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728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014/145046 (79%)
造訪人次 : 52035236      線上人數 : 5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7285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285


    題名: 橐筆遠游與經世之志──《野叟曝言》研究
    A Literati Served as the Personal Secretary of Officials and the Ambitiousness of Statecraft: The Research of ";The Humble Words of an Old Rustic"
    作者: 張閏熙
    Chang, Jun-Hsi
    貢獻者: 陳翠英
    Chen, Chui-Ying
    張閏熙
    Chang, Jun-Hsi
    關鍵詞: 野叟曝言
    文人小說
    游幕
    幕友
    經世
    The Humble Words of an Old Rustic
    literati novel
    Youmu
    personal secretary of officials
    statecraft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10-01 10:03:30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清代文人小說《野叟曝言》為研究對象,根據作者夏敬渠長期的游幕經歷,將其置於清代游幕文人知識群體的思想、文化與知識體系的脈絡中,深入探討其游幕經歷與小說創作之關係。第一章梳理夏敬渠的游幕文人交遊圈,指出其思想與小說創作的素材來源。第二章析論《野叟曝言》中的游幕敘事,其中流露出夏敬渠的經世意識。第三章從夏敬渠的經世意識為起點,論述《野叟曝言》中以史經世的儒學話語,深入挖掘過去被稱為才學的精神內涵所在。第四章論述從史學經世思想延伸而來的經世實學,指出小說展演的經世實學及其隱喻。第五章探討游歷邊疆與經世意識之關聯。第六章探討《野叟曝言》的文體內涵與敘事美學。本文研究旨在嘗試指出,過去視為《野叟曝言》為炫耀才學的文人小說,其創作目的與精神不僅止於炫學,而是蘊藏了夏敬渠的經世理念。
    This thesis takes the literati novel "The Humble Words of an Old Rustic" in Q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ased on the author Xia Jingqu’s long-term Youmu (literati served as the personal secretary of various Qing officials) experience, puts it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ought, culture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Qing Dynasty Youmu literati intellectual group for in-depth discus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experience of traveling the curtain and the creation of novels. The first chapter sorts out Xia Jingqu`s circle of Youmu literati group and points out the source of his thoughts and novel cre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of the Youmu scene in "The Humble Words of an Old Rustic", which reveals Xia Jingqu`s awareness of the world. The third chapter starts from Xia Jingqu`s consciousness of statecraft, discusses the Confucianism discourse of history and statecraft in "The Humble Words of an Old Rustic", and deeply digs into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 past called Caixue (talents and knowledge).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derived from the thought of historiography, pointing out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novel performance and its metaphor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mu in frontier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tatecraft.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ylistic connotation and narrative aesthetics of "The Humble Words of an Old Rustic".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ry to point out that, in the past, "The Humble Words of an Old Rustic" was regarded as a literati novel to show off talents, and its creative purpose and spirit were not only to show off knowledge, but also contained Xia Jingqu`s philosophy of statecraft.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79 年)。
    〔晉〕劉徽著,〔唐〕李淳風注:《九章算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孔穎達等撰,[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尚書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劉恂:《嶺表錄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朱熹撰,[淸]聖祖批:《御批資治通鑑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宫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范成大:《吳郡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朱震亨:《格致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
    [明]申時行等修,[明]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吳應箕:《樓山堂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沈德符撰,楊萬里校點:《萬曆野獲編補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茅坤:《武備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張瑞圖校:《新鍥類解官様日記故事大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數位文獻)。
    [明]陳繼儒:《虎薈》(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繡水沈氏寶顔堂祕笈本影印)。
    [明]馮夢龍編:《新列國志》(南京:江蘇古籍社出版,1993年)。
    [明]劉寅:《景印明本武經七書直解》(臺北:史地教育出版社,1972年)。
    [明]錢春:《湘湖五略》(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影印)。
