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406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4205/145239 (79%)
造访人次 : 52371581      在线人数 : 6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4063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63


    题名: 興發感動的生命詩學──葉嘉瑩詩歌理論批評研究
    作者: 趙郁婷
    Chao, Yu-Ting
    贡献者: 潘麗珠
    趙郁婷
    Chao , Yu-Ting
    关键词: 葉嘉瑩
    興發感動

    感發
    生命詩學
    日期: 2021
    上传时间: 2021-03-02 14:27:30 (UTC+8)
    摘要: 葉嘉瑩(1924-),號迦陵,當代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及詩人。「興發感動」是葉嘉瑩從中國興論傳統中提出的批評理論,「興發感動」是詩歌的藝術生命,又稱為「感發的生命」,對於「感發」的孕育形成、傳達手法、表現效果,以及評賞方式,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論述。
    作者因觸物興情而發為吟詠,產生作詩的動機;讀者則是從作品的觸動,獲得志意啟發,並且興發豐富的聯想;批評者則是要將自己的感悟傳給其他更多的讀者。詩歌的生命在作者創作、讀者聯想、評者詮釋之間相互傳遞,獲得生生不已的延續及再生。她真正所關懷的是詩歌帶給人們的精神價值,讀詩能培養一顆活潑不死的心靈,令人獲得向上高遠的精神鼓舞作用,乃至於真、善、美的生命體驗。
    詩歌的評賞原則,主要在表現形式與情意內容之間取得平衡,最重要的兩項判斷方法,第一「判斷感發生命的質量」,第二「判斷感發生命的傳達程度」,兩者達到統一,才能充分展現「興發感動」的藝術價值。葉嘉瑩解說詩人作品,一方面採取「知人論世」批評方式,注重詩人品格與藝術風格之間的關係,尤其關注以生命寫詩的詩人,認為其感發力量最深厚,如陶淵明、杜甫、李商隱。另一方面使用「印象式批評」的點評手法,如「風骨」、「氣骨」、「氣象」、「神韻」等抽象名詞,描述不同藝術風格的感發特質及表現形式,以此評定詩人成就。
    本文主要探討葉嘉瑩以「興發感動」為核心的詩學理論,針對詩人的創作動機及表現方式,讀者的接受欣賞及多義聯想,作品的藝術風格及實際批評,進行系統分析,期望能藉此進一步探尋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與文化精神,彰顯出「興發感動」說的生命關懷面向。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按年代排序)
    〔戰國〕呂不韋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劉安撰,張雙隸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魏]嵇康撰,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 : 中華書局,1996年。
    〔晉〕陶潛著,楊勇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商周出版,2020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收入傅璇宗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少陵集詳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新北:頂淵文化,2005年。
    〔宋〕鄭樵:《六經奧論》,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正生書局,1972 年。
    〔金〕元好問著,姚奠中主編:《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年。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王國維著,徐調孚校註:《人間詞話》,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6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二、近代專書
    (一)葉嘉瑩論著(按出版時間排序)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桂冠圖書,1992年。
    田師善編、葉嘉瑩校訂:《與古詩交朋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葉嘉瑩:《迦陵說詩講稿》,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迦陵論詩叢稿》,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阮籍詠懷詩講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陶淵明飲酒與擬古詩講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葉嘉瑩說初盛唐詩》,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葉嘉瑩說中晚唐詩》,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葉嘉瑩說杜甫詩》,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2年。
    ───:《迦陵說詞講稿》,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唐宋詞十七講》,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唐宋詞名家論稿》,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我的詩詞道路》,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迦陵雜文集》,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迦陵詩詞稿》,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中國古典詩歌的美感特質與吟誦》,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迦陵學詩筆記》(上、下),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人間詞話七講》,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3年。
    ───:《迦陵詩詞講稿選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
    葉嘉瑩口述;張候萍撰寫:《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4年。
    ───:《滄海波澄──我的詩詞與人生》,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古詩詞課》,北京:三聯書局,2018年。
    葉嘉瑩:《好詩共欣賞──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講錄》,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
