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34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74840      Online Users : 6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427


    Title: 《小孩月報》(1875-1881)動物寓言研究
    Research On The Child’s Paper (1875-1881) Animal Fables
    Authors: 簡欣茹
    Chien, Hsin-Ju
    Contributors: 周志煌
    簡欣茹
    Chien, Hsin-Ju
    Keywords: 《小孩月報》
    《意拾喻言》
    伊索寓言
    動物寓言
    文學場
    晚清文學翻譯
    The Child’s Paper
    Esop’s Fables
    Aesop’s Fables
    animal fables
    literary field
    Late Q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1-01-04 11:07:45 (UTC+8)
    Abstract:   晚清同、光以降,約1870年代開始,為晚清報刊載錄伊索寓言的繁盛期,在《萬國公報》(The Chinese Globe Magazine)、《中西聞見錄》(The Peking Magazine)及《小孩月報》(The Child’s Paper)皆刊登為數不少的伊索寓言譯作。本論文所研究的《小孩月報》,於光緒元年(1875)由美國傳教士范約翰(John Marshall Willoughby Farnham,1829-1917)所創辦。該報刊以淺顯文字搭配雕版圖畫,內容主要是遊歷見聞、聖經故事、教會近聞、寓言故事、天文科學、動植物認識等。由於《小孩月報》所刊登的伊索寓言譯作,不同於《萬國公報》僅轉錄羅伯聃(Robert Thom,1807-1846)與蒙昧先生(Mun Mooy Seen-shang,?-?)合譯的《意拾喻言》(Esop’s Fables)之內容,並且《小孩月報》還大量使用Thomas James(1809-1863)所編著的英譯版伊索寓言中由John Tenniel(1820-1914)所繪製的插圖,再者《小孩月報》刊登33篇未具名的伊索寓言譯作,值得藉由比對這些譯作與《意拾喻言》、《意拾喻言》之底本(Sir Roger L’Estrange Kt.所譯、1738年出版的Fables of Aesop and Other Eminent Mythologists: With Morals and Reflections)及Thomas James版伊索寓言(1872年版的Aesop’s Fables:A New Version,Chiefly From Original Sources)之間的用語習慣異同,來確認該報刊所刊登的伊索寓言譯作的翻譯模式及可能的作者,並藉由同報刊相關的動物寓言創作作品分析,以確知來稿者創作受伊索寓言之影響程度。
      為探討《小孩月報》所刊登之伊索寓言譯作及同報刊與之相仿的動物寓言,筆者以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探討「媒體與文化生產」的角度,將范約翰創辦的報刊《小孩月報》視為一種「媒體」,且作為文化生產的「文學場(literary field)」,透過報刊文本可反映文學場中作者群體之間的活動與交流,並藉由其所發展特定用語習慣之歸納,來確認作者身分,冀能填補伊索寓言在華傳播的歷史。本論文更進一步藉由分析來稿創作、仿寫及改寫之動物寓言,由此考察伊索寓言譯作之影響。
    In the 1870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Tongzhi and Guangxu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Qing Dynasty, articles featuring entries from Aesop’s Fables on Qing news publications is at its height. The Chinese Globe Magazine,The Peking Magazine and The Child’s Paper all posted numerous translated stories from Aesop’s Fable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hild’s paper, founded by American missionary John Marshall Willoughby Farnham (1829-1917). The Child’s Paper uses easy to understand language alongside pictorial illustrations to showcase many topics including: traveling logs, Bible entries, church communications, fables, astronomy, botany and zoology. The translated work of Aesop’s Fables on The Child’s Paper differs from that on The Chinese Globe Magazine, in which the latter only included the work by Robert Thom (1807-1846) and Mun Mooy Seen-shang(?-?) in Esop’s Fables, the Child’s Paper adopts a great portion of the illustrations by John Tenniel(1820-1914)from the 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collection edited by Thomas James(1809-1863). In addition, The Child’s Paper features 33 entries of Aesop’s Fables from unnamed translators, it is worthwhile to compare the language use between them to Esop’s Fables, their original text (Translated work by Sir Roger L’Estrange, published in 1738 Fables of Aesop and Other Eminent Mythologists: With Morals and Reflections), and Thomas James’ edition of Aesop’s Fables (1872 edition of Aesop’s Fables: A New Version, Chiefly From Original Sources), in order to trace the method of translation, possible translators. In addition, by analyzing relevant new works of animal fables submitted within the same publication, one can discern how the contributors were influenced by Aesop’s Fables.
    To discuss the Aesop’s Fables entries on The Child’s Paper and the new works of similar animal fables within the same public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adopts the views of Pierre Bourdieu (1930-2002) of “the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 and view The Child’s Paper as a form of “media” which generated a “literary field”. The articles in the publication reflect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authors within the literary field, and from it one can deduce the identity of the translator through habitual language use, therefore filling a void in the history of Aesop’s Fables’ sprea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thesis further analyzes the submitted articles of new works, mimicked stories, and adapted forms animal fable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of Aesop’s Fables’.
    Reference: 一、專書

