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58397      Online Users : 105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6


    Title: 教科書與S2素養課程的內涵與學習經驗研究─ 以高中國文小說課為例
    Conten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Textbook-based and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in Chinese Novel Classrooms
    Authors: 劉怡君
    LIU, I-JUN
    Contributors: 呂秀蓮
    劉怡君
    LIU,I-JUN
    Keywords: S2素養課程
    學習經驗
    學習成效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Lear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ffects
    Textbook-based curriculum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3-02 14:30:03 (UTC+8)
    Abstract: 此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頒布所引起的教育改革正試圖引導教學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因此為了呼應政策,本研究以「小說」作為課程主題,兩位教師分別以「教科書課程」及「S2素養課程」模式進行課程設計,各自實施在任教班級中。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兩種課程模式的課程目標及內涵,以及兩組學生於高中國文課堂中的學習經驗,最後再綜合分析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效。兩位教師所使用的共同教材為「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龍騰版國文科教科書」第一、二冊,挑選其中的〈桃花源記〉、〈范進中舉〉、〈孔乙己〉、《小王子》選讀、〈一桿稱仔〉、〈劉姥姥逛大觀園〉共六課課文,其餘則依照課程設計之需求由任教者另行編撰或選取。研究本身採量化與質化兼具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在課程進行前,先以國中會考成績了解學生們國文能力的起始點(前測);課程單元結束後,再以上、下學期共六次段考成績(後測),輔以課程的單元學習單及小說創作,了解學生在兩種模式下的學習成效。為了瞭解長時間的學習成效,此分析並非僅針對課程單元,而是一學年的成績表現。兩組課程設計之目標及內涵,是透過出版社人員訪談、教師訪談、學生訪談、上課教材等,作為主要分析資料;學生的學習經驗則藉由課堂觀察、學生訪談、學生小說創作競賽成果、學生學習成效調查問卷等,作為了解依據。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一、「教科書課程」與「S2素養課程」在高中國文課堂的「課程內涵」為何?
    二、學生分別參與「教科書課程」與「S2素養課程」時的「學習經驗」為何?
    三、學生分別參與「教科書課程」與「S2素養課程」後的「學習成效」如何?
    本研究之結論,概述如下:
    (一)S2素養課程的課程內涵與課程活動、課程教材彼此間的關聯性高。教科書課程的課程教材依新課綱規定編寫,各課的課程內容獨立,故課程內涵時有重複。
    (二)S2素養課程的教學活動與學習評量、學習目標緊密扣合。教科書課程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扣合每單元核心問題,將影響預定教學成效和教學進度的達成。
    (三)S2素養課程的素養評量是搭配生活情境的學習評量,因此學生樂於參加。教科書課程雖會搭配課堂實作,但不一定貼和課程目標或學生的生活情境。
    (四)S2素養課程的學習成效應從多方面的資料來呈現,因為它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展現。教科書課程的學習成效則多半從學生紙筆測驗的成績來判定。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e Twelve-Year Basic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utline is to guide teaching not to be limited to subject knowledge and skills, but to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life.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Novel as the subject matter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extbook-based and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ar that two teachers use in the classrooms.

    To be specific,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urriculum goal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two curriculum models, as well a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in two high-school classrooms using a case study. The researcher finally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The textbooks used by the two teachers are the first and second volumes of the Longteng Edition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A total of six novels are selected, in addition to some that are compiled or selected by th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questions guiding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What are the contents of textbook-based and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ar usedin the Senior High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2.What ar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participating in the textbook-based and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3.What are the learning effects in the textbook-based and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s?
    The study collect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o respond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two group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clude: students` National High School Ability Test in Chinese and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formal examinations and a novel creation competi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emesters. To examin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learning, the study analizes not only the unit, bu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academic year. The qualitative data sources include the two sets of curriculum design, publisher interviews, teacher interviews, student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based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s, student interviews, and results of student novel creation competition, questionnaires on student learning effects, etc.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highly relates with learning objectives, activities and materials. Although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based curriculum is compi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content of each article is independent, resulting in repeated learning objectives.
    2.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goal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textbook-based curriculum do not necessarily align with the core issues of each unit, which affect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scheduled teaching effects and progress.
