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4073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014/145046 (79%)
造访人次 : 52062143      在线人数 : 72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0739


    题名: 陸籍子女、陸港澳生返台事件之新聞論述分析: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的新冠疫情報導與評論
    How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nd Liberty Times Convey Two Contesting Issue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Cross-strait Marriages And Students Returning Taiwan In Early 2020
    作者: 陳沛皓
    Chan, Pui-Hou
    贡献者: 馮建三
    Feng, Jian-San
    陳沛皓
    Chan, Pui-Hou
    关键词: Covid-19 疫情
    台灣邊境管制措施
    陸港澳生
    陸籍子女
    批判論述分析
    Covid-19 epidemic
    Taiwan Border control measures
    Mainland students
    Children with Mainland spouse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日期: 2022
    上传时间: 2022-07-01 16:37:21 (UTC+8)
    摘要: 本研究採用 Van Dijk 批判論述分析取徑,以鉅觀、微觀結構分析和簡單數量統計, 嘗試從報導數量、消息來源、報導標題、報導內文四部份來探究台灣本土報紙《中國時 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對 2020 年 Covid-19 疫情期間台灣政府暫緩陸籍子女、陸 港澳生入境事件整體報導情況、報導框架以及受影響者的形象為何。
    研究發現,《中國時報》、《聯合報》於陸籍子女、陸港澳生返台事件皆對暫緩政策 持負面批評態度,《自由時報》則站以正面贊成的角度視之。其中,《中國時報》、《聯合 報》對事件的關注程度較高,傾向呈現泛藍政黨和受入境限制政策影響人士的觀點,陸 籍子女、陸港澳生形象被定位為弱勢者、政治犧牲品、台灣社會乃至兩岸社會不可或缺 的成員,兩報對事件的報導框架主要鎖定在政策損害基本人權、不利兩岸社會交流和政 治凌駕專業考量的角度;《自由時報》對事件的關注程度較低,傾向呈現泛綠政黨和台 灣官方的觀點,陸籍子女、陸港澳生形象基本被定位為威脅台灣國家安全者、不屬於台 灣社會的他者,對事件的報導框架主要鎖定在台灣防疫優先、強調兩岸互不隸屬和中國 對台灣帶來威脅的角度。
    本研究認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因其對兩岸關係看法之不同, 導致陸籍人士、陸港生返台問題事件不但過度延伸成兩岸意識型態上的謾罵,更使人權 和國家安全反而成為一道非黑即白的互斥題。同時本研究嘗試從返台事件頻頻出現之爭 議點以及傳統新聞專業義理之角度,發現《聯合報》就決策過程的謬誤作出進一步批判, 在三報中呈現出較專業及合理的報導,《中國時報》次之。《自由時報》雖然側重於台灣 安全的角度,但對政策可能造成的潛藏傷害乃至事件本身的關注程度寥寥無幾,或許是 《自由時報》為了彰顯批判中國大陸或配合台灣官方的立場,選擇淡化相關措施的弊端, 從而有效將事件焦點轉移至台灣安全的命題上。
    This research columnated on how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nd Liberty Times convey the contesting issues on children with Mainland Spouses and Mainland students (include Hong Kong and Macao Students) returning Taiwan during Covid-19 epidemic in early 2020, by adapting Van Dijk`s approach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using macrostructural,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imple statistic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a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have more negative reviews against the children and students returning Taiwan restriction policy. Furthermore, China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do show more attention on the incident by presenting the views of pan- blu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affected people. Besides, they also painted the children and students as weak political victims and emphasized them as indispensable member of Taiwan and the cross-strait society. Violations on basic human rights, cross-strait social exchanges and politics override professional considerations were their main perspectiv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iberty Times" showed less concerned about the incident, leaned to present the views of pan-gr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Taiwan officials. They underlined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built the children and students into an outsider, which can menace Taiwan’s societ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the newspaper on cross-strait issues extended the children and students returning issues into an ideological abuse, contributed human righ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o a black and white issue. This study criticized that United Daily News have most professional and rational media report towards the issues, while China Times’s next best. In order to criticized mainland, Liberty Times chose to soften the potential harm in this issue and switch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position of Taiwan`s security.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和根(2003)。〈梵•迪克新聞話語結構理論述評〉。《江蘇社會科學》,6:199-203。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品力(2020)。稱撤回陸配子女入境是「主流民意」范世平:證明台灣人太厭惡中國。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286404

