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9299      Online Users : 67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776


    Title: 半農的農作與地方行動:以宜蘭友善小農社群為例
    Authors: 石朝安
    Shih, Chao-An
    Contributors: 邱炫元
    Chiou, Syuan-Yuan
    石朝安
    Shih, Chao-An
    Keywords: 半農半X
    農藝復興
    新農民
    友善農業
    社群支持行農業
    Half-farmer and half-x
    Agricultural renaissance
    Half-farmer
    Eco-friendly farming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2:44:04 (UTC+8)
    Abstract: 半農半X的實踐在台灣的新農業運動中儼然成為一個顯著議題,也反映出台灣的農業轉型與鄉鎮社區營造的需求。然而半農的階級身分及其農業勞動,卻也引發正反兩面的爭議。本論文以宜蘭縣深溝村為研究場址,以文本分析與參與 觀察研究法,同步呈現田野環境與行動者的狀態與互動肌理,並以「農藝復興」作為研究觀點,進一步聚焦於深溝村新農民的返鄉務農行動,和他們在實踐半農半X新生活運動中的處境、發展與合作過程,一方面重新理解「半農」作為一個正在形成中的新農民身分與農村共同體範疇,他們如何凸顯、回應與突破傳統農政體制下的治理困境與發展限制,二方面,他們又如何試圖修補資本主義與工業社會中的生活、生產(勞動)、生態與生命所面臨的破壞。

    首先,藉由「宜蘭農舍爭議」中有關農舍興建與農地使用的討論,讓「半農」 的存在凸顯農業體制與相關農民福利的管理政策,對農民身份早已出現界定不清的問題。同時也透過半農在農業之外的跨界連結與多方行動,彰顯出農業政策在執行上所衍生的政治、社會與生態各個面向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如何阻礙農業與農村的永續發展。其次,經由探討生產勞動與行銷面的實務經驗,半農跟傳統 農民同樣面臨著國家農業治理與經濟市場之發展規則與困境時,如何以其創新與開放的特性來面對挑戰、突破困境,進而形成具備自我賦權的抵抗意識與自主發展的社群。最後,針對半農在不同的「半 X」創新行動與跨界連結中,透過「農譯/農義/農技藝/農文藝/農記憶」各種不同形式的「轉譯」,讓農業問題的解決能導向社會連帶的重建以及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修補,並試圖在跨界對話中尋找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競爭模式與工業社會的異化關係之外,各種人與非人之行動者共存的可能性,並以此達成修復「人─地─農─食」之間複雜的連結、合作與協商的共榮關係。
    The idea of half-farmer and half-x, advocated by a Japanese activist Naoki Shiomi, has not only been a significant issue in the new agricultural movement but also has shown what Taiwa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need. However, half-farmer and half-x is a contested idea that easily causes debates in Taiwan. This study, conducted in Shengou village, Ilan, uses research methods of textual analysis and participated observation, presenting new farmers’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Renaissa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why new farmers migrate from cities to the village and they are involved in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how they are engaged in the making of half-farmer. These new farmers, in their collective action and collaboration, on one hand, have formulated as a new identity of half-farmer and built a village community when facing dilemma and limit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regime. On the other, half-farmers are eager to repair life, labor, and ecology ruined by capitalism and industrial society.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three issues. First, the significance of half-farmer is highlighted in the controversies of farmhouse building and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of Ilan. It shows that the definitions of farmer have been blurred in farmer welfare and management policy. In addition, by way of half-farmer’s cross-boundary connection and multi-level collective actions,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agricultural policy that det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village are exposed. Second, facing similar difficultie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governance with what traditional farmers encounter, half-farmers apply their innovative and flexible solutions, overcoming challenges and empowering their community with consciousness of autonomy and resistance. Finally, half-farmers go beyond their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by which they also expand and translate their agricultural labor and experience in linking to build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communal lives in the villager and trying to rebuild social sodality and fix broken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Eventually, the half-farmers are looking forwards to crafting a creative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actors and overcoming the capitalis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alienation that would be potential to reconstruct an agricultural complex for dynamitic and harmonious connec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agriculture, human being, environment, and food ways.