    (一)報刊原件彙編

    《民國畫報匯編──上海卷》冊77、78,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7年。
    上海申報館編:《申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林樂知主編:《教會新報》,臺北:京華書局,1968年。
    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花圖新報館編:《花圖新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查時傑主編:《教務雜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二)中文論著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明)劉伯溫原著、車行健編撰:《新讀郁離子》,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6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6年。
    上海通社編輯:《民國叢書.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藝術史研究.第九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卞東磊:《古典心靈的現實轉向:晚清報刊閱讀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宏志主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史靜寰:《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朱傳譽:《報人.報史.報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江介石、林蘭:《動物寓言與植物傳說》,臺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
    吳果中:《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中國近現代畫報研究(1874-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宋莉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李奭學、林熙強主編:《晚明天主教翻譯文學箋注》卷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4年。
    汪興平譯注、張造勛校訂:《伊索寓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季壓西、陳偉民:《來華外國人與近代不平等條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季壓西、陳偉民:《從「同文三館」起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林美玫:《婦女與差傳:十九世紀美國聖公會女傳教士在華差傳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林桂楨:《莊子寓言在讀者劇場中的應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0年。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11年。
    段懷清:《傳教士與晚清口岸文人》,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胡國祥:《近代傳教士出版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胡眾經:《晚清兒童文學鈎沉》,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年。
    胡衛清:《普遍主義的挑戰──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夏曉虹:《晚清白話文與啟蒙讀物》,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馬光霞:《中西並重:監理會在華事業研究(1848-1939)》,新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6年。
    張中良:《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
    張天星:《報刊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化的發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張梅:《晚清五四時期兒童讀物上的圖像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張曉編:《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等著:《中華印刷通史》,臺北: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1999年。
    張靜廬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延禮:《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
    陳平原:《「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陳惠榮:《中文聖經翻譯小史》,香港:中文聖經新譯會,1986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陳懷宇:《近代傳教士論中國宗教──以慕威廉《五教通考》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陳寶良:《上帝的使徒──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士》,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陶飛亞:《邊緣的歷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傅德元:《丁韙良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彭小妍主編:《文化翻譯語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
    曾虛白:《中國新聞史》,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1966年。
    黃光域:《基督教傳行中國紀年(1807-194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鄒振環:《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
    鄒振環:《譯林舊蹤》,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雷震華纂:《基督聖教出版各書書目彙纂》,漢口:聖教書局,1918年。
    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
    趙曉蘭、吳潮:《傳教士中文報刊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黎子鵬:《福音演義:晚清漢語基督教小說的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盧明玉:《譯與異──林樂知譯述與西學傳播》,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年。
    瞿立赫:《清末教育西潮: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顏瑞芳編著:《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羅偉虹主編:《中國基督教(新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童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闞文文:《晚清報刊上的翻譯小說》,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三)翻譯著作

