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410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190756      線上人數 : 6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4100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100


    題名: 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問題之研究
    作者: 李緻柔
    Lee, Chih-Jou
    貢獻者: 楊雲驊
    Yang, Yun-Hwa
    李緻柔
    Lee, Chih-Jou
    關鍵詞: 就審能力
    精神障礙
    心神喪失
    訴訟權
    正當法律程序
    公平審判原則
    辯護權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平等權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021-03-02 14:36:21 (UTC+8)
    摘要: 近年來精神障礙犯罪問題頻頻發生於社會,對於相關責任能力的探討,已有眾多文獻,然而在我國有關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的討論與法條適用卻非常不足,讓許多精神障礙者於法庭上無法與辯護人進行合作、無法理解法庭作用等等,對於其訴訟權利的保障是否足夠顯有疑慮,在我國,就審能力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定義與規範,大致可從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及第298條所訂定的停止審判之障礙事由的條文以及若該停止審判的障礙事由消滅後應續行審判的規定,進而來推敲出有關就審能力的規定。不過事實上單就法條立法文字觀看,以及法條訂立時背後的規範意義,立法者皆沒有明確提及相關概念,所以事實上難以看出該條的規定是基於保障被告的就審能力,而相關的學理上討論亦不充足。
    其中有關「心神喪失」的用語並未同刑法第19條修正時一併修正,造成使用上產生問題與疑慮,過去最高法院26年度渝上字第237號判例以「對於外界事務全然缺乏知覺理會及判斷作用」做認定,過度限縮了「心神喪失」適用範圍,造成精神障礙被告就審能力適用範圍亦被限縮,而僅在非常極端情況下才有可能適用,即有可能對被告憲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公平審判原則、辯護權等有所侵害。另外依據美國法上關於就審能力的討論已經行之有年,故本文將探討美國法上有關就審能力適用的利弊,看是否有相關法理可以借鏡適用於我國。
    另外我國立法院於2014年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賦予《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內國法之效力,而另外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於身心障礙權益保障的角度出發,來重新以平等權概念審視這些已經內國法化的國際權利公約在精神障礙者就審能力議題上的內容與因應又該如何適用,最後以我國目前法條不足需修正的部分提出在未來可以的立法建議方向。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書籍
    1.David J. Bodenhamer著,楊明成、賴靜譯,公正的審判:美國歷史上刑事被告的權利(Fair Trial: Rights of the Accused in American History),牛津大學授權出版,商務印書館出版,北京,2009年11月。
    2.Rolando V. del Carmen原著,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合譯,美國刑事偵查法制與實務,五南,2006年8月。
    3.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2007年9月,二版1刷。
    4.王兆鵬、張明瑋、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2020年3月,五版。
    5.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2004年6月,第3版。
    6.吳俊毅,辯護人與被告交流權(Verkehrsrecht)之探討-透過接見以及使用書信方式的情形,辯護人論,正典文化,2009年1月,一版。
    7.吳建昌,正常與瘋狂的天秤,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16年5月,初版一刷。
    8.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元照,2008年,修訂十版。
    9.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上),林永謀出版,2010年12月,修訂版。
    10.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20年9月,二十版。
    11.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下),新學林,2019年2月,十五版。
    12.林萬億、劉燦榮等著,臺灣身心障礙者權益與福利,五南,2014年9月,初版。
    13.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新學林,2020年9月,十版。
    14.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2020年9月,十版。
    15.林鈺雄,新刑法總則,新學林,2020年9月,十版。
    16.翁玉榮,最新實用刑事訴訟法(上),2005年9月,修訂版。
    17.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元照,2018年9月,四版。
    18.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應用,五南,2018年9月,十四版。
    19.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2017年9月,4版。
    20.陳宏毅、林朝雲,刑事訴訟法新論與實務,五南,2019年,六版。
