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693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73/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927338      線上人數 : 34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693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36


    題名: 臺灣棋藝推廣、競賽與社交:以圍棋與象棋為例(1930-1951)
    The Promotion, Competition and Social activity of Chinese Chess and Go in Taiwan(1930-1951)
    作者: 陳寶泰
    Chen, Pao-Tai
    貢獻者: 黃仁姿
    Huang, Jen-Tzu
    陳寶泰
    Chen, Pao-Tai
    關鍵詞: 林獻堂
    象棋
    圍棋
    吳新榮
    《臺灣碁客名鑑》
    Lin Hsien-tang
    Chinese chess
    Go
    Wu Sin Rong
    ”The List of Go player in Taiwan”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9-02 16:38:14 (UTC+8)
    摘要: 日治時期臺灣從1920年代起,以麻雀、象棋與圍棋為代表的棋牌類娛樂大行其道。1930年代,棋類娛樂在本島上流階層社交圈與報章雜誌的出現頻率大幅增加,愛好者的數量亦有所增加。
    象棋的愛好者以林獻堂為代表,愛好者們與臺灣新民報、霧峰一新會、中央書局等文化政治組織有所關連。愛好者們從1933到1936年舉辦一年一度的全島象棋競賽,並邀請中國棋手林奕仙訪臺。然而在林獻堂於1937年離開臺灣後,象棋愛好者們失去主導者,熱烈的競賽終不復再現。
    1930年代,臺灣的圍棋愛好者包含數以千計的日人與數以百計本島人,1931年與1935年的《臺灣碁客名鑑》顯示,全臺灣與臺北、臺中、高雄等地圍棋愛好者的總數都有所增加。台灣中南部較早出現本島的職業棋士,臺北的黃水生則較晚晉升。職業棋士們常與文人們有所接觸,以林獻堂為例,他曾歡迎日人與本島職業棋士前來拜訪、指導棋藝。
    戰後臺灣經歷主權轉移後,本省上流階層減少從事棋藝活動的頻率,吳新榮是最典型者。卻經常可見外省人接觸圍棋的現象。1951年「中國圍棋會」在臺復會時,會中成員以外省籍為多。不過,本省的愛好者黃水生繼承日本的圍棋制度,並被棋手們採納,是為日本制度的留存。
    There were lots of people, more than the early period of Taiwan under Japan rule, who liked to play Mahjong, Chinese chess or Go in 1920s. In 1930s, More and more Upper class people like to play Chinese chess and Go which were played from ancient time. Much more news of Chinese chess and Go appeared at Newspaper.
    Lin Hsien-tang was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chess amateur in Taian in 1930s, and there were lots of Chinese chess amateurs related to culture association like Taiwan New People Newspaper (臺灣新民報), Wufeng I-sin Association and Central Bookstore(中央書局) and os on. Amatuers of Chinese chess held Taiwan Chinese chess open championship from 1933 to 1936, they also invited Chinese chess player from Chinese mainland visited Taiwan. However, after Lin Hsien-tang left Taiwan in 1937, there were no more competitions, upper class people also didn’t play Chinese chess more fanatically or frequently before 1937.
    Moreover,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Japanese and Taiwanese who were amateur of Go in Taiwan in 1930s.In two edition of ”The List of Go player in Taiwan”published in 1931 and 1935, the amount of Go amateurs in Taiwan, Taipei, Taichung and Kaohsiung increased. The first three Taiwanese professional Go players all came from central or southern Taiwan, Huang shuei-sheng(黃水生) who came from Taipei also became a professional Go player later. People in upper class, for example, Lin Hsien-tang, contacted with Japanese or Taiwanese professional Go player, and they learned Go to these Professional Go players .
    After the World War two, Republic of China gained regime of Taiwan, and Taiwanese upper class people,for example, Wu Sin Rong(吳新榮), reduced to play Chinese chess or Go with their friend. However, there were lots of amateur of Go came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 arrived at Taiwan, when “Chinese Go Association” founded in 1951, the members from the mainland of China was much more than those from Taiwan. However, Huang shuei-sheng(黃水生), one Taiwanese Go amateur learned rules and system of Go that from Japanese, Chinese amateur also acknowledge these rules and system. This event means the rules and system of Go in 1951 had something similar to that in Taiwan under Japan rule.
    參考文獻: 一、一手史料
    (一)檔案
    臺北,國史館藏:
    《司法院文件》
    《蔣中正總統文物》
    《嚴家淦總統文物》
    《臺灣新聞報底片民國五十七年(八)》
    《臺灣新生報底片民國六十三年(一)》
    田村達太郎,《臺灣碁客名鑑》。臺北市:三協社,1931。
    田村達太郎,《臺灣碁客名鑑》。臺北市:臺灣碁客銘鑑編輯會,1935。
    呂靈石《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呂靈石《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肥後仲之助,《高雄州碁客銘鑑》。高雄:不詳,1938。

