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49751      Online Users : 5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407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0


    Title: 西南兩機關的形成、運作與消亡(1931-1936年)
    The Forming, Operating and Disappearing of The Two Southwest Institutions(1931-1936)
    Authors: 朱育鑣
    Ju, Yu-Biau
    Contributors: 廖敏淑
    Liao, Ming-Shu
    朱育鑣
    Ju, Yu-Biau
    Keywords: 西南兩機關
    胡漢民
    陳濟棠
    李宗仁
    蔣中正
    the Two Southwest institutions
    Hu Han-min
    Chen Ji-tang
    Li Zon-gren
    Chiang Kai-shek
    Date: 2021
    Issue Date: 2021-03-02 14:28:50 (UTC+8)
    Abstract:  自秦漢以來,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一直是歷朝歷代重要課題。大抵而言,統一被視為治世,分裂則被視為亂世。時序進入晚清以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步呈現下降的趨勢。進入民國以後,政局更是紛擾不斷,尤以袁世凱死後,群雄並起,各地方戰亂不止,北京政府控制力衰弱。中國混亂不堪的局面,直至國民政府於1928年北伐成功後,才初步達成形式上的再統一,一度看似有望變亂為治,但不久隨即爆發一系列內戰,使中國再度陷入動盪不安。
      北伐成功之基礎,實有賴於1926年兩廣合作。然而,兩廣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融洽,廣西最初即不能為國民黨中央與國民政府完全掌握。北伐結束不久後,隨即爆發一系列中央與地方之戰爭,而第一樁中央與地方的武力衝突,就是最早歸附國民黨的廣西。相較於廣西,作為國民革命策源地的廣東,則在北伐結束後初期,較為支持中央,並協助中央討伐廣西,使廣西問題一度有望徹底解決。然而,1931年2月爆發了「湯山事變」,導致寧粵分裂,兩廣也藉機再度結好,以對抗南京。而1932年成立的西南兩機關(西南執行部、西南政務委員會)則是寧粵分裂的延續,此牽涉到寧粵桂三方複雜關係,也可對我們了解北伐以後的局勢有所幫助。本研究以西南兩機關的政治形態為核心,窺探1930年代中央與兩廣關係,為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的中央與地方的複雜關係作一探究。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how to balance the power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is a significant issue for all dynasties since Qin and Han. Generally speaking, unifi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that leads to the times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while secession the situation became worse in the Republic era.After ente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trol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gradually weaken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became more turbulent. The death of Yuan Shikai declared the collapse of Beijing’s authority and the time of warlords was following. Although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established the nominal reunification by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in 1928, a series of civil wars broke out shortly afterwards, which deteriorate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nce again.
       It wa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ccess of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provinces was not completely harmonious. The KMT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could not fully control the Guangxi province and Guangxi warlords, even though this province joined the KMT’s power earlier than other provinces, became the first armed challenger afte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hanks to the support of Guangdong, the province that the revolution originated, the problem of Guangxi seemed to be possibly resolved completely, however, the "Tangshan Incident" that occurred in February, 1931 resulted the split of Nanjing and the Guangdong. this incident rendered the former rivals got together to fight with their common enemy.However, the "Tangshan Incident" broke out in February 1931, which led to the split of Nanjing and Guangdong, and the Guangdong and Guangxi also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regroup to fight Nanjing. The two Southwest institutions (the Southwest Executive Department and the Southwest Political Committee), which established in 1932, w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Nanjing-Guangdong split, and it involves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ing, Guangdong and Guangxi..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the two Southwestern institutions,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Guangdong and Guangxi in the 1930s. This study may be beneficial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ge.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一、檔案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貴州省政府官員任免(三)〉。
