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534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63880      線上人數 : 2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5340


    題名: 高中體育班制度的回應性政策評估—以棒球專項為例
    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on the Policy of Sport Talent Class at Senior High School – A Case Study of Baseball Team
    作者: 蘇建禎
    Su, Chien-Chen
    貢獻者: 廖興中
    Liao, Hsin-Chung
    蘇建禎
    Su, Chien-Chen
    關鍵詞: 高中棒球體育班
    第四代政策評估
    政策評估指標
    高中基本學力
    baseball talent class at senior high school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policy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basic academic abili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6-01 14:58:16 (UTC+8)
    摘要: 2013年「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通過後,臺灣三級學校運動培訓人才體系正式納入法規。許多體壇的優異選手都是體育班培育而成。其中高中體育班為輸送學生進入大學,以便進行更專業的訓練,使其變成一名優秀的運動員,在政策中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但自體育班成立以來,過度重視術科、學生學科能力不足、學習意願低落、訓練時間過長等問題圍繞已久,讓政策結果產生負面影響,許多體育班學生被認為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教育部體育署也多次召開修正會議,希望能遏止這類問題。爰此,本研究以高中棒球體育班為研究焦點,探究高中棒球體育班制度的內容是否適當,有沒有不合時宜的法規?政策執行力如何,法規有沒有執行上的困難?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於制度的態度及看法?體育班學生的升學意願如何與升學痛點?
    本研究主體為高中棒球體育班,研究對象分為學生、教練、導師和體育組長等三大類,共17人。採用「文獻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之研究方法,以第四代政策評估-回應性評估做為研究架構,發展出政策評估指標「政策設計的妥適性」、「法令規章的執行能力」與「利害關係人回應性」來評斷體育班政策的執行成果。對應評估指標,得出下列主要研究發現:一、高中棒球體育班的課程配置和編排容易讓學生放棄課業。二、高中棒球體育班獨立招生的升學方式容易讓學生放棄課業。三、高中棒球體育班出賽基準淪為形式,無法確實審核程度不足的學生。四、高中棒球體育班因公出賽的補課機制沒有落實,增加與課業脫節的發生率。五、高中棒球體育班的學生絕大多數並未具備高中基本學力。六、高中棒球體育班培養成運動專業人才的政策執行率低。七、高中棒球體育班的上課內容程度偏低,題庫出題方式無法幫助學生學習。最後彙總研究分析與討論,提供未來體育班政策之建議與參考資訊。
    After the " Guideline for Setting up Sport Talent Class at High School " is passed in 2013, Taiwan`s sport training talent system at three-level school is officially regulated by the government. Many outstanding athletes are cultivated from the sport talent class.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with – athletic talents to enter university for mor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o be the great athletes, the policy of sport talent class is very crucial. Although the policy of sport talent class is implemented for a while, problems such as overemphasis on physical education, insufficient academic ability of students, low willingness to learn, and excessive training time has occurred for a long time. Those results of this policy cause a negative impact. Many students in sport talent class are considered all brawn and no brain. Sports Administr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also held several meetings, and hop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aseball talent class at senior high school, and explores whether the policy is appropriate. How is the policy implemented? What are the attitudes and views of policy stakeholders? How is the willingness of study in university? What are pain points for entering university?
    The 17 participan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udents, coaches, and teachers. The research method includ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uses fourth generation policy evaluation as research framework, and uses policy evaluation indicators which are "appropriateness of policy design", "ability to enforcement regulations" and "respondents of stakeholders", to judge the polic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 the curriculum make students give up schoolwork easily, (b) exclusive entrance exam makes students give up schoolwork easily, (c) the competition has been formal,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heck students’ ability whether insufficient, (d) the making up class mechanism has not been implemented to make students not follow the schoolwork, (e) most students do not have the basic academic ability, (f) the implementation rate of the policy for training sport talents is low, (g) the course requirements of baseball talent class at senior high school are too low to help students’ learning. Finally,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and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olicy.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光輝(2008)。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俊權、李昱叡(2009)。教育部學校運動績優選手培訓體系與具體措施。學校體育,19(6),25-31。
    王榮發(2009)。國內外高中培育優秀運動選手之課程淺析。學校體育,19 (2),48-53。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
    江柏緯(2014)。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行政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體育班課程實施規範。行政院公報,25(105),教育科技文化篇,1-51。
    何卓飛(2018)。我國體育班實施現況、問題與改善對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 (1),243-253。
    吳文全(2002)。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定(2006)。行政學(下)。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坤培(2006)。高中體育班實施成效評估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33-46。
    李明恕(2011)。嘉義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升學意向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建宏(2019)。我國高中職體育班畢業生升學意願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昱叡(2011)。「國民體育法第13條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後對學校體育班發展之影響。學校體育雙月刊,126,3-8。
    李昱叡(2011)。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雙月刊,122,44-55。
    杜協昌(2019)。新北市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及未來升學意向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典澄(2014)。雲林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生涯輔導。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欣怡(2019)。體育班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以新北市高中W校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林峻禾(2017)。國中體育班與非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林逸茜、陳信正(2020)。技術型高中體育班規劃專業群科校訂課程之問題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54-62。
