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654
|
Title: | 貼圖語言的規則與情感:角色規範下的Line貼圖語言遊戲 The rules and emotions of texture language -language game of Line sticker under role specification |
Authors: | 張桓梅 Chang, Huan-Mei |
Contributors: | 陳百齡 Chen, Bai-Ling 張桓梅 Chang, Huan-Mei |
Keywords: | LINE貼圖 語言遊戲 情感格局 向圖像轉 角色規範 自己人 Line sticker Language game Emotional pattern The Pictorial Turn Role specification Own man |
Date: | 2021 |
Issue Date: | 2021-11-01 11:52:30 (UTC+8) |
Abstract: | LINE貼圖做為一種溝通媒材,以其圖像隱喻在數位場域有圖有真相的推波助瀾下,成為足以表彰情緒、達成溝通目的的新興數位語言,呼應了Mitchell向圖像轉所指出,人類獲取訊息的方式逐漸從文字轉向圖像。貼圖設計取材自人類的肢體表情,存在社會文化與共同經驗的隱喻,如何在模糊的圖像表徵下獲取一致性的訊息解讀以完成溝通,則相當值得探究。 本研究取徑Wittgenstein著名的「語言遊戲」與中國傳統人際關係的「差序格局」,將語言遊戲視為語境,中國傳統人際關係中「自己人」的概念做為語用,針對角色多元的職場已婚女性,蒐集受訪者職場人際關係的親疏分類並輔以深度訪談,考察其在工作、家庭、親職的多種角色規範下,以LINE貼圖進行的溝通是否依循語言遊戲的秩序結構,或可能因親疏遠近的情感差序,而呈現不同的貼圖情感樣態。 研究結果發現,已婚女性對於異性擁有共通的貼圖使用樣態,自我規範不限於職場且不受親疏影響;熟悉度與互動情感成為角色規範下影響貼圖選用的主要因素,互動情感更近一步造成了相同親疏關係下的情感差序,即形成「差序格局」裡自己人和外人的分野,而LINE貼圖則是通透於角色規範間,形成差序但又不破壞原有LINE貼圖語言遊戲秩序結構的彈性。 As a communication medium, LINE sticker has become a new digital language commending emotions and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elp of metaphors. According to the pictorial turn (Mitchell, 1994), the way of obtaining information has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ext to images. LINE sticker be designed basing on human movements and expressions which having metaphors of social culture and common experience. How is the communication be completed under vague representation is worth exploring. This research regards language games as context and the 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oncept “one person” as pragmatics, taking by Wittgenstein’s famous "language game" and the "differential patter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the behavir of LINE stickers use investigating whether the married women in workplace follows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games under the multiple role or may show different emotional pattern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married women have a common pattern of using LINE stickers while communicate with male, moreover, the self-regulation is not limited in the workplace or affected by intimacy. The study also found familiarity and interactive emotions have becom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LINE stickers use under the role specification, and interactive emotions further caused the difference sequence of emotions. That is the division between oneself and outsiders in the "differential sequence pattern". Lastly, LINE stickers be found transparent between the character specifications forming a difference sequence without destroying the original LINE sticker language game. |
Reference: | 01哲學團隊,維根斯坦後期語言意義即用法,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5日, 檢自:https://reurl.cc/4ap1eX Elaine,貼圖的商機在於,它是一面反映理想自我的鏡子,上網日期2014 年3月12日,檢自: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566-stickers-personal-identity-n-taste LINE,LINE公開2019年商務溝通三大趨勢:數據串接、訂製行銷、真實效 益 「官方帳號2.0計畫」整併藍圖首度揭曉,上網日期2018年11月8 日,檢自https://linecorp.com/zh-hant/pr/news/zh- hant/2018/2466 LINE,LINE的使用大數據首次公開!