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32625      Online Users : 6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162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21


    Title: 明代天文知識的多重面貌:朝廷史志與日用類書
    The Multiple Facets of Astronomical Knowledge in Ming China: Court Histories and Household Encyclopedias
    Authors: 陳柔嘉
    Chen, Rou-Jia
    Contributors: 陳秀芬
    Chen, Hsiu-fen
    陳柔嘉
    Chen, Rou-Jia
    Keywords: 明代
    天文知識
    天文星占
    正史
    日用類書
    Ming China
    Astronomical Knowledge
    Astrology
    Court History
    Household Encyclopedia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9-02 15:01:00 (UTC+8)
    Abstract: 天文知識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於黎民百姓而言,天文不僅是提供農作時程的藍本,更是日常作息的依歸;對於國家統治者而言,透過觀察星象,更可進一步體察天意、假天意之名發聲,進而穩固其統治根基。歷朝各代的君王多不喜百姓習得天文知識,向來嚴禁人民學習之,明代亦然,朱元璋曾下令禁止天下「私習天文」。儘管朝廷的基本政策如此,但這並不表示天文知識自此就消失於社會之中。但是明代的天文所指涉的範圍究竟為何?卻少有文本清楚界定。因此,本研究將爬梳由明人所編的《元史.天文志》,以釐清明代史書編纂者所謂的天文,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知識?此外,本研究亦發現明人對「天文」的認識,會因為其所處的社會階級差異而有不同的認知。正因如此,明廷雖不希望百姓知曉天文知識,但民間商業出版品如日用類書天文門的出現,無疑彰顯出天文知識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動性。儘管標榜四民便覽的日用類書中有天文門的架構,但天文知識對於庶民百姓而言始終不是一門容易親近的知識類型。明代日用類書天文門中所述之天文知識究竟為何?和正史與其他經典之間的關係為何?同樣是本研究的焦點。
    The knowledge of astronomy (tianwen 天文) plays a key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It not only provides daily routine guidelines for people, but also helps the emperors to govern their territories by observing the sky. Throughout the ages, Chinese emperors had prohibited ordinary people privately learning astronomy. The same case happe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Emperor Hongwu 洪武 (r. 1368-1398) enforces the law to ban people from learning astronomy. Despite this legal prohibition, however, astronomical knowledge never disappears in the later periods. It shows how people see astronomy is usually according to their social status. As there seems no historical text that clearly defines the meanings of astronomy during the Ming times, this thesis will therefore be an attempt to do so. On the one hand, it will discuss the official histories such as the ‘Record of Astronomy’ (tianwen zhi 天文志) in the Yuan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thesis will also explore the ‘Division of Astronomy’ (tianwen men 天文門) in the commercially published household encyclopedias. Since the astronomical knowledge is not always easy for people to acces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is thesis will hence explore how the astronomical knowledge of the encyclopedias is represented based on other earlier works on astronomy.
    Reference: 一、史料
    不著,《新鍥全補天下四民利用便觀五車拔錦》,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第5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書林閩建雲齋刊本)
    王圻,《續文獻通考》(明萬曆31年〔1603〕松江府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王弼注,穎達疏,《周易正義.下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南昌學堂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王禕,《王忠文公集》(明崇禎12年〔1639〕閩漳魏呈潤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王鏊,《震澤長語》(明末王學伊重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丘濬,《大學衍義補》(明弘治元年〔1486〕建寧府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宋慶元黃善夫刊本)。
    式。
    朱元璋撰,《大明律例》(明隆慶元年[1567]巡按湖廣監察御史陳省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朱當㴐,《靖難功臣錄》(明嘉靖23年〔1544〕雲間陸氏儼山書院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朱載堉,《聖壽萬年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6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第6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余氏雙峰堂刻本)。
    李明通纂修,《登封縣志》(明隆慶三年〔1569〕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汪施韓,《韓門綴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上湖遺集本影印)。
    邢雲路,《古今律曆考》(明萬曆36年〔1608〕孫瑋保定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房玄齡,《晉書.天文志》,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宋本)。