    ───:《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弱德之美:談詞的美感特質》,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性別與文化:女性詞作美感特質之演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劃排序)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2006年。
    王萬象:《中西詩學的對話──北美華裔學者中國古典詩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2001年。
    朱巧云:《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五南圖書,2012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李春青:《詩與意識形態:從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的生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
    李 健:《比興思維研究:對中國古代一種藝術思維方式的美學考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臺北:聯經出版,1986年。
    林 庚:《唐詩綜論》,收入於《林庚詩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林驤華主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俞陛雲:《詩境淺說》,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8年。
    徐志嘯:《華裔漢學家葉嘉瑩與中國古典詩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北美學者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 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張 鳳:《哈佛心影錄》,臺北:麥田出版,1995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臺北:五南圖書,2013年。
    彭 鋒:《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新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臺北:洪範書局,1977年。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詹 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1977年。
    趙沛霖:《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1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1981年。
    劉懷榮:《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歐麗娟:《驚艷唐詩》,臺北:遠流出版,2017年。
    潘麗珠:《潘麗珠詩文吟誦學二十講》,臺北:萬卷樓圖書,2018年。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然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蕭 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一):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2011年。
    顏元叔:《談民族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十五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雅牛、張照進、童慶生等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三、期刊論文
    (一)葉嘉瑩論著(按出版時間排序)
    葉嘉瑩:〈說靜安詞〈浣溪紗〉一首〉,《教育與文化》第136期,1957年8月,頁8-10。
    ───:〈從李義山〈嫦娥〉詩談起〉,《文學雜誌》第3卷第4期,1957年12月,頁9-16。
    ───:〈幾首詠花的詩和一些有關詩歌的話〉,《文學雜誌》第6卷第2期,1959年4月,頁8-22。
    ───:〈從「豪華落盡見真淳」論陶淵明之「任真」與「固窮」〉,《中國時報》第5版,1964年10月26日。
    ───:〈說杜甫〈贈李白詩〉一首──談李杜之交誼與天才之寂寞〉,《現代文學》第28期,1966年5月,頁1-17。
    ───:〈一組易懂而難解的好詩〉,《文學季刊》第2卷第7/8期,1968年11月,頁17-24。
    ───:〈從比較現代的觀點看幾首中國舊詩〉,《現代文學》第40期,1970年3月,頁272-299。
    ───:〈漫談中國舊詩的傳統──為現在批評風氣下舊詩傳統所面臨之危機進一言(上)〉,《中外文學》第2卷第5期,1973年9月,頁4-24。
    ───:〈漫談中國舊詩的傳統──為現在批評風氣下舊詩傳統所面臨之危機進一言(下)〉,《中外文學》第2卷第5期,1973年10月,頁30-46。
    ───:〈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收入郭紹虞主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22-47。
    ───:〈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頌之傳統〉,《中外文學》第21卷第11期,1993年4月,頁6-41。
    ───:〈從中國詩論之傳統與詩風之轉變談《槐聚詩存》之評賞〉,收入汪榮祖編:《錢鍾書詩文叢說》,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頁1-20。
    ───:〈中國古典詩歌之美感特質〉,《河南大學學報》,第52卷第5期,2012年9月,頁108-115。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筆劃排序)
    毛勤勇、李永紅:〈試論葉嘉瑩的文學批評理論〉,《無錫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0年12月,頁33-36。
    王 瑋:〈精緻曼妙的華巖樓台──析葉嘉瑩以「興發感動」為核心的詞學思想〉,《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頁68-70。
    王修杰:〈以《古詩十九首》為例看葉嘉瑩的古詩鑒賞方法〉,《黃山學院學報》第11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81-84。
    王萬象:〈北美華裔學者的中國古典詩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8年12月,頁35-109。
    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4期,1977年9月,頁25。