    (法)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美)費舍(Fisher,D.W.)著、關志遠等譯:《狄考文傳──一位在中國山東生活了四十五年的傳教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賴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著、雷立柏等人譯:《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香港:道風書社,2009年。
    (美)懷禮(I. W. Wiley)著、王麗、戴如梅譯:《一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美)羅伯.華爾頓(Robert C. Walton)著、潘鳳娟譯:《教會歷史背景與年代圖表》,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1年。
    (英)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英)麥高溫(J. Macgovan)著、朱濤、倪靜譯:《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新竹:花神出版社,2002年。
    (英)湯森(William John Townsend)著、吳相譯:《馬禮遜──在華傳教士的先驅》,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德)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王煥生譯:《伊索寓言:古希臘文、漢文對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譯委員會譯:《伊索寓言:中英對照》,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聯合聖經公會編:《聖經:英皇詹姆士本/新標點和合本(中英對照)》,臺北:財團法人臺灣聖經公會,2016。

    (四)外文原著

    The Child’s Companion and Juvenile. 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860.
    Jane Taylor,Ann Taylor, Rhymes for the Nursery. London:Harvey and Darton,Gracechurch-street,1824.
    The Holy Bible: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1769.
    John Townsend Fitch,Call to the East:China Missionaries:George Field Fitch and Mary McLellan Fitch. California: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8.
    Rev. Geo. Fyler Townsend,M.A., Three Hundred Aesop’s Fables. Literally Translated from the Greek. London: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the Broadway,Ludgate,1871.
    Robert McCheyne Mateer,Character-Building in China:The Life-Story of Julia Brown Mateer. London:Fleming H. Revell Company,1912.
    Sir Roger L’Estrange Kt., Fables of Aesop and Other Eminent Mythologists: With Morals and Reflections. London::R. Bare, B. Took, M. Gillyfower, A. & J. Churchil,G. Sawbridge, and H. H’mdmarjli,1738.
    Tomas James,M.A.,Aesop’s Fables:A New Version,Chiefly From Original Sources. London: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1848.
    Tomas James,M.A., Aesop’s Fables:A New Version,Chiefly From Original Sources. Philadellphia:J.B. Lippincott and CO.,1872.