    明仁宗,《天元玉曆祥異賦》(明朱絲欄精鈔彩繪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俞汝楫,《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8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姚廣孝,《天象玄機》(舊鈔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茅元儀,《武備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明天啟刻本影印)。
    徐會瀛,《新鍥燕臺校正天下通行文林聚寶萬卷星羅》,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第7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明萬曆書林余獻可刊本)。
    徐學聚,《國朝典彙》(明天啟4年〔1624〕徐氏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海達兒等譯,《天文書》(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班固,《漢書.天文志》,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北宋景祐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
    屠隆,《新刻類輯故事通考旁訓》,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第9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詹聖澤重刊本)。
    張廷玉等撰,《明史》,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
    張居正等撰,《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盛儀等撰,《(嘉靖)惟揚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年,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殘本景印)。
    章潢,《圖書編》(揚州:廣陵書社,2011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脫脫,《宋史.天文志》,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元至正刊本)。
    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經韵樓藏本)。
    陳允中,《新刻群書摘要市民便用一事不求人》,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 第8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明萬曆書林種德堂本)。
    陳元靚,《纂圖新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甲集》(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2002年,元至元庚辰良月鄭氏積誠堂刊本)。
    陳全之,《蓬窗日錄》(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山西祁連縣官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勞堪,《國朝憲章類編》(明萬曆初年刊公牘紙印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欽天監編,《大明永樂十五年大統曆》(明欽天監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欽天監編,《大明萬曆六年大統曆》(明欽天監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陽龍子,《鼎鋟崇文閣彙纂士民萬用正宗不求人》,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第9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潭陽余文台刊本)。
    楊慎,《丹鉛總錄》(明嘉靖33年〔1554〕梁佐福建刊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萬民英,《星學大成》,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9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董倫等撰,《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董說,《豐草菴文集.文苑編》,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第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清順治刻本)。
    劉吉等撰,《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劉若愚,《酌中志》(清敦復齋鈔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劉健、謝遷等撰,焦芳續修,《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劉基,《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585冊(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明初刻本)。
    劉儲修,謝顧纂,《瑞昌縣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天一閣藏明隆慶刻本景印)。
    歐陽修,《新唐書.天文志》,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北宋嘉祐刊本)。
    鄧元錫,《皇明書》(明萬曆間〔1573-1619〕刊本,藏臺北國家圖書館)。
    鄧至謨,《鍥旁注事類捷錄》,收入《明代通俗日用類書集刊》第7冊(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序余氏萃慶堂刊本。
    蹇義等纂,《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瞿曇悉,《唐開元占經》(清乾隆間〔1736-1795〕鈔本,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
    魏徵,《隋書》,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0年,元大德刊本)。
    顧炎武,《日知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二、專書
    Nicholas Champion, Astrology and Cosmology in the World’s Relig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95.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年)。
    邢兆良,《朱載堉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一農,《制天命而用:星占、術數與中國古代社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頁19-40。
    《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年)。
    江曉原,《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朱文鑫,《十七史天文諸志之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