    Reference: 土拉客(2014年06月30日)。〈土拉客宣言:種田也種多元性別〉。「土拉客實驗農家園」官方部落格。取自:http://landdykecsa.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_29.html
    土拉客(2016年2月13日)。〈2016.2.13 高雄147育苗〉。「土拉客」社群平台。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g/landdykecsa/photos/?tab=album&album_id=980780321996099
    土拉客(2020年2月21日)。〈Our Story〉。「土拉客」社群平台。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g/landdykecsa/about/?ref=page_internal
    文青別鬼扯(2016年4月6日)。〈楊儒門不配與我們進行路線鬥爭〉。「文青別鬼扯」社群平台。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agritruth/photos/a.1526400194238068.1073741828.1526178950926859/1762072164004202/?type=3
    王揚宇(2014年3月13日)。〈宜蘭農田水利會刁難搭排申請?五大公會質疑〉。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61658
    王揚宇(2015年04月08日)。〈農舍新審查辦法民團、仲介都不滿〉。自由時報。取自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life/paper/869656
    王俊豪(2007)。〈新農業與新農民脈絡與涵構之解析〉。農業推廣文彙,52,頁1-16。
    台灣農村陣線與社區伙伴等著(2015)。《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台北市:果力文化。
    田中正彥(2015),〈從世襲農業到新農抬頭的時代〉,收錄於「慢島、開村、志願農:東亞慢島生活圈第一次小論壇」活動手冊(頁24-29)。
    江昺崙(2016年4月19日)。〈鬼王對決白米炸彈客:台灣農業辯論〉。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19-opinion-bingjiang-farming/
    朱亭亭(2015)。《離開都市,融入鄉村?:從台灣返土歸田農夫的生計與生活探討當代城鄉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朱思年、陳蕙芬、游銘仁、吳靜吉(2016)。《師徒關係與社會創新的在地實踐:賴青松與黃聲遠》。台北市:遠流。
    李丁讚(2011)。〈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4,頁431-464。
    李丁讚(2016)。〈導論:農業人文的誕生〉。文化研究,22,頁10-22。
    汪文豪、林慧貞(2015年05月14日)。〈遏止農舍炒作農委會大動作修法,非農民不得買農舍,預計六月底公告〉。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69728/
    李忠一(2013年7月2日)。〈水利會:暫停搭排但部分解禁〉。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0702000572-260107?chdtv
    李崇僖(2008)。〈理念與實踐:有機農業的法政策課題〉。《律師雜誌》,345,頁11-21。2017年10月07日取自網路: http://seed.agron.ntu.edu.tw/organic/paper/lee2008.pdf
    李盈瑩(2017)。《與地共生,給雞唱歌》。台北市:啟動文化出版。
    余凱倫(2019)。《新農業背景下之有機農業發展》,元智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欣琦(2015年6月3日)。〈拜田頭〉。「田文社」部落格。取自http://agriculturedesignworkshop.blogspot.com/2015/06/blog-post.html
    林欣琦(2016a)(2016年5月15日)。〈2016深溝新農拜田頭紀實〉。「田文社」社群平台。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tian.bun.sia/posts/804276783007668
    林欣琦(2016b)(2016年9月4日),〈第一次種菜就失敗〉系列圖文故事相簿。「田文社」社群平台。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g/tian.bun.sia/photos/?tab=album&album_id=863289167106429
    林英(2019)。《宜蘭友善小農生活實踐與生活意象之研究》,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碩士班整合健康與生命學組碩士論文。
    林茂雄(2000)。〈農業發展條例及相關法案修正重點〉。《農政與農情》,92,取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網路:https://www.coa.gov.tw/ws.php?id=2302&print=Y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巨流。
    林傳琦(2003)。〈有機農產品相關管理規範簡介〉。《農政與農情》,136,取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網站:https://www.coa.gov.tw/ws.php?id=5083&print=Y
    林雅玲(2016)。《友善耕作,蘭陽築夢:倆佰甲草根運動組織在宜蘭的發展》,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未來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萱屏(2010)。《新農民從事新農業的經驗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貞(2014年8月2日)。〈四女農兩貓咪在農村多元成家〉。上下游新聞網。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54514/