    王思羽(2017)。〈美無力幫台進WHA馬英九:若搞好兩岸何需找美幫忙〉。《中國台灣網》,http://www.taiwan.cn/taiwan/jsxw/201705/t20170512_11780069.htm

    王高成(2020)。新冠肺炎下的美中台關係發展,取自「台北論壇」http://www.taipeiforum.org.tw/view_pdf/602.pdf

    王高成(2020)。新冠肺炎下的美中台關係發展。取自「台北論壇」https://www.taipeiforum.org.tw/article_d.php?lang=tw&tb=3&id=1722

    王臻明(2020)。美國不應打台灣牌以保護台灣的論點正確嗎?。取自「方格子」https://vocus.cc/sophist4ever/6016ad94fd8978000133f50c

    包宗和(2009)。〈戰略三角個體檢視與總體論建構及其對現實主義的衝擊〉,載於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辨中的兩岸關係》(頁335-3354)。台北:五南圖書。

    台灣人權促進會(2012)。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拒絕: 拒絕中時運動採訪通知。取自「台灣人權促進會」https://www.tahr.org.tw/content/458

    史陶甄(1996)。〈「一國兩制」與台灣模式座談會〉,《海峽評論》,225:34-35。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mofa.gov.tw](2020.3.20)。台灣防疫經驗 全球媒體都在看 [貼文]。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ofa.gov.tw/posts/775854092939235

    白玉綸(2021)。卜睿哲解析兩岸「四套劇本」:中共錯估台灣人對「尊嚴」的渴望!。取自「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686

    朱蘊兒(2016)。《大陸配偶新聞報導之框架網絡研究 (2003-2014) :反思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蘊兒(2018)。〈命名的政治:從大陸配偶新聞反思民族主義的媒體建構〉,《傳播與社會學刊》,45,171-214。

    江今葉(2020)。中國官員指美軍帶進病毒 川普:我們都知道來源。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003140024.aspx

    羊正鈺(2019)。蔡英文過境紐約的「外交突破」:除了國旗徽章,你該知道的5大亮點。取自「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1986

    何元楷(2020)。民進黨的「押寶外交」使台美關係蒙上陰影。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3227166?page=2

    何清漣(2019)。紅色滲透:被中國買下的台灣新聞。取自「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0/article/7840

    余紀忠(2000年10月2日)。〈唯有大決大斷才能開創和平尊嚴的新局--我對大陸政策的觀察與期待〉,《中國時報》,A4版。

    余英時(1989)。〈槍彈只能殺人,不能扼殺民主怒潮 寫在共軍硬闖天安門血腥鎮壓大陸民主運動之夜〉。《中國時報》,6月4日,意見論壇。

    吳妍(2020)。開放陸配子女入境政策惹議 陸委會臉書道歉:痛切檢討。取自「鏡傳媒」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213edi003/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映璠(2020)。認武漢隱匿疫情 鍾南山曝這時數據才正確。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517001379-260408?chdtv

    吳進利(2020)。《蔡英文時期的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漢(2020)。〈2019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18 (1) : 8-22。

    宋家緯(2013)。《媒體立場對陸生來台就學政策報導與評論的差異分析 ~《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的比較(2008 ~ 2011)》,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學文(2020)。武漢肺炎(COVID-19)大浩劫:對美-中-台三角關係之影響。取自「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http://inpr.org.tw/m/405-1728-5213,c113.php?Lang=zh-tw

    李大中(2019)。〈川普的印太戰略與美中戰略競爭〉。《軍事社會科學專刊》,15,3-14。

    李志良(2020)。總統蔡英文雙十節談兩岸共同負責台海和平 國台辦回應了。取自「NewTalk新聞」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10-10/477371

    李佳諭(2020)。從《港區國安法》到互關領事館,美中「新冷戰集團」悄然形成?。取自「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425