    21.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民國84年,修訂十版。
    22.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元照,2005年2月,二版2刷。
    23.黃怡碧等著,CRPD話重點-認識《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關鍵15講,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出版,2020年1月,初版二刷。
    24.黃東熊、吳景芳,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2010年2月,修訂七版。
    25.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2017年,五版。
    26.楊熾康等編輯,溝通輔具服務工作手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5年12月,修訂1版。
    27.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2001年,四版。
    28.蔡墩銘,刑法精義,蔡墩銘出版,翰蘆圖書總經銷,2007年。
    29.蔡墩銘,法律與醫學,蔡墩銘出版,翰蘆總經銷,1998年。
    30.盧映潔、李鳳翔,刑事訴訟法,五南,2020年9月,初版一刷。

    專書論文
    1.何賴傑,論刑事妥速審判法第7條減刑規定之適用,收錄於:刑事妥速審判法(上冊),司法院印行,2010年10月,第一版。
    2.吳文正,就審能力、證人能力與受刑能力鑑定,司法精神醫學手冊,台灣精神醫學會,2014年6月。
    3.姚孟昌,接受公正審判之權利: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一項與第二項解析,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5),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法務部,2014年3月。
    4.翁國彥,精神鑑定,收錄於:「與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辯護經驗與建議」,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律扶助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出版,新學林總經銷,2015年12月,一版一刷。
    5.張麗卿、鄭淑屏,司法精神醫學,收於:《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展一蔡墩銘教授榮退感念專輯》,2002年。
    6.楊添圍,精神鑑定、治療介入與國家犯罪治理,收錄於: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蔡友月、陳嘉新 主編,聯經出版,2018年6月,初版。
    7.楊雲驊,偵查程序訊問被告、證人(鑑定人)時辯護人之在場權,收錄於: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法學與風範,元照,2018年1月,初版。

    期刊論文
    1.王兆鵬,迅速審判-要權利,不要空談,台灣法學,第135期,2009年。
    2.王國羽,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我國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23期,2008年9月。
    3.吳文正,探討精神鑑定下精神障礙被告之受審能力與刑事責任能力,月旦醫事法報告,2017年7月。
    4.吳景芳,精神障礙犯罪者認定標準與處遇制度之回顧與前瞻,刑事法雜誌,1985年,第29卷5期。
    5.吳景欽,多重人格犯罪者的精神鑑定之探討,醫事法學,16卷2期,2009年。
    6.李念祖,試論現行法上就審能力規定的結構性缺陷,在野法潮,第40期,2019年。
    7.林志潔,論美國法上犯罪主觀要件與精神障礙心智缺陷抗辯:Clark v. Arizona案之判決評析,歐美研究,第39卷第4期,2009年12月。
    8.林明鏘,人身自由予羈押權,憲政時代,第21卷第2期,1995年10月。
    9.林慈偉,刑事訴訟法第294條第1項刑事被告就審能力規定之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306期,2020年11月。
    10.林慈偉,首件適用《共政公約》第36號一般性意見之死刑判決:評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07年重訴字第13號刑事判決,台灣人權學刊,第5卷第2期,2019年12月。
    11.林慈偉,精神障礙被告之就審能力:從CRPD與Noble v. Australia案出發,月旦醫事法報告,第34期,2019年8月。
    12.林鈺雄,刑事訴訟法的發展趨勢-從公平審判原則出發,月旦法學雜誌,第300期,2020年5月。
    13.林鈺雄,罪疑唯輕與捨棄上訴,月旦法學雜誌,81期,2002年2月。
    14.林憲,司法精神醫學的展望,臺灣醫學,2卷2期,1998年3月。
    15.邱忠義,刑事程序之促進訴訟機制-以妥速偵審為中心-,台灣法學雜誌,第135期,2009年9月。
    16.孫迺翊,再探視障按摩保留條款之合憲性-大法官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的法事實與法釋義,中研院法學期刊,9期,2011年9月。
    17.孫迺翊,無障礙/可及性、合理調整與平等不歧視原則: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視我國憲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平等原則內涵,台灣大學法學論叢,45卷,2016年11月。
    18.翁岳生,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之保障的解釋,警大法學論集,1996年3月。
    19.翁國彥,瘋癲與審判:死刑案件中的精神障礙被告,全國律師,第19卷第11期,2015年11月。
    20.高成閣、紀术茂、吳斌、張小寧、郭娟、王葳,美國對於受審能力的評估和方法,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第28卷第3期,2018年。