    二、期刊論文

    內田慶市:〈『小孩月報』に見られるイソップ ———併せて最近目にした幾つかの新資料〉,《或問》第5期,2003年1月,頁123-127。
    王立明:〈《伊索寓言》在中國的傳播途徑與方式〉,《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總第120期,2003年6月,頁49-51。
    王悅晨:〈從社會學角度看翻譯現象:布迪厄社會學理論關鍵詞解讀〉,《中國翻譯》第1期,2011年1月,頁5-13。
    王海、孫湘瑞:〈基督教在華報刊活動的戰略轉型──兼論范約翰的傳播觀〉,《戰略決策研究》第5期,2011年9月,頁83-88。
    王國平:〈基督教在蘇州的開教和初傳〉,《蘇州大學學報》第4期,1996年4月,頁91-99。
    王群:〈漢希諺語中動物形象的文化對比分析〉,《科學大眾》第3期,2016年3月,頁155-156。
    朱瑞玲:〈中國人的慈善觀念〉,《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5期,1993年,頁105-132。
    何金蘭:〈發生論文學批評與文本發生學之奠立及其發展〉,《臺灣詩學學刊》第17號,2011年7月,頁7-27。
    吳洪成、郭麗平:〈中國近代教會小學教育的若干問題探討〉,《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08年1月,頁46-52。
    吳曉芳:〈圖文互證:李提摩太《西遊記》英譯本的底本考論〉,《編譯論叢》第2期,2019年9月,頁1-44。
    李佩師:〈晚清基督教中文報刊《小孩月報》所建構的兒童形象及意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5期,2017年12月,頁127-141。
    李海英:〈近代美國來華傳教士高第丕與早期白話文研究──以《文學書官話》為例〉,《菏澤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6月,頁110-114。
    杜心源、張青:〈明清之際傳教士對希臘文學的譯介〉,《文學評論叢刊》第2期,2010年6月,頁222-233。
    杜慧敏:〈談建國前伊索寓言漢譯中的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文自學指導》第5期,2004年9月,頁52-55。
    汪曉勤:〈偉烈亞力的學術生涯〉,《中國科技史料》第20卷第1期,1999年,頁17-34。
    周文革、范雨竹:〈近代中國翻譯理論發展脈絡──從翻譯「科學論」的萌生到翻譯「藝術論」的確立〉,《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第5期,2018年10月,頁112-116。
    周振鶴:〈新聞史上未被發現與利用的一份重要資料──評介范約翰的《中文報刊目錄》〉,《復旦學報》第1期,1992年1月,頁64-70。
    孟麗、劉莉:〈《伊索寓言》在近代中國報刊上的傳播〉,《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10年4月,頁92-93。
    金國平:〈從《依濕雜說》到《伊索寓言》〉,《中國社會科學報》第574期,2014年3月。
    段懷清:〈理雅各《中國經典》翻譯源起及體例考略〉,《浙江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5月,頁91-95。
    洪慶福:〈走向欽定版之路:聖經英譯(670-1611)勾要〉,《東吳學術》第5期,2013年9月,頁124-134。
    胡麗娜:〈受眾理論視域中的兒童與兒童文學創作──兼談低齡化寫作〉,《中國兒童文化》,2011年5月,頁202-213。
    孫軼旻、孫遜:〈來華新教傳教士眼中的中國小說──以《教務雜誌》刊載的評論為中心〉,《學術研究》第10期,2011年10月,頁152-160。
    徐以驊:〈西方化與處境化──聖公會三位華人先驅牧師之研究〉,《美國問題研究》,2002年12月,頁310-421。
    徐禎苓:〈《小孩月報》醫事敘述之探討〉,《中正歷史學刊》第18期,2015年12月,頁133-160。
    桑翔:〈近代少兒報刊與啟蒙教育研究〉,《中國報業》第16期,2013年8月,頁34-35。
    袁荻涌:〈19世紀我國對西方文學的介紹〉,《開封大學學報》第3期,1996年9月,頁21-25。
    袁錦翔:〈晚清傑出的科技翻譯家傅蘭雅〉,《中國翻譯》第2期,1984年,頁35-37。
    高飛、吳淳邦:〈《小孩月報》所刊載的伊索寓言敘述特點研究〉,《中國小說論叢》第47輯,2015年12月,頁177-198。
    高飛、吳淳邦:〈19世紀傳教士報刊刊載中譯伊索寓言的流傳與影響〉,《中國小說論叢》第41輯,2013年12月,頁151-178。
    高艷霞:〈基於古希臘文化的《伊索寓言》中狐狸形象解析〉,《文化創新比較研究》第11期,2018年4月,頁54-56。
    崔華杰:〈傳教士與中國歷史研究:以《教務雜誌》為中心的量化考察〉,《社會科學論壇》第3期,2011年3月,頁50-62。
    張云芳:〈創辦武昌文華公書林的作用及意義〉,《圖書情報論壇》第z2期,2011年6月,頁74-76。
    張書豐:〈山東教會學校教育九十年〉,《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0年12月,頁79-90。