    〔明〕徐光啟等著:《新法算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葉春及:《石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淸]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淸]乾隆三十二年敕撰:《欽定皇朝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淸]鄧之誠:《淸詩紀事初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清]王先謙:《東華録》(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清]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
    [清]李詩:《(光緒)淳安縣志‧續纂儒林〉》(清光緒十年刻本)。
    [清]李綠園:《歧路燈》(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清]汪中《述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沈日霖:《粵西瑣記》(淸道光癸巳[13年]世楷堂刊光緖廿年補刊俞樾續本)。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栞宋本左傳注疏附挍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官修:《清文獻通考‧選舉考》,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卷5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金兆燕:《棕亭古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長白浩歌子著,馮裳、蕭逸校點:《螢窗異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唐仲冕等修,[清]櫟山纂:《重刊荊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清嘉慶二年刊本影印)。
    [清]夏敬渠:《浣玉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清光緖十六年刻本影印)。
    [清]素納爾等纂修,霍有明、郭海文校注:《欽定學政全書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袁守定:《圖民錄》(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清]袁枚:《子不語》(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年)。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張廷驤編:《入幕須知五種》(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張啓藴:《(光緒)興縣續志》(清光緒六年刻本)。
    [清]張維屏輯:《國朝詩人徵略初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年)。
    [清]梁章钜撰,陽羨生校點:《歸田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鄂爾泰等修,靖道謨、杜詮纂:《(乾隆)貴州通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清]愛新覺羅胤禛編,愛新覺羅弘曆告成:《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 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蔣毓英撰,陳碧笙校注:《臺灣府志校注》(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1985年)。
    [清]鄭虎文:《吞松閣集》,《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盧思誠:《(光緒)江陰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據淸光緖四年刊本影印)。
    [清]魏源:《聖武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龔未齋著,余軍校注:《雪鴻軒尺牘》(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
    〔清〕毛永柏:《(咸豐)青州府志》(清咸豐九年刻本)。
    〔清〕包世臣:《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夏敬渠著,黃珅校注:《野叟曝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徐世昌等編纂,沈芝盈、梁運華點校:《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二、近人專著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出版,1984年)。
    孔 喆:《孔子廟祀典研究》(青島:青島出版社,2019年)。
    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王佐良:《(民國)贛榆縣續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進駒著:《乾隆時期自況性長篇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瓊玲:《《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申國昌:《生活的追憶:明清學校日常生活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年)。
    伍新福:《中國苗族通史 增訂本》(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2017年)。
    向任華編:《詞語數字解析》(北京:智慧產權出版社,2016年)。
    成崇德:《清代邊疆民族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年)。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 下冊》(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何佑森:《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何炳棣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呂妙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呂靖波:《明代文人游幕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宋芝業:《會通與嬗變:明末清初東傳數學與中國數學及儒學「理」的觀念的演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李志宏:《《金瓶梅》演義──儒學視野下的寓言闡釋》(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秉乾主編:《臺灣省方志論》(吉林:吉林省地方志編委會,1988年)。
    周運中:《正說台灣古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
    孟 森:《清史講義》(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年)。
    孟梨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增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年)。
    邱居里:〈劉友益與《資治通鑒綱目書法》〉,《華中國學》(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8年)。
    金良驥:《(民國)清苑縣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金華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金華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年)。
    姜海軍:《宋代浙東學派經學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7年)。
    胡慶鈞:《漢村與苗鄉: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胡韞玉編:《包慎伯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影印民國十二年安吳胡氏鉛印本)。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沈亞:《沈亞浪墨》(上海:清華書局,1933年)。
