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60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139050      線上人數 : 58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4160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06


    題名: 袁哲生與阿來:作為臨界地帶的台灣與阿壩的文學參照
    Formosa and Ngaba as Spaces In-Between: A Comparison of Jer-sheng Yuan and A-lai’s Fiction
    作者: 婁吉
    Ji, Lou
    貢獻者: 鄭毓瑜
    曾守正

    Cheng Yu-yu
    Tseng Shou-cheng

    婁吉
    Lou Ji
    關鍵詞: 袁哲生
    阿來
    後鄉土小說
    阿壩
    台藏比較
    Jer-sheng Yuan
    Alai
    Space In-Between
    Sinophone literature
    Tibetan literature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2022-09-02 14:57:47 (UTC+8)
    摘要: 我在本論文中選取了兩位華語語系作家,即台灣的袁哲生與阿壩的阿來,以In-Between臨界地帶的視角進行比較。我認為,臨界地帶,即「在界線上」,是袁哲生與阿來,以及台灣與阿壩可供對話的位置。In-Between臨界地帶既意味著邊界、邊疆、邊陲、邊緣,也意味著臨界雙方在此交流、交鋒乃至交戰的交界,更意味著從化外之地朝向前沿地帶變換躍遷的無限可能。袁哲生與阿來小說有著許多共同點,如他們都熱衷於書寫處於童年與少年之間的早熟孩童,熱衷於書寫滯留於陽間的亡魂,並且熱衷於在小說中創造豐富的意象。文中我將對於袁哲生與阿來小說中的癡迷「躲藏」與嚮往「出走」的臨界孩童、滯留於人世的臨界鬼魂,與水火碰撞燃燒的臨界意象進行研究,嘗試從中分析袁哲生與阿來小說所體現的臨界位置,以及他們如何描繪臨界地帶的碰撞、苦難、動盪,與朝向外界探索的潛力。
    I select two Sinophone Literature writers, Jer-sheng Yuan from Formosa and Alai from Ngaba, to compar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ace In-Between. In my opinion, the Space In-Between literally in Chinese means "on the frontier," is where Jer-sheng Yuan and Alai, as well as Formosa and Ngaba, can be compared meaningfully. The Space In-Between not only means marginalization, but also the junction of exchanges, confrontations, and even wars between the two critical parties, and it also means the infinite possibility of transitioning from marginal position to the frontier zone. Jer-sheng Yuan and Alai`s fiction have many things in common, for example, they are both keen to write about precocious children who are betwee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nd are keen to write about the dead souls stranded in the world, and they are keen to create rich imagery in their fiction. In this thesis, I will study the In-Between children who are obsessed with "hiding" and yearning for "running away", the In-Between ghosts who stay with the alive people, and the In-Between imagery of collision and burning with both water and fire. Moreover, I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In-Between position of Jer-sheng Yuan and Alai’ fiction, and how they portray the collision, suffering, turmoil, and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into the outside world of Space In-Between.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作家作品(按首次出版年排列)
    1. 袁哲生
    袁哲生:〈開學〉,《明道文藝》第135期,1987年6月,頁68-81。後收入希代編輯群:《蘋果滋味》,台北:希代,1989年,頁13-32。
    ———:《靜止在樹上的羊》,臺北縣蘆洲鄉:觀音山出版,1995年。
    ———:〈最快樂的一天〉,《聯合報.聯合副刊》,1998年7月10日至7月12日。
    ———:《寂寞的遊戲》,臺北市:聯合文學,1999年。
    ———:《秀才的手錶》,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倪亞達1——真是令人不屑》,台北:寶瓶文化,2001年。
    ———:《倪亞達2——倪亞達臉紅了》,台北:寶瓶文化,2002年。
    ———:《倪亞達3——倪亞達fun暑假》,台北:寶瓶文化,2002年。
    ———:《倪亞達4——倪亞達黑白切》,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猴子》,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羅漢池》,台北:寶瓶文化,2003年。
    ———:《靜止在:最初與最終》,台北:寶瓶文化,2005年。

