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31144      Online Users : 5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999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9993


    Title: 論勞動爭議行為之罷工糾察─ 以德國法制為借鏡
    A Study on the Legality of Strike Pickets: German Labor Law as a Reference
    Authors: 邱羽凡
    Chiu, Yu-Fan
    Contributors: 黃程貫
    Huang, Cheng-Guan
    邱羽凡
    Chiu, Yu-Fan
    Keywords: 罷工糾察
    罷工
    爭議行為
    集體勞動權
    罷工權
    勞資爭議處理法
    罷工通道
    罷工人牆
    封鎖
    strike pickets
    Strike
    Industrial actio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Right to strike
    Act for Settlement of Labor-Management Disputes
    Strike passage
    Human wall
    Human chain
    Blockade
    Date: 2008
    Issue Date: 2022-05-02 15:03:02 (UTC+8)
    Abstract: 「一場不需要進行罷工糾察的罷工,始為最具有實力的罷工。」然此以勞工於罷工具有自發性的團結一致行動為前提,在我國工會組織率仍偏低且罷工仍屬罕見的社會發展進程下,罷工糾察反而更屬於我國罷工現場的常態,若罷工未輔以諸如罷工糾察等積極之爭議措施,而僅是單純地不提供勞務,對雇主幾乎無法壓力。我國法目前對於得否在罷工之際發動罷工糾察,迄今並未形成一個普遍的共識,糾察行為在我國目前法制上的法律基礎與法律地位甚為不明,此使勞工難以事先通盤規劃合法的罷工策略,對於罷工的成效影響頗鉅,亦創造行政權恣意介入的空間。本文基此研究動機提出之研究結論為,基於罷工行動的有效性,罷工糾察乃是附隨於罷工進行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手段,為受爭議行為當事人任命之人員,其在罷工中基於特定的地位,執行爭議行為當事人所訂之罷工糾察職務的所有行為,此受到憲法第22條的保障,對於罷工糾察的限制則需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範。當罷工糾察人員勸說、促使勞工加入罷工時,罷工糾察不應被限制於所謂的和平勸說與呼籲的範圍中,否則將與憲法保障罷工有進行真正具有壓力性鬥爭的空間有相當的距離,並採和平非暴力的實力阻止說為罷工糾察行為的界限,故其具體措施不限於精神上的抗爭,更有使用實力以發揮阻礙雇主生產的必要,例如組織罷工人牆、人鏈或罷工通道等涉及實力行使的罷工糾察態樣,只要未超越和平非暴力的界限,可認為達到衡平法益之保障。
    It has been said that strikes that do not require strike pickets are the most powerful. However, these require workers to act voluntarily and in solidarity. In Taiwan, the rate of union organization is still very low, and strikes remain rare. Lacking the power to perform collective actions, employees often use strike pickets in strikes, since if a strike is not supported by active actions such as picketing, but simply performed by withholding the labor force, the employer only faces a small amount of pressure. Currently, there is no general consensus in Taiwanese law on the legality of strike pickets. The legal status and requirements of picketing in Taiwan`s legal system are very unclear,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workers and labor unions to plan it in advance. This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ikes and creates room for the executive power to intervene arbitrarily.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this research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strike pickets carried out by the persons appointed by the labor unions are indispensable accompaniments to strike actions that improve their effectiveness. All acts of performing the duties of strike pickets set by the parties to the disputed act shall be guaranteed by Article 22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Any restrictions on them are subject to Article 23 of the Constitution. When workers are persuaded and urged to join strikes by the staff of strike pickets, these behaviors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peaceful persuasion and appeal. Otherwise, the guarantee in the Constitution that promises workers the right to promote their struggles, such as by organizing a human wall, human chain, or strike passage, will not be upheld. As long as it remains peaceful and non-violent, it can be considered legitimate.