台灣用戶使用LINE的方式原來是這 樣,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4日,檢自:https://official-blog- tw.line.me/archives/81291901.html LINE,LINE全球註冊用戶數突破四億 感謝支持!,上網日期2014年4月2 日,檢自:http://official- blog.line.me/tw/archives/38020960.html LINE,台灣人最愛貼圖大公開!這張最常用的貼圖你也用過嗎?,上網日 期2020年7月20日,檢自: https://official-blog- tw.line.me/archives/83475016.html LINE發明「貼圖經濟學」2013年帶著大家一起作生意,上網日期2013年2 月2日,檢自https://www.cool3c.com/article/65216 LINE,LINE Ads Platform成效型廣告,展現3大強勁服務,上網日期 2021年3月10日,檢自https://tw.linebiz.com/column/lap- self-serve/ 沒用過別說你是台灣人!LINE這2功能用到全球冠軍,上網日期2020年4月 30日,檢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23169 台灣貼圖銷售達20億!LINE下一步瞄準角色授權,帶領創作者出海,上網 日期2019年4月24日,檢自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3039/line-sticker- strategy 王寶翔譯(2017)。《縮時社會:奪回遭科技控制的快轉人生》。台北 市:新樂園。(原書Judy Wajcman(2017)Pressed for Time:The Acceleration of Life in Digital Capitalism) 王宏軍,(2015)。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與語用學。現代語言學,第3 期, 146-153,取自https://image.hanspub.org/Html/2- 2910160_16302.htm 卞冬磊,(2008)。《膚淺的縱深:「媒介時間」之社會影響》。資訊社會 研 究,第14期,101-132。 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 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2001年第16期,43-83。 中央社訊息平台,職場Lady卡卡?!女性職涯困境調查,上網日期2013年3 月7日,檢自: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122143.aspx 朱家瑩,(2016)。〈行動社群參與者社交動機與自我呈現策略〉,國立 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碩士論文。 朱若慈,(2009)。〈從視覺文化觀點看無印良品廣告圖像的社會文化意 義〉,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佩凌,從可愛到醜怪 貼圖成為台灣人的心情解藥,上網日期2018年2月9 日,檢自: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209w001 江義平、陳思潔(2012)。虛擬品牌社群意識形成因素與影響效果。電子 商務研究,10(3),297-324。 李國山譯(2012)。《維根斯坦與《哲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原 書Marie McGinn(1997)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Wittgenstein and the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李靜峰,(2002)。論漢字形音義相結合的特點及其在識字教學領域當中 的應用。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p63-p67。 李洪儒,(2005)。試論語詞層級上的說話人形象—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 一。黑龍江大學外語學刊,第5期,43-48。 每日頭條,你需要了解的,已婚女性的職業困境和家庭責任,上網日期 2018年8月25,檢自: https://kknews.cc/zh- tw/baby/9or9qr5.html 沈錦惠,(2014)。隱喻即視覺化的語藝行動:網路時代談視覺語藝的古 典根源。中華傳播學刊,第26期,63-106。 邱誌勇,(2014)。視覺性的超越與語藝的複訪:數位時代視覺語藝的初 探性研究。中華傳播學刊,第26期,107-135。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 刊,第56期。 林偉業,(2005)。文類理論,摘自〈論說文文體特點及其在教育上之應 用〉第二章,取自http://web.hku.hk/~jwilam/works/genre.htm 林冠伶,LINE用戶的使用行為大調查 再忙都想打開,上網日期2017年11 月13日,檢自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wqgQg0 周世箴譯註(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社。 (原著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2006)Metaphors We Live By) 洪世民譯(2017),《在一起孤獨》。台北市:時報文化。(原書Sherry Turkle(2017)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姚惠茹,LINE預告全新「特效貼圖」即將登場 公布台灣人年平均下載18 組貼圖,上網日期2020年7月13日,檢自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P78p88 郜敏,你今天用過沒?LINE公布國人最愛用貼圖第1名,上網日期2020年7 月13日,檢自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7- 13/435113 張玉琳,(2014)。〈以媒介豐富理論探討通訊軟體LINE貼圖價值量表發 展〉。取自「TOPCO崇越論文大賞」http://thesis.topco- global.com/TopcoTRC/2014_Thesis/M0066.pdf (報名編號: M0066) 張鴻,用貼圖拉近距離和顧客成為「好友」,上網日期2016年10月,檢自 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ebook304/b4.pdf 曹以斌,台灣人多愛LINE貼圖?這個金額你會嚇到,上網日期2017年3月 10,檢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0310fin002/ 勞動部統計處,近年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狀況,上網日期2019年6月11日,檢 自:https://reurl.cc/O04Am3 曾靉,1,700萬台灣人都在用!