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710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29952      線上人數 : 5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104


    題名: 中國與日本談判關係正常化的國際因素
    International Factors in the Normalization of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作者: 井田輝男
    貢獻者: 何思慎
    井田輝男
    關鍵詞: 中日關係正常化
    尼克森震撼
    中蘇決裂
    結構現實主義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9-02 17:58:46 (UTC+8)
    摘要: 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其外交深受內政影響。中國對蘇聯抱有危機感,為了對抗蘇聯的亞洲政策,想要先與日本建交。中國對日本的策略,一開始是聯日反美。它不希望日本完全受到美國的影響,所以要拉攏日本打擊美國。1971年季辛吉訪問中國大陸,以及「尼克森震撼」,使日本大為震驚,對自身地位感到疑懼,日本國內要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之呼聲也甚囂塵上。1972年9月,田中訪問中國大陸,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而於1979年1月1日起,中美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日本與中國兩國間,在美蘇的二元體系因素的影響下,先是受制於二元冷戰體系的限制而疏遠,而後則因抗蘇戰略同盟關係而趨近,及至後冷戰時期,仍無法擺脫全球及區域體系之影響,前者以「美國因素」爲主,後者則是東北亞戰略格局,其演變是全球體系變遷將使體系內成員間之關係受到程度不一率動與調整。日本和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正常化將有助於亞洲的穩定,在應對蘇聯威脅方面也至關重要。可以說,日中邦交正常化是由於對蘇聯的勢力均衡的作用而成立的。國際結構影響到中日關係正常化的過程,日本和中國為了冷戰下的亞洲權力平衡,達成中日關係正常化。結構現實主義可以證明中日關係正常化。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一、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7。《周恩來年譜 1949-1976 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日本産經新聞古屋奎太郎,中央日報譯,1977。《蔣總統秘錄 14冊》。台北:中央日報社。
    毛里和子,徐顯芬譯,2006 。《中日關係-從戰後走向新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信賢、寇健文,2020。《中國大陸概論》。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史桂芳,2014。《中國的對日戰略與中日關係研究(1949- )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2011。《大平正芳與中日關係》。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田桓,1996。《戰後中日關係文獻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包宗和,2011。《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包宗和、張登及,2020。《國際關係理論入門》。台北:五南出版社。
    尼克森、台北美國新聞處譯,1971。《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台北: 美國新聞處。
    尼克森,1973。《七十年代的美國外交政策 : 塑造持久的和平》。台北: 美國新聞處。
    伊凡,1968。《文革下的中共經濟》。香港:友聯研究所。
    呂乃澄、周衛平,2001。《大棋局: 中美日關係風雲五十年》。北京市: 當代世界出版。
    林代昭,1992。《戰後中日關係史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伏格爾 (Vogel, E. F.),毛升譯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譯校,2019。《中國與日本 : 傅高義的歷史思索》。臺北: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志綏,1994。《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
    何思愼,1999。《擺盪在兩岸之間 :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 》。臺北: 東大發行。
    何思愼,2008。《敵乎?友乎? : 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臺北: 致良。
    何思愼、蔡增家主編,2009。《七二年體制下臺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臺北: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吳學文主編,1990。《日本外交軌跡》。北京:時事出版社。
    吳學文等,1995。《當代中曰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
    周恩來,1958。《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周恩来,1998。《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 6) 》。天津:南開大学出版。
    高文謙,2003。《晩年周恩来》。紐約:明鏡出版社。
    林金莖,孫克蔭譯,1987。《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臺北: 中日關係研究會。
    徐浤馨,2019。《一九五0年代日本對中國外交政策》。新北: 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馬繼森,2003。《外交部文革紀實》。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陶文剣,1999。《中美関係史(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永發,2001。《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修訂版(下)》。台北:聯經。
    陳思聰,2007。《設計研究方法 二版》。台北縣土城市:全華圖書。
    梁雲祥,2012。《日本外交與中日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黃天才 ,1995。《中日外交的人與事-黃天才東京採訪實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黃自進,2020。《圍堵在亞洲 : 日美同盟關係的深化(1960-1972) = Containment in Asia : The consolidation of Japan-US alliance》。臺北: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黃自進,2015。《日本政府的兩岸政策》。臺北: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傅建中,1999。《季辛吉祕錄》。臺北: 時報文化。
    楊奎松,2006。《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廉德瑰,2006。《美國與中日關係的演變》。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
    趙全勝主編,2015。《日本外交研究與中日關係:海內外華人學者的視角》。臺北: 五南圖書。
    羅平漢,2000。《中共對日政策與中日邦交正常化 : 1949-1972年》。北京: 時事出版。
    W. Lawrence Neuman、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 : 揚智。

