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960
|
Title: | 故事結構法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國語文領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Story Structure Method 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Mandarin Learning Area for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Graders |
Authors: | 蔡依潔 TSAI, YI-CHIEH |
Contributors: | 湯志民 蔡依潔 TSAI, YI-CHIEH |
Keywords: | 故事結構法 學習成效 行動研究 Story structure metho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ction research |
Date: | 2020 |
Issue Date: | 2021-02-01 14:26:07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文領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欲解決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發現的問題,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研究參與者為國小一年級之學生。研究者以課文故事內容為媒介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進行故事結構教學,實施過程中整理學生故事花學習單、故事結構學習成效評量表、上課錄音檔、教學省思紀錄、國語文領域紙筆測驗卷等進行資料分析,從中探究分析國小一年級學童國語文領域學習成效之改變,並藉由行動研究的歷程,提升了研究者的教學專業成長。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故事結構法能夠增加國小一年級學生上課參與度、專注力及對故事文本的理解力。 二、故事結構法策略融入國語文領域學習,國小一年級學生知識部分得分最高,其次是應用,最低的是態度。 三、故事結構教學能促進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文領域上課表現。 四、運用故事結構教學有助於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學者、學校行政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action research on story structure method 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learning area for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graders,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und by the researcher in the teaching field. Using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study participants are first-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er uses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stories as the medium to teach first-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researcher organizes the student story flower learning sheet, the story structure learning assessment form, the class recording file,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record, and Chinese assessment test,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i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learning area.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professional growth has been improv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The story structure method can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concentration and comprehens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graders. 2.Through using the strategy of story structure metho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earning area,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core the highest in the knowledge part, followed by application, and the lowest is attitude. 3.Story structure teaching can promote class performa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grader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earning area. 4.The use of story structure teaching help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discusses and makes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reference for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
Reference: | 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 王瓊珠(2010)。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王瓊滿(2011)。 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王秀卿(2012)。故事結構問題提問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方永泉(譯)(2003)。 受壓迫者教育學 (原作者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70 年)。 司婷(201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民小學一年級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江惜美(2015)。翻轉教室應用在國語文領域教學的模式。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8,1-21。 江婉如(2017)。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崗、楊琇惠(2014)。國小國語文領域課程統整類型之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7(4),113-144。doi:10.6384/CIQ.201410_17(4).0005。 吳武典(1971)。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15),5。 邱垂勛(2017)。國小學童覺知教師領導風格和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何玉棻(2010)。故事結構教學在國小國語文讀寫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杜叔娟(2012)。課堂回饋系統融入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阮明淑(2019)。資料敘事分析之概念性框架初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45(1),97-125。10.6245/JLIS.201904_45(1).0004。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 E. May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7) 林雪萍(2009)。語言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慶蓉(201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仿寫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孟君(2018)。國語文課程綱要的過去與現在。鵝湖月刊,521,1-2。 林靜(2019)。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偏鄉幼兒故事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周麗珠(2013)。運用故事結構教學法提升小四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圓滿(2017)。運用「分享閱讀」與「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引導幼兒發展口語敘事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張景媛、陳美如(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邵瑞珍、皮連生(1995)。教育心理學。五南。 柯華葳(2007)。台灣需要更多「閱讀策略」教學。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蕙暄(2009)。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研究之探討。教師之友,50(5),108-119。 侯美娟、黃秋霞、鍾屏蘭(2016)。淺談故事結構教學與實務教學分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101-110。 侯美娟(2017)。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范家瑜(2019)。看圖作文結合故事結構教學策略對提升國小低成就學生寫作表現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徐靜嫻(2006)。多元識讀與動畫敘事課程在國語文領域統整中的應用─一個國語文領域統整課程發展之經驗分享。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1(1,2),55-77。doi:10.6210/JNTNULL.2006.51.04。 徐翠廷(2018)。運用故事結構法融入國小二年級國語領域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8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5721。 教育部(2018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語文課綱公播版簡報。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8565。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志峯(2013)。新北市偏遠國小教師對於電子教科書融入國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景媛(2018)。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與實作。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30/651361259.pdf。 陳姝蓉(2002)。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立真(2008)。影響餐旅系學生校外實習適應舆學習成效因素之分析研究-以澎湖科技大學餐旅系爲例。高雄餐旅學報,10(1),41-64。 陳弘昌(200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圓(2016)。故事結構教學對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5(2),62-77。 許紫瀅(2017)。故事結構教學方案對於國中接受補救教學學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師大書苑。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 黃怡嘉(2011)。