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877
|
Title: | 中美經濟競合關係之研究 |
Authors: | 陳傳忠 Chen, Chaun-Chung |
Contributors: | 姜家雄 陳傳忠 Chen, Chaun-Chung |
Keywords: | 中美關係 新型大國關係 中國崛起 相互依賴 |
Date: | 2015 |
Issue Date: | 2021-05-03 10:33:50 (UTC+8) |
Abstract: | 中美兩國關係存在既合作又競爭的矛盾是舉世皆曉的事情,經濟上廣泛、迅速的交流與融合,更凸顯出因政治上分歧、爭議所造成的猜疑與相互防範,這種日益交織的複雜關係正逐漸建構出一種國際關係史上未曾見的新型大國關係。無論基於戰爭的歷史教訓、核武相互毀滅保證、全球化的趨勢、全人類文明的演進等原因,當今人類、國際社會對軍事安全的需求少了,尤其自冷戰結束後,民生經濟成為國家與人類最重視的議題,衡量一國國力的強弱亦係以其經濟實力作為最重要的判斷依據。鑒此,中美兩國為了追求最大的國家(共同)利益,必須擱置政治上的齟齬,在經濟上選擇以「合作」代替「競爭」的立場與作為。 本文研究係探討在自由經濟制度框架下,中美兩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分析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與意涵、美國對其國力衰退的隱憂與對「中國崛起」的矛盾情緒。自中美經濟迅速發展後,雖然彼此間仍舊存在部分相互設防之處,但雙邊關係已漸趨向相互依賴的模式發展,兩國就經濟上所採取的合作立場與作為,同時亦提供國際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環境。 |
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02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王勇。《中美經貿關係》。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年。 王緝思等。《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石廣生主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知識讀本(二)- 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的結果:法律文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少軍。〈國際關係學的研究方法〉,《國際政治學概論》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李育慈、黃俊彥譯,Michale E. Brown,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著,《中共崛起》(The Rise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李壽元。《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大眾傳播的獨特風景線》。北京:北京傳播學院出版社,1999。 杜默譯。法理德‧札卡瑞亞著。《後美國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台北:城邦文化,2008。 林宗憲譯,卜睿哲、歐漢龍(Richard C. Bush and Michael E. O’Hanlon)著。《不一樣的戰爭:台灣的選擇 中國的焦慮 美國的挑戰》(A War Like No Other: The Truth About China’s Challenge to America)。台北:博雅書屋,2010年5月。 林佳龍。〈中國的國家戰略與對外策略〉,收錄林佳龍編,《未來中國:退化的集權主義》。臺北:臺灣智庫,2004年。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4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倪世雄。《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 高佩珊。《中美強權博奕-互賴理論之分析》。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年。 孫同勛等編。《中美關係報告:1980-1981》。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81年。 陳岱孫主編。《中國經濟百科全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 陳奕儒、林中斌。《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陳儀譯,Jones Handel著。《Chinamerica:看中美競合關係如何改變世界》。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2010年。 張任編。《美國對華直接投資(1980-198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年。 張繼民。《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決定︰政治經濟視角下的均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立、李貴英、林彩瑜。《WTO國際貿易法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2月。 張春柏、陸乃聖譯,Paul Kennedy著。《 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楊宇光、楊炯譯,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著。《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The Chan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台北:桂冠出版社,2004年。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外交政策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蔡繼光譯,Thomas L. Friedman著。《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2011年。 廖彥博譯,弗格森、季辛吉、李稻葵、札卡利亞著。《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Does the 21st Century Belong to China?)。台北:時報出版社,2012年1月。 閻學通。《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閻學通、孫學鋒。《國際關係實用研究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戴敏譯,約翰‧密立根‧懷特(John Milligan Whyte)、戴敏著。《中美關係新戰略-跨越零和博奕的中美雙贏之路》(China and America’s Emerging Partnership: A Realistic New Perspective),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戴敏譯,約翰‧密立根‧懷特(John Milligan Whyte)、戴敏著。《奧巴馬執政後的中美關係-應對共同挑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2009年。
