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78912      Online Users : 49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6907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07


    Title: 六朝詩歌光影研究
    The Study of Light and Shadow in the Poems of the Six Dynasties
    Authors: 沈芳如
    Shen, Fang-Ju
    Contributors: 廖棟樑
    Liao, Dong-Liang
    沈芳如
    Shen, Fang-Ju
    Keywords: 六朝詩歌
    南朝
    光影
    體物
    文學集團
    Six Dynasties period poetry
    Southern Dynasties
    Light and shadow
    Appreciate objects
    Literary cliques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9-02 16:31:49 (UTC+8)
    Abstract: 摘 要
    本文旨在透過六朝詩歌光影之情感與筆墨特色,梳理體物書寫之開展進程。先秦思想與文學中之光影意涵,乃大別為抽繹概念之理性眼光,與觸景興懷之感性眼光;而六朝詩歌中之光影特色,大抵便於此二者之間擺盪挪移,形塑面貌。其後光影漸次成為六朝詩歌重要意象,這與六朝時期人物品鑑與山水畫記之形神觀念相關;至若光影進入細膩描摹之階段,則與文學集團之群性互動,與玄佛思想之智性介入相關。而在上述源流及背景之奠基下,乃進一步具體分析六朝詩歌光影所盛載之情感內涵,以及所形塑之光影特色;並且掌握光影情感與筆墨特色之間,可能存在之聯繫與影響,歸納出體物書寫相應之創作狀態。最後,則聚焦於光源與光態、光物互動與物光、陰影等三類書寫視角,企望描摹出創作者觀物視角之挪移脈絡;以期進一步探討詩歌發展,乃透過何許智性介入,而漸次擺落感傷情懷,開啟體物書寫各發展階段。而六朝詩歌光影就在齊梁完成體物書寫的基礎上,於陳代再次復歸抒情,且融合齊梁體物筆墨,開創唐詩情景交融新境。就筆者透過六朝詩歌光影觀察所得,以感物抒懷為主之光影筆墨,多以寫意為主,作用在觸引情感,渲染氛圍,光影乃點到為止;至於以體物形似為主之光影筆墨,則多在強調光照動線與光影輪廓,視角甚且由光入影,個己情感則淡然、闕如。此二種光影書寫特色於六朝詩歌之表現與挪移,乃介乎感性與理性創作視角之間;至於影響視角挪移之變因,主要在智性介入與群性互動。簡言之,透過光影研究,可知詩歌創作由感物抒懷,至完成體物形似,正在於智性與群性促使個己情思旁置,以期全然貼近物態。此乃體物異於緣情之詩歌創作狀態,是故宜區辨二者特色,給予合宜之評價與定位。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the emotional and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ght and shadow of the poetry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use it to determine how the writing skills that focus on things develop. The light and shadow meaning of pre-Qin thought and literatur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e rational vision of expressing concepts, and the perceptual vision of emotions arising from touching the scene. The light and shadow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changed between the above two types. Later, light and shadow became an important image in the poetry of the Six Dynasties,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figures and landscape theory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As for the delicate depiction of light and shadow,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group interaction of literary groups and the wisdom of contemporary thought. The lyrical light and shadow descriptions mostly don`t emphasize details, but are used to trigger emo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atmosphere. A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light and shadow that emphasizes details, the outline of light and shadow is emphasized, and the emotion is weakened or even lacks emotion.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research that the state of poetry creation based on lyricism and detail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ust be distinguished, and appropriate evalu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two must be given.