    林錦坤(2018年10月20日)。〈分享106.12.19為農民房屋税退税爭權益事,至函宜蘭縣政府之公文及回文〉。個人社群平台。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01068120096903&id=976368892566826。
    林瓊美(2014a)(2014年12月4日)。〈賴青松:給未來小農的話(上)〉。米米之音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ubEXeQ-mNk
    林瓊美(2014b)(2014年12月6日)。〈賴青松:給未來小農的話(下)〉。米米之音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l1vp0SU6Fw。
    林瓊美(2017年12月19日)。〈一支麥克風找回土地的聲音Hear the voices from our land〉。TED x Talks 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TGw0RM4meY
    林瓊美(2018年3月)。《〈米米之音〉農村廣播變形記》。「米米之音」網站。取自http://rice-music.blogspot.com/2018/03/blog-post.html
    宜蘭縣政府(2017年3月1日),〈農地未農用課稅與取締分別辦理,違規將加強取締恢復農田樣貌〉。宜蘭縣政府。取自https://www.e-land.gov.tw/News_Content.aspx?n=770C4B84956BD13B&s=A5E9BAEAA971B0A3
    非常木蘭(2013年5月16日)。〈李寶蓮推行友善耕作與土地共好〉。取自 http://www.verymulan.com/story/李寶蓮推行友善耕作與土地共好-154.html
    吳宜娟(2011)。《創造宜蘭新故鄉:生活風格移居類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論文。
    吳佳玲(2013年12月15日),〈從友善耕作到青年歸農:吳佳玲at TEDxNCCU〉。TED x Talks 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S_r2Z_ZUw
    吳佳玲(2015)。《找一條歸農之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玲(2016a)(2016年02月14日)。〈"你幫我,我挺你",漢期農學堂正式開張〉。個人社群平台。
    吳佳玲(2016b)(2016年5月22日)。〈回顧我的友善耕作之路〉。個人社群平台。
    吳紹文(2016年1月15日)。〈【文創,是從土地長出來的】宜蘭小農品牌+獨立小店一起挺紹文〉。社群平台。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shaowen333/posts/729592930503950:1
    吳紹文(2018)。〈從農業改革到農民參政〉。載於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主編,《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頁437-453)。高雄市:巨流。
    吳紹文與蔡晏霖(2015)。〈想我代耕的兄弟們〉。《青芽兒》,69,頁10-13。
    吳紹文與蔡晏霖(2016年7月4日)。〈從「家庭農場」看台灣新農運動的困境與突圍〉。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取自http://bongchhi.frontier.org.tw/archives/30948
    周佩霖(2015)。《半農半X的創意生活風格:女性新農夫築夢路之敘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靖旻(2014)。《國家、市場與農民參與:以宜蘭縣三星鄉行健有機農產生產合作社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高峰由美(2015),〈台灣塾之後:日本和台灣、以及東亞,新連結的可能性〉,收錄於「慢島、開村、志願農:東亞慢島生活圈第一次小論壇」活動手冊(頁6-9)。
    袁世芬(2005)。《農舍興建管制政策之研究-以財產權限制之法律保留原則為中心》,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陳文蔚(2015年04月09日)。〈防農舍、農地炒作農委會6月前也要修法嚴管〉。民報。取自https://www.peoplenews.tw/news/65250ace-e64f-41f2-86ed-a01e3791f0e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佳宏(2016)。《宜蘭縣新農夫現象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陳玠廷(2014a)。〈有機農業發展型態的概念論述〉。農業推廣文彙,59,頁169-176。
    陳玠廷(2014b)。《台灣有機農業反身現代現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玠廷與蕭崑杉(2010)。〈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與未來展望〉。農業推廣文彙,55,頁233-238。
    陳羿樺(2017)。《逃離還是新生:青年返農行動之現象觀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誌銘(2015)。《宜蘭縣有機農業發展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國立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榮松與吳嘉盈(2010)。〈水田施撒苦茶粕對泥鰍之影響評估〉。《興大工程學刊》,21(1),頁1-10。
    郭華仁(2012)。〈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典範移轉與立法〉。《台灣國際法季刊》,9(4),頁81-111。
    許瑋(2014)。《半農半X在花蓮:鄉村移民之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張涴筑與葉一隆(2014)。〈苦茶粕與無患子劑量之pH值特性與對福壽螺防治成效〉。《農業工程學報》,60(3),頁1-10。
