯:《五朝小說》,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末刊本。
    〔明〕吳承恩原著,徐少知校,朱彤、周中明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李時珍纂,劉恒如、劉山永校注:《新校注本草綱目》,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明〕陸楫等輯:《古今說海》,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明〕馮可賓輯:《廣百川學海》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末刊本。
    〔清〕沈德潛選:《唐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清〕孫從添撰:《上善堂宋元板精鈔舊鈔書目》,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民國十八年瑞安陳氏刊本。
    〔清〕馬驌撰,王利器整理:《繹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2年
    〔清〕張隱庵集注,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清〕曹秋岳輯:《學海類編》,臺北:文源書局,1964年,影印清道光十一年六安晁氏活字本。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上海:上海書局,1988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清〕陳蓮塘輯:《唐代叢書》,神戶市外國語大學圖書館藏,同治十年京都琉璃廠藏版刊本。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黃秩模輯:《遜敏堂叢書》,收於賈貴榮、張忱石輯:《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第二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清道光咸豐間宜黃黃氏刊本木活字排印本。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匯文書局,1961年。
    〔清〕蒲松齡著:《聊齋志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興中出版,1964年,鮑氏原刊本景縮印本。
    〔民國〕王文濡:《說庫》,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影印稻江市隱廔蔡毓齋氏家藏本。
    〔民國〕吳曾祺輯:《舊小說》,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民國十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競編:《全漢賦》,臺北:之江出版社,1994年。
    魏小虎編撰:《四庫全書總目彙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日〕空海著,渡邊照宏、宮坂宥勝校注:《三教指歸・性靈集》,東京:岩波書院,1965年。
     
    二、近人論著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論文,1979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
    石雲濤:《安史之亂:大唐盛衰記》,臺北:麥田、城邦文化,2012年。
    任士英:《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任半塘:《唐戲弄》,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
    牟玉亭:《中國古典文獻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衣若芬:《雲影天光:瀟湘山水之畫意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宋倫美:《唐人小說《玄怪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唐宋元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劍國:《中國小說通史・唐宋元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劍國輯校:《唐五代傳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李興盛:《中國流人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汪辟疆:《唐人小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臺北:口傳文學會,2007年。
    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臺北:口傳文學會,2007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圍東:《宋代《崇文總目》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出版,200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登原:《國史舊聞》,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毅中:《古小說簡目》,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程毅中:《古代小說史料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黃霖、李桂奎、韓曉、鄧百意:《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新文豐,2010年。
    楊明璋:《敷演與捏合: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
    寧稼雨:《先唐敘事文學故事主題類型索引》,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年。
    榮新江主編:《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輔仁大學宗教系編:《宗教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勇強、潘建國、李鵬飛:《古典小說研究十大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韓瑜:《唐代小說與唐代民間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聶榮華、萬里:《湖湘文化通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譚帆等著:《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關四平:《唐代小說文化意蘊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日]氣賀澤保規著,石曉軍譯:《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普羅普(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Пропп)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美]丁乃通編著,鄭建威、李倞、商孟可、段寶林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法〕愛彌爾‧涂爾幹著,渠東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德〕卡西勒(E. Cassirer) 著,劉述先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論》 ,臺北:文星書店,1959年。
    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Vol.4,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1946.
     
    三、單篇論文
    王淑禎:〈九歌湘君湘夫人異說辨識〉,《興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3年1月),頁169-180。
    吳永忠、陳德華:〈〈杜修己〉故事類型解讀〉,《宜賓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頁36-37。
    李德輝:〈從唐五代湖南文學看古代地域文學的二重性〉,《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卷第2期(2005年6月),頁81-85。
    李樹桐:〈唐代婦女的婚姻〉,《師大學報》第18期(1973年6月),頁1-17。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 3月),頁287-318。
    李鵬飛:〈試論古代小說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學遺產》2011年第5期,頁119-128。
    林起生:〈唐代憑異飛行故事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 42 期(2021年11月),頁409-432。
    夏廣興:〈隋唐精怪小說與佛教流播〉,《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14年11月),頁95-101。
    康韻梅:〈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八期(2008年5月),頁105-133。
    康韻梅:〈娛玩、逞才、托寓:唐小說精怪聚會賦詩敘事探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頁84-94。
    張文冠:〈釋表鳥名的“猩猩(狌狌、生生)”——兼談佛源外來詞的詞義演變〉,《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1期(2020年1月),頁218-231。
    張清泉:〈《茶酒論》與唐代的三教講論〉,《國文學誌》第二期(1998年6月),頁145-168。
    張蜀蕙:〈馴化與觀看—唐、宋文人南方經驗中的疾病經驗與國族論述〉,《東華人文學報》第七期(2005年7月),頁41-84。
    張鴻勛:〈敦煌故事賦〈茶酒論〉與爭奇型小說〉,《敦煌研究》1989年第1期,頁66-73。
    張靈:〈唐宋傳奇中的「瀟湘」意象及其對漢字文化圈小說的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14年5月),頁60-67。
    程民生:〈「金色蝦蟆怒睜眼」試解〉,《河北學刊》1994年2月,頁75-77。
    程國賦、廖華:〈唐五代小說的命名藝術〉,《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頁56-61。
    舒燕:〈論猿猴搶婚故事的演變〉,《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4期,頁64-70。
    道元:〈佛道之爭:談「佛在道先」之由來〉(上)(下),《內明》第268、269期(1994年7月、1994年8月),頁32-36+41、15-23。
    劉守華:〈「木鳥」——一個影響深遠的民間科學幻想故事〉,《民間文學》1981年第5期,頁90-99。
    劉守華:〈中國古代民間故事中的科學幻想——魯班造木鳥故事的古今演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1997年3月),頁112-117。
    劉垚瑤:〈飛天夢想與工匠精神:中國木鳥型科學幻想故事研究〉,《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頁76-95。
    慶政軒、車安寧:〈由學術而政治,由政治而戲曲——「三教論衡」〉,《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2003年7月),頁75-79。
    鄧郁生:〈償俗與歸真:論《傳奇•孫恪》的啟悟結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二期(2011年6月),頁501-528。
    鄧郁生:〈《瀟湘錄・楚江漁者》對隱逸課題之表述〉,《成大中文學報》第七十四期(2021年9月),頁95-132。
    賴信宏:〈越界與回歸:《纂異記》、《瀟湘錄》中小說托寓主題的兩種態度〉,《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八期(2012年9月),頁155-202。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2007年9月,頁1-67。
    關四平:〈論唐人小說中君臣關係的理想形態〉,《北方論叢》2004年第3期,頁8-12。
    〔俄〕李福清著,張晉業、盧麗莉譯:〈印度故事在中國及其他國文學中之作用〉,《中國文化月刊》第187、188卷(1995年5、6月),頁109-128、91-117。
     
    四、學位論文
     王志中:《唐人小說集《原化錄》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周彩虹:《唐五代人妖婚配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金相範:《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姚曦林:《《瀟湘錄》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焦瑛:《《瀟湘錄》研究》,重慶:西南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1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1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584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1701.pdf3684KbAdobe PDF214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