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83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56/144643 (79%)
造訪人次 : 51696149      線上人數 : 4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839


    題名: 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一所幼兒園為例
    Team Learning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 action research
    作者: 林彥廷
    Lin, Yen-Ting
    貢獻者: 徐聯恩
    林彥廷
    Lin, Yen-Ting
    關鍵詞: 團隊學習
    教師專業成長
    行動研究
    專業對話
    課堂教學研究三部曲
    Team Learn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on Research
    Professional Dialogue
    Lesson Study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020-09-02 12:55:50 (UTC+8)
    摘要:   幼兒園教師經由行動實踐與團隊學習來增進專業成長,是幼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本研究為行動研究,目標在發展幼兒園適用的團隊學習式教師專業發展方案。
      本研究歸納團隊學習式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核心,包括:做中學、專業對話與自我省思三個要素,而團隊學習式的專業成長活動需要妥善設計。本研究以強調實踐的課堂教學研究三部曲,作為做中學的主要途徑;並以教室教學品質評量表(CLASS)、左手欄與行動後檢討(ARR),作為輔助專業對話的工具。
      本研究蒐集行動研究中教師專業對話、教師日誌與研究者反思日誌,資料分析主要結果如下:在運用團隊學習增進教師專業成長方面:(一)教師提升對專業成長之信心。(二)教師增進彼此間夥伴關係。(三)確認專業對話輔助工具的效用:觀課使用CLASS;議課、共同備課使用左手欄、AAR回饋機制。(四)過程中產生非預期結果,看見學校課程發展的盲點。(五)專業對話需要練習及主持人帶領,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在行動計畫的檢討與反思方面:(一)個案教師無法立即進行專業對話狀態,需經歷醞釀、鼓勵、激發、探詢、協助、反省的過程;進入專業對話的狀態後,則會沉浸其中,忘我並產生亢奮感。(二)教師和主持人需事前準備,以強化專業對話的深度及實用性。(三)主持人影響專業對話的成敗。主持人需掌握節奏、適時回顧內容、提示、探詢、協助統整教師對話、檢視反思,融入新觀念並提供學理支持。
    It is a new way for preschool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on practice and team learning. This study is an action study aimed at developing an appropriate team learning for pre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or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f team learning, which includes three elements: learning by doing, professional dialogue and self-reflection. Additionally team learn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need to be properly designed.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lesson study trilogy as the main way to learning by doing and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CLASS), left hand column and After Action Review (ARR) are used as tools to assist professional dialogues.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data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i) Teachers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in professional growth by using team learning. (ii) Teachers should enhance their partnership with each other. (iii) Confirm the utility of professional dialogue: use CLASS for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use left hand column and AAR for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iv) Unexpected results in the process will be produced and the blind spots of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ill be shown. (v) Professional dialogues need to be practiced and guided by the hos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results.
    For the in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f action plans :(i) The case teachers cannot have a professional dialogue immediately before go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cubating, prompting, inspiring, inquiring, assisting and reflecting. Once starting the professional dialogue, they will get excited, carried away and immersed in it. (ii) Teachers and the host should prepare in advance to enhance the depth and practicality of professional dialogues. (iii) The host is the key point to the result of the professional dialogue. The host should control the pace, review the contents moderately, give hints, inquire and assist to organize teachers` dialogues. Moreover inspect and reflect the professional dialogues, integrate new ideas and provide academic support.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第四版。台北市:五南。
    王文英(2013)。一名原住民籍幼教師的教師角色及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王旭萍(2004)。一位資深女性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楨綺(2013)。領導者與團隊成員異質性和團隊績效的關係-以團隊學習為中介效果。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有鈺(2001)。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團隊學習SWOT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余冠英(2008)。團隊學習下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依靜(2017)。幼教教學品質概念之研究—幼教師與家長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烈(2003)。終身學習指標的範疇與內涵。成人教育雙月刊,75,44-51。
    吳明烈(2003)。新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終身學習取向。教育研究集刊,49(4),127-152。
    吳明烈(2004)。OECD 的終身學習思潮及其影響。教育研究月刊,121,110-119。
    吳采燕(2005)。托兒所啟動本位課程改革之行動研究---一個所長的築夢記。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山(2002)。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願景領導。教育研究月刊,101,130。
    吳錦雲(2006)。幼稚園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芳菁(2009)。幼稚園輔導方案與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連成、吳偉誠、張素真、林惠星、呂秋明、雲美雪、方玉玲、孫儷砡、黃淑玲、宋宏璋、楊家慶(2014)。國小校長領導教師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103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彙編,319-358。
    李瑞宏(2009)。團隊衝突對團隊學習的影響:團隊領導者衝突介入的調節效果。元智大學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作法。學校行政,23,3-14。
    林育瑋(199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台北師院學報,9,803-832。
    林芯伃(2007)。一位優質幼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振春(2003)。終身學習與通識教育的關連性。通識在線,7,13-15。
    林湘怡(2007)。一位優良幼教師的專業成長故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新發(1998)。台灣本土企業個案集系列5:企業經營策略與產業分析。台       北:華泰。。
    林靜娟(2008)。一位優良幼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師仁傑(2016)。探討企業形象與組織吸引力的關係:以台灣傳統產業個案為例。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克成(2009)。團隊人力資本、團隊學習型態異質性對團隊創新能力之影響:團隊互動型態、領導部屬交換關係之變異、以及團隊社會資本為干擾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徐煥喆(2013)。野柳自然中心之發展歷程與團隊學習運作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佩煖(2013)。國中教學卓越獎獲獎團隊學習歷程之個案研究─以臺中市立漢口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吉成(2000)。團隊學習理論在組織之應用。泰山職訓學報,3,73-90。
    張德銳、李俊達(2011)。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1),151-178。