    朱巧云:〈中國大陸葉嘉瑩研究述評〉,《國文天地》第21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74-82。
    朱巧云:〈故園千里隔 休戚總相關——試析葉嘉瑩詩詞中的「中國情結」〉,《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頁75-80。
    朱興和:〈葉嘉瑩「興發感動」說的誕生、邏輯層次及生命詩學意味〉,《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0年第2期,2020年12月,頁202-225。
    何春環:〈葉嘉瑩先生詩詞學中的「興發感動」說〉,《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2期,2006年3月,頁67-72。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年4月,頁79。
    吳冠宏:〈仁心詩興的進路──從馬浮的經學思想到蔣年豐的經學解釋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3期,2010年11月,頁37-62。
    吳曉楓、侯沿濱:〈葉嘉瑩生命美學思想初探〉,《河北學刊》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57-160。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中國抒情美學在六朝的開展〉,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285-312。
    李小貝:〈從「興」到「興發感動」──試論葉嘉瑩自成體系的「興發感動」說〉,《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11年10月,頁43-48。
    李正治:〈風骨〉,《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頁302-305。
    李宜學:〈論葉嘉瑩閱讀李商隱詩的三次視野改變──審美、感覺的閱讀〉,收於鮑紹霖、黃兆強、區志堅主編:《北學南移──港台文史哲溯源(學人卷II)》,臺北:威秀資訊科技,2015年,頁199-216。
    李明陽、于樂:〈葉嘉瑩教授學述〉,《漢學研究通訊》第35卷第4期,2016年11月,頁19-24。
    李明陽、喬川:〈「臺灣古典詩歌新解論爭」評議──以葉嘉瑩、夏志清、徐復觀、顏元叔為考察中心〉,《漢學研究通訊》第33卷第2期,2014年5月,頁19-27。
    李明陽、喬川:〈聰明文思 光宅天下──葉嘉瑩與二十世紀中國詩學思想史〉,《國文天地》第32卷第1期,2016年6月,頁59-63。
    李東賓:〈試論葉嘉瑩詩詞學中的「比興」觀〉,《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3期,2008年5月,頁53-58。
    李萬慶:〈感性與知性的結合──葉嘉瑩的古典文學批評〉,《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1987年12月,頁48-52。
    李豐楙:〈感動、感應與感通、冥通:經、文創典與聖人、文人的譯寫〉,《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2期,2008年10月,頁257-258。
    杜立中,〈葉嘉瑩手稿著作暨影響〉,《國家圖書館館訊》103年第1期,2014年2月,頁28-31。
    汪艷菊:〈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評葉嘉瑩先生的古典詩歌研究〉,《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13-117。
    周世箴:〈葉嘉瑩先生詩歌理論管窺:認知詩學角度初探〉,《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2014年5月,頁26-34。
    林秀艷:〈葉嘉瑩「興發感動說」的理論內涵〉,《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10期,2009年10月,頁103-104。
    孫康宜:〈好花原有四時香──讀《獨陪明月看荷花:葉嘉瑩詩詞選譯》有感〉,《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2014年5月,頁17-20。
    崔 淼:〈《迦陵詩詞稿》中佛教意蘊的三個層次〉,《中國韻文學刊》第33卷第3期,2019年7月,頁118-124。
    常衛紅:〈赤子之心 哲人之思 史家之筆──談葉嘉瑩的鑒賞方法〉,《黑龍江史志》2008年第2期,2008年1月,頁46-47。
    張幼良、蔣曉城:〈葉嘉瑩與《古詩十九首》研究〉,《雲夢學刊》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頁22-25。
    張德明:〈葉嘉瑩的文學研究與新批評〉,《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4年2月,頁92-96。
    張曉梅:〈葉嘉瑩詩詞批評及詩學研究述評〉,《文學評論》2007年第6期,2007年12月,頁178-186。
    張靜、可延濤編:〈迦陵年表〉,《文學與文化》2015年第4期,2015年11月,頁29-40。
    張靜、張海濤:〈葉嘉瑩先生學術思想研究綜述〉,《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2014年5月,頁35-43。
    陸有富:〈千春猶待發華茲──論略葉嘉瑩先生的詩教傳承〉,《文學與文化》2015年第4期,2015年11月,頁23-28。
    傅秋爽:〈葉嘉瑩詩詞創作初探〉,《泰山學院學報》第37卷第1期,2015年1月,頁28-33。
    曾守正:〈孔孟說詩活動中的言志思想〉,《鵝湖月刊》第25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5-20。
    華 鋒:〈論葉嘉瑩先生的傳統吟誦〉,《文學與文化》2015年第4期,2015年11月,頁12-17。
    馮蒸、牛倩:〈葉嘉瑩吟誦理論新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245期,2018年6月,頁124-133。
    楊梅英:〈葉嘉瑩詩評特色探析〉,《濟寧學院學報》第40卷第4期,2019年8月,頁91-95。
    ───:〈儒家文化視域中的葉嘉瑩詩評探論〉,《宜賓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17年4月,頁42-48。
    靳 欣:〈月明一片露華凝──葉嘉瑩詩詞讀解〉,《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1月,頁44-49。
    熊開發:〈談談葉嘉莹詩詞評論的特點〉,《海南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1987年12月,頁42-46。
    趙慶慶:〈高樓風雨感斯文──論葉嘉瑩先生之登高詩詞〉,《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14年11月,頁110-114。
    齊益壽:〈盡吐冰絲化彩雲──葉嘉瑩先生旅臺二十年的憂患歲月與詩詞成就〉,《新地文學》第25期,2013年9月,頁8-31。
    ───:〈葉嘉瑩先生的詩教特色〉,《北京大學學報》第51卷第4期,2014年7月,頁60-71。
    ───:〈試說錦瑟是自述贊詩:自悲亦自賞,詩心兼史膽〉,《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卷第1期,2015年9月,頁74-81。