    張偉:〈近代第一部《伊索寓言》譯本〉,《出版史料》第4期,2010年12月,頁67。
    張淑鏘、沈穎婕:〈費佩德與之江大學〉,《浙江檔案》第4期,2011年4月,頁48-51。
    張劍:〈《中西聞見錄》述略──兼評其對西方科技的傳播〉,《復旦學報》第4期,1995年,頁57-62。
    畢曉瑩:〈近代來華傳教士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以美國南浸信會傳教士高第丕夫婦在華活動為中心的考察〉,《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11年6月,頁91-96。
    郭大松:〈晚清外國傳教士雲集登洲及其原因探析〉,《魯東大學學報》第4期,2007年11月,頁1-7。
    郭大松:〈晚清第一所現代大學登洲文會館若干史事考辨〉,《史學月刊》第9期,2013年9月,頁77-87。
    郭延禮:〈中國近代伊索寓言的翻譯〉,《清末小說》第19號,1996年12月。
    郭舒然、吳潮:〈《小孩月報》史料考辨及特色探析〉,《浙江學刊》第4期,2010年,頁100-103。
    陳忠:〈武漢地區的基督教學校〉,《武漢文史資料》第11期,2004年11月,頁50-54。
    陳欣、樂幀益:〈《莊子》動物形象簡析〉,《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11期,2006年11月,頁16-17。
    陳建明:〈近代基督教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字布道及其影響〉,《世界宗教研究》第6期,2011年12月,頁104-117。
    陳秋良:〈中國寓言的新枝──談晚明漢譯寓言在華的發展與影響〉,《東吳中文學報》第29期,2015年5月,頁93-124。
    陳章興:〈諸暨白旗黨的反帝反教會鬥爭〉,《紹興師專學報》第1期,1985年3月,頁73。
    陳麗芳:〈武昌文華學校珍檔集萃〉,《武漢文史資料》第7期,2013年7月,頁52-55。
    傅寧:〈中國近代兒童報刊的歷史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2-9。
    曾美雲:〈傳統蒙書中蘊涵的佛教文化〉,《藝見學刊》第7期,2014年4月,頁1-14。
    楊海英:〈《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意象及其象徵寓意〉,《名作欣賞》第26期,2016年9月,頁49-51。
    費毓麟、陳祖恩:〈《小孩月報》與中國近代啟蒙教育〉,《新聞研究資料》第26輯,1984年7月,頁218-223。
    黃娟:〈從《欽定版聖經》的翻譯看中文《聖經》的翻譯〉,《青年文學家》第3期,2016年1月,頁142。
    葛伯熙:〈《小孩月報》考證〉,《新聞研究資料》第31輯,1985年8月,頁168-175。
    鄒振環:〈基督教近代出版百年回眸──以1843-1949年的上海基督教文字出版為中心〉,《出版史料》第4期,2002年11月,頁119-125。
    熊秉真:〈試窺明清幼兒的人事環境與情感世界〉,《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期,1993年12月,頁251-276。
    趙利峰:〈1840年澳門版《意拾喻言》成書與出版問題叢考〉,《澳門理工學報》第16卷第4期,2013年10月,頁43-53。
    劉樹森:〈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的外國寓言翻譯〉,《譯林書評》第11期,1998年11月。
    劉靜:〈英華書院與晚清編譯事業〉,《北京印刷學院學報》第1期,2012年2月,頁1-8。
    劉鴻舉:〈美國獨立後教會的重組運動〉,《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1993年10月,頁76-80。
    蔡錦圖:〈中文聖經翻譯的歷史回顧和研究〉,《聖經文學研究》第5期,2011年5月,頁196-220。
    鮑延毅:〈《意拾喻言》(伊索寓言)問世的意義及影響〉,《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9卷第2期,1997年6月,頁83-86。
    鮑欣:〈伊索寓言的第三個漢譯本《海國妙喻》〉,《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1999年8月,頁21-25。
    應瓔:〈文學場理論對文學研究的意義〉,《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1月,頁58-63。
    謝依霖:〈中國內地會入川傳教拓荒紀略──以1870年代歷史文獻為參考〉,《文化中國》第3期,2016年,頁34-42。
    韓紅星:〈讀圖時代的開啟:中國畫報源流考略〉,《新聞與傳播研究》第4期,2011年8月,頁89-112。
    嚴紹璗:〈「文化語境」與「變異體」以及文學的發生學〉,《中國比較文學》第3期,2000年7月,頁1-14。
    蘆笛:〈上海倫敦會早期藏書研究──基於1957年《倫敦會藏書目錄》的考察〉,《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2015年8月,頁135-145。