    馬立本主編:《湘西文化大辭典》(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高 翔:《近代的初曙:十八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商 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宫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張立升主編:《社會學家茶座 總第20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梁太濟:《梁太濟文集 文獻考辯卷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陳龍廷:《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書寫:臺灣文學的跨界對話》(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
    陳麗君:《判的再書寫:明代公案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2015年)。
    魚宏亮:《知識與救世:明清之際經世之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舒孝先:《(民國)臨淄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黃克主編:《中國歷代名臣言行錄》(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進興:《聖賢與聖徒:歷史與宗教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旺生:《夏敬渠與《野叟曝言》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 中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趙 園:《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趙 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景深:《清夏二銘先生敬渠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劉玉璣:《(民國)臨汾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鄭天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鄭天挺主編:《清史 上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蕭相愷等選編:《夏敬渠與屠紳研究論文選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錢茂偉編著:《浙東史學研究述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錢靜方:《小說叢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
    襟霞閣主編,金人歎、吳果遲編著:《大清拍案驚奇:于成龍 曾國藩 李鴻章 袁子才 張船山 胡林翼 端午橋斷案精華》(福州:海峽文藝,2003年)。
    龐天佑:《中國史學思想會通:歷史盛衰論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
    [法]米歇‧傅柯 (Michel Foucault) 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俄]李福清 (Boris Lʹvovich):《神話與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美]艾梅蘭 (Maram Epstein) 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周啟榮 (Kai-wing Chow):《清代儒家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
    [美]周衛安(Joanna Waley-Cohen)著,董建中等譯:《清代戰爭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
    [美]浦安迪 (Andrew H. Plaks) 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美]浦安迪 (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美]馬克夢 (Keith McMahon) 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美]黃衛總 (Martin W. Huang):《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韓書瑞(Susan Naquin)、羅友枝(Evelyn Rawski)著,陳仲丹譯:《十八世紀中國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韓書瑞(Susan Naquin)著,劉平、唐雁超譯:《山東叛亂:1774年王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羅威廉(William T.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德]朗宓榭(Michael Lackner)編:《呈現意義:晚清中國新學領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德〕鄧玉函(Johann Schreck)著,江曉原主編,董潔、秦濤校釋:《《大測》校釋:附《割圓八線表》》(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三、期刊論文
    王彥霞:〈清代通鑒學的學術成就及其時代特徵〉,《歷史文獻研究》2012年第1期。
    王進駒:〈才學小說与自況──《野叟曝言》的小說類型研究〉,《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王爾敏:〈清代公案小說之撰著風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王鴻泰:〈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5本第2分(2014年6月)。
    朱恆夫:〈《野叟曝言》中的戲曲劇目敘考〉,《藝術百家》1996年第1期。
    巫仁恕:〈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牘談起〉,《法制史研究》第2期(2001年12月)。
    李威寰:〈論朱熹禮學實踐中的「經權觀」〉,《中國文學研究》第40期(2015年7月)。
    肖宗志:〈控制與失控:清代幕友與國家的關係〉,《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2006年8月)。
    周翔鶴:〈制度、地方官、「漢番關係」──關於清代臺灣「番政」形成的一些考察〉,《臺灣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
    周積明、雷平:〈清代經世思潮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06年2月)。
    邱澎生:〈律例本乎聖經:明清士人與官員的法律知識論述〉,《明代研究》第21期 (2013年12月)。
    金觀濤、劉青峰:〈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產力」──知識體系和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6期(2004年12月)。
    金觀濤、樊洪業、劉青峰:〈科學技術結構的歷史變遷──二論十七世紀後中國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的原因〉,《自然辯證法通訊》1983年第1期。
    金觀濤、樊洪業、劉青峰:〈歷史上的科學技術結構──試論十七世紀後中國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的原因〉,《自然辯證法通訊》1982年第5期。
    侯健:〈《野叟曝言》的變態心理〉,《中外文學》第2卷第10期(1974年3月)。
    洪明玄:〈論方以智「通幾」、「質測」與《通雅》、《物理小識》之關係〉,《輔仁國文學報》第41期(2015年10月)。
    紀德君:〈「按鑒」與歷史演義小說文體之生成〉,《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
    徐惠玲:〈清康熙年間《臺灣府志》之文學記述及其特色〉,《臺灣文獻》第67卷第4期(2016年12月)。