    傅晴華(2006)。《新選擇的可能與限制:台灣有機農業勞動者的勞動參與過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澤(2013)。《「未來新農民」創作計畫說明與論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如珍(2008)。《苑裡「回農」的逃離與追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如珍(2016)。《阿寶與賴青松的新農民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采薇、吳忻怡、吳兆鈺(2011)。〈大家來聽拉吉歐〉。載於《農業超有梗》(頁72-73),台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黃炳文(1996)。〈台灣農業發展與兼業農家農業經營之研究〉。《台灣經濟》,233,頁49-66。
    黃義書(2016年9月16日)。〈「慢島直賣所」小農聚會分享道地宜蘭味〉。社企流。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4348
    黃際鍊(1981)。〈臺灣兼業農家之普及與特徵〉。臺灣銀行季刊,32(2),頁150-176。
    黃璋如等著(2005)。《宜蘭縣有機農業發展規劃報告》。台北縣: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黃樹民(2013)。〈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其限制:一個技術轉變簡史〉。《台灣人類學刊》,11(1),頁9-34。
    楊文全(2015a)。〈倆佰甲:共創新農村〉,收錄於「慢島、開村、志願農:東亞慢島生活圈第一次小論壇」活動手冊(頁46-55)。
    楊文全(2015b)。「沒有農地就沒有農民,沒有農民就沒有農會……」。個人社群平台。
    楊文全(2016a)(2016年08月08日)。〈【觀點】小農經濟玩不下去?政府該做些什麼?〉。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7107/
    楊文全(2016b)(2016年10月29日)。〈【觀點】第一次種菜就失敗網路暴紅突破台灣農業盲腸〉。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9159/
    楊文全(2016c)(2016年12月22日)。〈未來的農村長怎樣?追夢的小農們深溝亂譚!〉。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0671/
    楊文全(2017a)(2017年02月06日)。〈【內幕】林聰賢接掌農委會主委,台灣農地到底有沒有救?〉。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1695/
    楊文全(2017b)(2017年9月3日)。〈楊文全/農委會推「友善耕作」是來亂的還是玩真的?請幫小農作這些事!〉。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9895/
    葉虹靈(2007)。《異端的生存之道:台灣另類有機農業生產者的實作策略》,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舒婷(2017)。《農村復興:以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探討宜蘭深溝村新農群聚》,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塩見直紀(2006)。《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台北:天下遠見。
    塩見直紀(2013)。《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88種實踐的方式》。台北:天下遠見。
    劉珈均(2015年8月12日)。〈農田裡的科學家(下):「固執」是科學家和農夫的共通點〉。泛科學PanSci。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83334
    劉清榕(1972)。〈臺灣兼業農急劇增加中之社會經濟意義〉。臺灣銀行季刊,23(4),頁103-126。
    廖靜蕙(2014年3月25日)。〈水利會改選在即宜蘭小農籲農舍搭排不該染指農田〉。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98211
    監察委員新聞稿(2018年10月03日)。〈宜蘭縣政府農舍發照浮濫,又對農委會「農舍應『臨界、臨路』興建」之函示,另定作業要點擅自放寬,監察院要求檢討改進,並請農委會督導及對法制爭議檢討妥處〉。監察院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s://www.cy.gov.tw/sp.asp?xdURL=./di/Message/message_1t2.asp&ctNode=2394&mp=1&msg_id=6749
    潘子祁(2016年06月16日)。〈農村米米之音我愛深溝Radio〉。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5815/
    蔣佩伊(2016)。《荒土上的青年耕者》,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深度報導碩士論文。
    鄭心怡(2014)。《鄉村青年移民的半農半X追尋:社會化與自我概念觀點》,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鄭宇婷(2014)。《農村的召喚:半農半X農村移居經驗之綠自然照顧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鄭義雄(1983a)。〈日本兼業農問題之研究〉。臺灣農業,19(3),頁40-49。
    鄭義雄(1983b)。〈日本兼業農問題之研究〉。臺灣農業,19(4),頁35-39。