    李佾珊(2020)。陸生陸配返台坎坷 陳時中首認不人道。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18000342-260114?chdtv

    李宗憲(2020)。武漢肺炎:由台灣口罩禁令引發的一場兩岸論戰。取自「BBC」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1296645

    李明(2020)。〈中美對抗:「新冷戰」還是「新衝突」?〉。《全球政治評論》,72,1-8。

    李昕育(2013)。《陸生來台就學之內容分析-以自由時報、聯合報、大紀元及台灣立報四電子報為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昱孝(2020)。台灣共同體成形?台灣人認同感史上最高的兩大因素。取自「聯合報」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705/4705898

    李瞻(1976)。〈再論如何充實報紙內容專欄與讀者投書〉。《新聞評議》,19:1-26。

    沈有忠(2019)。〈美中台三角關係在近期的發展〉。《全球政治評論》,68,7-12。

    周孝融(2020)。蔡英文政府的大陸政策及兩岸政經發展,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周祝瑛(2020)。別藉疫情犧牲陸生。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410004601-262105?chdtv

    周華山(1993)。《意義:詮釋學的啟迪》。台北:商務。

    林妙玲(2005)。《探討台灣媒體中的國族想像 ─以「大陸配偶」公民權的平面報導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靜(2020)。WHO:13國雖提案 秘書長譚德塞無權邀台灣參與WHA。取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amp/realtimenews/20200512000792-261601

    林東泰(2011)。〈對國內三大報ECFA「讓利說」新聞的批判話語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

    林東泰(2019)。《批判話說分析總論:理論架構、研究設計與實例解析》,台北:巨流圖書。

    林雅萍(1994)。《讀者投書與報社立場關聯性研究:以總統選舉方式為例》,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毓芝(2003)。《《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瑋豐(2020)。首批武漢返台「老人小孩未依協商優先登機」陸委會:行前名單須審查。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256904

    林瓊珠(2020),〈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選舉研究》,19:97-127。

    林麒瑋(2020)。禁陸配子女來台 正反意見《蘋果》整理一次看。取自「蘋果新聞網」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00215/7GJZ36F4PXVWJLFHX4SQKCYKFM/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台灣產業研究》,3:89-148。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183-212。

    邱品瑜(2009)。《民眾投訴之新聞內容分析與模式探討-以《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為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邱師儀(2020)。〈美中新冷戰:貿易戰、外交戰和軍事對峙〉。《全球政治評論》,72,21-32。

    姜元閔(2009)。《國內報紙如何形塑「中國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碩士論文。

    查文瞱(2016)。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負責人就當前兩岸關係發表談話。取自「國務院台灣辦公室」http://www.gwytb.gov.cn/topone/201605/t20160520_11463138.htm

    柳金財(2020年9月)。〈「反中」路線抬頭?新冠疫情下兩岸關係發展與困境〉,「後新冠疫情下國際與臺海形勢學術研究會」,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洪子傑、龔祥生(2020)。〈2020 年中共對台政策的延續與變動〉,載於洪子傑、李冠成主編,《2020年中共政軍發展》(頁53-70)。台北:五南出版社

    倪炎元(1996)。〈主流與非主流:報紙對一九九○年國民黨黨內政爭報導與評論的論述分析〉,《新聞學研究》,53:143-160。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85-111。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北:韋伯文化。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與Norman Fairclough的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1(2):83-97。

    倪炎元(2013)。〈從語言中搜尋意識形態:Van Dijk的分析策略及其在傳播研究上的定位〉。《新聞學研究》,114:41-78。

    唐佩君、戴雅真(2020)。WHA決議 台灣參與議題今年底復會討論。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5185010.aspx

    夏珍(2020)。小明與陸生─「世代浩劫」的犧牲品。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920497?page=1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翁秀琪(2004)。《台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翁秀琪(201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馬準威(2020)。〈美中貿易戰對美中臺關係發展之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24(4),59-108。