    (二)日記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林獻堂著,許雪姬、鍾淑敏編,《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何義麟編,《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周婉窈編,《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呂紹理編,《灌園先生日記(六):一九三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九):一九三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九三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一九三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張季琳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二):一九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三):一九四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四):一九四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五):一九四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六):一九四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8。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八):一九四六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九):一九四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1:1933-1937》,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2:1938》,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3:1939》,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4:1940》,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5:1941》,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6:194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7:1943-1944》,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纂,《吳新榮日記全集8:1945-1947》,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葉榮鐘著,林莊生、葉光南、葉芸芸主編,《葉榮鐘日記(上)》,臺中:晨星,2002。

    (三)報紙
    《臺灣民報》(1924-1926)
    《臺灣新民報》(1930-1933)
    《臺灣日日新報》(1901-1942)
    《中央日報》(1930-1951)

    二、專書
    卞鳳揆,《日治時期日人在臺灣移民之研究》,新北市:博揚,2016。
    李敬訓《圍棋史話1:從座子到御城棋》,臺北:鳴祝,2012。
    李敬訓,《圍棋史話2:三三星天元》,臺北:鳴祝,2011。
    李敬訓,《圍棋史話3:昭和棋聖吳清源》,臺北:鳴祝,2012。
    李新總主編,韓信夫、姜克夫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林幼春編,《櫟社第一集》,臺中:博文社,1924。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呂紹理,《臺灣史論叢社會生活篇:如何日常‧怎樣生活》,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
    吳清源著,王亦清譯,《中的精神:圍棋之神吳清源自傳》,臺北:聯經,2004。
    陳文松,〈日治臺灣圍棋史初探:從東方孝義的觀察談起〉,林玉茹、殖野弘子、陳恆安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頁241-267。
    晏揚清等編著,《臺灣社會的發展:1945–》,新北:華立圖書,2014。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07。
    吳清源著,王亦清譯,《中的精神:圍棋之神吳清源自傳》,臺北:聯經,2004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鄉,2007。
    陳文松,《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臺北:蔚藍,2019。
    陳祖德,《超越自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臺北:玉山社,2006。
    許雪姬主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張人傑,《臺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日常生活與現代性》,臺北,稻鄉,2006。
    張如安,《中國象棋史》,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張南琛、宋路霞,《細說張靜江家族》,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國家圖書館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霧峰一新會編,〈霧峰一新會事業實施要綱〉,臺中:霧峰一新會,不詳。

    三、博士/碩士論文
    沈之皓,〈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臺湾の囲碁の史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陳家弘,〈「大裨聖教」或「牧豬奴戲」:宋代博弈文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郭佳玲,〈日治時期臺中州社會教化運動之研究(1920–1945)〉,《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曾泳玹,〈宋代士人弈棋研究〉,《國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四、期刊論文
    陳文松,〈臺灣圍棋發展史上的擺渡人:從沈光文、田村達太郎到吳清源〉,《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藝術類,第42號,2017。
    陳文松,〈從躲空襲到避政治: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吳新榮的圍棋戲〉,《臺灣史研究》23:1 。2016.03。頁121-153。
    陳文松,〈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第45期(2013.12),頁129-176。
    陳文松,〈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 ,《臺灣史研究》,第21:1期(2014.03),頁45-93。

    五、研討會論文
    陳文松,〈日治時期臺灣圍棋的發展面貌─以《臺灣碁客銘鑑》為中心〉。徐偉庭、張曉茵、黃燕忠、陳湘庭編,《2015首屆臺灣圍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圍棋教育推廣協會,2015。頁115-126。


    六、網路資料庫
    《日本將棋聯盟》官網
    https://www.shogi.or.jp/knowledge/
    日本棋院官網
    http://www.nihonkiin.or.jp/player/htm/ki001002.htm
    中央日報網路資料庫
    http://tbmc.nlpi.edu.tw:8080/cnnewsapp/start.htm
    《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https://ipoem.nmtl.gov.tw/archive?uid=9
    臺灣日記資料庫
    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query.aspx?keyword=%e5%8f%b0%e7%81%a3%e5%a4%a7%e7%99%be%e7%a7%91&advanced=&dobject=0&tp=0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
    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Archiv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363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300601.pdf4897KbAdobe PDF261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