    耿淑艷:〈《嶺南逸史》:嶺南明代瑤漢衝突、融合與文化認同〉,《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9期(2012年9月)。
    商偉:〈小說戲演──《野叟曝言》與萬壽慶典和帝國想像〉,《文學遺產》2017年第3期。
    陳祖武:〈錢賓四先生與《清儒學案》〉,《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陳翠英:〈閱讀才子佳人小說:性別觀點〉,《清華學報》新30卷第3期(2000年9月)。
    陳曉珊:〈明代登遼海道的興廢與遼東邊疆經略〉,《文史》2010年第1輯。
    陳麗君:〈《龍圖公案》的編纂方式與意圖〉,《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137期(2013年2月)。
    陳麗君:〈《龍圖公案》的編纂方式與意圖〉,《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137期(2013年2月)。
    陳靈海:〈《大清會典》與清代「典例」法律體系〉,《中外法學》2017年第2期。
    陸平舟:〈官僚、幕友、胥吏:清代地方政府的三維體系〉,《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魚宏亮、姬翔月著:〈中西匯通:17世紀中國古典知識體系的新視野〉,《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3期(2009年8月)。
    黃克武:〈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7年6月)。
    黃克武:〈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86年第2期。
    黃依妹:〈清乾隆時期江南士大夫的佛教信仰〉,《興大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年2月)。
    黃進興:〈《野叟曝言》與孔廟文化〉,《當代》第126期(1998年2月)。
    黃燕梅:〈文明時代新的英雄神話──《野叟曝言》神話意象及思維研究〉,《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劉曉軍:〈「按鑒」考〉,《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3期。
    劉錦賢:〈儒家之婚姻觀〉,《興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7年6月)。
    劉瓊云:〈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歷史缺憾與「她」界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8期 (2011年3月)。
    劉瓊云:〈我們可以從明代道德故事類書中讀出什麼?──知識編輯、文化網絡與通俗忠觀〉,《新史學》第30卷第3期(2019年9月)。
    劉瓊云:〈清初《千忠錄》裡的身體、聲情與忠臣記憶〉,《戲劇研究》第17期(2016年1月)。
    歐陽建:〈《野叟曝言》版本辨析〉,《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1期。
    潘建國:〈新發現《野叟曝言》同治抄本考述〉,《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
    盧興基:〈讀書人做了二千年的夢——從傳統文化心理看《野叟曝言》〉,《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4期。
    蕭敏如:〈曆算與儒學的互涵──從阮元《疇人傳》編纂活動論清中期儒學知識體系的變遷〉,《臺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
    謝玉玲:〈儒教聖殿的無盡追尋──論《野叟曝言》中的排佛書寫〉,《文與哲》第17期(2010年12月)。
    韓希明:〈論《野叟曝言》中文白與民間制度的博弈〉,《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2期。
    譚 帆:〈「奇書」與「才子書」──對明末清初小說史上一種文化現象的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 (2003年11月)。

    四、學位論文
    王慧秀:《《野叟曝言》與儒家正統思想》(青島: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吳敏:《論清朝的監獄制度》(上海:華東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李偉嘉:《《女仙外史》主旨意識及其表現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李國蓉:《《大清會典》纂修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沙虹:《清代師爺與小說》(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周勇:《《野叟曝言》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周桂蓮:《《清史稿‧藝文志‧兵家類》及補順治至嘉慶間兵書考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孫雅瓊:《《野叟曝言》女性形象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宏:《《野叟曝言》意象研究──以太陽、水與夢為例》(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陳雪芳:《出幕入仕:清末民初(1840-192)幕僚的轉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06年)。
    曾世豪:《明清小說倭患書寫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楊娟娟:《夏敬渠《野叟曝言》研究》(贛州:贛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熊佐琴:《《野叟曝言》的創作心態研究》(漢中:陝西理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鄭傳霞:《唐、清朝監獄制度比較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蘇俊鴻:《中國近代數學發展(1607-1905):一個數學社會史的進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五、外文文獻
    〔日〕大谷敏夫:〈包世臣の實學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28卷第2、3號(1969年),頁162-195。
    Keith McMahon, Misers, shrews, and polygamists : sexuality and male-female relation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Durham :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Maram Epstein, Competing discourses : orthodoxy, authenticity, and engendered mean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Cambridge, Mass. :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Martin W. Huang, Literati and Self-Re/Presentation : autobiographical sensibility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1995.), pp.109-142.
    William T. Rowe, "Education and Empire in Southwest China: Ch`en Hung-mou in Yunnan, 1733-38,"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eds. Benjamin A. 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01515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1507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579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50701.pdf2290KbAdobe PDF2122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