    高涵彥(2007)。《媒體偏頗與意識型態的兩極化分析》,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芷雁(2009)。《從報紙新聞看中國大陸商品形象-以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張炤和(2013)。《台灣四大報讀者投書評論取向研究—以 2012 年總統大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張家琪(2012)。《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國家形象塑造的媒體因素之研究─以《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建構為例(1999-2009)》,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茗喧(2020)。〈拒絕無限制包機返台,醫師提3訴求逾4萬醫護連署〉,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2070174.aspx

    張國城(2020)。《美國的決斷: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美國外交思維與決策》,台北:八旗文化。

    張國威(2020)。美對台軍售 斷交後單年最多。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228000062-260301?chdtv

    張瑋豐(2020)。喊卡!陸配子女入境政策引發政治風暴,疫情中心下午將宣布撤回。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282708

    張慧英(2002)。《提筆為時代:余紀忠》,台北:時報文化。

    張錦華(2011)。〈從van Dijk操控論述觀點分析中國大陸省市採購團的新聞置入及報導框架:以台灣四家報紙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0:65-93。

    曹馥年、果未(2020)。愛在瘟疫蔓延時──封關8個月,扛著時代巨石的兩岸家庭。取自「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cross-strait-marriage-during-covid-19-lockdown
    梁嘉桓(2020)。〈COVID-19下的臺灣「防疫外交」-以國合會為例〉。《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2 : 6-8。

    莊伯仲、徐亞鈾(2006)。〈近用權之省思-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報紙讀者投書分析〉。載於梁世武主編,《選舉過程中的傳播與策略研究》(頁309-342)。台北:風雲論壇。

    莊萬壽 (2011)。《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儒教及其典籍之解構》,台北:允晨文化。

    郭育仁(2020)。〈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台灣的戰略機遇與挑戰〉。《全球政治評論》,70,1-6。

    陳方隅(2021)。陳方隅、劉豐佾:從洽買、到貨、研發、安全性到施打順序,一次解釋疫苗之亂。取自「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706-opininon-taiwan-vaccine-what-to-know/

    陳民峰(2020)。台灣軍方報告:2020共機擾台反強化美對台軍售攻擊性武器正當性。取自「法國國際廣播電台」https://www.rfi.fr/tw/中國/20210103-台灣軍方報告-2020共機擾台反強化美對台軍售攻擊性武器正當性

    陳克明(2020)。慎對美國打的「台灣牌」。取自「巴士的報」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7073152-陳克明:慎對美國打的「台灣牌」

    陳東旭(1999)。〈讀者投書之功效及讀者滿意度追蹤調查〉。「1999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台灣:新竹。

    陳宥霖(2013)。《報紙對陸生議題之內容分析研究─以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建甫(2017)。川普印太戰略的虛實。取自「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http://www.ti.tku.edu.tw/page1/recruit.php?Sn=258

    陳政宇(2019)。《臺灣媒體統獨立場對其呈現中共對臺政策之影響:以2018年「31條措施」為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錄(2022)。對大陸出口創新高 陸委會:科技發展依賴台灣零組件。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33/6031579

    陳政錄(2022)。誰還說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經濟就完蛋? 謝金河:「這兩個數據」顯示 中國更需要台灣!。取自「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5/post/202202100043/

    陳柏謙(2020)。台灣「小明」爭議,無關人道關乎事實。取自「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1-opinion-taiwan-controversy-epidemic/

    陳玲(2015)。《臺灣統派運動口述史》,台北:時英出版社。

    陳美華(2020)。「陸配子女」爭議 防病毒還是防身份?。取自「公民行動」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92434

    陳貞樺(2020)。疫情下的兩岸網路大戰,都在吵什麼?5張圖一次揭祕。取自「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9987

    陳雅惠(2010)。《探索網路新聞敘事結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蔓蒂(1991)。〈淺談讀者投書與民意〉。《報學》,8(4),114-142。

    陳鴻鈞(2020)。〈美中在世界衛生組織較勁之觀察〉,《國防安全雙週報》,3:頁1-6。

    陸生返台推動組 [@lushenglianshu](2020.8.5)。陸委會曝排除陸生原因?陸生群體反駁了![貼文]。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1989554218309&id=101267041623894

