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16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52465      線上人數 : 2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64


    題名: 滌罪之行:《聊齋志異》與《神曲:地獄篇》的「冥界刑罰」書寫比較
    A Journey to Purgation:An Underworld Punishment Writing Comparison Between《Strange Tales from the Liaozhai Studio》and《La Divina Commedia:Inferno》
    作者: 黃沛晴
    Huang, Pei-Ching
    貢獻者: 周志煌
    Chou, Chih-Huang
    黃沛晴
    Huang, Pei-Ching
    關鍵詞: 冥界刑罰
    身心論述
    滌罪
    比較文本
    Underworld Punishment Writing
    Body discourse
    Purgation
    Comparative research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2022-08-01 18:09:04 (UTC+8)
    摘要: 本論文係以「冥界刑罰書寫」作為主題的比較研究。比較文本的主體,為清康熙年間(17世紀)志怪小說《聊齋志異》當中,涉及冥界「內」刑罰的23個篇章,與義大利14世紀詩作《神曲》的〈地獄篇〉。論文首先對於兩文本產生的年代:明末清初與中世紀進行創作背景的爬梳,繼而藉由三個核心面向—敘述情節、人物形象及身心論述,對文本的冥刑書寫內容進行比較。
    就情節展現的敘事特徵分析可知,兩文本因為時間觀點的差異,分別呈現「直線因果」和「果報復返」的冥刑,受刑的場所設計,也因為空間意識的文化差異,而有「宗教寓言型」與「仿造人間世」的區別;敘述人稱的選用上,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以第一人稱吟詠長詩,蒲松齡(1640-1715)則以第三人稱敘事表之,兩人皆有其紀實意圖。在人物形象的並比中,可以看出兩人對於入冥的引路者與他者形象,因敘事重心不同,而有所別;其人物的外貌與心靈,也呈現出所屬宗教文化的特質,最突出的差異在於冥刑的主事者:《聊齋》裡的閻王,具有類人化的性格,〈地獄篇〉的冥王,則是須受冥罰的惡人;同時,人物的身心,也充分表現出兩個作者對於善惡與美醜的繫連設定。
    在與「身、心」相關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兩文本的冥刑書寫,皆提出報應之刑的必然存在,對於犯人身體施加變形或獸化的刑罰,雖有細節上的差異,但皆將此做為冥刑的重要手段;施刑於身,亦是對個體自由限制的隱喻,此限制的施壓者,對蒲氏與但丁來說,分別是當時的官府與教會,兩者作為當時人們所屬社會的權力指標,也可說是群性身體的象徵,在許多層面,這副身軀及心理,都已嚴重地腐敗,極需重建,而再造的基礎,在於每一個體是否能夠意識到滌罪的必要性,冥刑書寫,便是使讀者意識此題的目的性寫作。透過東、西方的文本比較研究,深化對於個別文本冥刑內容的理解,進一步釐清罪惡、刑罰與滌罪概念在文本內的含意,即為本論文研究要點。
    This thesis i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theme of “Underworld Punishment Writing.”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texts, Pu Songling’s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and Dante Alighieri’s Divine Comedy. The purpose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Underworld Punishment Writing.”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riting background concerning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Medieval Europe.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focus on these topics, narrative plot, character images and body discourse.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features of narrative plot, the study shows that different concepts of time (cyclic v.s. linear) and space awareness lead to different Punishment Writings. Even though containing the same doucumentary intention, Dante uses first-person narrator with a hero symbol while Pu writes with a third-person narrator. The characters they depict also present cultural differences.(Buddhism combined with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v.s. Christianity) For instance, Pu’s Yama(閻羅王) acts like a norman human but Dante’s Satan(冥王) plays as a sinner like other ghosts in hell.
    On body and mind discourse, Pu and Dante both agree with retributional punishment. Human who commits crimes must suffer from body deformation or animalization which causes great pain. Sinners deserve the pain because their bodies and minds are corrupting. The two writers also extend the meaning of “body and mind” to indicate the corruption of the entire authority structure at the time. One of the purpose of Underworld Punishment Writing is to make the readers realize the decadent society’s inevitable falling of human virture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text research, this paper aims to intensify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tents involving sin, punishment and purgation in the two chosen literary classics individully and commonly.