    21.張欽廷、霍克鈞、張偉、胡澤卿、劉協和、陳敏、張金响,精神病人的受審能力,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法醫精神病學教室,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心理衛生中心。
    22.郭壽宏、蔡冠逸、李俊穎,精神醫學觀點-論行為時精神狀態之判斷,醫事法學,第2卷第1期,2004年6月。
    23.陳怡如,司法院大法官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違憲審查標準之探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
    24.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3期,2004年1月。
    25.陳運財,「刑事妥速審判法草案」評釋-由日本文觀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77期,2010年2月。
    26.陳運財,刑事訴訟法之刑事辯護,月旦法學雜誌,第137期,2006年10月。
    27.陳曉冰、蔡偉雄,精神障礙者受審能力標準化評定研究進展,法醫學雜誌,第28卷第4期,2012年8月。
    28.游正名、楊添圍、周仁宇、許欣偉、盧慧華、陳喬琪、胡維恆,精神鑑定結論與法院裁判認定間不一致現象之分析(第一報:犯行時之精神狀態),台灣精神醫學,第19卷第3期,2005年9月。
    29.湯文章,精神醫療鑑定與刑事審判-以現行鑑定制度的缺失為中心,真理財經法學,第17期,2016年9月。
    30.賀紅強,論我國刑事被告人受審能力的制度補位,法學論壇,2016年9月,第5期第31卷。
    31.黃致豪,心智障礙與刑事責任之謎-以思覺失調症為例:淺談辨識能力、控制能力與司法精神鑑定,全國律師,2015年11月。
    32.黃淑芳,初探「麻醉分析」於司法精神鑑定之適法性,全國律師,第19卷第11期,2015年11月。
    33.黃源協,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4期,2003年12月。
    34.黃詩淳,從心身障礙者權利公約之觀點評析臺灣之成年監護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233期,2014年10月。
    35.葉俊榮,環境行政的正當法律程序,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七六),1997年
    36.廖元豪,行政程序的憲法化-論行政處分之正當程序,世新大學學報,第9期,1999年10月。
    37.廖元豪,美國憲法釋義學對我國憲法解釋之影響 正當程序、政治問題與方法論之比較,憲政時代,30卷1期,2004年7月。
    38.廖正豪,精神障礙影響刑事責任能力之探討,刑事法雜誌,19卷5期,1975年。
    39.廖福特,從「醫療」、「福利」到「權利」-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之新發展,中研院法學期刊,2期,2008年3月。
    40.管唯、熊勇華、孫劍明,試論精神障礙者的受審能力,中國司法鑑定,第4 期,2002年。
    41.鄭聖業,論偵查階段指定辯護之合理性與意義,成大法學,第15期,2008年。
    42.盧映潔,罹患精神疾患病之罪犯嫌疑人於司法程序中之困境-以高雄市洗衣店縱火四死案被告C為例,全國律師,第15卷第5期,2011年5月。
    43.賴早興,精神病被告人受審能力規則探析-基於美國刑事審判實踐的思考,法商研究,第5期,2014年9月。
    44.顏榕,捨棄上訴與撤回上訴於訴訟能力上之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305期,2020年10月。
    45.蘇凱平,權利或鐐銬?論刑事被告於強制辯護案件審判中之自行辯護權-兼評最高法院一0四年度台上字第三一五0號等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57期,2016年10月。

    博碩士學位論文
    1.李維世,精神病的責任能力與受審能力問題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10月。
    2.孟玉梅,從正當法律程序看我國性犯罪刑後強制治療之宣告,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6年8月。
    3.林妍汝,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的憲法權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4.莊宛儒,論精神疾患被告之受審能力-借鏡英美法之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6月。
    5.郭宇恆,我國刑事司法中精神鑑定制度與監護處分的實務問題,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6月。
    6.彭帥,論精神病患者的受審能力,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7.黃立宇,論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12條法律能力之憲法實踐-從歐洲經驗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6月。
    8.黃祿芳,刑事被告之訴訟能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1月。
    9.劉宏恩,心理學取向之法律研究一以住宅搜索,子女監護及婚姻暴力問題爲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0.劉嘉雯,行政處分正當法律程序之研究-美國法制對我國的啟示,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2月。

    網際資料
    1.「瘋癲、審判與懲罰:2020台灣死刑判決研討會」圓桌論壇(二):精神障礙者的各種想像,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https://www.taedp.org.tw/story/10754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1月27日)。
    2.李修慧、楊士範,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火車刺警案一審無罪:《刑法》19條全文寫什麼,法官為何很難判有罪?2020年04月30日,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508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01月25日)。