    3.The competency task of the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 is a learning assessment that matches life situations, which stimulates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extbook-based curriculum is matched with class implementations, but they may not necessarily match the learning goals or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4.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he systematic standards-based curriculumare evidential in various materials, because they are a collec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textbook-based curriculum is mostly judged by students` test scores.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1.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2. 王文科,(1999)。《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3.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4.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5. 沈謙、趙衛民、張堂錡,(2000),《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空大。
    6. 呂秀蓮,(2015)《課綱使用的理論與實例》,新竹市:大衛營文化出版社。
    7. 李文彬譯,(2002)。《小說面面觀》(原作者:E.M. Forster),台北:志文。
    8.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9.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10. 張堂錡,(2003)。《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
    11. 張雙英,(2004)。《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
    12.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台北:精華。
    13.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14. 陳佩英、簡菲莉(主編),(2014)。《高中優質化的藍海紀實》。台北: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15. 黃光雄、楊龍立,(2019)。《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師大書苑。
    16. 黃政傑,(2014)。《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17. 黃瑞琴(主編),(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18. 董金裕主編,(2019),《普通型高級中學國文教師用書》第一冊、第二冊,新北市: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 潘淑滿,(2006)。《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20.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高等教育。
    21.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核心素養》。臺北:五南。
    22. 賴麗珍譯,(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原作者: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臺北:心理出版社。
    23. 藍偉瑩,(2019)。《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台北:親子天下。
    24. 魏飴,(1999)。《小說鑒賞入門》,臺北:萬卷樓。
    25. 《文學創作與賞析》

    二、 期刊論文
    1. 王玉民,(1998)。〈質化研究方法應用之探討-以大陸台商投資實證研究為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創刊號,頁37-57。
    2.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3.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師教育:理念、挑戰與實踐〉。《學校行政雙月刊》,112期,頁14-27。
    4. 吳清山、方慶林,(2018)。〈國民小學新課綱實施的挑戰與因應作為〉。《台灣教育》,711期,頁79-86。
    5. 呂秀蓮,(2015)。〈提升教師專業自主能力─從上游師資培育使用課綱開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4季第5期,頁118-122。
    6. 呂秀蓮,(2016)。〈台灣國民教育三波課程改革與課綱使用的關係〉。《選才電子報》,第268期,台北: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7. 呂秀蓮,(2016)。〈能力指標導向的課程發展與設計能力:強化教師專業課程能力與信心〉。《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5卷第8期,頁59-65。
    8. 呂秀蓮,(2016a)。〈素養為本課程、教學與評量:逆向課程設計模式〉。發表於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計畫專案課程工作坊。臺北:國立師範大學。
    9. 呂秀蓮,(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使用:現況、困境與解決〉。《教育研究月刊》,第278期,頁95-109。
    10. 呂秀蓮,(2017)。〈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核心素養的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6卷第3期,頁1-6。
    11. 呂秀蓮,(2017)。〈有效達成國民教育課程目標之鑰:教師的課程發展設計能力〉。《彰師大教育學報》,31/32,頁25-38。
    12. 呂秀蓮,(2018)。〈美國職前教師實習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帶給台灣教師實習之啟示〉。《教育研究月刊》,第291期,頁109-135。
    13. 呂秀蓮,(2019)。〈有效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從持久概念開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8卷第3期,頁121-127。
    14. 呂秀蓮,(2019)。〈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經驗之研究:以國中教師為對象〉。《教育實踐與研究》,第32卷第1期,頁4。
    15. 呂秀蓮,(2019)。108學年度寒假課程設計技術研習簡報。108學年度寒假課程設計技術研習營手冊。