    張耀宗(2006)。領導行為與集體效能對知識創造團隊學習影響之研究-以知識分享與團隊認同為中介變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許翊婷(2018)。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工作塑造途徑。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婷琬(2005)。以回饋機制促進深度匯談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彩虹(2008)。托兒所教師參與課程轉型的轉變與成長。親民學報,14,1-9。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5-50。高雄:麗文。
    陳素懷(2004)。國民中學教師運用團隊學習策略對學校本位課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曾冠婷(2017)。團隊心理安全感對團隊學習之影響:人際網絡行為之中介效果。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文娟(2003)。一位資深公立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探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孟玉(2014)。三個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政傑(2001)。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玲貞(2013)。交融記憶系統與團隊創新 -團隊學習與團隊任務反思的中介與調節效果。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玲(2006)。國小數學教師團體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在職進修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清海(1999)。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嘉嘉(1999)。團隊建立之研究:一個組織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繼瑩(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學年主任服務領導行為與教師團隊學習之關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楊先芝(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的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耕深(200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料與研究,54,124-131。
    詹仁輝(2006)。團隊中領導風格、心理安全與凝聚力對團隊學習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詹仁輝(2006)。團隊中領導風格、心理安全與凝聚力對團隊學習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廖秀微(2001)。運用團隊學習促進教師STS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劉仲文(2004)。團隊學習在學校教師行動研究之應用-以台中縣大明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淑娟(2012)。在專業發展園所中邁向開放之路- 一位幼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陳佩英、張素貞、鄭淑惠、陳文彥(2014)。從學習領導論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與實踐。市北教育學刊,45,1-28。
    蔡培村、鄭彩鳳(2006)。以教師進階制度促進教師生涯發展。中等教育雙刊,57(5),4-19。
    蔡淳方(2015)。一位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成長歷程。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賴永茂(2010)。領導者人格特質、團隊學習與團隊表現之關聯性研究─以跨領域設計課程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怡秀(2007)。我國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團隊學習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薛博志(2011)。個人學習、團隊學習、團隊文化對績效影響研究-以台灣事務機產業F公司銷售團隊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鈴珊(2017)。幼兒園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鍾靜、姜佳伶(2017)。從數學教師學習社群探討專業對話。教育學誌,38,51-100。
    魏惠娟(2004)。學校領導,領導學習 - 校長學校經營的核心。教育研究月刊,119,5-15。
    羅宇萍(2012)。團隊社會閒散、團隊社會互賴、團隊情感氛圍及團隊學習表現之研究-探討觀光餐旅課程之學習團隊。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蘇美賢(2011)。教師參與學習型組織專業成長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饒見維 (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顧小清(2006)。向信息化的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學習的實踐視角。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貳、英文部分
    Argyris, C. (1990). 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Defense: Facilita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Needham, Allen Bacon, MA.
    Baird, L., Deacon, S. & Holland, P. (2004). From action learning to learning from action: Implementing the After Action Review, Strategic Learning in Knowledge Economy: Individual. Collectiv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 185-202.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 Bohm (2004), 論對話(王松濤譯),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Dewey, J. (1977). The bearing of pragmatism upon education. In A. Boydston (Ed.),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 1899-1924, (Vol. 4, pp. 125-142).
    Erffmeyer, E. S.,Martray, C. 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Erffmeyer, E. S.、Martray, C. 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Fessler, R. (1985). T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181-193.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1-9.
    Fullan, M., & Hargreaves, A. (1992). What’s worth fighting for in your school? : Working together for improvement.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Guskey, T. R., & Huberman, M. (199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tz, L. G. (1972).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3(1), 50-54.
    La Paro, K. M., Pianta, R. C., & Stuhlman, M. (2004). The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 Findings from the pre-kindergarten year.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4(5), 490.
    Lieberman, A. & Pointer Mace, D (2008). Teacher learning: the key to education reform.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9(3), 226-234.
    Lieberman, A., & Pointer Mace, D. H. (2008). Teacher Learning: The Key to Educational Reform.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9, 226-234.
    Purser, R. E., and Pasmore, W. A (1992). Organizing for Learning.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6, 37-114.
    Purser, R. E., and Pasmore, W. A. (1992). Organizing for learning.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37-114.
    Senge(1990)。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郭進隆譯)。台北:天下。
    Vangrieken, Katrien. (2016). Team creativity versus team learning: transcending conceptual boundaries to inspire future framework building.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9(1), 67-90.
    Zemelman, S., Daniels, H., & Hyde, A. (1993). Best practice: New standard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merica’s school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107157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7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402
    顯示於類別:[幼兒教育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701501.pdf2376KbAdobe PDF217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