      〈貴州省政府官員任免(四)〉。
      〈貴州毛光翔王家烈二部戰爭案〉。
      〈粵桂政變情報(一)〉。
     《黃旭初日記》(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兩廣事變前後陳誠與各方往來書信──桂林往來函電(一)〉
      〈兩廣事變前後陳誠與各方往來書信──桂林往來函電(二)〉
      〈兩廣事變前後陳誠與各方往來書信──桂林往來函電(三)〉
     《蔣中正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藏)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一年(三)〉。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一年(七)〉。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一年(九)〉。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一年(十二)〉。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三)〉。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五)〉。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十三)〉。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十五)〉。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十七)〉。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十九)〉。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二年(二十二)〉。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三年(四十二)〉。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三年(五十二)〉。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四)〉。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七)〉。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八)〉。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十五)〉。
      〈一般資料—民國二十四年(十六)〉。
      〈一般資料—手稿錄底(十七)〉。
      〈一般資料—手稿錄底(二十一)〉。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二十三)〉。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四十五)〉。
      〈一般資料—呈表彙集(四十六)〉。
      〈親批文件—民國二十一年一月至民國二十一年二月〉。
      〈親批文件—民國二十四年一月至民國二十四年一月(一)〉。
      〈親批文件—民國二十四年二月至民國二十四年八月〉。
      〈革命文獻—剿共(六)〉。
      〈武裝叛國(六)〉。
      〈粵桂政潮(一)〉。
      〈粵桂政潮(三)〉。
      〈廣東廣西軍政情報(一)〉。
      〈積極治邊(二)〉。
     《閻錫山史料》(臺北,國史館藏)
      〈各方民國21年1月往來電文錄存(二)〉。
      〈各方民國21年1月往來電文錄存(三)〉。
      〈各方民國21年1月往來電文錄存(四)〉。
      〈各方民國21年1月往來電文錄存(五)〉。
      〈各方民國21年2月往來電文錄存(三)〉。
      〈各方民國21年2月往來電文錄存(四)〉。
      〈各方民國21年3月往來電文錄存(四)〉。
      〈各方民國22年往來電文錄存(三)〉。
      〈各方民國24年1月往來電文錄存(一)〉。
      〈棉麥借款及閩省事變案〉。
     《一般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會議記錄》(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二、史料彙編
    〈王猶之戰檔案史料一組〉,《貴州檔案史料》,1987年第1期。
    《抗日救國文獻初輯》,編者、出版時間、出版地點不詳。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出版地點、日期不詳。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國青年軍人社編,《反蔣運動史》。臺北:李敖出版社,199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胡漢民先生文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篇政治(二)。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毛思誠主編、陳布雷校訂,《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作者自刊,1948。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20冊。臺北:國史館,2005年。
    周美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2冊。臺北:國史館,2004)
    周美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2冊。臺北:國史館,2008年。
    高明芳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8冊。臺北:國史館,2005年。
    高明芳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29冊。臺北:國史館,2007年。
    高素蘭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0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高素蘭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0冊。臺北:國史館,2008年。
    高素蘭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1冊。臺北:國史館,2008年。
    高素蘭編著,《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8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
    葉健青編著,《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7冊。臺北:國史館,2008年。
    陳紅民編著,《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第2至14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廣東檔案館編,《陳濟棠研究史料(1928-1936)》。廣州:廣東檔案館,1985年。

    三、回憶錄、訪談集、日記、文史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編審組編,《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北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0年。
    王亞明,〈如煙往事念李燊〉,《貴州文獻》,第6期。臺北:貴州文獻社,1980年2月。
    王家烈,〈桐梓系統治貴州的回憶〉,《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二輯。貴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63年。
    王家烈,〈貴州桐梓系軍閥與新桂系軍閥的關係〉,《廣西文史資料》,第九輯。南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年。