    喻靖媛(1994)。《記者及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之關聯性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明輝(2001)。〈《聯合報》社論對台灣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場與觀點(1950-199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5:277-308。

    斯影(2020)。美中新一輪外交衝突彰顯「新冷戰」態勢,專家擔憂兩國可能走向熱戰。取自「BBC 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3551743

    曾柏文(2020)。〈從太陽花到 2020 年台灣大選:時代結構、政治軸線與民粹起落〉。《二十一世紀評論》,177 : 4-17。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馮建三(2014),港台面對中國、面對自己的失語症,取自「蘋果新聞網」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40626/X5UUO7RUGUBM6A75LFMUWH33Y4

    馮建三(2016)。〈辨識「中國因素」,還原新聞自由:建構台灣傳媒的出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4:1-57。

    馮建三(2020)。〈分析台灣主要報紙的兩岸新聞與言論:聚焦在《聯合報》(1951-201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5:151-235。

    馮靖惠(2020)。國安3關鍵,境外生解禁卡關。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6885/4616880

    黃予萱、周上智(2020)。台美關係41年來最熱 美衛生部長、國務次卿接力來。取自「上報」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2022

    黃年(2013)。《大屋頂下的中國》,台北:天下遠見,2013。

    黃柏堯、吳怡萱、林奐名、劉倚帆(2005)。〈報紙讀者投書版之多元性分析: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中華傳播學刊》,8:1-25。

    黃哲斌(2020)。新聞「黨派化」:疫情的致命破口。天下雜誌,696,98。

    黃靖惠(2011)。〈對美國《時代》台灣政黨輪替報導的批判論述分析:以2000年及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106,49-98。

    黃寶珍(2020)。〈2020 美國民主黨拜登當選後兩岸關係之探討〉。《發展與前瞻學報》,31,17-32。

    楊佳寧(2009)。《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 《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涵之(2020)。撤回!陸配子女入境釀政治風暴 疫情中心「喊卡」 陳明通位子保得住?。取自「信傳媒」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9843

    楊琇晶(2014)。《台灣媒體的中國因素--香港經驗參照》,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鈺、門悅悅(2020)。疫情與輿情十七年:被瞞報的SARS與被孤立的武漢。取自「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125-mainland-wuhan-sars-pneumonia-publicity/

    溫貴香、顧荃(2019)。總統:不接受九二共識 堅決反對一國兩制。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1025003.aspx

    境外生權益小組 [@tismovement](2020.6.5)。教育部莫拖延,台灣檢疫能量已足夠容納境外生!呼籲7月開始分批解禁境外生入境![貼文]。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tes/2667142993526631/

    監察院(2021年2月9日)。〈COVID-19疫情期間小明小紅入境管制措施案〉【監察院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cy.gov.tw/CyBsBoxAll.aspx?CSN=1&n=718&_Query=3bcc0c06-573e-445f-92ac-97c9d6bcd887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12月~2021年12月)(2022年1月10日)。取自國立政治大學選擇研究中心網頁 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

    趙少康。「台灣跟獨立已經沒有分別 黎智英中港台的第一手觀察,取自「Yahoo 論壇」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yahoo論壇趙少康台灣跟獨立已經沒有分別黎智英中港台的第一手觀察-100459173.html

    趙觀祺(2020)。由可防可控到戰時管制 內地抗疫歷4大轉捩點。取自「香港01」https://www.hk01.com/由可防可控到戰時管制內地抗疫歷4大轉捩點

    劉紹華(2020)。肺炎疫情下談疾病的命名與汙名。取自「記疫」https://covid19.nctu.edu.tw/article/556

    劉蕙芩(1989)。《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方式之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維庭(2020)。陸生回台為何突喊卡?陳明通:教育部未經政院同意「就往前推」。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919001。

    蔡文居(2020)。賴清德籲協助中國防疫,引網友論戰。取自「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050521

    蔡哲彥(2020)。《2016-2020習近平對臺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娪嫣(2020)。「一群官員欺上瞞下!」中國社會爆發大恐慌,民怨政府隱瞞病情。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209249?page=1