    Reference: 中文文獻
    (一) 書籍
    1.大須賀明著,林浩譯,生存權論,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6月,初版。
    2.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00年9月。
    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 一般侵權行為,自版,1999年6月。
    4.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二):特殊侵權行為,自版,2006年7月。
    5.何孝元,損害賠償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10月,第八版。
    6.余世芳,團結從工會開始—0908臺企銀工會罷工紀實,臺企銀工會出版,2007年6月。
    7.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11月,修訂再版。
    8.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9月,第二版。
    9.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9月,第三版。
    10.史尚寬,勞動法原論,正大印書館,1978年。
    11.史尚寬,民法總論,自版,1960年11月,初版。
    12.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1983年3月。
    13.卡爾‧馬克斯,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中譯本),谷風出版社, 1988年7月。
    14.呂榮海,罷工的法律‧勞資糾紛案例,蔚理法律出版社,1989年3月,第二版。
    15.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自版,2003年11月,第八版二刷。
    16.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自版,1999年9月,增訂第二版。
    17.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釋論,1977年8月,重訂第三十二版。
    18.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一冊),1987年9月。
    19.施啟揚,民法總則,自版,1996年4月,增訂第七版。
    20.徐育安,刑法上類推禁止之生與死,自版,1998年9月,初版。
    21.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出版,2003年2月,初版。
    22.姚瑞光,民法總則論,自版,2002年2月。
    23.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自版,2003年9月,初版。
    24.洪遜欣,中國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92年10月,修訂第四版。
    25.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2月,初版。
    26.孫森焱,民法債編總上冊,自版,2006年9月,修訂版。
    27.馬靜、王增森、李妍、劉鵬飛譯,Robert A. Gorman著,勞動法基本教程—勞工聯合與集體談判,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
    28.馬克斯、恩格斯等,馬克斯主義論工人運動,連結雜誌社 新苗雜誌社,2005年9月,初版。
    29.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北京),1996年8月,第一版。
    30.許慶雄,社會權論,眾文圖書,1991年。
    31.許慶雄,憲法入門,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9月,初版。
    32.許育典,憲法,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10月,初版。
    33.張國興,戰後台灣勞工問題(下),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1年2月。
    34.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2月,修訂再版四刷。
    35.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圖書,2002年9月,修訂第二版。
    36.黃陽壽,民法總則,自版,2003年元月,初版。
    37.楊通軒,集體勞工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2007年,初版。
    38.黎建飛,勞動法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2004年2月。
    39.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學林文化,2004年1月,第一版。
    40.陳政亮、孫窮理、李育真、歐陽萱編,工運年鑑2003.06-2004.05,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苦勞網、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出版,2006年1月。
    41.陳政亮、孫窮理、李育真、陳秀蓮、楊宗興、楊億薇編,工運年鑑2004.06-2005.05,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苦勞網、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出版,2007年12月。
    42.蔡墩銘(譯),德日刑法典,五南,1993年初版。
    43.薛泰成,德國刑法中合法化事由的體系,自版,2007年7月,第一版。
    44.鄭玉波,民法總則,三民書局,2007年9月,修訂十版一刷。
    45.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書局,2004年10月,修訂二版二刷。

    (二)期刊論文
    1.王澤鑑,民法總則在實務上的最新發展(五)—最高法院九○及九一年度若干判決的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7期,2004年4月,頁55-76。
    2.林佳和,公部門罷工—尋找法釋義學體系中的合法性答案,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4月,頁59-85。
    3.林佳和,德國罷工法秩序:1950至1980年的法官造法及其形成背景分析,歐美研究,第44卷第4期,頁467-535。
    4.林俊言,初論憲法第二十二條之解釋與適用,憲政時代,第26卷第1期,2000年7月,頁61-79。