    ───:〈詞學與詩教:葉嘉瑩先生詩詞成就管窺〉,《中文學術前沿》2018年02期,2018年6月,頁49-75。
    劉 陽:〈「生命」有別于「生存」──對葉嘉瑩詩學觀的一個疑問〉,《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3期,2013年3月,頁77-80。
    劉一鳴:〈蓮實有心應不死──葉嘉瑩先生的詩詞歸趣〉,《傳記文學》2017年第9期,2017年9月,頁44-49。
    劉佳慧:〈中國詩學如何對話世界──以葉嘉瑩論「意象化之情感」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2018年7月,頁67-75。
    劉勁松:〈葉嘉瑩古典詩詞研究的人文情懷〉,《重慶科學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2008年3月,頁125-127。
    劉勇剛:〈論葉嘉瑩的《迦陵詩詞稿》〉,《中國韻文學刊》第30卷第3期,2016年7月,頁107-112。
    劉德玲:〈迦陵詩詞設色藝術初探〉,《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13期,2011年1月,頁169-190。
    劉靜、王萍:〈古詩吟誦的韻律分析──以葉嘉瑩吟誦為範本〉,《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4期,2013年11月,頁41-56。
    劉艷萍:〈對傳統批評的繼承與超越──葉嘉瑩的詩歌批評〉,《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08年4月,頁99-103。
    蔡英俊著:〈「風格」的界義及其與中國文學批評理念的關係〉,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347-368。
    蔡燕,南南:〈弘揚中華文化 深化葉嘉瑩研究的綜合思考〉,《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2期,2014年3月,頁20-24。
    蔣永青:〈中國古典詩歌的「不隔」之域──葉嘉瑩先生對中國古典歌審美特質的相關探討〉,《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7年3月,頁29-34。
    蔣年豐:〈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清華學報》第1期,1992年3月,頁27-63。
    龍珍華:〈生命的「感發」──論葉嘉瑩古典詩歌研究特色〉,《華中學術》第16輯,2016年12月,頁56-65。
    顏崑陽:〈氣象〉,《文訊》第21期,1985年12月,頁354-356。
    龔鵬程:〈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頁313-345。
    四、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于顯鳳:《葉嘉瑩美學思想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美學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
    王建浩:《葉嘉瑩「興發感動」說初探》,天津:天津師範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7年。
    王曉岡:《葉嘉瑩的中西比較詩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朱巧云:《跨文化視野中的葉嘉瑩詩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論文,2004年。
    何傳雯:《論葉嘉瑩的唐詩研究》,雲南:雲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9年。
    李玉真:《葉嘉瑩文學闡釋活動中的角色研究》,陝西:陝西理工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
    邢哲婧:《劉若愚和葉嘉瑩中西比較詩學視閾之比較》,河南:河南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
    邢海濱:《葉嘉瑩文論思想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20年。
    范 迪:《論葉嘉瑩的漢魏六朝詩研究》,雲南:雲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年。
    張 冬:《葉嘉瑩「興發感動」說研究》,河南:河南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0年。
    張春華:《葉嘉瑩中國古典詩詞詮釋體系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文藝學專業博士論文,2009年。
    郭玉如:《葉嘉瑩論唐宋詞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金星:《論葉嘉瑩的比較詩學研究》,四川: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楚國帥:《新批評視野中的葉嘉瑩詩論研究》,山東:山東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碩士論文,2017年。
    賈 娜:《傳統解杜與葉嘉瑩解杜》,遼寧:遼寧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1年。
    廖棟樑:《六朝詩中的形象批評》,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年。
    劉 妮:《葉嘉瑩詩詞中的故國之思研究》,貴州:貴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8年。
    劉 斌:《宋詩「興發感動」的審美表現研究》,遼寧:遼寧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
    劉珠鳳:《中西詩心之滙通──以華茲華斯「心靈詩學」與葉嘉瑩「興發感動」為切入點》,安徽:安徽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7年。
    五、網際網路
    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葉嘉瑩教授唐宋詞賞析》,http://dava.ncl.edu.tw/SecondCategory.aspx?SubjectID=Subject09&id=167,2020年12月10日檢索。
    趨勢教育基金會,〈向大師致敬─葉嘉瑩〉,https://www.trend.org/media/content/38,,2020年12月10日檢索。
    臺大開放式課程,《新百家學堂》葉嘉瑩古典詩詞講座,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2S211/9,2020年12月10日檢索。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08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100313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801.pdf5867KbAdobe PDF292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