    Reference: 引用書目
    一、古籍
    (先秦)余培林著:《詩經正詁》,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
    (先秦)老子著,陳鼓應註譯:《老子註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先秦)墨翟著,(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7月。
    (先秦)孟軻著,楊博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先秦)莊周著,(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出版公司,1993年3月。
    (先秦)屈原著,(東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月。
    (先秦)屈原著,(東漢)王逸注,楊金鼎、王從仁、劉德重、殷光熹注:《楚辭注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6月。
    (戰國)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疏:《周易》,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魏)建安七子著,吳雲編:《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晉)陸機著,劉運好校注整理:《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晉)潘岳著,董志廣校注:《潘岳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宋)鮑照著,丁福林、叢玲玲校注:《鮑照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
    (南朝梁)江淹著,(明)胡之驥註,李長路、趙威點校:《江文通集匯註》,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文心雕龍義證》,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南朝梁)蕭綱著,蕭占鵬、董志廣校注:《梁簡文帝集校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
    (北周)庾信著,(清)倪璠,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明)張溥編,(清)吳汝綸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陸時雍撰,李子廣評注:《詩鏡總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4月。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清)王夫之評選,張國星點校:《古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漢文大系》,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1月。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吳淇著,汪俊、黃進德點校:《六朝選詩定論》,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8月。
    (清)沈德潛著,霍松林校注:《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民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二、專書
    小川環樹著,譚汝謙、陳志誠、梁國豪譯:《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
    小尾郊一著,邵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于志鵬、成曙霞:《六朝詠物文學論稿》,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
    王立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12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年7月。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9月。
    王巍:《建安文學概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王振復:《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美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
    毛振華:《南朝陳代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6月。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朱自力:《說詩晬語論歷代詩》,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
    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4月。
    ----------:《遊戲與遊戲之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台北:政大出版社,2015年6月。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11月。
    宗白華:《藝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林大志:《四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新北: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
    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胡大雷:《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馬海英:《陳代詩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4月。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6月。
    孫明君:《南北朝貴族文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4月。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張克鋒:《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書畫的會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張源旺:《從空性到佛性―晉宋佛學核心論題的轉換》,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12月。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7月。
    ----------:《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辨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陳秋宏:《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年9月。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5月。
    陳橋生:《劉宋詩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
    詹福瑞:《南朝詩歌思潮》,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詹冬華:《中國古代詩學時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8月。
    楊金梅:《隋代詩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7月。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3月。
    寧海林:《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鞏本棟釋譯:《廣弘明集》,台北:佛光,1998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劉潔:《美境玄心―魏晉南北朝山水審美之空間性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3月。
    蔡瑜編:《迴向自然的詩學》,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7月。
    鄭婷尹:《《六朝選詩定論》對身體與時空之闡發―兼論吳淇之情辭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8年2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3月。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2014年12月。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6月。
    魏耕原:《謝朓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韓經太:《清淡美論辨析》,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
    譚戒甫:《墨辯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9月。
    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蕭馳:《佛法與詩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7月。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E.H.貢不里希(E.H.GOMBRICH)著,王立秋譯:《陰影》(SHADOWS―THE DEPICTION OF CAST SHADOWS IN WESTERN ART),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杜小真、顧嘉琛譯:《火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of Fire),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10月。
    格諾特‧波默(Gernot Bohme)著,賈紅雨譯:《氣氛美學》(Atmosphare:Essays zur neuen asthetik),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2月。
    詹姆斯·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The Golden Bough),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
    簡‧艾倫‧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著,劉宗迪譯:《古代藝術與儀式》(Ancient Art and Ritual),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9月。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8月。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Primitive Mentality),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Visual Thinkin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三、學位論文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
    江明玲:《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蔡玲婉:《盛唐送別詩歌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高叔平:《中古詠物詩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6月。
    杜郁文:《謝朓詩的情景關係―以「觀看」為核心主題》,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13年2月。
    朱錦雄:《六朝詩歌遊戲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3年6月。
    鍾志強:《六朝詠物詩史論》,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5月。
    梁涵珺:《魏晉南北朝離別詩之研究》,台大中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翁林穎:《魏晉詩歌中的季節書寫》,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

    四、期刊∕論文集論文
    廖蔚卿:〈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中外文學》3卷7期,1974年12月。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年7月,頁103-114。
    蔡彥峰:〈從「感物」到「體物」―晉宋詩學的重要發展〉,《人文中國學報》第十四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頁323-343。
    陳世驤〈論時:屈賦發微〉,《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蕭馳:〈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漢學研究》第30 卷第2 期(民國101 年6 月),頁33-70。
    楊玉成:〈風景:晉宋之際自然觀與感覺結構的變遷〉,「劉宋的文本世界:跨學科的探索」學術研討會,2018/10/25。未刊稿。
    賈喻博:〈《畫云臺山記》中的光影意識〉,《美與時代(中)》,2019/09。
    鐘志強:〈六朝詠物詩意象與廬山淨土思想〉,《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15
    祁立峰:〈廢餘美學─論六朝辭賦中的微物、醜物與剩餘物〉,《成大中文學報》第六十一期,2018 年6 月,頁1-28。
    祁立峰:〈文論、樂府詩與賦得體─六朝「文章辭賦化」的三個側面〉,《政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三期,2020年6月,49-76 頁。
    沈芳如:〈魏晉詩歌中的網羅意象〉,《漢學研究集刊》30期,2020年6月,頁99-136。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5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50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1357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501.pdf11746KbAdobe PDF238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