    16. 呂秀蓮,(2020)。〈面對國民教育素養課程的來臨,出版業要如何因應?〉。《台灣教育研究月刊》,第1卷第5期,頁1-9。
    17. 呂秀蓮,(2020)。〈新課綱教材的編制與使用之新路徑:S2素養課程的學習內容〉。《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9卷第3期,頁6-14。
    18. 李坤崇,(2007)〈高中新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的理念與特色〉。《教育研究月刊》,第159期,頁106-120。
    19. 周珮儀、鄭明長,(2006)。〈一個我國教科書研究資料庫的建置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第26期,頁109-132。
    20. 周珮儀、鄭明長,(2006)。〈一個我國教科書研究資料庫的建置與分析〉。《教育學刊》,26期,頁109-131。
    21.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6卷第3期,頁31~58。
    22. 周淑卿,(2013)。〈課程綱要與教科書差距─問題與成因〉。《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6卷第3期,頁31-58。
    23. 周淑卿,(2019)。論壇:〈素養導向的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科書研究》,第12卷第2期,頁105-131。
    24. 周愚文、周淑卿、林永豐、段永德、陳致澄、游自達、顏世枋(2019)。〈素養導向的教科書發展與設計〉。《教科書研究》,第12卷第2期,頁105-131。 林永豐、郭俊呈,(2013)。〈國民核心素養與高中課程發展〉。《課程研究》,第8卷第1期,頁101-127。
    25. 洪詠善,(2019)。〈台灣課程改革脈絡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回顧與展望〉,《教育學報》,47卷第1期,頁49-69。
    26. 胡郁珮,(2016)。〈教科書編纂真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嗎─以國小一年級上活課程教科書中的視覺藝術活動為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5卷第2期,頁131-152。
    27. 胡郁珮,(2016)。〈教科書編纂真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嗎─以國小一年級上活課程教科書中的視覺藝術活動為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5期第2卷,頁131-152。
    28. 唐淑華,(2010)。〈一國兩「制」?從「一綱多本」與「一綱一本」論爭探討台美教師對課程發展與教材設計的不同解讀〉。《教科書研究》,第3卷第2期,頁63-92。
    29. 陳聖謨,(2007)。〈UbD課程設計模式簡介〉。《教師之友》,第48卷第2期,頁11-13。
    30. 彭煥勝,(2014)。〈教與學:一個歷史的考察〉。《教育研究月刊》,第238期,頁5-19。
    31. 廖珮妏,(2015)。〈從量化與質化研究信效度探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品質〉。《中華科技大學學報》。第62期,頁78-82。
    32.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第10期第1卷,頁203-217。
    33. 蔡清田,(2011a)。〈課程改革中的「素養」之本質〉。《研習資訊》,第28卷第2期,頁67-75。
    34.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意涵〉。《課程研究》,第8卷第1期,頁1-13。
    35. 謝文斌,(2002)。〈中小學教科書開放審定制後的問題與檢討〉。《學校行政》,第22期,頁68-79。
    36. 鍾昌宏,(2019)。〈以教師專業發展縮小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課程轉化落差〉。《台灣教育評論月刊》,第8卷第8期,頁13-21。
    37. 藍順德、王立心,(2005)。〈國際教科書研究資源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7卷,頁23-36。

    三、 博碩士論文
    1. 王宜琳(2020)。《高中國文教材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 林彥妏(2013)。《18歲高中生國文核心素養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林春琪(2019)。《核心素養導向在高中國文課程的教學─以課綱核心選文為探討範圍》。新北市: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 侯怡如(2018)。《台南市國中生閱讀核心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南: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張雅雯(2019)。《核心素養導向之國文試題研究 ─以2009-2018年北京中考語文試題為參照材料》。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6. 許雅喬(2019)。《核心素養融入翰林版國中國文古典教學應用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7. 陳淑玲(2014)。《台中市國中學生國文科國民核心素養與創造力之關係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 陳瑋暄(2018)。《會考寫作測驗精熟樣卷研究─對應108新課綱國語文核心素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9. 彭麗君(2018)。《以焦點討論法提升國中學生核心素養導向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教學碩士,碩士論文。
    10. 黃亦凡(2018)。《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於國中國文教科書編輯之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1. 歐鴻志(2018)。《國文科素養導向課程實踐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四、 研究計畫
    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新北:作者。
    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0)。普通高中課程綱要。新北:作者。
    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作者。
    4.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國文科。新北:作者。
    5.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核心素養工作圈。
    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語文領域 國語文。新北:作者。
    7.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台北:作者。
    8. 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潘慧玲 (2007)。全方位的國民核心素養之教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511-S-003-001。