    二、期刊
    李福鐘,2015。〈1961年美台關於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的爭議〉,《台灣史學雜誌》,第18期,頁106-137。
    邱坤玄,1990。〈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頁23-38。
    邱坤玄,2004。〈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32。
    邱奕宏,2021。〈從國際建制主義解析川普挑戰全球貿易建制的原因〉,《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2卷第1期,頁127-184。
    劉江永,2005。〈日本戰略走向與中日關係前景〉,《外交學院學報》,第3期,頁84-92。
    劉建平,1998。〈從中日關係政策化看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的歷史性轉折〉,《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期,頁62-73。

    三、學位論文
    曾哲男,1975。《日本田中內閣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虎,1974。《「九大」以後中共之對外策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生論文。

    四、網路資料
    江培柱,2017。《中日邦交正常化親歷記》https://www.dswxyjy.org.cn/BIG5/n1/2017/0428/c244516-29244168.html

    日文文獻
    一、專書
    青山瑠妙,2013。《中国のアジア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石井修,2009。《アメリカ合衆国対日政策文書集成 第 25 期 ニクソン大統領文書 田中角栄・ニクソン会談関係文書ほか 第2巻》。東京:柏書房。
    井上正也,2010。《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史》。名古屋: 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宇佐美滋,1990。《搖れるアメリカ外交 : 超大囯の政策決定プロセスとジレンマ》。東京: 集美堂。
    宇佐美滋,1996。《米中国交樹立交渉の研究》。東京:国際書院。
    牛場信彦、山本正,1984。《牛場信彦経済外交換への証言》。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
    宇野重照、小林弘二、矢吹晋,1986。《現代中国の歴史 1949-1985》。(東京:有斐閣。
    岡部達味,1971。《現代中囯の対外政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岡部達味,1976。《中国の対日政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
    岡部達味,1983。《中囯外交 : 政策決定の構造》。東京:日本囯際問題研究所。
    岡部達味,1990。《岩波講座現代中国 第6巻 中国をめぐる国際環境》。東京:岩波書店。
    緒方貞子,1977。《日本の対外政策決定過程と財界:資本自由化・日中国交正常化過程を中心に》。東京:東京大学出版。
    加々美光行,2008。《中国の民族問題‐危機の本質》,東京: 岩波書店。
    川島真,2004。《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川島真,2009。《日台関係史1945-2008》。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金冲及、劉俊南、譚南強譯,2000。《周恩來傳 1949-1976》。(東京:岩波書店。
    北岡伸一,1989。《日本政治史 : 外交と権力》。東京:有斐閣。
    後藤基夫、内田健三、石川真澄,1994。《戦後保守政治の軌跡 下》。東京:岩波書店。
    五百旗頭真,2007。《戦後日本外交史》。東京:有斐閣。
    村田良平,2008。《村田良平回想錄 上卷》。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朱建栄,2001。《毛沢東のベトナム戦争中国外交の大転換と文化大革命の起源》。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添谷芳秀,1995。《日本外交と中国1945-1972》。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