    蔡琰、臧國仁(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58:1-28。

    蔣佩庭(2020)。台灣被世界看到!外交部列「全球31家媒體」報導標題:台灣堪為典範、亮眼。取自「太報」https://www.taisounds.com/Global/Top-News/China/uid4234530609

    鄧聿文(2020)。美中台三角遊戲進入危險的黑洞時刻,蔡英文「關鍵一步」能否跨出去?。取自「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066

    鄭思楠(2020)。一旦武統「首戰即終戰」!央視:明天在台灣島上空演習沒有不可能。取自「ETtoday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819/1788066.htm

    鄭植榮(1992)。《讀者意見與報紙立場關聯性研究──以台獨問題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誠(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媒介近用權〉,《新聞學研究》,45:39-56。

    黎寶文(2019)。〈美中對抗的新常態下的美中台三角關係〉。《全球政治評論》,68,21-30。

    蕭羽耘(2021)。〈陳時中酸「他們在打的 我們不敢用」〉,《聯合報》,第3版。

    蕭淳云(2020)。觀點投書:防疫優先下的小我。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858367?page=1

    蕭照平(2020)。世衛武漢緊急疫情會議未邀台灣:我方將透過友台專家取得資料。取自「中央廣播電台」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9076

    賴中強(2020)。〈「小明」為什麼沒有台灣身分證──移民法規解惑」〉。取自「上報」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1170

    賴言曦(2020)。疫情升溫對立 兩岸民間分歧日益擴大。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4040050.aspx

    賴彥蓉(2019)。蔡英文強硬回槓習近平談話:民調竄升至34.5%。取自「上報」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6314

    賴昱汝(2018)。《誰是「全民」? 「陸生納保」議題的批判論述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總統府(2016年5月20日)。〈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女士就職演說〉【總統府新聞槁】。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0444

    繆宗翰(2020)。中研院民調:逾7成台人不認為大陸政府是朋友。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006020303.aspx

    謝莉慧(2020)。國民黨:監委名單綠油油 柏台大人成酬庸。取自「Newtalk新聞」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6-23/425384

    謝頌遇(2015)。《我國媒體有關《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惠宇(2021)。疫苗即將開打!全球破1.1億確診,十大疫區一覽。取自「三立新聞網」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01257

    簡宇衡(2020)。又拿「一中」擋台灣參加WHO,外交部:中國勿忘SARS慘況。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215470

    藍孝威、楊家鑫(2016)。不提九二共識 答卷「沒完成」 國台辦:暫停兩岸溝通機制。取自「中國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21000338-260102?chdtv

    顏振凱(2020)。蔡英文籲:中國應讓疫情公開透明、WHO不應因政治因素排除台灣。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212114

    魏玓(2020)。〈新冠肺炎的「新聞併發症」:媒體、政府與民眾的新三角關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7:199-215。

    魏玓、郭力昕、王維菁(2020)。一起打贏抗疫與人權的戰爭。取自「蘋果新聞網」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201/VAB5ETYELF33NHYVR6MJK73WYA/

    魏淑娟(2020)。《議題建構與新聞框架之研究–以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議題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羅文輝(2009)。政治偏差大 台灣選舉新聞難公正 。取自「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https://www.feja.org.tw/37703

    羅世宏(2008)。〈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213–238。

    譚偉恩(2020)。疫情之下的美中交鋒,台灣的任何選擇都「宜慢、宜拖、宜模糊」。取自「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279

    蘇南(2020)。蘇南觀點:對中國暫停陸生來台的防疫。取自「風傳媒」https://www.storm.mg/article/2530912?page=1

    蘇恒宗(2006)。《我國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以活動管理模式探討三類危機》,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恩民(2003)。和平案涉隱匿 吳康文、林榮第重金交保。取自「自由新聞網」http://old.ltn.com.tw/2003/new/may/27/today-t1.htm

    蘇蘅(2019)。《傳播研究方法新論》,台北:雙業書廓。

    鐘文博(2005)。《從民族主義觀點論海峽兩岸政治互動:1979-2004》,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繼衛(2010)。《兩岸報紙對「國共論壇」新聞內容呈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Abraham Kaplan (1943).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theory of signs.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10, pp. 230–247.