    3.林鈺雄,蘋果日報:「火車殺警案司改照妖鏡」評論文章簡述之德國法「暫時安置處分」制度,2020年05月08日,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00508/7QLBATHSTNG4PLBNNN57XJ3TAA/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2月30日)。
    4.翁國彥,公政公約第36號一般性意見導讀-關於我國死刑案件審判的幾點影響,廢除死刑推動聯盟,2018年12月,
    https://www.taedp.org.tw/story/10443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9月16日)。
    5.參考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
    https://www.typc.mohw.gov.tw/?aid=509&pid=84&page_name=detail&iid=427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1月17日)。
    6.陳唐葳,東森新聞:李承翰父抑鬱病逝!生前曾質疑「速食店鑑定」太草率, 2020年6月6日,
    https://news.ebc.net.tw/news/society/213024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1月13日)。
    7.蔡宜家,上報:從日本法看精神障礙者犯罪案件的程序與疑義,2020年05月18日,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7497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2月30日)。
    8.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心理衡鑑項目:
    https://www.taic.mohw.gov.tw/?aid=52&pid=86&page_name=detail&iid=51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10月26日)。
    9.羅元祺、楊士範,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桃園吸毒弒母砍頭案,高等法院7個Q&A解釋為何改判「無罪」,2020年08月22日,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9555
    (最後瀏覽日期:2020年01月25日)。

    英文參考文獻
    書籍
    1.Charles H. Whitebread and Christopher Slobogin, Criminal Procedure : An Analysis of Cases and Concepts, Fourth Edition, (2000).
    2.Curt R. Bartol & Anne M. Bartol, Psychology and Law, (Thomson/Wasworth, 3rd ed. 2004).
    3.Gary B. Melton, John Petrila, Norman G. Poythress, and Christopher Slobogin,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for the Courts, (Guilford Press, 3rd ed. 2007).
    4.Paul S. Appelbaum and Thomas G. Gutheil, 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Wolters Kluwer Health /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4th ed. 2007).
    5.Ralph Slovenko, Psychiatry in Law / Law in Psychiatry,(Brunner-Routledge, 2002)
    6.Robert I. Simon and Liza H. Gold,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Textbook of Forensic Psychiatry,(American Psychiatric Pub.2004).
    7.Thomas Grisso, Evaluating Competencies,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nd ed. 2003).

    期刊論文
    1.Anna Arstein-Kerslake, Piers Gooding, Louis Andrews and Bernadette McSherry, Human Rights and Unfitness to Plead: The Demands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uman Rights Law Review, 17, (2017).
    2.Barnard GW, Thompson JW Jr, Freeman WC, Robbins L, Gies D, Hankins GC. 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description and initial evaluation of a new computer-assisted assessment tool (CADCOMP). Bull Am Acad Psychiatry Law. 19(4):367-81. PMID: 1786416, (1991).
    3.Bruce J. Winick, Reforming In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and Plead Guilty:A Restated Proposal and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Bonnie, 85 J. Crim. L.&Criminology,(1995).
    4.Danny J. Boggs, The Right to a Fair Trial, 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 Vol., Article 2, (1998).