    5.林更盛,總會決議之撤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5期,2003年4月,頁467-535。
    6.林誠二,再論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機能—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一九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22期,2001年5月,頁36-61。
    7.柯耀程,強盜與恐嚇取財之區分—評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2951號判決,月旦法學第58期,頁176-182。
    8.姚立明,論勞工結社權,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三卷第三期,頁1-11。
    9.張鑫隆,德國同盟自由概念的原點—團結權理論之再思考,憲政時代第31卷第3期,2006年1月,頁321-360。
    10.曾妙慧,台灣勞資爭議百年史,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4月,頁16-36。
    11.劉士豪,勞動基本權在我國憲法基本權體系中的定位(上),政大法學評論第87期,2005年10月,頁66-132。
    12.徐良維,國家干預人民基本權之合法性與正當性,政策研究學報第六期,2006年6月,頁267-303。
    13.張翔,基本權利衝突的規範結構與解決模式(上),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14.黃程貫,勞資爭議法律體系中罷工概念、功能與基本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39期,1989年6月,頁175-222。
    15.黃程貫,勞動法中關於勞動關係本質的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59期,1988年6月,頁227-245。
    16.黃程貫,強制入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1992年11月,頁31-62。
    17.黃程貫,論政治罷工,政大法學評論第40期,1990年12月,頁115-150。
    18.黃程貫,我國罷工合法要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4月,頁46-58。
    19.黃程貫,由罷工權及拒絕工作權之法律性質談勞工集體休假,政大法學評論第37期,1998年6月,頁107-122。
    20.黃程貫,德國關於團體協約餘後效力之理論發展與爭論,政大法律評論第64期,2000 年12 月,頁371-388。
    21.黃瑞明,從法社會學的觀點論統聯客運集體罷駛事件與我國罷工法制,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3期,2001年9月,頁17-73。
    22.黃瑞明,難矣哉,勞動法學!,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12月,頁307-324。
    23.邱毓斌,如何看待罷工糾察線?--從電信罷工講起,中華電信工會第十期,2005年5月27日。
    24.廖義男,現行勞資爭議法規與抗爭手段規訂之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9卷第1期,1989年12月,頁79-127。
    25.陳忠五,法律行為絕對無效與相對無效之區別,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4期,1998年7月,頁157-258。
    26.陳愛娥,政府在勞資爭議中的公權力運用,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頁139-146。
    27.魏千峰,台鐵工會事件始末,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2004年4月,頁9-15。

    (三)專書論文
    1.李建良,論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之憲法保障,收錄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2003年2月,第二版。
    2.李建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收錄於:《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2003年2月,第二版。
    3.李震山,罷工糾察線作為預防犯罪的警察權發動對象?警察法的觀點,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6年12月8日。
    4.何賴傑,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於示威封鎖行動涉及強制罪之見解,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7年6月。
    5.林更盛,作為爭議手段之勞工集體休假,收錄於:《勞動法案例研究(一)》,翰蘆,2002年5月。
    6.林更盛,法學方法與勞動法,收錄於:《2005年台灣勞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勞動學會。
    7.邱駿彥,工會活動與損害賠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836號判決,收錄於:《集體勞動法精選判決評議》,元照出版公司,2017年9月。
    8.邱駿彥,勞資爭議行為正當性之判斷與確立專題評析一,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7年6月。
    9.張鑫隆,日本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收錄於:《美日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7年6月。
    10.張鑫隆,〈勞資爭議處理法之變革-以爭議行為之限制為中心〉,收錄於:《台灣法學新課題(七)》,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
    11.張鑫隆,〈罷工糾察線作為預防犯罪的警察權發動對象——勞動法觀點〉,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2007年。
    12.黃程貫,團體協約之和平義務及其反思,收錄於:《2005年台灣勞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元照出版公司。
    13.黃鼎佑,罷工集會作為集會遊行法的警察權發動對象?勞動法的觀點,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年。
    14.陳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收錄於:《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7月,第五版二刷。