    2. 阿來
    阿來:《舊年的血跡》(1989),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
    ——:《塵埃落定》(1998),臺北市:聯經出版,2011年。
    ——:《阿來文集.詩文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阿壩阿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
    ——:《空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遙遠的溫泉》,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
    ——:《空山. 2》,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格拉長大》,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空山. 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格薩爾王》(2009),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年。
    ——:《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20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月光下的銀匠》,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2014),臺北市:九歌,2016年。
    ——:《阿來的詩》,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年。
    ——:《蘑菇圈》,臺北市:九歌,2016年。
    ——:《阿古頓巴》,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
    ——:《雲中記》(2019),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年。
    ——:《攀登者》(201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二、專書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新北:聯經,2016年。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台北市:麥田,2009年。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2001 年。
    史書美等編,王驥懋等著:《台灣理論關鍵詞》,新北市:聯經,2019 年。
    甘記豪:《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台北:前衛,2015年。
    任乃強:《西康札記》,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0年。
    ———:《西康圖經(境域篇)》,南京:新亞細亞學會,1933年。
    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何敬堯:《妖怪臺灣:三百年山海述異記. 怪譚奇夢卷》,新北:聯經,2020 年。
    ———:《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新北:聯經,2017 年。
    ———:《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新北:聯經,2019 年。
    吳法憲:《歲月艱難:吳法憲回憶錄》,香港: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
    李茂、李忠俊著:《嘉绒藏族民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上海:中央書店,1943 年。
    周英:《怪談——日本動漫中的傳統妖怪》,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周錫銀、望潮:《藏族原始宗教》,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阿壩州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
    政協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阿壩:政協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87年。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縣中和市:INK 印刻,2005 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台北:聯合文學,2008 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語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張怡孫:《漢藏大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張維斌、甘記豪:《台灣大空襲》,台北:前衛,2015年。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六年級 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梁秉鈞:《中國現代抒情小說(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梁海:《阿來文學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年。
    梅堯臣,《宛陵先生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陳國球、王德威主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陳慧寧:《生命理論:沈從文文論探微》,台北市:萬卷樓,2011年。
    雀丹:《嘉絨藏族史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黃錦樹:《火笑了》,台北:麥田,2015年。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蘇)巴赫金著,錢中文譯:《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法)米歇爾.福柯著,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Bachtin, Michail M.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Choy, Howard Yuen Fung. Remapping The Past: Fictions of History in Deng’s China, 1979-97, University of Colorado, 2004.
    Foucault, Michel et al. Maurice Blanchot: The Thought From Outside. Zone Books, 1987.
    Freud, Sigmund.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collected in Peter Gay edited, The Freud Reader ,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1989.
    Hartley, Lauran R., Schiaffini-Vedani, Patricia edit. Modern Tibetan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2008.
    Santiago, Silviano.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1973.
    Santiago, Silviano et al. The Space In-Betwee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Shirazi, M. Rez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Iran: Tradition, Modernity,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in-Betwee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 2019.
    Van Schaik, Sam. Tibet: a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1.


