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8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69057      Online Users : 50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861


    Title: 報紙社論意識形態分析:COVID-19疫情下的社論立場
    Ideological Analysis on Editorial Stances of Newspap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uthors: 黃聖文
    Huang, Sheng-Wen
    Contributors: 鄭自隆
    Cheng, Tzu-Leong
    黃聖文
    Huang, Sheng-Wen
    Keywords: 意識形態
    社論
    COVID-19
    自由時報
    中國時報
    聯合報
    Ideology
    Editorial
    COVID-19
    Liberty Times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9-02 15:51:2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藉由文本分析,以瞭解媒體意識形態如何影響其社論內容呈現,亦即透過COVID-19相關之政策評論,以探討媒體的意識形態攻防。研究樣本係選取《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及《聯合報》三報社論2020年有關COVID-19疫情四項議題,分別為「口罩禁止出口政策」、「武漢包機政策」、「小明入境政策 」、「疫情下的兩岸關係」共10則社論樣本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發現,自由時報以「台灣優先」、中國時報與聯合報以「兩岸生命共同體」或「兩岸一家親」為意識形態主軸,為社論定錨,呈現「工具性」、「階級性」及「相對獨立性」三項意識形態特徵,並建構「我群—他者」的敘述脈絡,展示出自身的意識形態。
    此外,媒體在意識形態基礎上,藉由社論文本向讀者勾勒出報社所認同之美好的未來藍圖,號召讀者共同朝「想像的願景」努力。社論以「理性」包裝議題,試圖發揮涵化功能,將讀者引導至「感性」的政治認同。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ideologies are reflected on editorials through the utilization of textual analysis on articles about COVID-19-related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the three key newspapers in Taiwan.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rough dissection of ten editorial articles of four most-talked topics in 2020, selected from Liberty Times Net, China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involving regulations on “Export Ban of Face Masks”, “Chartered Flight from Wuhan”, “Xiaoming’s Retur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the Pandemic”.
    It is found that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mentality”, “class” and “relative uniqueness”, are observed from the selected editorial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group-outgroup” effect to respectively demonstrate ideological contexts of “Taiwan first” on Liberty Times Net, and “cross-strait life community” or “two sides of strait are one family” on China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It is also found that newspapers intend, based on their respective ideologies, to draw what they recognize as wonderful blueprints, in order to encourage readers to work toward the “created vision”. Editorials are presented in “rational” ways for cultivation to “emotionally” guide readers’ political perception.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于治中(2013)。《意識形態的幽靈》。台北市:行人文化研究室。
    中村麻里(2004)。《新聞中的意識形態:台灣報紙新聞報導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仁雅(2009)。《中美媒體報導北京奧運論述框架之分析-比較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南華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智明(2020)〈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記憶政治:論胡秋原〈中國人立場之復歸〉〉,《思想》,39:277-295。
    包正豪(2009)。政黨認同者等於政黨鐵票?2000-2008總統選舉中選民投票抉擇之跨時性分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0),67-89。
    孙云(2013)。从“我群”到“他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转变的成因分析,台灣研究集刊,3,8-14。
    朱灼文(2007)。《社論的論證結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1996)。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台灣政治學刊,(1),5-39。
    吳羽茜、郭盛哲、呂明哲(2014)。《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
    吳姿嫺(2009)。臺灣人口政策論述分析-以《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社論為例(1959-2008年)。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昭鵬(2010)。《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報紙社論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李永熾、李喬、莊萬壽、郭生玉(2004)。《台灣主體性的建構》。台北:允晨文化。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新藍圖〉,收在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李登輝(1999)。《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
    李錫錕(1987)。《政治意識型態擴散之研究:春秋戰國之案例分享》。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林子深(2016)。《媒體再現研究:以狂犬病新聞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源(2022)。「記疫」:朝向公共化的在地認識論。思想,(44),155-160。
    林宗弘(2013)。失落的年代:臺灣民眾階級認同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5(4),689-734。
    林宗弘、許耿銘、李俊穎(2021)。移動的階級不平等:臺灣民眾的交通弱勢與交通事故風險初探。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7),113-166。
    林東泰(2019)。《批判話語分析總論:理論架構、研究設計與實例解析》。台北:巨流。
    林思平(2014)。〈政治新聞與讀者立場的建構——以台灣三大本土報紙為例〉,《復興崗學報》,104: 151-174。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收錄在張苙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頁89-148,台北:遠流。
    前原志保(2014)。李登輝與臺灣認同。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施忠連(1991)。《意識形態》。台北市:桂冠。