    5.E.g., Elizabeth S. Scott and Thomas Grisso, Developmental Incompetence, Due Process, and Juvenile Justice Policy, 83 N.C.L. Rev., (2005).
    6.Edgar J. Nottingham, Robert E. Mattson,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Competency Screening Test, Law and Human Behavior Vol. 5, No. 4., (1981).
    7.Golding S., Roesch R., Schreiber J. Assessment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preliminary data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tness Interview. Law and Human Behavior, 8, (1984).
    8.Golding S., Training Manual Interdisciplinary Fitness Interview Revised, Emeritu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Utah., (1993).
    9.Grisso, T. Evaluating Competencies: forensic assessments and instruments. 1st edi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6).
    10.Janet I. Warren, Daniel C. Murrie, William Stejskal, Lori H. Colwell, James Morris, Preeti Chauhan, and Park Dietz, Opinion Formation in Evaluating The Adjudicative Competence and Restorability of Criminal Defendants: A Review of 8,000 Evaluations,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Vol. 24, Issue 2, at 116-117. (March 2006).
    11.Karen L. Ustad, Richard Rogers, Kenneth W. Sewell & Charles A. Guarnaccia, Restoration of 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Assessment with the Georgia Court Competency Test and the Competency Screening Test, Law and Human Behavior 20, (1996).
    12.Kreutzer J.S., DeLuca J., Caplan B. (eds), MacArthur Competence Assessment Tool-Criminal Adjudication (MacCAT-CA), Encyclopedia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Springer, New York, NY, (2001).
    13.Lipsitt PD, Lelos D, McGarry AL. Competency for Trial: instrument. Am J Psychiatry 128 (1), (1971).
    14.Richard Rogers, PhD, and Jill Johansson-Love, PhD, Evaluating 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with Evidence-Based Practice, J Am Acad Psychiatry Law 37, (2009).
    15.Robert A. Burt and Norval Morris, A Proposal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Incompetency Plea, 40 U. Chi. L. Rev. 66, (1972-1973).
    16.Robert D. Miller, Hospitalization of criminal defendants for evaluation of competence to stand trial or for restoration of competence: clinical and legal issues,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Vol. 21, Issue 3, (May/June 2003).
    17.Ron Roesch, Patricia A Zapf, Derek Eaves. FIT-R: Fitness Interview Test-Revise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assessing 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January 2006).
    18.S. Jan Brakel, 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Rationalism, “Contextualism,” and Other Modest Theories,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Vol. 21, Issue 3, (May/June 2003).
    19.Sara Longtain, The Twilight of Competency and Mental llness:A Conciliatory Conception of Competency and Insanity, 43 Hous. L. Rev.(2007).
    20.Smith SA, Hudson RL. A quick screening test of 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for defenda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Psychol Rep, 76 (1), (1995).
    21.Susan McMahon, Reforming Competence Restoration Statutes: An Outpatient Model, Georgetown Law Journal, Vol. 107, Issue 3, (March 2019).
    22.The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Incompetency to Stand Trial, 81 Harv. L. Rev. 454, Harvard Law Review, (December, 1967).

    網際資料
    1.ABA Criminal Justice Mental Health Standards, (August 2016).
    https://www-media.floridabar.org/uploads/2018/06/ABA-Criminal-Justice-Standards-on-Mental-Health-2016.pdf (last visited 02/01/2021).
    2.Black’s Law dictionary, Book 4, Chapter 2, Of the Persons Capable of Committing Crimes,
    https://lonang.com/library/reference/blackstone-commentaries-law-england/bla-402/
    (last visited 12/30/2020)
    3.Competency Screening Test (CST), Forensic Psychology, Criminal Justice,
    http://criminal-justice.iresearchnet.com/forensic-psychology/competency-screening-test-cst/
    (last visited 10/09/2020).
    4.Henry Campbell Black, M. A., Black’s Law Dictionary, 5th edition, at 449 (1979).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3ibgLQ47eZZHFHdmNjdmR1SzA/view
    (last visited 12/30/20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565105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1055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323
    顯示於類別:[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5501.pdf2381KbAdobe PDF2261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