    鄭博予(2017)。《台灣新農民的建構:一種新舊來回穿梭的實踐》,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鈺琳(2007)。《種出綠色生活圈:志願務農者的生活方式選擇與農耕生活風格社群之形成》,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文嫦(2014)。〈寫這些文章的背後〉。載於《落地生根:社區支持農業之甦動》(頁11-13)。取自網路:http://www.pcd.org.hk/csa/common/csabook.pdf
    蔡佩芳(2009)。《志願務農者的務農之行》,國立東華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晏霖(2014)。〈農作為方法:「以農為本」的抵抗政治〉。《文化研究》,第18期,交通大學出版社,頁217-226。
    蔡晏霖(2015a)。〈重返土地,是最基進的革命〉。載於郭佩儀主編,《芭樂人類學》(頁304-316)。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蔡晏霖(2015b)。〈有情有義有溫度:與「農」交往的藝術〉,另名為〈有情有義有溫度:農藝復興的情義政治〉。《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台北: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頁82-91。取自網絡:http://hs.nctu.edu.tw/Faculty/YLTsai
    蔡晏霖(2016a),(2016年1月7日)。〈大選前夕,小心犧牲農業的政治綁樁!〉。個人社群平台。
    蔡晏霖(2016b)。〈農藝復興:台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22,頁23-74。
    蔡晏霖(2017年12月23日)。〈「20171223 宜蘭農舍及農業設施公聽會發言稿」〉。個人社群平台。
    蔡晏霖(2019)。〈找福壽螺拍片:邁向去人類中心的人類學田野技藝〉。載於趙恩潔與蔡晏霖,《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頁317-343)。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賴青松(2016年1月19日)。〈也許,是該給宜蘭寫封信的時候了〉。「倆佰甲」部落格。取自http://twoakker.blogspot.com/2016/01/by.html
    賴郁薇與劉怡馨(2018年1月23日)。〈宜蘭農舍要點出爐,陳金德再開戰!農舍配置「可拒絕中央指導」農委會:若造成觸法,地方負責〉。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4990/
    戴君玲(2010)。《台灣社群支持型農業的發展與運作:島嶼社群生機農場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謝月琴(2012年9月11日)。〈仰山有機村評選四處獲選〉。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2/9/11/n3680320.htm
    鍾麗華(2011年01月08日)。〈狗籠農舍爭議/農舍擬訂下限學者批問題不在坪數〉。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58373
    蘇之涵(2015)。〈「農產認證」只能讓專業的來?認證的另種可能:參與式認證〉。《巡田水》,3,頁16-18。取自「台灣農村陣線」網路:http://www.taiwanruralfront.org/files/vol3-2015%E7%A7%8B%E5%AD%A3%E8%99%9F-pdf-%E8%B7%A8%E9%A0%81.pdf
    羅明哲(1988)。〈臺灣兼業農家之特質〉。臺灣土地金融季刊,25(2),頁47-83。
    Henderson, E. & Van En, R. (2011)。《種好菜,過好生活:社區協力農業完全指導手冊》。台北市:商周。
    Kenzo(2016年7月7日)。〈前宜蘭農業處長楊文全:放棄百萬年薪回來務農,其實是「賺到了」〉。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aces2016/43568
    Lin bay好油(2016年3月31日)。〈柯P改變成真?「換人得利」才是真的〉。自由時報。取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1650223
    Tsing , A. L. (2018)。《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一種農業,多種立場論題(2017年11月11日)。活動正式名稱:「論辯與溝通:一種農業,多種立場:PGS × CSA社區支持型農業─台北論壇與農業願景工作坊」。資料類型:【現場文字播報紀錄】。取自https://hackmd.io/@inhmramUQFGYEgUXdpjbdw/Skc2i6Z1M?type=view
    宜蘭椒點論壇(2015年08月14日)。〈宜蘭椒點論壇第六集「縣府辦法逾越中央?農舍興建辦法三版本解析!」上半部〉。「宜蘭椒點論壇」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N0rRMEpJw&t=373s
    有話好說PTSTalk(2015年09月08日)。「20150908有話好說:農舍大限建?農地全崩盤?千名農民上街!」。「有話好說PTSTalk」youtube。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PL292axGqc
    友善耕作小農集會所(無)。〈關於我們〉。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ilanfarmers/about
    荒野保護協會(2014)。〈種田不要種房子搶救宜蘭農田民團發起連署〉。荒野保護協會。取自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41020/315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325401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4018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534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1801.pdf3961KbAdobe PDF2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