    林德齊(2008)。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先進(2001)。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嘉文(2009)。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嘉文、詹俊成(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季刊,19(1),63-71。
    洪嘉文、鄭志富(2004)。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31-43。
    胡志沛(1998)。回應性政策評估理論之研究─兼論台北縣老人年金政策。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徐郁婷(2007)。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希均(1977)。教育經濟學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張木雄(2008)。台中縣市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動機、自我評估對升學意願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宏亮(1996)。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習困擾來源。臺灣師大體育研究,2(復刊號),33-44。
    張芳語(2016)。脫軌的體制 體育生的茫然,2020年4月20日,取自:https://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9936?issueID=628。
    張浩桂(2003)。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張添洲(1993)。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瑞鈴(2015)。臺灣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歷史軌跡之探究(1968-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維唐(2009)。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體育署(2017)。「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7 修訂版,2020年3月28日,取自: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519884489390.pdf。
    陳子弘(2017)。高中體育班學生與運動績優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宜帆、程瑞福(2013)。以生態系統觀點析論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與升學進路。體育學報,46(4),443-457。
    陳秉洋(2009)。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建興(1989)。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8 (3),106-110。
    陳柏愷、鄭志富、牟鍾福(2017)。卓越屬性於學校體育創新經營策略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1(1),23-32。
    陳喬雯(2015)。新北市立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棟遠(2018)。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基本學力–以秀峰高中為例。學校體育,(167),52-63。
    傅淑宜(2006)。中區高職營建類科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彭國平(2014)。嘉義縣市高中職體育班就讀動機、學習滿意度對升學意向及職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湯子葳(2014)。一個高中體育班學生的經驗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瑞福(2011)。改變體育班本質的問題。學校體育,(122),56-58。
    黃志雄(2013)。臺灣地區學校體育班制度初探。臺南大學體育學報,(8),11-19。
    黃意玉、楊宗文(2010)。雲林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困境之初探。99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46-353。
    新竹教育大學、國立體育大學(2015)。「運動職業化發展計畫」期末報告,2020年3月28日,取自: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458023920984.pdf。
    楊承勳(2011)。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素汝(2004)。以優秀學生運動員個案為例探討其心理困擾與輔導方向。諮商與輔導,(217),31-37。
    董紋進(2016)。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詹俊成(2003)。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志偉、倪子翔(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51-162。
    歐聰俊(2015)。城市與鄉村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俊良(2000)。中學學生運動員的生涯困境與輔導。輔導季刊,36(2),26-30。
    鄭維宜(2008)。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經驗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麗君(2014)。臺南市國民中學體育班學生就讀動機、學習適應及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顏國樑、宋美瑤(2013)。 苗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成效之分析與建議。學校行政,(83),177-197。
    魏士欽、吳國銑(2008)。學校體育創新經營之理念與策略。大專體育,(96),70-77。
    羅明屏(2012)。臺北市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錦雀(2019)。中小學體育班績效管理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外國文獻:
    渡邉保(2007)。わが国におけるプロスポーツの存立基盤と発展生成モデルに
    ついての検討Ⅰ:アマスポーツのプロ化への創造を目指して。新潟経営大学紀要,第13号,105-122.
    Dunn, William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unn, William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uba, E. and Y. S. Lincoln.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Sage.
    Hanekom, S. X. (1987). Public Policy.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Macmillan South Africa.
    Hiroaki Funahashi, H., Nagamatsu, J., Shirai, K., Yamashita, S., Nakamura, H., Yamada, E., Waku, T., Bosscher, V. D., & Mano, Y. (2014). Success Drivers in the Japanese Elite Sport System: An Examination Based on Evaluations of the Elite Sport Climate by Elite Athletes. Asia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7, Feb.,2014,65-103.
    Nachmias, David and Chava Nachmias. (1979).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NY: St. Martin’s Press.
    Nakamura, Robert T. and Frank Smallwood. (1980). The Politic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NY: St. Martin’s Press.
    Rossi, Peter H. and Howard E. Freeman. (1982).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Sabatier, Paul A. and D. Mazmanian. (1979). The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olicy Analysis, 5(fall), 481-504.
    Stake, R. E. (1975). Evaluating the Arts in Education: A Responsive Approach. Columbus, Ohio: Merrill.
    Stake, R. E. (1994). Case Studies. In N. K.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London: Sage.
    Starling, Grover. (1988). Strategies for Policy Making. Chicago: Dorsey.
    Strauss, A and Corbin, J. (2001).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Newbury Park, CA: Sage.
    Tiedeman, D. V., and O’Hara, R.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 Choice and Adjustment. Princet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8256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56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460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601201.pdf3364KbAdobe PDF219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