三張圖看LINE的使用者分析,上網日期: 2016年10月19日,檢自: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1433/line-user-in- taiwan-is-more-than-90-percent 彭郁娜,(2014)。〈新型態動漫角色: LINE 原創貼圖角色與使用者的 互動與發展〉。取自academia.edu網頁 https://reurl.cc/zyjLge 黃慧雯,有LINE能知天下事 1800萬台灣用戶公私都跟它分不開,上網日期 2017年11月10日,檢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110004298- 260412 黃慧雯,魅力強大 LINE貼圖每天被傳送18億次,上網日期2014年8月28 日,檢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828003778- 260412 黃雨軒,人力銀行大調查》職場婦女好辛苦 三成五因工作與經濟雙重壓力 喘不過氣,上網日期2021年4月28日,檢自: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640500?page=1 黃厚銘,曹家榮,(2015)。「流動的」手機: 液態現代性的時空架構與 群己關係。新聞學研究,第124期,39-81。 楊中芳主編(2001)。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市:遠流 (2001) 楊宜音,(2000)。「自己人」:一項有關中國人關係分類的個案研究。 本土心理學研究,2000年第13期,277-316。 楊宜音,(2001)。自己人:從中國人情感格局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 研究,2001年第16期,3-39。 楊偉文、劉新(2010)。虛擬品牌社群價值對品牌忠誠的影響實證研究。 系統工程,第28卷3期,P53-58。 新井克彌,LINEはなぜオリジナルキャラばかりウケるのか(上),上網 日期2013年6月10日,檢自https://blogos.com/article/64010/ 新井克彌,LINEはなぜオリジナルキャラばかりウケるのか(下),上網 日期2013年6月11日,檢自https://blogos.com/article/64044/ 葉卉軒,職場男女「薪」情大不同 調查:女性已婚有子衝擊最大,上網日 期2021年4月19日,檢自: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09/5397929 譚天、吳佳真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遠流 (原書Sherry Turkle (1997) Life on The Screen)。 潘德榮(2015)。西方詮釋學史。台北:五南。 陳永國譯(2012)。《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原書W.J.T. Mitchell(2012)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 本的閱讀理解〉。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51卷第2期,107-124。 陳秀英(2018)。〈從語言遊戲論看二語詞彙習得過程中的語言遷移現 象〉。上網日期2018年12月3日,檢自:https://www.zz- news.com/com/bjkjdxxbshkxb/news/itemid-1385000.html 盧瑞陽,(2013)。〈虛擬社群之社群意識、社群依賴與社群公民行為之 研究〉。2013第16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1-32。 盧漢陽,(2014)。後期維特根斯坦的語境觀:語言遊戲與生活形式。淮 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147-150。 羅之盈,【東京直擊】LINE如何成為全球最賺錢的app企業,上網日期 2016年3月25日,檢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5375 蘇均衡,(2014)。〈即時通訊軟體之漫畫表情符號角色造型設計偏好分 析與創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Catchings-Castello, G. (2000). The ZMET Alternative: A nontradi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technique lets marketing researchers analyze what customers want. Marketing Research, 12(2), 6-12. Mitchell, W.J.T. 1995. Picture The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1-13 Restak, R. (2004). What Your Customers Can’t Say. Ageless Marketing, 13(15), 1-2. Stern, D. (2004).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693: An elementary exposition. In Wittgenstein`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Introductions to Key Philosophical Texts, pp. 10-2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altman, G., & Coulter, R. H. (1995). Seeing the Voice of the Consumer: Metaphor-Based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5(4), 35-5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10594100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41004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1628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0401.pdf | | 3520Kb | Adobe PDF2 | 13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