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73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22/144841 (79%)
造訪人次 : 51813918      線上人數 : 2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735


    題名: 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實施經驗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of School Evaluation in Taipei City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作者: 楊家瑋
    Yang, Chia-Wei
    貢獻者: 莊國榮
    Chuang, Kuo-Jung
    楊家瑋
    Yang, Chia-Wei
    關鍵詞: 校務評鑑
    School Evaluation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020-09-02 12:35:36 (UTC+8)
    摘要:   本研究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實施經驗,包含受評學校之執行情形及因應策略,以及對校務評鑑之省思。研究採質性方法,訪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校務評鑑承辦單位及受評學校共計16位。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新制校務評鑑實施首年,整體評價貶多於褒。正面評價包含推行校務評鑑線上化,有利於教育局及學校進行知識管理及資源共享,且可節省紙張及人力,達到簡化行政流程之效果;負面評價則包含指標爭議及系統操作問題導致評鑑期程延後、增加教師負擔、佐證資料提供方式不明確、校務評鑑系統未符各校所需、個資保護疑慮、KPI指標未考量各校差異且難以凸顯卓越等問題。(二)106學年度改革後,受評學校認為質性指標與量化指標各半的方式是更好的做法。量化指標可讓學校有清楚的準備方向,並提供更迭頻繁的行政人員有明確的指引依歸;質性指標可以自由闡述各校的辦學特色,讓各校敘述在不同背景環境下做了什麼努力。質性及量化指標各半的方式,不僅讓學校較容易運用評鑑的機會展現學校的優質,並且可提供彈性的行政激勵工具。(三)受評學校認為,校務評鑑具備「各處室業務盤整」、「引導學校發展」及「帶動學校數位化」等功能;但也有「校務評鑑系統未能發揮價值」及「指標未考慮個別學校差異」等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對教育主管機關提出「校務評鑑指標應考量學校個別差異」、「校務評鑑系統與其他系統進行整合」、「給予資源較少的學校更多肯定」及「提早充實學校人員校務評鑑相關知能」等4點建議;另對受評學校提出「學校應建立校務資訊系統化」、「以正向心態面對校務評鑑」及「鏈結多方資源加以運用」等3點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of school evaluations in Taipei City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schools, and the reflections of school evaluations. The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intervi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he organizer of school evaluation and school principals, totally 16 respondent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
    1. The negative comments are more than positive comments in the first year of implementation.
    2. After the reform in the second year, the schools think that equally divide qualitative indicators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is a better practice. The schools believe that the school evaluation has functions such as "mission consolidation of various divisions", "guided school development" and "driving school digit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 must be resolved, such as "the school evaluation system fails to exert its value" and "the indicators didn’t consider individual school differences".
    This study proposes to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that “the indicators of school evalua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chools”, “integration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system with other systems”, “giving more recognition to schools with fewer resources” and “early enrichment of school personnel`s knowledge and skills related to school evaluation”. In addition, thre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o the assessed schools, such as "schools should establish a system of school information", "face the school evaluation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link and use multi-resour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保進(1993)。評鑑高等教育表現指標可行模式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6(1),127-147。
    王保進(1993)。高等教育表現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7。
    王保進(2001)。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模式之內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52-62。
    田習如、吳和懋(2015)。柯文哲:「每個人都在瞎忙!」政府34個部會荒謬KPI全揭露。商業週刊.COM。網址: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5332&type=Indep
    白蕙嵐(2017)。校務評鑑對學校效能改進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江文雄(2002)。教育行政與管理評鑑的回顧與前膽-一位教育行政老兵的見證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卷期,(29),271-291。
    呂岸霖(2009)。我國教育部對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安明、溫儀詩(2016)。教育改革的困境與挑展:實施中小學校務評鑑之問題與對策。學校行政雙月刊,101,1-13。
    李政翰(2006)。教育指標建構對教育發展重要性之探討。研習資訊,23(5),107-110。
    李宜融(2016)。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何方錫(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67。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6-14。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
    吳清山(2004)。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黃姿霓、王令宜(2011)。國民教育階段關鍵績效指標之初步建構。教育研究月刊,209,5-16。
    吳煥增(2009)。實施校務評鑑之探討─以臺北市國小校務評鑑為例。網址:http://163.21.137.25/wwt/o02.htm
    林劭仁(2015)。教育評鑑創意取向。臺北市,黃金學堂。
    林劭仁、林本炫、許耀宇(2018)。評鑑報告之質性資料分析:以第一週期校務評鑑為例。評鑑雙月刊,72,45-48。
    林俊成(2003)。落實「校務評鑑」確保「教育品質」。學校行政雙月刊,28,57-68。
    林天祐(2001)。教育評鑑的理念分析。教育研究月刊,91,36-44。
    林文燦(2011)。行政機關團體績效評比機制之研究。研考雙月刊,35(3),40-55。
    林素卿、顧毓群、莊雅然(2018)。評鑑未來趨勢之探究。評鑑雙月刊,71,24-28。