    甘尚武,《世紀巨變 九十回顧──從陳濟棠秘書到執掌大馬南順》。香港:三聯出版,2007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遠流,2010年。
    李漢魂原著、朱振聲編纂、黃晃校勘,《李漢魂將軍日記》,上集第一冊。香港:聯藝印刷有限公司,1975年。
    吳忠信原著、王文隆主編,《吳忠信日記(1930-1933)》。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0年。
    吳忠信原著、王文隆主編,《吳忠信日記(1934-1936)》。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0年。
    吳道安,〈解放前貴州政局演變概述〉,《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三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素園,〈貴州陸軍史概要〉,《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61年。
    邵元冲著,王仰清、許映湖標註,《邵元冲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胡羽高編,《共匪西竄記》。貴陽:羽高書店,1946年。
    唐縱原著、傳記文學出版社編輯,《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
    郭廷以、王聿均訪問,劉鳳翰紀錄,《馬超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郭廷以校閱、李毓澍訪問、周道瞻紀錄,〈余漢謀先生訪問紀錄〉,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第七期。臺北:中央研究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郭廷以校閱,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記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陳公博,《苦笑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陳立夫,《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縣:正中書局,1994年。
    陳布雷原著,《陳布雷從政日記(1935)》。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2019年。
    陳布雷原著,《陳布雷從政日記(1936)》。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2019年。
    陳君葆著、謝榮滾主編,《陳君葆日記全集(卷一:1932-1940)》。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
    陳紅民,〈秘書眼中的胡漢民—王養冲教授訪談〉,《檔案與史學》,1999年第2期。上海:上海市檔案館,1999年3月。
    陳明仙,〈我所知道的國民黨貴州黨務〉,《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五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陳銘樞著,《陳銘樞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
    張志韓,〈何夫人王文湘女士行誼〉,《貴州文獻》,第11期。臺北:貴州文獻社,1986年1月。
    張鏡影,〈周西成傳初稿〉,《貴州文獻》,復刊第5期。臺北:貴州文獻社,1978年2月。
    馮璜,〈我所知道新桂系勾結日本帝國主義概況〉,《廣西文史資料》,第五輯。南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研究委員會,1963年。
    程思遠,《政海秘辛》。臺北:群倫出版社,1988年。
    黃旭初原著,蔡登山主編,《黃旭初回憶錄:李宗仁、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離合》。臺北:獨立作家,2015年。
    黃旭初原著,蔡登山主編,《黃旭初回憶錄:抗戰前、中、後的廣西》。臺北:獨立作家,2016年。
    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南天歲月──陳濟堂主月時期見聞實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蔡廷鍇,《蔡廷鍇自傳》。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蔡廷鍇,〈回憶十九路軍再敏反蔣失敗經過〉,《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八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年3月。
    蔣光鼐,〈對十九路軍與“福建事變”的補充〉,《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八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年3月。
    薛岳,《剿匪紀實》。臺北:文星書店,1972年。
    薛謀成、鄭全備選編,《“福建事變”資料選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嚴平,〈平剛日記選輯(續二)〉,《貴州文史叢刊》,1983年第1期 。貴陽:貴州史文史研究館,1983年9月。

    四、公報、雜誌、報紙
    《上海商報》,上海,1932-1933年。
    《大公報》,天津,1932-1936年。
    《三民主義月刊》,廣州,1933年。
    《中央時事周報》,南京,1934年。
    《民報》,上海,1934年。
    《申報》,上海,1931-1936年。
    《申報月刊》,南京,1935年。
    《汕頭市市政公報》,1933年。
    《良友畫報》,上海,1931年
    《社會日報》,上海,1933年。
    《東方雜誌》,北京,1922年。
    《夜報》,上海,1933年。
    《軍聲》,廣州,1931年。
    《國聞週報》,天津,1931、1934年。
    《時代日報》,上海,1933年。
    《復興月刊》,上海,1934年
    《貴州省政府公報》,貴陽,1935年。
    《新聞報》,上海,1932、1934年。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33、1935年。

    五、專書
    「國民革命軍建軍史」編纂委員會,《國民革命軍建軍史第二部:安內與攘外(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王俯民編著,《民國軍人志》。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申曉雲,《李宗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
    李寶明,《國民革命軍陸軍沿革史》。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吳振漢,《國民政府時期的地方派系意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佟德元,《轉型、博弈與政治空間訴求:1928-1933年奉系地方政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金以林,《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蔣介石“最高領袖”地位的確立(修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周春元、何長鳳、張祥光主編,《貴州近代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施家順,《兩廣事變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施家順,《陳濟棠與廣東軍政》,屏東:睿煜出版社,1999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1994年。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陳紅民,《胡漢民評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紅民,《函電裡的人際關係與政治》。北京:三聯書局,2003年。