    紀舜傑(2015)。《國家認同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翰蘆。
    胡興榮(2004)。《新聞哲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倪炎元(2021)。《臺灣人意象:凝視與再現,香港與大陸影視中的臺灣人》。台北市:時報。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張亞中(1999)。兩岸未來之認同與統合─歐盟模式的思考─。問題與研究,38(10),1-25。
    張錦華(1995)。《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張謙韋(2007)。《SARS新聞報導內容分析之研究-以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為例》。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立新(2019)。《台灣報業史話》。台北市:崧燁文化。
    許志嘉(2009)。認同轉變:兩岸關係的結與解。東亞研究,40(1),39-74。
    陳文俊(2003)。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選舉研究,10(1),41-80。
    陳信豪(2008)。《2006年總統罷免案我國主要報紙社論及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馨(2007)。《臺灣主要報紙對美麗島事件報導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1-22。
    陳詩婷(2011)。《H1N1疫苗新聞的媒體再現—以《聯合報》及《蘋果日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陳韜文、李金銓、潘忠黨、蘇鑰機(2002)。〈國際新聞的「馴化」:香港回歸報導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73,1-27。
    傅詩涵(2019)。《媒體「中立」的再思考:2018高雄市長選舉民視與中天電視新聞報導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喬志海(2016)。《中英新聞文章結構與意識形態之比較分析-以「太陽花學運」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明敏(1998)。《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出版社。
    彭萱茲(2010)。階級意識形態影響設計哲理產生變化的方式與意義。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子軒(2014)。《太陽花學運之語藝比較-以《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之社論、讀者投書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承季(2000)。《大陸經濟改革的內容和宣傳策略研究(1992-1996)-以《人民日報》社論內容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之行譯(1992)。《大眾傳播的責任》頁125。台北:遠流。(原著Schramm, W. (1957). Responsibility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Harper.)
    黃俊傑(2006)。《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104),113-160。
    楊鎵民、蔡依霖、柯籙晏(2019)。〈非洲豬瘟事件中的網路新聞與社群媒體國族意識再現〉。中華傳播學會2019年年會論文。
    劉昌德(2007)。媒體倫理的政治經濟學:國家、資本與新聞專業規範的流變。中華傳播學刊,(11),111-153。
    劉燈鐘(2020)。COVID-19(武漢肺炎)對兩岸關係影響評析。展望與探索月刊,18(3),18-24。
    潘家慶、卜正珉(1990)。〈解嚴前後報紙政治新聞報導的轉變〉,《新聞學研究》,43,85-116。
    蔡至晟(2009)。《台灣報紙頭版政治新聞取向之研究-以2000年與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博鈞(2017)。《2015年登革熱新聞之媒體再現-主流媒體與獨立媒體比較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夙芬(2013)。2012年總統選舉中的臺灣認同。問題與研究,52(4),101-132。
    鄭自隆(2004)。《政令宣導節目之表現型式與效果研究》。八大電視公司。
    鄭自隆(2008)。《廣告與台灣社會變遷》。台北市:華泰文化。
    鄭自隆(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市:五南。
    鄭自隆(2020)。《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新北市:前程文化。
    鄭自隆(2021年9月7日)。〈《思想與方法》讀書筆記〉,《I-Media愛傳媒》。取自:http://www.i-media.tw/Article/Detail/16352
    鄭自隆、廖文華(2005)。《各國傳播媒體自律規範》。台北市:新聞局。
    蕭怡靖、鄭夙芬(2014)。台灣民眾對左右意識型態的認知:以統獨議題取代左右意識型態檢測台灣的政黨極化。台灣政治學刊,18(2),79-138。
    賴暋(1966)。人民日報社論的反美宣傳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戴從容譯(2005)。《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羅文輝(1989)。〈解嚴前後報紙社論之分析〉,《新聞學研究》,41,9-24。
    羅世宏(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原著Werner & James,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4th Edition)
    羅世宏(2008)。〈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 214-238
    蘇蘅(2018)。《研究方法新論》。台北:雙葉書廊。

    英文部分
    Christenson, R. M. (1971). Ideologies and modern politics. Nelson.
    Heywood, A. (2017). Political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Huntington, S. P. (1970).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VRÜ Verfassung und Recht in Übersee, 3(2), 257-261.
    Larrain, J. (2013). Ideology and cultural identity: Modernity and the third world presence. John Wiley & Sons.
    McLellan, D. (1986). Ideology: Concepts in social though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cQuail, D. (201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Morris,A.(2015).Oh Sadaharu/ Wang Zhenzhi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hineseness in 1960s Taiwan. In Morris, A. (Ed.), Japanese Taiwan: Colonial rule and its contested legacy (pp. 155-170). London, UK: Bloomsbury Publishing.
    Ranney, A. (2000).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Pearson College Division.
    Taylor, C. (1992).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herborn, G. (1999). 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 (Vol. 24). Verso.
    Wright, E. O. (1997). Class count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class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746402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46402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183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s Program in Communication]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402601.pdf2132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