    三、期刊論文:
    王妍:〈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收錄於陳思廣主編:《阿來研究.第14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22-40。
    石碩、劉歡:〈康區被稱作「人區」考——兼對藏文史籍中「黑頭人」概念的考察〉,《中國藏學》2017 年第 4 期。
    石碩:〈一個隱含藏族起源真相的文本———對藏族始祖傳說中「獼猴」與「羅剎女」含義的釋讀〉,《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7期,頁167-177。
    任乃強:〈四川第十六區民族分佈〉,《康藏研究月刊》第24期 ,頁2-19。
    呂學琴:〈阿來長篇小說十年研究綜述〉,《當代文壇.阿來研究專輯》2014年第4期,頁60-65。
    杜正宇:〈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國史館館刊第51期(2017年3月),頁59-95。
    周政保:〈「落不定的塵埃」暫且落定——《塵埃落定》的意象化敘述方式〉,《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 4期,頁30-35。
    范銘如:〈放風男子與兒童樂園〉,《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頁115-131。
    ———:〈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 期,頁21-49。
    高君:〈淺析《阿古頓巴的故事》之傳播〉,《今傳媒》2018年07期。
    張成:〈近十年來對《塵埃落定》中「傻子」的研究〉,《青年文學家》2017年第12期。
    張建鋒,楊倩:〈阿來的少年情節與藏地少年成長書寫〉,《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83期,2019年6月,頁62-69。
    張維賓:〈論二戰時期的台灣大空襲(1938-1945)一文之再商榷〉,《國史館館刊》第54期,頁139-164。
    張學昕:〈樸拙的詩意——阿來短篇小說論〉,《當代作家評論》 2009年第 1期。
    許俊雅:〈記憶與認同——台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頁59-93。
    郭姍姍,謝納:〈1920年代中國鄉土文學理論的櫥窗與土地意識的覺醒〉,《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0期,頁35-40。
    陳佩甄:〈以誰作為方法?:從文化研究、亞洲研究到台灣研究〉,《文化研究》29 期,頁52-67。
    榮澤、仁鄧珠;〈藏民族傳統信仰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國西藏(中文)》 2021 年第 3 期,頁 44-47。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臺灣文學學報 16期,頁113-144。
    霍巍:〈西藏早期遊牧文化聚落的考古學探索〉,《考古》2003年4期。
    羅蕾:〈民族史的魔幻書寫:阿來小說《塵埃落定》的神來之筆〉,《漢語言文學研究》2017年第2期。


    四、學位論文:
    尹曉春:《傅柯的域外思想》,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王心靈:《現代寓言:阿來長篇小說研究》,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碩士學位課程論文,2014年。
    王妍:《追尋大地的階梯——阿來論》,遼寧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12年。
    李佩樺:《袁哲生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周小莉:《土司制度滅亡的輓歌——評《塵埃落定》》,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1年。
    林祁漢:《華語語系脈絡下的少數族裔寫作:夏曼・藍波安、達德拉凡・伊苞及阿來的移動敘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洪士惠:《群山與自己的歌者——論當代藏族作家阿來的漢語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洪曄:《阿來小說少年群體代表際書寫研究》,雲南師範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0年。
    祝成朋:《論《塵埃落定》的詩意追求》,貴州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張淑芳:《焦慮與抑鬱:袁哲生與黃國峻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陳溱儀:《「懷舊」-「靜止」-「封存」:論袁哲生小說對現代時間性之抵抗辯證》,國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楊靜詩:《袁哲生小說少年書寫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廖紹凱:《孩童、家族、後鄉土:袁哲生與童偉格小說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褚盈均:《眾「身」喧嘩裡的「隱身」與「變身」——論袁哲生與黃國峻小說中的躲藏/隱蔽意義》,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謝欣珞:《袁哲生小說互文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王鑫:《比較視域下的中日「妖怪」與「妖怪學」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日語語言文化專業博士論文,2015年。
    黃慧:《阿來文學作品和苯教關係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9年。


    五、評論文章
    黃錦樹:〈沒有窗戶的房間——讀袁哲生〉,《誠品好讀》43期。
    嚴家炎:〈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頒獎詞〉,《成都商報》2000年10月25日。
    石曉楓:〈消逝的歷史感,哀傷的成長敘事——袁哲生、童偉格小說所呈顯的鄉土氛圍〉,《聯合文學》第 352 期,2014年2月,頁58-64。
    何言宏,阿來:〈現代性視野中的藏地世界〉,《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1期,頁29-35。
    何敬堯:〈台灣妖怪的跨界交響 本土奇幻在當代發聲〉,《PAR 表演藝術雜誌》335 期(2020 年 11 月), 頁 46-49。
    阿來:〈極端體驗與身分困惑——阿來訪談錄(上)〉《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2期。
    范銘如:〈文學原鄉的媚惑〉,《聯合文學》第 352 期,2014 年 2 月,頁35-37。
    譚建華:〈遂川「秘密空軍基地」始末〉,《傳記文學》第九十三卷第一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467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2101.pdf9383KbAdobe PDF221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