    陳進金,《地方實力派與中原大戰》。臺北:國史館,2002年。
    陳進金,《機變巧詐:兩湖事變前後軍系互動分析》。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7年。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新店:國史館,1999年。
    馮雙編著,《鄒魯年譜》,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
    貴州軍閥史研究會、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貴州軍閥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黃振威,《傅秉常傳──從香港大學到莫斯科中國大使館》。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
    楊天石,《追尋民國史的真相》。臺北:風雲時代,2008年。
    楊維真,《唐繼堯與西南政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楊維真,《從合作到決裂—論龍雲與中央的關係(1927-1949)》。臺北:國史館,2000年。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年。
    劉維開,《編遣會議召開的原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盧艷香,《中國國民黨中政會研究(1924-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蔣永敬,《胡漢民先生年譜》,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蔣永敬,《多難興邦: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及國共的分合興衰(1925-1936)》,臺北:新銳文創,2018年。
    蔣慶渝,《我的父親蔣光鼐》,北京:團結出版社,2013年。
    劉鳳翰,《戰前的陸軍整編—附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2年。
    蕭自力,《陳濟棠》。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蕭如平,《南京國民政府與“一.二八”淞滬抗戰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羅敏,《走向統一:西南與中央關係研究(1931-193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六、論文
    王文裕,〈北伐前後的桂系與國民政府〉。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王宏松,〈蔣中正與粵系二陳(陳銘樞、陳濟棠)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宏松,〈「中央化」的詮釋、實踐與挑戰:以蔣中正對四川的處置為例(1927-1949)〉。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王宏松,〈「兩廣事變」蔣中正對兩廣的和戰態度〉,《國史館館刊》,第二十七期(2011年3月)。
    王宏松,〈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國史館館刊》,第28期(臺北:國史館,2011年6月)。
    李宗洋,〈從副總統到代總統──李宗仁政軍角色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池炫叡,〈貴州中央化(1926-1935)〉。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何智霖,〈陳誠與兩廣事變〉,收錄於周惠民主編,《陳誠與現代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金以林,〈從反叛到瓦解──石友三1931年反蔣失敗的個案考察〉,《近代中國》第一五六期(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4.03)。
    金以林,〈蔣介石的用人與選才〉,收錄於呂芳上等著,《蔣介石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臺北:時報文化,2011)。
    修金莒,〈陳濟棠與戰前廣東政局(1928-193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徐敏蕙,〈李濟深人際網絡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張金超,〈陳濟棠、陳策與粵海風潮〉,《學術研究》,2014年第6期(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4年6月)。
    張慧瑩,〈黨權與軍權之間:胡漢民與蔣中正關係的討論(1923-193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左新,〈「新桂系」與民國政治(1925-194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陳紅民,〈胡漢民.西南政權與廣東實力派(1932-1936)〉,《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07年1月)。
    陳默,〈蔣介石“越級指揮”再詮釋──兼論抗戰時期國民黨軍中的內在邏輯〉,《史林》,2019年第4期
    黃毓芳,〈閻錫山與戰前中國政局(1931-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楊維真,〈剿共與統一—論1935年中央改組貴州省政府事件〉,「辛亥革命九十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臺北: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1年10月6-9日。
    蕭自力,〈《胡漢民未刊往來函電稿》人名注釋辨誤〉,《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二期,北京:2011年3月。

    七、網路資料
    〈李仲公〉,收錄於「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查詢」,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E6%9D%8E%E4%BB%B2%E5%85%AC&searchType=1#1(2020/2/27點閱)。
    〈第3、蒋介石の対西南政策〉,收錄於「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s://www.jacar.archives.go.jp/aj/meta/image_C11110581600?IS_KEY_S1=C11110581600&IS_KIND=SimpleSummary&IS_STYLE=default&IS_TAG_S1=InD&(2020/4/29點閱)。
    「西南七省聯盟方面の情勢」,收錄於「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das/image/M0000000000000759405(2020/11/4查閱)。
    〈鄧漢祥〉,收錄於「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查詢」,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result.php?peopleName=%E9%84%A7%E6%BC%A2%E7%A5%A5&searchType=1(2020/2/27點閱)。

    八、英文資料
    F.O檔案371-1547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00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00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350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0501.pdf3364KbAdobe PDF251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