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113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92561      Online Users : 4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39


    Title: 陳曾壽七律研究
    A Study On Seven-character Poems of Chen Zengshou
    Authors: 尹諾
    Nuo, Yin
    Contributors: 曾守正
    尹諾
    Yin Nuo
    Keywords: 陳曾壽
    七律
    詩之虛者
    詩之實者
    枯境
    Date: 2022
    Issue Date: 2022-08-01 17:43:02 (UTC+8)
    Abstract: 陳曾壽,字仁先,號蒼虬閣。他是清末「同光派」詩人中的重要一員,其個人命運和詩歌成就均有值得注意處。就身世來說,陳氏少時得意於科舉,在清廷中大受賞識。然而隨著清廷的覆滅,他選擇在年富力强時以遺民自居,並持節終老。一生之內,他還曾切身地經歷過辛亥革命、丁巳復辟、偽滿洲國成立等較大的政治事件,這使其詩歌充滿了遺民身份下的獨特情志和世變背景中的複雜內涵。就詩歌成就來說,陳曾壽曾和陳三立、陳寶琛一起被人並稱為「海內三陳」,在清末民初的詩壇上頗具地位。此外,他的詩歌被陳衍認為既具「韓黃之筆力」又有「陶杜之心思」,即兼有拗怒鬱勃的表現風格和溫厚感人的忠愛之情。這兩者的同時存在,構成了其詩一大的特色。綜合來看,陳曾壽的詩篇頗有細玩深味的價值。而上述兩個值得注意之處,便在他的七律中同時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七言律詩是其《蒼虬閣詩集》中的一個較為獨特的體裁。一方面,它在詩集的諸體中佔比最高,數量眾多,涵蓋和展現了陳曾壽的一生行藏;另一方面,它體現出了陳曾壽豐富而高超的詩歌技藝,並被後世學者認為是陳曾壽成就最高的一體。因此,七律可以說是《蒼虬閣詩集》中一個頗具代表性的體裁。然而,學界尚無對陳曾壽詩歌的分體研究。本論文即擬以其七律為研究對象,結合陳曾壽的生平、行實、詩學取徑、創作觀念等要素,對其詩的「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作一較為全面的分析,並運用所得的研究成果對陳曾壽詩中「枯」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由此,來對陳曾壽詩歌的研究作一深化和突破。本論文共分六章,約十三萬字,大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並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顧和檢視。此後,界定研究範圍,並確立相關的研究方法。最後,對陳曾壽的生平經歷作一精要的介紹。
    第二章、七律的發展歷程、類型與蒼虬七律的取徑:本章首先說明七律這一體裁在中國詩歌歷史中的淵源,及其從定型至成熟的發展過程。之後,通過與五律的對比,來對七律獨特的「詩型個性」進行說明,並用龔鵬程先生的「唐型七律」和「宋型七律」兩個概念對七律的兩大類型加以解釋。最後,在此基礎上探討陳曾壽七律的詩學取徑,並指出其七律「以宋參唐,熔鑄百家」的總體風格。
    第三章、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首先對何為「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進行界說。此後,將結合蒼虬七律中的具體字句,從「虛字」、「倒裝與節奏」、「獨立性句法與推論性句法」、「對仗」、「拗救」這五個層面來探討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分析其形式藝術上的表達特徵和表達效果。
    第四章、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將結合具體的詩作和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來從「題材類型及其內涵」和「意象類型及其意蘊」這兩個層面來對蒼虬七律中的「詩之實者」展開分析。本章會在所區分出的題材類型和意象類型中,更復細分子類,以期巨細靡遺地梳理蒼虬七律中的豐富細膩的情思和內涵。
    第五章、蒼虬的「枯論」和「枯境」:本章首先指出,《蒼虬閣詩集》中存在著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即蒼虬晚年詩中的「枯」的相關問題。此後,本章將從陳曾壽的詩歌理論「枯論」和審美詩境「枯境」兩個層面來探討該問題,說明「枯論」的內涵與創新之處,以及「枯境」在蒼虬七律中的具體表現和文化意義。
    第六章、結論: 統整上述五章的研究成果,對緒論中所提及的課題進行回應。以此來總結蒼虬七律的獨特成就和豐富價值,並對陳曾壽詩歌的相關研究提出未來展望。
    Reference: 一、傳統文獻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9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宋〕吳可撰《藏海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收綠,江蘇:鳳凰出版社,1998年。
    〔宋〕姜夔著,陳書良箋註:《姜白石詞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校點:《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校點:《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0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8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10月。
    〔清〕方貞觀著:《輟鍛錄》,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南京:江蘇鳳凰文義出版社,2016年3月。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見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沈曾植著,錢仲聯校點:《沈曾植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2月。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清〕袁仁林著,解惠全注:《虛字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8月。
    〔清〕陳衍著,錢仲聯編:《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陳衍著,石文英、鄭朝宗校點:《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清〕陳曾壽著,張寅彭、王培軍校點:《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
    〔清〕曹元忠:《曹元忠著作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3月。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清〕鄭孝胥著,黃坤、楊曉波校點:《海藏樓詩集(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
    〔清〕劉淇:《助字辨略》,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1月。
    〔清〕劉熙載著,葉子卿校點:《藝概》,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1月。
    〔清〕錢良擇撰《唐音審體》卷第十《鄂杜馬上念漢書》眉批,清光緒年後知不足齋刻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王寧:《古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林立:《滄海遺音集: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6月。
    吳盛青、高嘉謙:《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11月。
    胡適、周作人:《論中國近世文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年9月。
    胡迎建:《同光體詩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10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
    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8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陳邦炎:《臨浦樓論詩詞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陳世襄:《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1月。
    陳子展著,徐志嘯編:《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5月。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張覺譯註:《韓非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春波校釋:《肇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楊洪升:《繆荃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2015年12月。
    鄧魁英,聶石樵選註:《杜甫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年4月。
    趙樸初:《趙朴初韻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仲聯:《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9月。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2月。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繆鉞:《詩詞散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註》,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7月。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2月。