    15.陳新民,論憲法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收錄於:《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7月,第五版二刷。
    16.陳繼盛,勞工法體系之基礎問題,收錄於《勞工法論文集》,陳林基金會,1994年初版。
    17.陳繼盛,勞資爭議法制之基本認識,收錄於:《勞工法論文集》,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1994年。
    18.黃程貫,團體協約,收錄於:《台灣法學新課題(四) 》,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2006年8月。
    19.黃程貫,關於權利事項與調整事項勞資爭議之區分—高院78年度勞上字13號、高院78年度勞抗字10號,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一)》,1988年9月,初版二刷。
    20.廖元豪,集會遊行權與罷工集會,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7年6月。
    21.詹文凱,杯葛行為之合法界限──台北地方法院82年度易字第4126號刑事判決評釋,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二)》,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初版。
    22.楊通軒,爭議行為合法性之判斷標準—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1074號民事判決評釋,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一)》,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初版。
    23.趙剛,工運與民主:對遠化工會組織過程的反思,收錄於:《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6,1998年。
    24.蘇永欽,憲法權利的民法效力,收錄於:《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公司,1993年。
    25.蔡震榮,罷工集會作為集會遊行法警察權的發動對象,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7年6月。
    26.劉志鵬,論勞工之自主生產,收錄於:《勞動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8月。
    27.劉士豪,我國憲法基本權體系中的勞動基本權,收錄於:《勞動基本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5年12月。
    28.魏千峰,勞動刑法之特殊性,收錄於:《勞動法裁判選輯(二)》,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初版。
    29.鄭玉波,權利濫用之研究,收錄於:《民法總則論文選輯(下)》,五南圖書,1984年7月,初版。
    30.鄭津津,美國勞資爭議行為正當性之實務研析,收錄於:《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年。

    (四)研討會論文
    1.吳慎宜,集體勞動法司法裁判之研究分析,發表於集體勞動關係法制—理論與實務之融合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2004年12月29日。
    2.林佳和,台灣爭議行為制度現況與前瞻,「崎嶇罷工路-爭議行為制度規範」研討會,台灣鐵路工會主辦,2005年9月21日。
    3.劉師婷,我國勞動司法審判制之檢討與展望—以民事審判為中心,集體勞動關係法制—理論與實務之融合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12 月29日。
    4.張鑫隆,勞動三法草案中不當勞動行為之法律上的定位—以行政救濟與司法救濟之探討為中心,2005年勞工法規論壇會議。
    5.張鑫隆,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重點解析,96年全國產業總工會勞動三法共識營,全國產業總工會主辦,2007年3月21日至3月22日。
    6.基隆客運產業工會、台灣勞工教育資訊發展中心,基客勞資爭議事件概述,從基隆客運罷工司法訴訟案談罷工的法律問題研討會,基隆客運產業工會、全國自主勞工聯盟主辦,1996年6月12日。
    7.黃馨慧,勞資爭議仲裁制度之實施檢討,95年度仲裁法與勞資爭議處理制度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勞資爭議仲裁協會主辦,2006年8月29日。
    8.黃程貫,台灣勞資爭議處理之法律規定與檢討,健全勞資爭議訴訟上及訴訟外紛爭處理機制國際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2007年9月26、27日。
    9.劉士豪,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評析與建議—初探現行協調與調解制度,95年度仲裁法與勞資爭議處理制度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勞資爭議仲裁協會主辦,2006年8月29日。
    10.陳俊昇,臺灣憲政變遷過程中的典範轉移及論述分析(1991-2007),當代社會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議,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2007年12月15日。
    11.蘇衍維,勞資爭議解決途逕之探討與成效—現行勞資處理實務運作與困境,95年度仲裁法與勞資爭議處理制度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勞資爭議仲裁協會主辦,2006年8月29日。

    (五)學位論文
