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38063      Online Users : 1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Citation Infomation
    Loading...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4


    Title: 趙宜真之清微法研究
    A Study on Zhao Yizhen`s Qingwei Magic
    Authors: 郭俊辰
    Guo, Jun-Chen
    Contributors: 高振宏
    郭俊辰
    Guo,Jun-Chen
    Keywords: 趙宜真
    道體法用
    鍊度
    雷法
    玉宸
    神捷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8-04 15:34:35 (UTC+8)
    Abstract: 本文以趙宜真重整的清微教法為主要觀察重點,探討趙宜真統攝各卷道經的核心教法──道體法用理論與傳承的「玉宸經法」與「神捷五雷法」,考察趙宜真的理念在相關道法儀式行持的具體落實情形,並向外延伸探討相關問題。「道體法用」理論以「內丹外法」為樞紐,且擴大其他層面,以此融攝不同的道法。在相關內鍊理論上,清微道法也吸收了神霄派的雷法理論,尤其是「服雷炁」之法,從而充實自身的道法內涵。在雷法的部分,趙宜真以「神捷五雷法」作為主要傳承的道法,以「紫皇天一天君玄天上帝」作為主法,反映了當時盛行的玄武信仰;報應使者「張亞」與「苟留吉、畢宗遠」二位陰陽雷神君作為固定組合。另外三卷的《神捷五雷祈禱檢式》,則以文檢作為儀式核心;《清微神烈祕法》相較之下,反而保有較為強烈的地方法術色彩,以符文、鐵札進行祈禱。在齋法相關的鍊度儀式、登齋章奏之法的部分,以「道體法用」的核心理論,結合「儀式訣目」與「內修工夫」。另外,透過比較「玉宸鍊度法」與《龍天通明鍊度法》兩部鍊度儀式文本,結構雖然相似,但儀式順序、符命、文檢、將班等有所不同,趙宜真在編輯「玉宸鍊度法」時,可能參考了《龍天通明鍊度法》,另外結合了內丹理論,將水火鍊度主要建構在存思、內丹修練的作用之上;混鍊超度的部分,鍊師仍是透過內丹的運作原理行水火混鍊。「玉宸經法」與《清微齋法》相較之下,《清微齋法》主要保留古典齋法的告簡度亡儀式,並未吸收宋元以後盛行的鍊度法與內丹理論。
    Reference: 一、道藏資料
    (一)《正統道藏》:
    本文所用道藏版本為六十冊《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引用時會於引用的道經名稱之後加註道藏經號,編號「HY」係依照 Weng Dujian 翁獨健.1935. Daozang zimu yinde 道藏子目引得.Combined Indexes to the Authors and Titles of Books In two Collections of Taoist Literature. Beijing:Yenching University.(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no. 25.) Repr.Taipei: Chengwen, 1996。斷句則參考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遇有疑義,則由筆者重新斷句、標點。

    《太上无極緫真文昌大洞仙經》(HY5)
    《元始天尊說甘露昇天神呪妙經》(HY75)
    《上清握中訣》(HY140)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HY167)
    《清微仙譜》(HY171)
    《清微玄樞奏告儀》(HY218)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HY219)
    《清微神烈祕法》(HY222)
    《清微元降大法》(HY223)
    《清微齋法》(HY224)
    《清微丹訣》(HY27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HY29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HY297)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編》(HY298)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HY374)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HY466)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HY508)
    《靈寶玉鑑》(HY547)
    《太極祭煉內法》(HY548)
    《靈寶歸空訣》(HY568)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HY774)
    《玄天上帝啟聖錄》(HY957)
    《武當福地總真集》(HY960)
    《明真破妄章頌》(HY977)
    《原陽子法語》(HY1063)
    《道法會元》(HY1210)
    《仙傳外科秘方》(HY1157)
    《道門十規》(HY1222)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HY1239)
    《道法心傳》(HY1242)
    《海瓊白真人語錄》(HY1296)
    《峴泉集》(HY1300)
    《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HY1343)
    《紫皇鍊度玄科》(HY1439)
    (二)《藏外道書》:
    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諸品靈章雷君祕旨》第29冊

    二、古籍
    漢‧司馬遷:《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明‧陳謨:《海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今人研究
    (一)專書
    吳永猛、謝聰輝合著:《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修訂版)》,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三卷。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三卷。
    張澤宏:《道教禮儀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
    勞格文著、蔡林波譯:《中國社會和歷史中的道教儀式》(山東:齊魯出版社,2017年6月)。
    蓋建民、何振中著:《道教醫學精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7月。
    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上下冊。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12月。