引導國小二年級學童掌握故事結構元素之行動研究-在故事中遨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讚松(2014)。運用輔助教學提升師生互動與學習成效–以IRS為例。電腦科學與教育科技學刊,4(1),24-38。 黃思萍、呂翠華(2016)。故事結構教學結合自我監控策略對提升國小閱讀困難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溝通障礙教育,3(1),45-84。 黃建翔(2017)。淺談IRS即時反饋系統運用至大學課程教學之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81-87 黃雅絃(2018)。故事結構策略教學提升三年級學生聆聽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裕貿(2017)。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語文「閱讀」學習表現轉化與課程規劃示例。語教新視野,6,29-51。doi:10.6751/NVLA.201703_(6).0003。 楊宜蓁、王欣宜(2017)。淺談故事結構策略在國小閱讀障礙學生教學之應用。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17,43-50。 楊俊鴻(2018)。解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台灣教育,709,71-81。 趙金婷(2018)。國小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設計之探究。國民教育學報,15,101-128。 黎育均(201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四年級補救教學學童國語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葉琬琦(2014)。教科書的文本詮釋—「以學生為中心」的詮釋學進路。語教新視野,1,36-50。 葉珊吟(2018)。問答教學運用於國小國語文課程之實務分析。語文教育論壇,17,15-21。doi:10.6750/LEF.201809_(17).03。 劉于菁(2008)。運用故事結構教學促進幼兒對故事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魏娥(2013)。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生敍說及創說之能力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北市。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麗玉(2000)。 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鄭美良(2006)。運用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增進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文豐、王玲玲(2012)。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1(2),53 -76。 蔡淑娟(2014)。運用故事結構教學策略提升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清田、楊俊鴻(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當中的素養導向。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30/101395700.pdf。 魏素鄉(2015)。記一堂「有效教學」的有效研習。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頁 39-42。 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研發團隊(2019)。閱讀策略成分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照表-國語文領域。取自 http://tbb.nknu.edu.tw。 陳志恆(2019)。如何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動機。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725?page=1。 網奕資訊(2020)。IRS即時反饋系統。取自 http://www.habook.com.tw/eTeaching/products.aspx?BookNo=IRS_01。 駱心潔(201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故事文本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佳秀(2019)。攝影與寫作整合教學效果之研究:在國語文領綱中相遇。學校行政雙月刊,122,171-184。 謝進昌(2015)。有效的中文閱讀理解策略:國內實徵研究之最佳證據整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33-77。 謝佩蓉(2018)。108課綱第四學習階段國語文閱讀素養線上評量之建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193-228。doi:10.6209/JORIES.201812_63(4).0007。 簡馨瑩、連啟舜、張紹盈(2017)。故事提示策略、工作記憶能力對幼兒故事理解能力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4),181-207。doi:10.6209/JORIES.2017.62(4).07 關雲婷(2017)。故事結構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聽說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縣。
Beck, I. L., & McKeown, M. G. (1981). Developing questions that promote comprehension: The story map. Language Arts, 58(8), 913-918. Browder, D. M., Root, J. R., Wood, L., & Allison, C. (2017). Effects of a story-mapping procedure using the iPad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narrative texts by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2(4), 243-255. Brown, S. D., Lent, R.W. & Larkin, K. C. (1989). Self-efficacy as a moderator of scholastic aptitude-academic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5(1), 64-75.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Holt, Rinehert & Winston. Gardill, M. C., & Jitendra, A. K. (1999). Advanced story map instruction: Effects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3(1), 2-17. Hayward, D. (2003). What’s in a Question? Measuring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Using a Picture Story in Typically Development Children Aged 4-8.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Faculty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Alberta. Hsieh, T. L. (2014). Motivation matter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engagement behaviors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68(3), 417-433. Idol, L. (1987). Group story mapping: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4), 196-205. Idol, L., & Croll, V. J. (1987). Story-Mapping training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0, 214-229. Kintsch, W. (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rkpatrick, D. L., & Kirkpatrick, J. D.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3rd ed.). Berrett-Koehler. McConaughy, S. H. (1980). Using story structure in the classroom. Language Arts, 59(6), 580-589. McVatta, R.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03962)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rown and Company. Mandler, J. M., & Johnson, N. S. (1977).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 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 Cognitive Psychology, 9(1), 111–151. https://doi.org/10.1016/0010- 0285(77)90006-8 Mills, G. E. (2014).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5th ed.) Pearson Education. Naremore, R. C. (1997). Making it hang together: Children’s use of mental frameworks to structure.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18(1), 16-29. Page, J. L., & Stewart, S. R. (1985). Story grammar skills in school-age children.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5(2), 16-30. Roth, F. P. (2000). Narrative writing: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with children with writing difficulties.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4), 15-27. Stein, N. L., & Glenn, C. G. (1979).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Freedle, R. O. 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2, 53–121. Stetter, M. E., & Hughes, M. T. (2010). Using Story Grammer to Assis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ading Difficulties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on.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33(1), 115-151. Wood, D., Bruner, J. S., & Ross, G. (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Woodside, A. G., Sood, S., & Miller, K. E. (2008). When consumers and brands talk: Storytelling theory and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Psychology & Marketing, 25(2), 97-145. https://doi.org/10.1002/mar.20203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515200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2009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100039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200901.pdf | | 2220Kb | Adobe PDF2 | 0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