    周崇儒(2008)。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專業內涵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胡龍騰(2016)。績效悖理之潛因探析:制度邏輯與心理帳戶觀點。東吳政治學報,34(1),209-268。
    胡龍騰(2017)。政府績效管理指標設計:如何既K、且P、又I。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3),68-79。
    范熾文、孫月眉(2015)。以後設評鑑觀點探討校長辦學績效評鑑之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0,61-83。
    孫本初、莫永榮(1997)。型塑企業型政府策略之探討。人事月刊, 25(4),20-32。
    孫志麟(2004)。學校評鑑制度之比較分析:臺北市與臺北縣。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孫志麟(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追求卓越。臺北市,學富文化。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5)。教育部對於地方政府就統合視導建議事項之回應說明。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1135B532C5CA793D
    教育部(2015)。教育部刪減104年地方教育事務統合視導項目說明。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95657130EF5D4C6
    教育部(2016)。回歸教學本質,打造優質教學環境-變革統合視導。教育部電子報,729,網址:https://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939
    教育部(2019)。107年度教育部對地方教育事務視導報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網址:https://www.k12ea.gov.tw/Tw/Common/DownloadDetail?filter=043F1AEB-690C-4F45-924E-D1C90AE7694E&id=56bb1b34-f9a6-4be6-978f-58c0f12f4e6f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行政機關管考作業簡化。國家發展委員會,網址:https://www.ndc.gov.tw/cp.aspx?n=39AEE8F808523CAF&s=AA2AD4003A02D32D
    連俊智(2007)。校務評鑑探討與改善途徑─領導社群的整合觀點。學校行政雙月刊。52,287-308。
    陳向明(201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錦玉(2016)。新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盛賢、楊思偉、許筱君(2005)。四代評鑑觀論述中小學校務評鑑之發展趨勢─以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為例。學校行政。38:95-105。
    陳鴻賢、朱奕潔(2011)。校務評鑑的省思與展望。學校行政雙月刊,77,246-254。
    陳順興(2011)。建構高等教育經營績效架構和關鍵績效指標。教育研究月刊,209,25-39。
    陳佩英、高嘉徽、應尹甄(2012)。促進高中優質化的專業學習社群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 36-42。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渰雯、林依依、楊和縉(2018)。協力決策後的績效弔詭:以性別影響評估和生態檢核表為例。公共行政學報,54,41-78。
    郭秋成(2017)。技術型高中校務評鑑實施遭遇阻礙、對校務運作及未來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添財(2013)。臺灣高等教育評鑑實施現況與改善策略。臺灣學術彙刊,6(5),1–10。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臺北市,五南。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張牡丹(2009)。臺中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執行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新仁(2004)。中小學教師教學評鑑工具之發展編制。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惠玲(2005)。以 CIPP評鑑模式觀點探討臺北市國小校務評鑑。學校行政雙月刊。(38),95-105。
    張富媛(2017)。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人員專業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李俊達(2001)。美英兩國的績效責任運動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啟示。現代教育論壇─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國立教育資料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2001-05-16,145-153。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104年度特殊教育學校校務評鑑實施計畫。
    湯志民(2002)。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之評析。第八次教育行政論壇論文集。
    黃政傑(1997)。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漢文。
    楊琬湞(201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葉連祺(2009)。教育指標。教育研究月刊,180,100-102。
    葉連祺、楊家榆(2010)。國中小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指標及其影響關係模式。教育學刊,35,167-202。
    管中閔(2003)。學術國際化與學術進步。人文及社會科學簡訊,5(1),1-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6)。臺北市95至98學年度公私立國民中學校務評鑑計畫。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3)。臺北市102至106學年度公私立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計畫。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臺北市105-108學年度國民中學校務績效指標訪視評鑑實施計畫。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北市教育局減輕學校負擔減少國中校務評鑑指標近半數。網址: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F560782595DACFC&sms=72544237BBE4C5F6&s=A12F0D6BECCF4096。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9)。教育局新聞稿1080814-新智慧 邁向國際~~臺北市108學年度第1學期公私立中等學校校長會議。網址: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F560782595DACFC&sms=72544237BBE4C5F6&s=F617E5161676FD9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20)。108學年度視導工作計畫。網址: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0C926320FF08C5D7&sms=69B4E6B26379EE4E&s=C189330341F2EB89
    鄭晉昌(2011)。績效管理與關鍵績效指標。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鄭新輝、鍾廣翰、王怡芳(2014)。運用資訊科技於學校關鍵績效指標評鑑:網路績效管理平臺建置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4),27-63。
    鄭崇趁(2002)。校務評鑑與知識管理。教師天地,117,21-25。
    鄭崇趁(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市,心理。
    鄭淑惠(2009)。教育評鑑的效用性:促進組織學習的觀點。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57-88。
    鄭淑惠(2016)。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校務評鑑運用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4),33-69。
    蔡進雄(2012)。從體制理論談教育評鑑衍生的學校同形化。評鑑雙月刊,35,20–21。
    潘慧玲(2004)。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心理。
    賴哲瑩(2006)。校務評鑑的隱喻。學校行政,47(1)。