    平野実,1977。《外交記者日記》。東京:政界往来社。
    時事通信社政治部,1972。《日中復交》。東京:時事通信社。
    三好修、衛藤瀋吉,1972。《中国報道の偏向を衝く―調査報告 自由な新聞の危機 (1972年)》。東京:日新報道出版部。
    内閣調査室,(日中問題をめぐる最近の論調),1972/7,頁273-325。
    原子林二郎,1972年。《新段階にたつ中ソ関係》。東京:永田書房。
    キッシンジャー著,斉藤禰三郎譯,1979。《キッシンジャー秘録① ワシントの苦悩》。東京:小学館。
    黑崎輝,2006"年。《核兵器と日米関係》。東京:有志社。
    國分良成,2003。《中国文化大革命再論》。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社。
    国分良成,添谷芳秀,高原明生,川島真,2013。《日中関係史》。東京:有斐閣アルマ。
    末浮昌三、茂田宏、川端一郎,2003。《日露(ソ連)基本文書・資料集》。東京:ラヂオプレス社。
    張佐良,1999。《周恩来・最後の十年》。東京:日本経済新聞社。
    毎日新聞社政治部,1979。《転換期の「安保」》。東京:毎日新聞社。
    席宣、金春明,1998。《「文化大革命」簡史》。東京:中央公論社。
    王偉彬,2004。《中国と日本の外交政策 : 1950年代を中心にみた国交正常化へのプロセス》。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林祐一,2008。《日中外交交流回想録 : 関懐過去 探望将来》。東京:日本僑報社。
    季辛吉 (Kissinger, H. A.)、伊藤幸雄譯,2009。《キッシンジャー : 回復された世界平和》。東京: 原書房。
    高文謙、上村幸治譯,2007。《周恩来秘録 : 党機密文書は語る上》。東京:文藝春秋。
    高文謙、上村幸治譯,2007。《周恩来秘録 : 党機密文書は語る下》。東京:文藝春秋。
    沃爾茲 (Waltz, K. N.)、河野勝、岡垣知子譯,2010。《国際政治の理論》。 東京: 勁草書房。
    田久保忠衛,1994。《ニクソンと対中国外交》。東京: 筑摩書房。
    土師二三生,1967年。《人間池田勇人》。東京:講談社。
    ニクソンリチャード(Nixon, R. M.),松尾文夫、齋田一路譯,1978 。《ニクソン回顧録. 1, 栄光の日々 =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東京都:小學館。
    バーネットA.ドーク (Barnett, A. D.),伊豆見元、田中明彥譯,1986。《現代中囯の外交 : 政策決定の構造とプロセス》。東京: 教育社。
    松岡完,2014。《20世紀の国際政治 : 二度の世界大戦と冷戦を経て》。東京: 同文舘出版。
    石井明、朱建榮、添谷芳秀、林曉光,2003。《日中囯交正常化.日中平和友好条約締結交涉 : 記錄と考証》。東京: 岩波書店。
    服部龍二,2011。《日中国交正常化 : 田中角栄.大平正芳.官僚たちの挑戦》。東京: 中央公論新社。
    服部龍二,2016。《田中角栄 昭和の光と闇》。東京: 講談社。
    立花隆,1983。《田中角栄研究全記録》。東京:講談社。
    古川万太郎,1981。《日中戦後関係史》。東京: 原書房。
    増田弘,2006。《ニクソン訪中と冷戦構造の変容 : 米中接近の衝撃と周辺諸国》。東京: 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毛里和子,2008。《日中関係 : 戦後から新時代へ》。東京: 岩波書店。
    池田誠,1996。《 20世紀中国と日本》。京都: 法律文化社。
    田中角榮,1972。《大臣日記》。新潟: 新潟日報事業者。
    田中明彦,1991。《日中関係1945-1990》。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
    田中明彦、川島真,2020。《20世紀の東アジア史》。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
    岡本隆司,2009。《中国近代外交の胎動》。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会。
    丹羽文生,2018。《「日中問題」という「国内問題」》,東京: 一藝社。
    神田豊隆,2012。《冷戦構造の変容と日本の対中外交 : 二つの秩序観1960-1972》,東京: 岩波書店。