    (二)期刊論文
    王鎮遠:〈同光體初探〉,《文學遺產》,1985年6月第2期,第85~94頁。
    王逸群:〈走向文學批評的『物美學』——從文學研究與文學體驗的脫節談起〉,《文藝研究》,2022年第2期,第23~35頁。
    石任之:〈冬郎情結豈香奩——論近代詩人陳曾壽的遺民心態〉,《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第136~140頁。
    李金松:〈詩人之詩、才人之詩與學人之詩劃分及其詩學意義〉,《文學遺產》,2015年第1期,第14~23頁。
    李亞峰:〈「同光體」形成考述〉,《負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126~138頁。
    林立:〈論滿清遺老陳曾壽的詞〉,見錄於《文化記憶與華人社會》,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所,2008年,第148~180頁。
    林立:〈隱微記憶——清遺民陳曾壽的託喻詞〉,見錄於《今古一相接: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9月。
    周洋:〈論七言律之句法——以陳三立七律為中心之考察〉,《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6月,33卷第3期,第80~87頁。
    胡先驌:〈評陳仁先蒼虬閣詩存〉,見錄於《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419~428頁。
    涂小馬:〈「同光體」研究綜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第55~63頁。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上)〉,《中外文學》,1989年7月,80卷第2期,第第4~34頁。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下)〉,《中外文學》,1989年7月,80卷第3期,第32~46頁。
    高雲鵬:〈蘇軾的「枯淡」論研究——兼論「東坡和陶詩」的文化史意義〉,渤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74~82頁。
    張修齡、馬衛中:〈「同光體」興起的時代背景和反映的時代精神〉,《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8月,第41~47頁。
    張曉偉:〈同光體詩人對同光體詩歌特性的理論構建〉,《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5期,第132~143頁。
    張寅彭:〈前言〉,見錄於《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1~28頁。
    張勝利:〈作為藝術技巧的「遮表法」解析〉,〈煙台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5月第34卷第3期,第41~50頁。
    程翔章:〈陳曾壽詩歌創作簡論〉,《新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第164~168頁。
    傅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6年第8卷第2期,第579~615頁。
    葛曉音:〈關於詩型與節奏的研究——與松浦友久教授訪談錄〉, 《文學遺產》,2002年第4期,第131~132頁。
    鄭雅尹: 〈論同光體詩人的鬼魅氛圍——以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為探討對象〉,《中極學刊·第四輯》,2004年12月,第100~119頁。
    謝君蘭:〈晚清「詩」與「歌」中的句法和意象〉,《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第72~80頁。
    謝永芳:〈陳曾壽年譜〉,《詞學》,2015年第35輯,第257~335頁。
    韓成武:〈試論七律的定型和成熟〉,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第41~48頁。
    龔鵬程:〈讀晚清詩札記——陳三立、鄭孝胥〉,《詩書畫》,2013年第1期,第87~102頁。

    (三)學位論文
    王曉琳:《陳曾壽及其詩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朱興和:《超社逸社詩人群體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
    李世前:《試論七律的定型與成熟》,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李佩芬:《稼軒帶湖、瓢泉兩時期詞析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陳建銘:《沈曾植詩歌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7月。
    曾慶雨:《末代遺民陳曾壽及其詠花詞》,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曾慶雨:《陳曾壽詩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10月。
    賀國强:《近代宋詩派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楊萌芽:《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研究一一以1895-1921年為中心》,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5月。
    楊曦:《陳曾壽詩歌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葛春蕃:《古今之際:晚清民國詩壇上的同光派》,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鄭雅尹:《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翟萬梅:《陳曾壽的遺民心態與詩歌創作研究》,湖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
    羅楨婷:《李商隱七律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藍治平:《陸遊蜀中七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四)網絡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線上閱讀: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http://dh.ersjk.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2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4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1119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401.pdf7610KbAdobe PDF2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