    9. 蔡清田、陳伯璋、陳延興、林永豐、盧美貴、李文富、方德隆、陳聖謨、楊俊鴻、高新建、李懿芳、范信賢,(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草案擬議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10. 蔡清田、陳延興、吳明烈、盧美貴、陳聖謨、方德隆、林永豐(2011)。K-12中小學課程綱要的核心素養與各領域之連貫體系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五、 網際網路
    1.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服務處,(2019年10月15日)。111學年度起適用之大學入學考試-試務調整規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選材電子報》,第302期。檢https://www.ceec.edu.tw/xcepaper/cont?xsmsid=0J066588036013658199&qperoid=0J276390733120985978&sid=0J280510653413040721
    2. 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2017年12月28日)。2017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之理念及實踐學術研討會。檢自https://ele.stust.edu.tw/tc/news/36-52394-n
    3. 胡凌嫣,(2016年12月14日)。〈逆向課程設計法:課綱為經、評量為緯〉。《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選材電子報》,268期。檢自https://www.ceec.edu.tw/xcepaper/cont?xsmsid=0J066588036013658199&sid=0J184523333374769111
    4. 桃園縣立仁和國中,(2002)。九年一貫國文科第一冊(南一版)教案。出自http://web.jhjhs.tyc.edu.tw/nineone/chinese/teach.htm
    5. 陳玲璋,(2014年9月1日)。〈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的課程觀側記〉。《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95期。檢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95&content_no=2309
    6. 陳珮英 (2016)。愛思客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工作坊(線上學習版)簡報。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gapps.ntnu.edu.tw/teachtaiwan
    7. 黃榮村,(2003年10月13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問題與檢討─九年一貫課程之問題與檢討專案報告。檢自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http://ms1.ttjhs.ntct.edu.tw/~teach/9year/discuss/qa.htm
    8. 楊國揚,(2013年3月15日)。〈正視教科書使用的價值〉。《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60期。檢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60&content_no=1640
    9. 嘉義大學教育系,(2019年10月23日-24日)。2019素養導向教育思潮的挑戰與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檢自http://ncyu100.ncyu.edu.tw/show_activity.aspx?pID=66
    10. 龍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9)。龍騰數位平台─龍騰數位讓你課堂不一樣。檢自https://dgs.lungteng.com.tw/
    11. 藍偉瑩,(2017)。素養導向課程初階設計工作坊簡報。檢自http://health-nursing.lygsh.ilc.edu.tw/106/%E7%B4%A0%E9%A4%8A%E5%B0%8E%E5%90%91%E8%AA%B2%E7%A8%8B%E8%A8%AD%E8%A8%88%E5%9F%B9%E5%8A%9B%E5%B7%A5%E4%BD%9C%E5%9D%8A%EF%BC%88%E5%88%9D%E9%9A%8E%EF%BC%89%E8%B3%87%E6%96%99/%E8%97%8D%E5%81%89%E7%91%A9%E4%B8%BB%E4%BB%BB%EF%BC%9A%E7%B4%A0%E9%A4%8A%E5%B0%8E%E5%90%91%E8%AA%B2%E7%A8%8B%E8%A8%AD%E8%A8%88%E5%88%9D%E9%9A%8E%E5%B7%A5%E4%BD%9C%E5%9D%8A.pdf
    英文部分
    1. Guba, E. C., & Lincoln, Y. S. (1993). Competing paradigm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Ed.).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2.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3. OECD (2016). 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 Paris: Author.
    4.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Paris: Author.
    5. Rychen, D.S. & Salganik, L.H. (2003). 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Gottingen, Germany: Hogrefe & Huber.
    6. UNESCO.(1978).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Washington,DC:American.
    7.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amburg, Germany: Author.
    8. Wiggins,G.,& McTighe, J. (2012).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advanced concepts in creating and reviewing units.Alexandria,USA:ASCD.
    9. Wiggins,G.,& McTighe,J. (2006). Understanding by design(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Merrill Prentice Hall.
    10. Wiggins,G.,& McTighe,J. (2011).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creating high-quality units.Alexandria,USA:ASCD.
    11. Yin, R. K. (201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Inc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691202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12024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309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2401.pdf8976KbAdobe PDF220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