    二、期刊
    石川誠人,2007。〈国府の「大陸反攻」とケネディ政権の反応〉,《国際放治》,148號,頁118-132。
    神田豊隆,2008。〈池田政権の対中積極政策「自由陣営の一員」と「国連」〉,《国際政治》,第152號,頁83-97。
    張躍斌,2013 /3。〈日中国交正常化における田中角栄の役割再考〉,《環日本海研究年報》,No.20,頁53-64。
    朱建栄,1992。〈中国はなぜ賠償を放棄したかー政策決定過程と国民への説得〉,《外交フォーラム》, 第5卷10號,頁27-40。
    別枝行夫,1980。〈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過程-政策決定者とその行動背景〉,《国際政治》,第66期,頁1-18。
    胡鳴,2007。〈日中国交正常化における中国の対日政策〉,《国際公共政策研究》,第3期,頁229-243。
    郝暁卿,2012。〈文化大革命と国際環境(6) 林彪事件をめぐる若干問題について〉,《福岡県立大学人間社会学部紀要》,vol.21.No.2,頁15-33。

    英文文獻
    一、專書
    Allison, Graham T., 1971.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New York: Little, Brown.
    Ardady, N. Shevchenko, 1985. Breaking with Moscow.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Burr, William, 1999. Kissinger Transcript. New York: New Press.
    Chen, Jian, 2001.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The new cold war history.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Harding, H, 1988.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Harding, H, 1987.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 reform after Mao.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Harding, H, 1992. A fragile relationship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He, Yinan, 2009. The Search for Reconciliation: Sino-Japanese and German-Polish Relations since World War 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ffrey, T. Richelson, 2006. Spying the Bomb: American Nuclear Intelligence from Nazi Germany to Iran and North Korea. New York: W. W. Norton.
    Jones, Peter, and Sian, Kevill, 1985.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9-84. Longman: London.
    Kissinger, Henry, 1979. The White House Years. Little Brown&Company: Tronto.
    Morton A. Kaplan, Kinhide Mushakoji, ed, 1976. Japan, America, and the Future World Order. New York: Free Press.
    Nixon, Richard, 1970. Japan,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for the 1970s: A New Strategy for Pea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Inc., a National General Company.
    Nixon, Richard, 1978. 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 Grosset&Dunlap: New York.
    Mark, Moyar, 2006. Triumph Forsaken: The Vietnam War. 1954-1965.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chael, Lumbers, 2008. Piercing the Bamboo Curtain: Tentative Bridge-Building to China during the Johnson Years.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S. Ross, and Jiang, Chang bin, 2002. Re-examining the Cold War: U. S. -China Diplomacy 1954-197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se, Caroline, 2005.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owards future-oriented diplomacy.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Advances in Asia-Pacific Studies.
    Stephen, McGlinchey, 201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alter, LaFeber, 1989. The American Age. New York: W. W. Norton&Company.
    Waltz, K. N.,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altz, K.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Inc.
    Westad Odd Arne, 1998. Brothers in Arm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5-1963 ed.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Zhai, Qiang, 2000. 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二、期刊
    Burr, William, and Jeffrey, T. Richelson. 2000. Whether to Strangle the Baby in the Cradl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Nuclear Program, 1960-64. Quarterly Journal: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3. pp 55-99.
    Huntington, Samuel P., 1999.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78. No. 2. pp35-49.

    三、網路資料
    GDP in 1970: Countries Compared, Nation Master,
    <https://www.nationmaster.com/country-info/stats/Economy/GDP-in-1970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9–1976. VOLUME XVII.CHINA. 1969–1972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9-76v17/d2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7260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260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458
    顯示於類別:[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29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