二、期刊論文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75-102。 王高成、王信力。〈東亞權力變遷與中美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月,頁41-62。 王健全。〈APEC的展望及其對中美經貿之影響〉。《美國月刊》,第9卷第2期,1994年2月,頁38-49。 王濤。〈中國經濟影響力分析〉。《蘭州學刊》,第4期,2005年,頁70-71。 牛新春。〈中美關係:依賴性與脆弱性〉。《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9年9月,頁36-44。 石穎。〈美國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述評〉。《新時代國防》, 2008年第4期,頁20-23。 汪道涵。〈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9年第4期,頁4-7。 何思因。〈金融制度與國際競爭〉。《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6期,2005年11、12月,頁79-101。 李曉郛。〈入世議定書第15條對中美貿易影響研究〉。《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2期,2012年,頁34-40。 余萬里。〈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及其限制〉。《國際經濟評論》,第4期,2000年,頁48-53。 步豔紅。〈德國、日本、臺灣地區匯率市場化改革的路徑選擇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中國城市經濟》,第5期,2011年7月,頁81-84。 林正義。〈中國崛起、軟實力與美國民意〉。《戰略安全研析》第27 期,2007月,頁22-25。 周灝。〈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及其對反傾銷裁決的影響〉。《國際貿易問題》2011年第9期,頁96-97。 邱坤玄。〈霸權穩定論與中(共)美權力關係〉。《東亞研究》,第 3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14。 邱奕宏。〈由中美匯率問題看當前國際金融協調的困難〉。《中華民國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2011年2月號,頁9-12。 卓慧菀,〈中國加入WTO 特殊條款暨其對中國出口影響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21-55。 耿曙。〈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8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32。 宮力。〈中美關係三十年的演進與思考〉。《當代世界》,第2期,2010年2月,頁21-23。 陳力,〈美國反傾銷法之非市場經濟規則研究〉,《美國研究》,第3期,2006年,頁77-92。 陳欣之。〈霸權治理的省思:權力消長與權威起伏〉。《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1期,2010年3月,頁59-85。 黃軍英。〈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政策走向分析〉。《國際經濟合作》,第6期,2006年,頁38-41。 郭武平、吳昆財、孫國祥、連錦水、蔡昌言。〈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2006 年,頁167-209。 崔立如。〈和平崛起:中國追求現代化的旅程〉。《現代國際關係》,2012年7月,頁1-2。 張福至。〈淺析反傾銷中的市場經濟地位認定規則及衍生問題〉。《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第1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39-40。 張漢林、蔡春林。〈試論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政策及前景〉。《美國研究》,第2期,1991年,頁28-33。 童振源。〈人民幣匯率之國際政治經濟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6期,2005年11、12月,頁133-154。 蔡增家。〈國際匯率承諾與貨幣政策自主性:從廣場協議至羅浮宮協議〉。《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9期,2000年9月,頁49-72。 蔡增家。〈如何達到最適匯率制度:美國與日本匯率政策選擇的政治分析(1985-2001)〉。《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39-164。 趙文志。〈美、中政府與市場在人民幣匯率改革中的角色:2003-2005〉。《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51-87。 趙維田。〈無條件最惠國辯析〉。《國際貿易》,第1期,1994年1月,頁40-44。 寧烽。〈美元匯率與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四川大學學報》,第5期,2005年5月,頁134-138。 劉自強。〈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歷史影響新論〉。《理論月刊》,第3期,2009年3月,頁153-155。 閻學通。〈中國崛起的實力地位〉。《國際政治科學》,第2期,2005年,頁1-25。 聶建中。〈人民幣僵固所引發中美匯率衝突之影響探討〉。《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4期,頁12-18。 盧業中,〈G20集團對全球格局發展之衝擊〉。《全球政治評論》,第33期。2011年1月,頁1-8。 魏艾。〈共識與分歧並存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展望與探索》,第5卷6期。2007年6月,頁1-6。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王怡婷。〈美國對中國崛起之認知分析:1992~2009年〉。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吳宗憲。〈美國對中國出口管制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徐海蕾。〈美國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貿易政策:以最惠國待遇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康崇旗。〈中國崛起:美國認知與中美戰略互動〉。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民國98年。 陳仁欽。〈冷戰後中美權力關係之硏究 : 以權力轉移理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硏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100年。 曾程。〈中美實力消長與在東亞的競合〉。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101年。 曾昭鑫。〈全球化與中國加入WTO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林佩瑩。〈911事件後中共對美戰略與安全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