    二階堂善弘:《明清期におけゐ武神と神仙の發展》,吹田:關西大學出版部,2009年。
    二階堂善弘著、劉雄峰譯:《元帥神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14年。
    坂出祥伸:《気と養生》,京都:人文書院,1995年6月。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Eward L. Davis (戴安德),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Man,Nature and Infinite The Scope of Taoist Thunder Magic Ritual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3.
    Robert Hymes(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二)專書文章
    王馳,〈心地雷霆:作為道教生命操作的清微雷法修行〉,收入於《2016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17年1月,頁119-134。
    余英時,〈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的起源詴探〉,收入於陳弱水主編:《中國思想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9月,頁11-93。
    吳真,〈宋代道法傳統的發明與道經的託名〉,收入於氏著:《為神性加注: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4月,頁142-179。
    李志鴻,〈家書科儀與師派觀念〉,收入氏著:《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8月,頁183-195。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年),頁1-57;後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頁363-410。
    祝逸雯,〈聚炁回靈,九轉生神: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的煉度儀〉,收入於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35-266。
    高振宏,〈張宇初〈金野庵傳〉、〈趙原陽傳〉中的傳道譜系與聖傳書寫研究〉,收入於《2015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頁137-158。
    莊宏誼,〈元代道教玄天上帝信仰研究〉,收入《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2000年,頁121-157。
    勞格文,〈道教於中國宗教與文化之所為與無為〉,收入黎志添主編:《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頁457-471。
    黃兆漢,〈玄武考〉,收入氏著:《道教研究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8年,頁121-156。
    葛兆光,〈自然、社會、人的同源同構互感:一個系統宇宙理論的形成與神化〉,收入氏著:《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22-54。
    劉仲宇,〈召役神將的教義基礎—從神將系統看道教信仰的獨特性〉,收入氏著:《攀援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頁246-252。
    劉仲宇,〈活力所在──存想和氣法〉,收入氏著:《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2月,頁135-163。
    劉仲宇,〈道法的分類研究〉上下,收入氏著:《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頁352-456。
    劉仲宇,〈道教法術的理論原則〉,收入氏著:《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頁79-150。
    黎志添,〈南宋黃籙齋研究:以金允中「靈寶大法」為例〉,收入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09-234。
    蕭登福,〈試論道教內神名諱源起─兼論東晉上清經派存思修煉法門〉,收入氏著:《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頁152-184。
    謝世維,〈天文與出世:道教經典建構模式〉,收入氏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11月,頁25-62。
    謝世維,〈玄珠歸太乙──當代西方對宋元以後內丹研究之回顧〉,收入氏著:《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頁155-215。
    謝世維,〈首過與懺悔: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收入氏著:《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臺北:臺灣商務,2012年,頁33-69。
    謝世維,〈聖典與傳譯:道教經典中的「翻譯」〉,收入氏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11月,頁63-124。
    謝世維,〈道法與地方─以臺南和意堂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氏著:《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頁219-265。
    謝世維,〈導論〉,收入謝世維主編:《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12月,頁2-35。
    謝聰輝,〈受籙與驅邪:以臺灣「鳳山道」奏職文檢為中心〉,in Florian C. Reiter ed., “ Exorcism and Religious Daoism”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1, pp.213-230.
    謝聰輝,〈南宋中期以前傳統道經出世的類型與特質〉,收入氏著《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頁79-96。
    謝聰輝,〈南宋道經中「飛鸞開化」出世類型的認知與特質〉,收入氏著《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頁97-136。
    謝聰輝,〈道壇傳承譜系建構的資料與方法研究──以臺灣、福建田野調查為例〉,收入氏著:《追尋道法》上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35-75。
    謝聰輝,〈臺南地區《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研究〉,收入氏著:《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397-473。
    謝聰輝,〈臺灣道法二門道壇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松山慈惠堂七朝醮典演法為例〉,收入氏著:《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475-536。