    參考文獻: 一、 專書著作
    (一)主要徵引文獻
    黃國彬:《神曲:地獄篇》,臺北:九歌出版社,2020年。
    蒲松齡著、任篤行輯校:《聊齋志異全校會註集評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二)相關中文及翻譯著作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脞說》,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上田信著,葉韋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年。
    王枝忠:《蒲松齡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
    左江:《《聊齋志異》二十講》,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
    白逸琦:《專制極權的明清盛世》,臺北:好讀出版社,2005年。
    布萊恩.蒂爾尼、西德尼.佩因特著,袁傳偉譯:《西歐中世紀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加斯東.巴捨拉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
    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野鵝出版社,1999年。
    任孚先:《《聊齋志異》藝術論》,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申 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申 丹:《敘事學理論探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
    但丁著,齊霞飛譯:《神曲的故事》,臺北:志文出版社,2013年。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 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周英雄、鄭樹森、袁鶴翔:《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年。
    周憲主編、(美) 約瑟夫.佛蘭克等著:《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哈洛.卜倫著、宋偉航譯:《史詩與英雄》,臺北:漫遊者文化,2019年。
    保爾.利柯著、王文融譯:《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塑形:時間與敘事卷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威廉.喬丹著,傅羽中、吳昕欣譯:《中世紀盛期的歐洲》,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
    馬瑞芳:神鬼妖狐的世界:《《聊齋》的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馬瑞芳:《蒲松齡評傳》,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涂爾幹(Durkheim,E.)著、渠東、汲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恩斯特.R.庫爾提烏斯著、林振華譯:《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袁柯:《中國神話史》,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9年。
    高行健、方梓勳:《論戲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0年。
    郭建勳:《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華萊士.馬丁著:《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許進雄:《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人生歷程與信仰篇》,臺北:遠足文化,2018年。
    詹姆斯·希爾曼著、王浩威等譯:《夢境與幽冥世界:神話、意象、靈魂》,臺北:心靈工坊,2019年。
    楊昌年:《析說聊齋》,臺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3年。
    楊蔭深編著:《中國文學家列傳》,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
    傅陽主編:《名人選輯:但丁》,臺北:品冠出版社,2007年。
    瑪格莉特.L.金著,李平譯:《歐洲文藝復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劉階平:《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8年。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交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龍迪勇:《空間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羅立乾:《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帝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2006年。


    (三)外文著作
    Eileen Gardiner.Visions of Heaven and Hell Before Dante, New York: Italica Press, 2008.
    Dorothy Seyler and Richard Wil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alifornia:Alfred, 1981.
    Jeff VanderMeer. Wonderbook ( Revised and Expanded ):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Creating Imaginative Fiction, New York: Abrams Image, 2018.
    二、 期刊論文
    丁卓:〈《神曲》中的新人形象—以《地獄篇》為例〉,《長春大學學報》第5期,2019年,頁66。
    王恒展:〈《聊齋志異》藝術形式散論〉,《聊齋志異研究》第1期,1995年,頁33-35。
    王曉林、曾艷兵:漢譯〈《神曲》多文體辨析與世界文學經典化〉,《中外文化與文論》第2期,2021年,頁2。
    方圓:〈善惡報應與善本當行—從功過格看晚明清初士人勸善理念之差異〉,《道德與文化》第3期,2018年,頁147-148。
    李冑:〈《聊齋志異》中的閻王形象〉,《蒲松齡研究》第1期,2020年,頁59-62。
    李映瑾:〈敦煌《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與但丁《神曲‧地獄篇》中的地獄結構與宗教意義—以罪與罰為中心的探討〉,《應華學報》第1期,2006年,頁35-60。
    李金佳:〈《聊齋志異》中的異刑〉《學術交流‧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第142期,2006年,頁172-174。
    李有成:〈為什麼比較?-中西比較文學中的類比研究初探〉,《中外文學》第10卷第3期,1981年,頁91-94。
    李劍峰:〈《搜神記》與《聊齋志異》中的神仙鬼怪〉,《松遼學刊》第4期,1995年,頁47-80。
    沈星怡:〈干寶與蒲松齡創作思想之比較〉,《蒲松齡研究》第2期,2007年,頁5-15。
    尚繼武:〈《聊齋志異》第一人稱敘事論析〉,《蒲松齡研究》第3期,2020年,頁104-114
    胡淼:〈淺析《聊齋志異》中的疾病隱喻〉,《文學評論》,2019年,頁77-79。
    范正群:〈《聊齋志異》的法律思想與理想清官〉,《聊齋志異研究》第2期,2009年,頁40-47。
    康 珮:〈從傅柯的微觀權力探討《忠義水滸》全書中《水滸》身體與權力的關係〉,《興大人文學報》第41期,2008年,頁91-116。
    陸保良:〈王陽明的聖俗觀與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德州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2013年,頁24-26。