    1.余德軒,公務員勞動基本權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2.李雅萍,概括的權利保障—德國基本法第二條第一項與我國憲法第二十二條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3.李建昌,80年代的台灣勞工運動─結構與過程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4.林炫秋,論罷工權之行使與限制─中德法制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5.林良榮,論企業內工會活動之權利保障—以日本戰後學說及判例發展為中心,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6.洪士淵,活法、國家法與台灣勞資關係,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7.張義德,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與我國之「不利益待遇」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8.莊政達,爭議行為於刑事上免責之研究 —以日本勞動組合法第一條第二項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9.彭常榮,勞動者爭議行為合法性研究以醫師罷工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0.楊通軒,爭議行為與損害賠償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11.詹振寧,勞動集體行為正當性之研究—社會相當性理論之具體適用,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12.劉素吟,我國解僱法上比例原則之適用,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13.劉雪筠,權利濫用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14.陳彥良,論勞動者消極團結自由:以中、德之法制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5月。
    15.陳淑美,緊急勞資爭議處理機制之研究-以「冷卻期」為研究核心,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16.陳怡凱,基本權之衝突:以德國法為中心,臺灣大學碩士碩士論文,1994年6月。
    17.蔡維音,罷工行為規範之憲法基礎探討,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18.蔡炯燉,勞動集體爭議權之研究─中美日三國法制之比較,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19.蕭淑芬,日本憲法生存權保障原理與構造之研究由生存問題之歷史發展探討,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12月。
    20.羅瑞卿,爭議行為中鎖場問題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21.鄭凱鴻,「強盜」與「恐嚇取財」間,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六)研究報告
    1.研究主持人:陳英鈐,協同主持人:劉士豪,勞動基本權入憲的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年11月。
    2.研究主持人:張茂桂,協同主持人:朱雲漢、黃德福、許宗力,民國七十年代台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2年6月。
    3.研究主持人:林佳和,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草案中裁決處理程序相關問題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年5月20日

    (七)其他參考資料
    1.王英倩,專訪中華電信工會桃園分會資深員工,「公共化協會」部落格,2007年5月25日,載於:https://vonunten.pixnet.net/blog/post/9438708
    2.中華電信工會研究處(編),中華電信公司員工陳情中華電信公司違反團體協約暨勞基法案報告資料,2007年5月28日。
    3.中華電信工會,中華電信工會罷工教戰手冊,中華電信工會出版,2004年2月初版二刷。
    4.林佳和,罷工與警察權的發動—中華電信工會罷工違反集會遊行法案法律報告書,2006年8月。
    5.林佳和,鎖場,勞委會集體協商資訊服務網協商字典,載於:https://labor-elearning.mol.gov.tw/co_abc_detail.php?rid=94
    6.林佳和,杯葛,勞委會集體協商資訊服務網協商字典,載於:https://labor-elearning.mol.gov.tw/co_abc_detail.php?rid=85
    7.林良榮,法的正義、勞動者的正義、法官的正義-凝視「基客案」中已然被遺忘的正義,勞動者電子報,2001年2月15日,載於:https://enews.url.com.tw/enews/4828。
    8.張烽益,虛幻的團體協約,南洲山房----張烽益筆耕部落格,2005年7月15日,載於:https://fengyi22.pixnet.net/blog/post/267733464
    9.張烽益,員工接管擁有企業是夢想嗎?—華映破產事件的省思,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網站,載於:https://labor.ngo.tw/issue/follow-topics/153-economic-democracy/economic-democracy/913-economic -democracy07
    10.林少貓,阿根廷「工人接管工廠」運動,破土,2015年5月19日,載於: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476842/
    11.喬健,集體返航事件呼喚有效的勞資衝突治理機制,中國報導,2008年5期,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出版,頁40-41,載於:http://www.ppdoc.com/periodical/ aff6fdf746cc75dc6aea89b414bb0fd8.html
    12.黃程貫,規範台灣的不當勞動行為與制度建構(上),勞動者電子報,2004年11月30日,載於https://enews.url.com.tw/enews/30384。
    13.munch,只許罷工、不能行動-論工會法第二十六條,2005年5月20日, 載於:http://blog.sina.com.tw/munch/article.php?entryid=14658http://go2.tw/du6
    14.關於罷工的法與法的不足-訪黃程貫教授談環亞罷工,2008年5月8日,載於:https://blog.xuite.net/ kuochuchu/wretch/151205247

    德文文獻
    1.Adams, Johannes Alexander: Streik ohne Urabstimmung, Diss., 1969
    2.Alexy, Robert: Theorie der Grundrechte, 3. Aufl, 1996
    3.Binkert, Gerhard: Gewerkschaftliche Boykottmaßnahmen im System des Arbeitskampfrechts, 1981
    4.Birk, Rolf/Konzen, Horst/Löwisch, Manfred/Raiser, Thomas/Seiter, Hugo: Gesetz zur Regelung kollektiver Arbeitskonflikte : Entwurf und Begründung, Tübingen, 1988
    5.Blanke, Thomas: Das Arbeitskampfrecht des Grundgesetzes und das neue Arbeitskampfkonzept des BAG, NZA 1990, 209-213.