    三、學位論文

    (一)碩士論文

    毛芸:《上海教會中學本土化研究(1850-193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18年。
    王蒙:《狄考文教育活動及思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教育學系,2013年。
    吳小娣:《蘇州近代基督教慈善事業研究(1850-1937)》,江蘇:蘇州技術學院歷史學系,2014年。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5年。
    李世宏:《晚清上海非正規教育研究(1843-1911)》,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4年。
    李佳林:《晚清基督教傳教士證道寓言Parable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系,2016年。
    李嘉瑋:《范約翰與他的《小孩月報》(1876-1881)研究》,吉林:吉林大學文學系,2011年。
    杜慧敏:《論明清伊索寓言漢譯本的「訛」現象》,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2003年。
    周海麗:《跨文化傳播視野下《伊索寓言》在中國的譯轉性特點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傳播學系,2014年。
    夏慧珍:《伊索寓言的動物形象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7年。
    崔華杰:《狄考文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2008年。
    張泰明:The Narrative of John Tenniel’s Illustrations to Alice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7年。
    許曉艷:《文化翻譯與改寫──來華女傳教士亮樂月文學翻譯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系,2012年。
    閆翠翠:《狄邦就烈在登州活動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2010年。
    陳昱昊:《《萬國公報》文學作品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大學文學系,2015年。
    游巧玲:《上海清心書院(Lowrie High School)與晚清新式文教事業的發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4年。
    馮之:《先秦寓言與古希臘寓言比較分析》,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系,2016年。
    楊萌萌:《高第丕悲劇人生述論》,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2014年。
    劉青青:《近代翻譯文學中的女譯者研究》,山東:濟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2012年。
    劉楓:《先秦諸子寓言與《伊索寓言》比較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大學文學系,2016年。
    蔡麗雲:《中國民間動物故事類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鄭雲:《來華傳教士與近代煙台社會變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2005年。
    薛慧娟:《艾約瑟在華活動及其思想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系,2017年。
    聶卉:《1840-1911年英國女性來華遊記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12年。
    龐玲:《《小孩月報》與晚清兒童觀念變遷考論(1875-1881)》,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9年。

    (二)博士論文

    卞浩宇:《晚清來華西方人漢語學習與研究》,江蘇:蘇州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所,2010年。
    尹延安:《傳教士中文報刊譯述語言文化研究(1815-1907)》,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2013年。
    田力:《美國長老會寧波差會在浙東地區早期活動研究(1844-1868)》,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2012年。
    李霄鵾:《美國傳教士的中國形象(1830-1911)認知策略研究:一種跨文化視角》,武漢:武漢大學跨文化傳播學系,2015年。
    胡國祥:《近代傳教士出版研究(1807-1911)》,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2008年。
    馬光霞:《監理會在華事業研究(1848-1939)》,山東:山東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2012年。
    張梅:《另一種現代性訴求──1875-1937兒童文學中的圖像敘事》,山東: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2011年。
    薛維華:《邊緣風景:《教務雜誌》與傳教士漢學知識傳播》,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所,2015年。
    嚴賽:《喬治.威廉.克拉克與《貴州與雲南》──19世紀末一個西方傳教士眼中的中國西南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系,2016年。


    四、網路資源

    大英圖書館線上展覽(https://www.bl.uk/discovering-literature)
    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http://serica.bodleian.ox.ac.uk/)
    臺灣聖經公會聖經網站(http://cb.fhl.net/)


    五、報刊電子資料庫

    《教務雜誌資料庫(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Search Engine)》,臺北: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本文擷取圖片多來自此數據庫,若非來自此處者,另於圖說處註明。)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6912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1200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828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eaching]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701.pdf9475KbAdobe PDF22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