四、報紙、雜誌(週刊) 專文、網際網路資料 〈2017年中國將成第一經濟強權〉,《中國時報》,民國94年11月21日,版 A7。 王高成。〈柯林頓政府的亞太經貿政策〉。論文發表於亞太情勢與兩岸關係研 討會,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兵學研究所主辦,台北,1995年2月24-25日,頁9-10。 〈中國超越日本 踞第二大經濟體〉,《香港文匯報》,2011年4月6日。 〈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0 年12月06日。 錢其琛,〈新世紀的國際關係〉,《學習時報》,2004年10月18日。 〈中國超越日本未來更具挑戰〉,《中評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9/9/7/101599766.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1599766(點閱日期:2014年7月18日)。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力推雙邊關係穩定發展〉,《新華網》,2012年5月5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05/c_123082866_2.htm(點閱日期:2014年8月20日)。 〈中國獨立的外交政策原則指中國將保持獨立立場,不與任何大國或國家聯 盟,亦不建立任何軍事集團,不進行軍備競賽或從事軍事擴張的行為〉。China’s Foreign Policy, People’s Daily, 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2006年9月。 王缉思,〈求同存異,穩定大局 (專論)—紀念中美《上海公報》發表30周年〉, 《人民日報》,2002年2月28日,第7版。http://data.people.com.cn(點閱日期:2013年12月8日) 林毅夫,〈中國獨特的新經濟現象〉,《哈佛商業評論雜誌繁體中文版五月號》。 http://www.bcc.com.tw/board/list.asp?fumcde=FUM20071031145605FK5&subcde=SUB20080502110749GPM&lsttyp=lst (點閱日期:2013年10月13日)。 美國官員,〈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雙邊關係〉,《中評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3/1/9/10133196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331965(點閱日期:2013年8月22日)。 袁鵬,〈關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12年5月。 http://big5.qstheory.cn/gj/zgwj/201208/t20120827_177828.htm(點閱日期:2014年2月12日)。 曾復生。〈美管制高科技輸出中國大陸的意涵〉。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年7月15日。http://www.npf.org.tw/post/3/7797(點閱日期:2014年9月3日)。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楊永明國際事務首頁。 http://club.ntu.edu.tw/~yang/paper-10.htm(點閱日期:2013年3月23日)。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24/content_1195240.htm(點閱日期:2014年11月8日)
貳、外文部分 一、專書 Bull, Hedley.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 Cohen, Warren I. 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A History of Sino-America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Fontana, Benedetto. “The Concept of Hegemony in Gramsci,” in Mark Haugaard and Howard H. Lentner eds., Hegemony and Power: Consensus and Coercion in Contemporary Politic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2006. Friedman, R. B. “On the Concept of Authority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Joseph Raz ed., Authority.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0. George W. Bush, Decision Points,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2010.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Goldstein, Steven M. China at the Crossroads: Reform after Tiananmen. New York: The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1992. Ikenberry, G. John.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Jackson, John H. The World Trading System-Law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1. Karabell, Zachary. Superfus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Keohane, Robert O.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 Structural Realism and Beyond,” Neo-Realia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Power of Interdependence, 3rd ed. USA: Longman, 2001. Keohane, Robert O. & Nye, Joseph 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Kindleberger, Charles P. 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Kissinger, Henry. The White House Years. New Haven: Phoenix Press, 2000. Nau, Henry R. The Myth of American Decline: Leading the World Economy into the 1990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lischke, Elmer. Conduct of American Diplomacy. London: D. Van Nostrand Company, Inc., 1967. Rapkin, David P. The Contested Concept of Hegemonic Leadership. In David P. Rapkin ed., World Leadership and Hegemony.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 1990. Rapkin, David P. World Leadership. In George Modelskin ed., Exploring Long Cycles. London: Francis Pinter, 1987. Sarkesian, Sam C.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 2nd ed. London: Lynne Rienner Press, 1995. Safire, William. Safire’s New Political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Schaller, Michael.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Sutter, Robert G. China-Watch: Toward Sino-American Reconcili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Tammen, Ronald L.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 LLC / Chatham House, 2000.
