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34671      Online Users : 43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081


    Title: 警察行使身分查證權對隱私權影響之探討
    A Discussion of Police Power to Verify People’s Identity and Its Impact on Privacy Right
    Authors: 蔡國喜
    Tsai, Kuo-Hsi
    Contributors: 魏玫娟
    蔡國喜
    Tsai, Kuo-Hsi
    Keywords: 警察職權行使法
    身分查證權
    隱私權
    國家公權力
    自由主義
    The Police Power Exercise Act
    power of identity verification
    privacy right
    public power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9-02 17:51:09 (UTC+8)
    Abstract: 臺灣民主化之後,人民對個人自由權利意識隨之提升。〈警察職權行使法〉也在司法院公布大法官釋字第535號解釋之後完成立法,該法明確列出警察行使各種職權的程序與範疇,其中「身分查證權」的確立與規範除了賦予警察莫大的查證權力外,也同時保障人民的隱私自由權利不會遭受警察隨意侵犯。唯社會對隱私權之性質與界定的認知也不免隨時空脈絡之不同而有所變化,警察的身分查證權力之行使也因此屢屢被質疑侵害個人隱私權,加劇警察身分查證權力與人民隱私權利之間的衝突,也讓如何取得行使職權與保障人權兩者之間的平衡成為重要議題,亦為警察人員在行使相關權力時的一大挑戰。本論文旨在從自由主義關於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之相關討論切入,藉由臺灣警察行使身分查證權引發侵害個人隱私權之實際案例,以及針對曾有受警察進行身分查證經驗之民眾以及行使身分查證權之警察人員之深度訪談,試圖瞭解一般民眾與警察對國家公權力行使與個人隱私權保障之間的看法,並進一步提出相關建議,作為警察在行使身分查證權時避免引發侵害個人隱私權爭議之參考。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 rights has raised since Taiwan democratiz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as the result of pollical socialization and liberal-democratic civic educatio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Police Power Exercise Act (hereafter the PPEA) was completed after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the Judicial Yuan promulgated in year 2001 the Interpretation 535,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landmark decision regarding personal freedom and privacy rights agains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scope of police power and the procedure of exercising it are explicitly stipulated in the PPEA, including police power of identity verification. Due to differing understand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nature and definition of privacy right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e exercise of police power of identity verification more than often is criticized as infringement of privacy rights, thus incurring confrontation between police and general public. How to strike a proper balance between exercise of public power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us becomes a critical issue.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cases where police’s exercise of power of identity verification generate public debate about the scope of police legal power, and an analysis of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olice officers and members of general public who have had the experiences of identity check by the police, this thesis aims to understand how police, as the agent of public power, and general public, as the bearer of individual rights, view the police power of identity verification, drawing upon the liberal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public/ state power and individual rights/ personal freedom. It is also intended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police officers as to how to exercise their legal power without infringing individual rights.
    Reference: 專書
    一、王兆鵬(2001)。路檢、盤查與人權。臺北:翰盧。
    二、王兆鵬(2010〉。刑事訴訟法講義。臺北:元照。
    三、王澤鑑(2012)。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臺北:三民。
    四、朱曾汶(譯)(2019)。自由主義(Leonard Trelawney Hobhouse原著)。臺北市:五南。
    五、吳庚(2017)。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五版)。臺北:三民。
    六、李世德、劉佐國(2012)。個人資料保護法釋義與實務。高雄:碁峰。
    七、李惠宗(2004)。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臺北:元照。
    八、李震山、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2018)。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臺北市:五南。
    九、李震山(2002)。警察法論-警察任務篇。新北:正典。
    十、李震山(2007)。警察行政法論。臺北:元照。
    十一、李震山(202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
    十二、周楓(2019)。自由主義的道德處境(初版)。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十三、孟凡禮(譯)(2018)。論自由(John Stuart Mill原著)。臺北市:五南。
    十四、宦盛奎(譯)(2014)。隱私權(Louis D. Brandeis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十五、張默雪(譯)(2011)。局外人:越軌的社會學研究(Howard Becker)。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十六、許文義(2001)。個人資料保護法論。臺北:三民。
    十七、許育典(2009)。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臺北:元照。
    十八、許家豪(譯)(2013)。自由主義與人權:英國觀念論的觀點(David Boucher,Andrew Vincent原著)。新北市:巨流。
    十九、陳新民(2011)。憲法學釋論。臺北:三民。
    二十、鈕文英(2021)。研究方法與設計-量化、質性與混合方法取向。臺北:雙葉。
    二十一、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Ranjit Kumar)。臺北:學富文化。
    二十二、蔡德輝、楊士隆(2017)。犯罪學(第七版)。臺北:五南。
    二十三、蔡震榮(2004)。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臺北:元照。
    二十四、蘇文賢等(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Lawrence Neuman)。臺北:學富文化。