    賴鼎銘(2005)。量化指標並非學術評鑑的萬靈丹:以國外幾種代表性的學術評鑑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1(1),14-33。
    蕭霖(2004)。我國教育評鑑的問題、發展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4,515-525。
    濮世緯(2012)。攻守取捨之間—臺北市國中校長參與遴選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報,43(1),27-58。
    謝文英(2016)。校務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簡菲莉、陳佩英(2018)。一所高中學校轉型之歷程研究:活動理論取徑。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3),65-100。
    魏雅瑜(2017)。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新舊方案研究:100年度版及105年度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20。
    蘇偉業(2009b)。什麼是公部門的良好表現?公部門績效管理之回顧與再定位。T&D 飛訊,88,1-20。
    蘇偉業(2009)。公共部門事前定向績效管理:反思與回應。公共行政學報,30,105-130。
    蘇秀花(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實施成效及整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trichter, H., & Kemethofer, D.(2015). Does accountability pressure through school inspections promote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26(1), 32-56.
    Gopalakrishnan, S., Preskill, H., & Lu, S.(2014). Next Generation Evaluation: Embracing Complexity, Connectivity, and Change: A Learning Brief. Stanford, CA: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www.fsg.org/publications/next-generation-evaluation
    Grizzle, Gloria A.(2002).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Dysfunction: The Dark Side of Quantifying Work.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25, 4: 363-369.
    Hood, Christopher.(2007).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by Numbers: Why Does It Vary? Where Has It Come From? What Are the Gaps and the Puzzles?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27(2): 95-102.
    Kelman, Steven and John N. Friedman.(2009).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nd Performance Dysfunction: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Distortionary Impacts of the Emergency Room Wait-Time Target in the Engl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 4: 917-946.
    Kogan, M.(1987).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An analytic overview.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35(3), 282-283.
    Kuhlmann, Sabine et al.(2008). Evaluating Administrative Modernization in German Local Governments: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ew Steering Mod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8, 5: 851-863.
    Lonti, Zsuzsanna and Robert Gregory.(2007). Accountability or Countabilit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New Zealand Public Service, 1992-2002.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66, 4:468-484.
    Maslow, V. J., & Kelley, C. J.(2012). Does evaluation advance teaching practice? The effect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teaching quality and system change in large diverse high schools.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22(3), 600-632.
    Meyer, M. W., & Gupta, V.(1994). The performance paradox.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6, 309-369.
    OECD(2018).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8: OECD 2018 Indicato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
    Parmenter, D.(2015). Ch2: The Myth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D. Parmenter (Ed.),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Using Winning KPIs, 25-42.
    Perrin, Burt.(1998). Effective Use and Mis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19, 3: 367-379.
    Sanderson, Ian.(2001). Performance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Learning in ‘Modern’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79, 2: 297-313.
    Sandra Van Thiel & Frans L. Leeuw.(2002). The Performance Paradox In The Public Sector.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25(3):267-281.
    Scheerens, J.(1991).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A sele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7(2-3), 371-403.
    Smith, M. F.(2001). Evaluation: Preview of the fu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2, 281-300.
    Stake, R. E.(1983). Program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In G. F. Medaus & D. L. Stufflebeam(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Boston: Kluwer-Nijhoff Publishing.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1985). An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In Systematic Evaluation(pp. 45-68). Springer, Dordrech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325602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256029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271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29101.pdf3951KbAdobe PDF20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