二、期刊論文 Benvenisti, Eyal. “The US and the Use of Force: Double-edge Hegemony and the Management of Global Emergenci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5, No.4(2004): 677-700. Buzan, Barry. “China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1s “Peaceful Rise” Possible?”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3, No.1(2010): 5-36. Cox, Robert.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Essay in Method.” Millenniu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12, No.2 (1983): 49-65. Cruz de Castro, Renato.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Neolibral) Reengagement Policy in 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Issue & Studies, Vol.47, No.2(June,2011): 8-10. David A. Lake. “Anarchy, Hierarchy, and the Varie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0, No.1(1996):p. 1-33. Deng, Yong.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a Quartely, No.154 (June 1998): 308-329. Goh, Evelyn. “Hegemonic Constrains: The Implications of 11 September for American Pow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7, No.1(2003): 80-89. Ikernberry, G. John. “American Imperial Ambition.” Foreign Affairs, Vol.81, No.5 (2002): 44-60. Ikenberry, G. John and Kupchan, Charles A. “Socialization and Hegemonic Pow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4, No.3(1990): 209-292. Ikenberry, G. John.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Persistence of American Postwar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3(1999):71-76. Kagan, Robert. “American’s Crisis of Legitimacy.” Foreign Affairs, Vol.83, No.2 (2004): 65-87. Kindleberger, Charles P.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5, No. 2( June, 1981): 247. Shambaugh, David. “China Engages Asia: Reshaping the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9, No.3(2005): 64. Steinberg, Richard H. “In the Shadow of Law or Power: Consensus-Base Bargain ing and Outcomes in the GATT/W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6, No.2 (2002): 339-37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Most Favored Nation (MFN) Status." Dispatch (September 17, 1990): 106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106th Congress, 2nd Session Congress Report. (Washington, DC: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May 22, 2000.): 106-632. Wendt, Alexander and Friedheim, Daniel “Hierarchy under Anarchy: Informal Empire and the East German St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9, No.4(1995): 689-721.
三、報紙、雜誌(週刊) 專文、網際網路資料 WTO世界貿易組織官方網頁 http://www.wto.org/english/thewto_e/whatis_e/what_stand_for_e.htm Bown, Chad P. “China’s WTO Entry: Antidumping, Safeguards, and Dispute Settlement,” in Robert Feenstra and Shang-jin Wei eds., China’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February 2010), currently available at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ook on the Web, pp. 1-64. http://www.nber.org/books in progress/ china07/ bown 12 -6-08.pdf. Chinese Customs, http://www.customs.gov.cn, accessed Oct.26, 2012. Chines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http://www.cnto.org, accessed Nov. 14, 2012. Chinese Embass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ttp://www.china-embassy.org, accessed Nov.14,2012. wikipedia , http://www.wikipedia.org/, accessed Oct.-Dec.,2012.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10092200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2009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0434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200901.pdf | | 1231Kb | Adobe PDF2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