    松本浩一,〈宋代的道教與民間信仰:以祠廟信仰、喪葬儀禮、道教咒術為主〉,收入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67-311。
    橫手裕,〈宋元道教的內丹養生法〉,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頁313-350。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 Taoist Ritual dao道 and Method fa 法in the Analysis of Po Yu-ch`an, ”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pp.28-47.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Applications of exorcism in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pp.133-146.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Two Great Rituals: Specialties of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and the Adaptation of Older Thunder Traditions,” 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 pp.97-132.
    Kristofer.M. Schipper (施舟人), “Master Chao I-chen and the Ch`ing-wei School of Taoism”,收入秋月觀暎編:《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1987年,頁715-734。
    Kristofer.M. Schipper (施舟人),〈道教的清約〉,收入龍巴爾、李學勤主編,《法國漢學》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49-167。
    Lowell Skar(史卡)著、橫手裕譯,〈清微仙譜、雷法、神靈そして道原──中世の中國東南部における宗教的統合について〉,收入田中文雄、Terry F. Kleeman編:《道教と共生思想──第3回日米道教研究會議論文集》(東京:大河書房,2009年),頁136-154。
    Verellen, Franciscus(傅飛嵐)著,呂鵬志譯,〈天師道上章科儀──《赤松子章曆》和《天辰章醮立成曆》研究〉,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37-71。

    (三)期刊論文
    丁強,〈《清微道法樞紐》簡析〉,《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2期,頁100-103。
    李志鴻,〈試論清微派的會道與歸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頁116-125。
    李遠國,〈道教神霄派淵源略考〉,《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1-9。
    李遠國,〈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頁88-96。
    李遠國,〈論明清時代的神霄派〉,《中國道教》,2002年第2期,頁7-22。
    林振源、呂燁,〈贛東北上饒地區的道教傳統與分類〉,《華人宗教研究》第15期,2020年1月,頁63-113。
    祝逸雯,〈宋元時期道教鍊度文獻簡介〉,《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20期,2010年12月,頁1-3。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鍊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漢學研究》第34卷第4期,2016年12月,頁35-62。
    張欽,〈論清微派法術與內丹功相結合的內煉思想〉,《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頁16-18。
    張超然,〈自我身分、倫理性格與社會象徵:道與法的根本差異與複合現象〉,《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年12月,頁33-64。
    張超然,〈唐宋道教齋儀中的「禮師存念」及其源流考論──兼論道教齋壇圖像的運用〉,《清華學報》新45卷第3期,104年,頁381-413。
    張超然,〈齋科與經法:宋元黃籙齋法研究〉,《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1期,2019年,頁63-105。
    劉仲宇,〈五雷正法淵源考論〉,《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3期,頁14-21。
    劉陶,〈宋代道教「水火煉度」研究—以行煉方式為中心的考察〉,《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0期,2018年,頁125-175。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2年,頁1-30。
    謝世維,〈七元散輝,冥慧洞耀—─禮斗法的歷史與近代抄本中的斗科〉,《中國本土宗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期,頁25-49。
    謝世維,〈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討:以《先天雷晶隱書》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209-240;後收入氏著:《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頁131-164。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法與地方密教傳統〉,《華人宗教研究》第九期,2017年1月,頁7-44;另參氏著,〈道統與密術──宋元道教清微法與地方密教傳統〉,收入氏著:《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11月,頁91-129。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派儀式框架與醫療:以清微告斗解厄儀為例〉,《輔仁宗教研究》第39期,2019年秋,頁57-86。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4分冊,2012年12月,頁739-777。

    酒井規史,〈地方的雷法與《道法會元》:以《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為中心〉,《華人宗教研究》,第3期,2014年5月,頁27-49。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 Five Thunders Ritual (Wulei fa 五雷法)of the Song ,Pure Tenuity(Qing-wei dao-fa 清微道法) in the Yu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Daoist History, ”(宋代五雷法和元代清微派在道教歷史上的重要性),《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年12月,頁7-31。

    (四)研討會論文
    陳敏祥,〈清微派文獻疑義考──以《清微齋法》為中心〉,發表於臺灣宗教學會主辦:「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2015年6月15日,頁407-431。

    (五)學位論文
    丁強:《清微派研究》,四川: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3月。
    高振宏:《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道經與通俗文學的綜合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張玲:《武當清微派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超然:《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關慧玲:《道教清微派系統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四、工具書
    任繼愈主編:《宗教辭典》,臺北:恩楷出版,2002年7月。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慈怡主編、星雲大師監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 and Franciscus Verellen(傅飛嵐) ed., The D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eng,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9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971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901.pdf6845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2006-2024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