    期刊論文
    一、王兆鵬(1999)。論附帶搜索。月旦法學雜誌。第55期,頁123-124。
    二、王鵬程(2016)。孤狼式恐怖主義發展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31卷第4期。頁19-40。
    三、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93號解釋(1992),司法院公報。第34卷5期。頁1-6。
    四、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00號解釋(2009),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第8期。頁297-310。
    五、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5號解釋(2001),司法院公報。第44卷1期。頁21-27。
    六、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5號解釋(2004),司法院公報。第47卷1期。頁1-44。
    七、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2005),司法院公報。第47卷12期。頁1-76。
    八、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31號解釋理由書(2007),司法院公報。第49卷10期。頁30-64。
    九、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02)。讓人民與褓姆雙贏-為什麼我們需要一部警察職權行使法?。司法改革雜誌。第38期,頁21-22。
    十、何振盛(2005)。個人自由與國家自由-自由主義與民權主義之比較分析。復興崗學報。第85期。頁279-280。
    十一、吳巡龍(2008)。任意偵查的方式。月旦法學教室。第65期。頁1-16。
    十二、吳志光(2004)。再社會化與標籤理論-從社會集體防禦心態與「迴力鏢」現象談起。司法改革雜誌。第54期,頁30-31。
    十三、李惠宗(2006)。「資訊隱私權與刑事訴訟」議題討論。臺灣本土法學。第86期,頁1-100。
    十四、林明鏘(2004)。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灣本土法學。第56期。頁1-97。
    十五、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3版第2卷。頁122-136。
    十六、林泰和(2016)。2016年布魯塞爾恐攻對歐盟之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32期。頁36-44。
    十七、林泰和(2016)。近期歐洲恐怖主義發展之研析。問題與研究。第55期第4卷,頁113-127。
    十八、林植堅(2016)。霍布士與洛克關於社會契約的論證模式。真理財經法學。第17期。頁95-122。
    十九、林裕順(2017)。臨檢盤查 警民邂逅。臺灣法學雜誌。第327期。頁14-18。
    二十、林鈺雄(2004)。對第三人之身體檢查處分-立法原則之形成,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頁101-143。
    二十一、張明貴(1997)。自由主義評介。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1期。頁1027-1040。
    二十二、張陳弘(2016)。已公開個人資料的隱私保護可能-司法陽光網引發的隱私保護爭議。法令月刊。第67卷第9期。頁143-164。
    二十三、張陳弘(2018)。隱私之合理期待標準於我國司法實務的操作-我的期待?你的合理?誰的隱私?。法令月刊。第69卷第2期。頁82-109。
    二十四、許炳華(2015)。被遺忘的權利:比較法之觀察。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1期。頁125-163。
    二十五、陳俊榕(2016)。論刑法上之醫師保密義務。臺灣海洋法學報。第24期。頁52-67。
    二十六、雷敦龢(2011)。評論文章。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1期。頁135-142。
    二十七、廖福特(2006)。個人影像隱私與新聞自由之權衡-Von Hannover及Peck判決分析與臺灣借鏡。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頁146-195。
    二十八、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度訴字第36號判決,司法院,2014年5月14日。
    二十九、齊力(2015)。自由與自律的扞格:從歐美基督教式微說起。國教新知。第62卷第1期。頁3-11。
    三十、劉佳昊(2016)。倫理國家的開展:格林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哲學改造及其民主實踐意涵。政治學報。第62期。頁79-101。
    三十一、顏伯儒(2004)。柏林的自由哲學。史學研究。第18期。頁255-303。

    博碩士學位論文
    一、甘大空(2003)。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二、江明軒(2012)。人格權之保護。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三、吳美文(2000)。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保障。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四、林嬃旻(2014)。史諾登事件對美國人權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五、邱珮菁(2015)。警察盤查權限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六、柳信泰(2010)。由利益衡量角度論偵查制度下的隱私權保障。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七、莊思神(2018)。國際與臺灣反恐對策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八、陳進忠(2014)。隱私權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九、黃嘉郁(2017)。2011-2017年歐盟因應孤狼恐怖主義威脅之政策分析與成效評估。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十、董明惠(2012)。論憲法價值秩序衡平人格權與新聞自由之衝突。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十一、蔡志杰(2015)。論警察之「犯罪之預防地抑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十二、蔡維陽(2015)。911事件後美國反恐政策對臺灣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十三、簡陳由(2015)。論附帶搜索與隱私權保障之衝突。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網路資料
    一、吳柏緯、鄭景議(2019)〈穿拖鞋遭攔查 李永得:北市變警察國家?〉。檢索日期2019年2月28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87329) 。
    二、張文川(2021)〈「新店戰神」被控違法盤查搜索 法院判員警無罪〉,檢索日期2021年4月18日,《自由時報電子報》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796312)。
    三、ETtoday新聞雲社會中心(2019)〈員警隨機攔查酒駕 法院竟判「違法攔停」撤罰〉。檢索日期2019年3月4日,《ETtoday新聞雲》(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921/567499.htm)。
    四、許國楨(2019)〈警員開罰單 竟查個資加LINE把妹〉檢索日期2019年3月2日,《自由時報電子報》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99503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592104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21043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288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4301.pdf4574KbAdobe PDF226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