    6.Bloesinger, Hubert:Rechtsstellung von Streikposten, 1988
    7.Brox, Hans/Rüthers, Bernd: Arbeitskampfrecht : ein Handbuch für die Praxis, 2. Aufl., Stuttgart 1982
    8.Däubler, Wolfgang:Arbeitsrecht:Ratgeber für Beruf, Praxis und Studium, 7. Aufl., 2008
    9.Däubler, Wolfgang:Tarifvertragsrecht : ein Handbuch , 3. Aufl., 1993
    10.Däubler, Wolfgang (Hrsg.):Arbeitskampfrecht, 2. Aufl., 1987
    11.Deter, Gerhard: Der Einfluss des Liberalismus auf das gewerbliche Arbeitsrecht im Preußen des 19. Jahrhunderts (1810 – 1871), AuR 2018, G5-G8
    12.Dieterich, Thomas/Hanau, Peter; Günter, Schaub (Begr.): Erfurter Kommentar zum Arbeitsrecht, 9. Aufl., München 2009
    13.Fischinger, Philipp S: Zur Begrenzung des Streikrechts durch den Grundsatz der Verhältnismäßigkeit, RdA 2007, 103-99
    14.Gamillscheg, Franz: Kollektives Arbeitsrecht Bd. 1, Grundlagen, Koalitions-freiheit, Tarifvertrag, Arbeitskampf und Schlichtung, München 1997
    15.Gamillscheg, Franz:Die Differenzierung nach der Gewerkschaftszugehörigkeit, 1966
    16.Hensche, Martin:Zu Praktikabilität und Nutzen des arbeitskampfrechtlichen Paritäasprinzips, RdA 1996, 293-306
    17.Henssler, Martin/Willemsen, Heinz-Josef/Kalb, Heinz-Jürgen (Hrsg.), Arbeits-recht Kommentar, 3. Auflage, 2008
    18.Hettlage, Manfred C.: Sind Streiks ohne Urabstimmung „wilde” Streiks?, NJW 2004, 3299-3301
    19.Hirschberg, Lothar:Der Grundsatz der Verhältnismässigkeit, 1981
    20.Hueck, Alfred/Nipperdey, Hans Carl: Lehrbuch des Arbeitsrechts Bd. 2, Kollektives Arbeitsrecht; Halbbd. 27. Aufl., Berlin 1970
    21.Hueck, Alfred/Nipperdey, Hans Carl: Lehrbuch des Arbeitsrechts Bd. 2, Kollektives Arbeitsrecht ; Halbbd. 1, 7. Aufl., Berlin 1967
    22.Jacobs, Matthias/Krause, Rüdiger/Oetker, Hartmut: Tarifvertragsgesetz, 9. Aufl., 2007
    23.Junker, Abbo: Grundkurs Arbeitsrecht, 6. Aufl., 2007
    24.Jung, Ute: Die Unabhängigkeit als konstitutives Element im Koalitions-verfassungs- und Tarifvertragsrecht, 1999
    25.Kim, Hyung-bae:Das Streikpostenstehen als rechtmäßiges oder rechtswidriges Verhalten gegenüber dem bestreikten Arbeitgeber, 1969
    26.Kissel, Otto Rudolf:Arbeitskampfrecht, 2002
    27.Knips, Achim:Deutsche Arbeitgeberverbände der Eisen- und Metallindustrie, 1888 - 1914, 1996
    28.Kreuz, Harald: Der Grundsatz der Verhältnismässigkeit im Arbeitskampfrecht, 1988
    29.Lieb, Manfred/Jacobs, Matthias: Arbeitsrecht, 9. Aufl., 2006
    30.Löwisch, Manfred/Rieble, Volker:Tarifvertragsgesetz : Kommentar, 2. Aufl., 2004
    31.Löwisch, Manfred:Zur rechtlichen Beurteilung besonderer Arbeitskampf-maßnahmen im Medienbereich, RdA 1987, 219-225
    32.Michlik, Frank F. J.:Die gewerkschaftliche Urabstimmung vor einem Arbeitskampf : eine Untersuchung zum deutschen und britischen Rech, 1995
    33.Nikisch, Arthur:Arbeitsrecht, Ⅱ Band:Koalitionsrecht, Arbeitskampfrecht und Tarifvertragsrecht, 2. Aufl.,1959
    34.Otto, Hansjörg:Arbeitskamp- und Schlichtungsrecht, 2006
    35.Popp, Klaus: Öffentliche Aufgaben der Gewerkschaften und innerverbandliche Willensbildung, 1. Aufl., 1975
    36.Ramm, Thilo: Die Freiheit der Willensbildung. Zur Lehre von der Drittwirkung der Grundrechteund der Rechtsstruktar der Vereinigung, 1960
    37.Richardi, Reinhard: Kollektives Arbeitsrecht, 2007