    朱文鑫,《天文學小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65年)。
    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の研究》(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2011年)。
    酒井忠夫,《中國日用類書史の研究》(東京都: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2011年)。
    周群,《劉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孫永忠,《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戴克瑜,唐建華主編,《類書的沿革》(四川省:四川省圖書館學會,1981年)。
    張圍東,《宋代類書之研究》(臺北縣:花木蘭文化書版社,2005年)。
    張滌華,《類書流別》(北京市:商務出版社,1985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98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與考古學》(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局,2001年)。
    李亮,《古曆興衰:授時曆與大統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
    劉韶軍,《古代占星術注評》(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柯律格(Craig Clunas),《大明:明代中國的視覺文化與物質世界》(北京:三聯書局,2019年)。
    邱靖嘉,《天地之間:天文分野的歷史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三、論文
    尤佳君,〈論明代私習天文之禁的張弛〉,《自然辯證通訊》,43:5(北京,2021年5月),頁79-86。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收入於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頁283-358。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頁297-311。
    石雲里、李亮、李輝芳,〈從《宣德十年月五星凌犯》看回回曆法在明朝的使用〉,《自然科學史研究》,32:2(北京,2013年6月),頁156-164。
    朱銳,〈星占、讖緯、天文及禁令〉,《自然辯證法通訊》,11:1(北京市,1989年),頁62-64。
    江曉原,〈天文、巫咸、靈台:天文星占與古代中國的政治觀念〉,《自然辯證法通訊》,13:3(北京,1991年),頁53-58。
    佐々木聡,〈『天元玉暦祥異賦』の成立過程とその意義について〉,《東方宗教》,112(東京,2013年11月),頁24-45。
    坂出祥伸,〈解說─明代日用類書について〉,《中國日用類書集成1》(東京都:汲古書院,1999年),頁7-30。
    李仁淵,〈元、明刊《居家必用》與家庭百科的誕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1年9月),頁509-560。
    李仁淵,〈元、明刊《居家必用》與家庭百科的誕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21年9月),頁509-560。
    李亮,〈朱元璋與明代天文曆法〉,《安徽史學》,5(合肥,2019年9月),頁19-26。
    李亮、呂凌峰、石雲里,〈《回回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30:3(北京,2011年7月),頁306-317。
    姜志翰、黃一農,〈星占對中國古代戰爭的影響─以北魏後秦之柴壁戰役為例〉,1999:4《自然科學史研究》(北京,1999年10月),頁307-316。
    唐群,〈《史記.天官書》建構星空社會的原因探析〉,《秦漢研究》,13(咸陽,2019年9月),頁162-173。
    唐群,〈《史記.天官書》建構星空社會的原因探析〉,《秦漢研究》,13(咸陽,2019年9月),頁162-173。
    徐光台,〈明末清初西學對中國傳統占星氣的衝擊與反應:以熊明遇《則草》與《格致草》為例〉,4《暨南史學》(南投,2005年7月),頁284-286、290-293。
    徐光台,〈從氣的自然哲學來看明清之際的中西占星傳統的遭遇〉,收入黃俊傑編,《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2006年),頁297-335。
    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分類與收集:明代匯編與類書〉,《學術月刊》,41:5(上海市,2009年),頁126-138。
    祝平一,〈《崇禎曆書》考〉,《明代研究》,11(臺北:2008年),頁133-161。
    張哲嘉,〈日用類書「醫學門」與傳統社會庶民醫學教育〉,收入於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頁175-193。
    張嘉鳳,〈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清華學報》,20:2《清華學報》(臺北,1990年12月),頁361-378。
    陳雪,〈明代大統曆的社會流動與時間意義〉,《民俗研究》,111(濟南,2013年9月),頁45-55。
    馮錦榮,〈『天元玉暦祥異賦』占星術の対象となった天体・気象現象を中心に〉,收入《中国古代科学史論・續篇》(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1年),頁267-331。
    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10:2(北京,1991年),頁120-132。
    黃一農,〈星占、事應與偽造天象─以「熒惑守心」為例〉,《自然科學史研究》,10:2(北京,1991年7月),頁120-132。
    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2(出版地,1996年12月4),頁159-186。
    鄒植汎,〈從《史記.天官書》看上古史官的司天傳統〉,《史化》,28(臺北,2000年6月),頁27-43。
    趙繼寧,〈由《史記.天官書》看上古社會的星占學思想〉,《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4:2(渭南,2014年1月),頁11-16。
    趙繼寧,〈由《史記.天官書》看上古社會政治、軍事思想〉,《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5(銀川,2016年9月),頁39-43。
    劉朝陽,《《史記.天官書》之研究》,收入《《史記》研究文獻輯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第18冊,頁525-584。
    魯子健,〈璇璣玉衡考〉,《社會科學研究》,1994:5(成都,1994年),頁85-88。
    盧文信,〈西漢天人思想於天文學中的體現與影響─依《漢書.天文志》立論〉,《輔大中研所學刊》,8(臺北縣,1998年9月),頁121-143。
    羅亮,〈存而不究:中古《天文志》變化淺析〉,《史學集刊》,2015:3(長春,2015年5月),頁104-111。
    羅亮,〈存而不就:中古《天文志》變化淺析〉,《史學集刊》,2015:3(長春,2015年5月),頁104-11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515301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301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403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1101.pdf4325KbAdobe PDF213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