    常勤毅:〈比較美學視角下的但丁和屈原〉,《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年,頁22-25。
    夏新源:〈魏晉以來俗文學中的鬼神變化形象初探—以《聊齋志異》和《搜神記》等為例〉,《中國文言小說研究》第1期,2019年,頁150。
    張敦彥:〈試論《聊齋》志異中公案小說的意義〉,《蒲松齡研究》第3期,1994年,頁81。
    張立新:〈詩人之魂—論屈原與但丁〉,《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2001年,頁24-30。
    張靜二:〈比較文學中的類比研究〉,《中外文學》第8卷第7期,1979年,頁33、41。
    張景樵,〈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大陸雜誌》第19卷第3期,1959年,頁76-79。
    張崇琛:〈兩座文學高峰間的相通—從《離騷》到《聊齋》〉,《蒲松齡研究》第1期,2018年,頁37-44。
    敖麗,〈《聊齋志異》的文體辨析〉,《蒲松齡研究》第3期,2001年,頁51-64。
    黃維樑:〈黃國彬的詩文創作、評論和翻譯〉,《華文文學》第136期,2016年,頁52。
    焦方忠:〈蒲松齡的法律觀與現代法律觀之比較〉,《蒲松齡研究》第1期,1999年,頁55。
    焦光彤:〈蒲松齡對卡夫卡的影響及對超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手法的貢獻〉,《蒲松齡研究》第2期,2015年,頁114-124。
    葉維廉:〈「比較文學論文叢書」總序〉,《中外文學》第11卷第9期,1983年,頁122。
    顏見真:〈《聊齋志異》中的惡神形象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3年,頁133-136。
    黎志紅:〈淺談《聊齋志異》中諷刺手法的應用〉,《聊齋志異研究》第2期,2000年,頁74-77。
    魏軍、黃艷:〈敘述者《神曲》中的但丁與他者〉,《宜春學院學報》,第36卷第11期,2014年,頁104-106。
    Jean-Michel Vives文,王晶編譯:〈淨化理論:精神分析與戲劇〉,《文化藝術研究》,第8卷第2期,2015年。
    A. owen Aldridge. East – West Relations: Universal Literature, Yes; Common Poetics, No, Tamkang Review, vol.X, nos. 1 & 2 (Fall & Winter 1979) , 17 – 33.

    三、 學位論文
    王冠孺:《《聊齋志異》與《松濱瑣話》的敘事比較:以冥界、異地、仙境遊歷故事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仁士見:《身體寫作的文化價值及其侷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申朝暉:《《聊齋志異》敘事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5年.
    朱琦:《《聊齋志異》佛教文化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朱厚剛:《文學身體的移易—對新時期小說敘事的一種考察》,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汪智超:《文學敘事中身體的變遷》,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李欣倫:《《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吳垠:《志怪小說中幽冥世界的嬗變》,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邵穎濤:《冥界與唐代敘事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馬迎春:《從符號—結構談《離騷》和《神曲》的文學手法》,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郝華:《《聊齋志異》與《搜神記》比較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崔相翼:《《聊齋志異》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志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ㄧ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岱華:《出於幻域 頓入人間:《聊齋志異》空間的書寫與內在意蘊》,臺北: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陳春妙:《《聊齋志異》他界書寫之承衍研究──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張春杰:《但丁思想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9年。
    張岩:《英雄·異化·文學—西方文學中的英雄母題及其流變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年。
    張子嘯:《但丁關於「煉獄」的闡述—《神曲.煉獄篇》淺析》,北京:首都 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3年。
    齊春春:《《聊齋志異》與釋道文化》,石家莊: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洽:《《聊齋志異》與宗教文化》,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雒慶嬌:《試論但丁《神曲》的文學成就—藝術的視角》,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楊宬慧:《但丁《神曲》中的維吉爾形象》,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碩士論文,2014年。
    劉岱旼:《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璇:《「看見」地獄,論但丁《神曲.地獄篇》》,蘭州:蘭州大學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劉會鳳:《靈魂的寓所,但丁《神曲》的宇宙觀》,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學院博士論文,2017年。
    劉迎:《從《聊齋志異》看蒲松齡的法律思想》,湘潭:湘潭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劉平華:《德性與身體—先秦儒家身體美學研究的一個向度》,深圳:深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魏坤:《中世紀教會糾問式刑事訴訟程序之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蘇頤:《但丁地獄觀念之形塑:以宗教文學經典為例》,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薛米鈞:《頓入人間:蒲松齡的仙境想像》,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蔣昆宏:《論《西遊記》和《神曲‧煉獄篇》中河流之神話意涵》,臺北:東吳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網站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版》,瀏覽日期:2022年7月7日
    檢自: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10587&word=%E5%88%91%E7%BD%B0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96275&q=1&word=%E6%B7%A8%E5%8C%9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7912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2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888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1401.pdf2138KbAdobe PDF2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