    Andrew Higgins(2012). ”Tycoon prods Taiwan closer to China.”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asia_pacific/tycoon-prods-taiwan-closer-to-china/2012/01/20/gIQAhswmFQ_story.html

    Atwater, T. & Fico, F. (1986). Source reliance and use in reporting state government: A study of print and broadcast practic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8 (1): 53-62.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Cohen, B. C. (1963).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4): 51-58.

    Fernback, J. and Thompson, B (n.d.). Virtual communities: abort, retry, failu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gitalplaces.biz/pages/primer_00_toc.html

    Gamson, W. A. & Mod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 (1), 1−37

    Gamson, W. A. (1984). What’s News: A Game Simulation of TV news (chap.2: News frames). NY: The Free Press.

    GamsonW. A., et al. (1992). 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 373-393.

    Gitlin, T. (1980). Minorities in media imagery: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journalistic bias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1 (1): 52-64.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Hodge, R., & Kress, G. (1993). Language as ideology. New York, NY: Routledge.
    in C. Cleveland Wilhoit & Harrold de Bock (eds.)(1981),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 Sage, pp. 447-468.

    Jelke Bethlehem (2017). Understanding Public Opinion Polls.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Publisher.

    John Fiske.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New York: Methuen.

    Jürgen Habermas (1991).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here :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MA: M.I.T. Press.

    Karim, K. H. (1993). Construction,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Competing Candian discourse on ethnocultural terminology.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 197-218.

    Kerlinger, F.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ural research. 3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ang, G. E. & Lang, K. (1983). The battle for public opinion: The President,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ng, G. E., & Lang, K. (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C. G. Wilhoit & H. D. Bock (Ed.),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Volume2 (pp. 447-468). Newbury Park, CA: Sage.

    Lang, G.E., & K. Lang. (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Laura Silver, Kat Devlin & Christine Huang (2020). ” Americans Fault China for Its Role in the Spread of COVID-19.” Pew Research Cen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0/07/30/americans-fault-china-for-its-role-in-the-spread-of-covid-19/

    Lippma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Marc Benton, P.J. Frazier (1976).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at Three Levels of Information-Hold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3) , pp. 261-274.

    Max Fisher (2016). ” Trump, Taiwan and China: The Controversy, Explained”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16/12/03/world/asia/trump-taiwan-and-china-the-controversy-explained.html

    Maxwell McCombs (2004). Setting the Agenda: the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cCombs, M. E. and D. Shaw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P. Sol Hart, Sedona Chinn&Stuart Soroka (2020). Politicization and Polarization in COVID-19 News Coverage. Science Communication, 1-19.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Ralph Jennings (2019). ” In a snub to China, the U.S. lets Taiwan’s president spend some time in New York.”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latimes.com/world/asia/la-fg-taiwan-us-stopover-20190711-story.html

    Rosenau, M. Pauline (1992).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sights, Inroads and Intrus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Rosenau, M. Pauline (1992).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sights, Inroads and Intrusion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Sandman, P. M. (1987). Environmental Risk and the Pres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 Longman.

    Singletorty,M. (1976).How public perceivers Letters to the Editor? Journalism Quarterly,4-34.

    Strentz, H. (1989). News Reporters and News Sources.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Y: the Free Press.

    van Dijk, T. A. (1988). Structures of News. In T. A. van Dijk. News as Discourse. (pp. 17-94).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van Dijk, T. A. (1993). Elite discourse and rac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van Dijk, T. A. (1997). 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 London: Sage.

    van Dijk, T. A. (1998).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London: Sage.

    van Dijk, T. A. (2004).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D. Schiffrin & D. Tannen (Eds.). The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3 rd ed., pp. 352-371). Oxford: Blackwell.

    Van Dijk, T. A. (2008).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akes, P. S., et al. (1996). Diversity in the news: 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 (3): 582-593.

    Wolfsfeld, G. (1984).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 127.

    Wood, L. A., & Kroger, R.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London: Sa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846405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464055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507
    显示于类别:[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5501.pdf5869KbAdobe PDF216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