    38.Rüthers, Bernd: Tarifautonomie und gerichtliche Zwangsschlichtung, 1973
    39.Schaub, Günter/Koch, Ulrich/Linck, Rüdiger/Treber, Jürgen: Arbeitsrechts-Handbuch :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und Nachschlagewerk für die Praxis, 12. Aufl., 2007
    40.Scholz, Rupert/Konzen, Horst:Die Aussperrung im System von arbeitsverfassung und kollektivem Arbeitsrecht, 1980
    41.Scholz, Rupert:Die Koalitionsfreiheit als Verfassungsproblem, 1971
    42.Schüren, Peter: Die Legitimation der tariflichen Normsetzung, 1996
    43.Schmidt, Guido/Schwacke, Peter: Staatsrecht, 5. Aufl., 2007
    44.Seiter, Hugo:Streikrecht und Aussperrungsrecht:Ein Abreitskampfrechtssystem auf der Grundlage subjecktiv-privater Kampfrechte, 1975
    45.Söllner, Alfred: Arbeitsrecht, 14. Aufl., 2007
    46.Steinbrück, Hans-Joachim:Streikposten und einstweiliger Rechtsschutz im Arbeitskampf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1. Aufl., 1992
    47.Mayer-Maly, Theo: Gemeinsame Einrichtungen im Spannungsfeld von Tarifmacht und Organisationspolitik, BB 1965, 829-834
    48.Treber, Jürgen:Aktiv produktionsbehindernde Massnahmen : zur Zulässigkeit von Betriebsbesetzungen und Betriebsblockaden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Funktionszusammenhangs von Privatautonomie, Tarifautonomie und Arbeitskampfrech, 1996
    49.Wiedemann, Herbert (Hrsg.):Tarifvertragsgesetz : mit Durchführungs- und NebenvorschriftenTarifvertragsgesetz : mit Durchführungs- u. Nebenvorschriften, 6. Aufl., 1999
    50.Ule, Carl Hermann:Streik und Polizei, 2.Aufl., 1974
    51.Wesch, Martin:Neue Arbeitskampfmittel am Beispiel von Betriebsbesetzungen und Betriebsblockaden, 1993
    52.Zechlin, Lothar: Streikposten und Nötigung-Ein verfassunfs- und strafrechtlicher Problemaufriß, AuR 1986, 289
    53.Zöllner, Wolfgang/Loritz, Karl-Georg/Hergenröder, Curt Wolfgang: Arbeitsrecht: ein Studienbuch, 6. Aufl., 2008


    參考網站(依筆劃排序)
    1.中華電信工會網站:http://www.ctwu.org.tw
    2.台鐵灣鐵路工會網站:http://www.trlu.org.tw
    3.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s://law.judicial.gov.tw/default.aspx
    4.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5.法源法律網:http://fyjud.lawbank.com.tw/
    6.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資料庫資料:https://statfy.mol.gov.tw/statistic_DB.aspx
    8.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法令查詢系統:https://laws.mol.gov.tw/index.aspx
    9.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集體協商資訊服務網協商字典:https://labor-elearning.mol.gov.tw/co_abc.php
    10.集遊惡法修法聯盟:https://www.facebook.com/rightofassembly/
    11.渣打商銀產業工會網站:http://www.hibu.org.tw
    12.德國司法院(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法規檢索系統:
    http://bundesrecht. juris.de/aktuell.html
    13.德國勞動法與社會法判決檢索網站(AuS-Rechtsprechungsdatenbank):http://www.aus-portal.de/rechtsprechung/entscheidungen/index.html
    14.德國法學資料檢索系統beck-online:https://beck-online.beck.de/Hom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365104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651040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200387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4001.pdf4023KbAdobe PDF214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