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6
|
Title: | 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研究 Study on Frontier Poetry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
Authors: | 梁評貴 Liang, Ping-Gui |
Contributors: | 黃奕珍 Huang, Yi-Zhen 梁評貴 Liang, Ping-Gui |
Keywords: | 邊塞詩 五代至宋初 華夷之別 Frontier Poetry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The Distinctions of Chinese and The Barbarians |
Date: | 2020 |
Issue Date: | 2020-09-02 12:00:10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的重點,即對邊塞題材的演變進行考察,以接續前人對漢唐邊塞詩的研究成果,透過對五代至宋初邊塞詩的研究,考究其描寫手法的新創、書寫重心的轉換等元素,顯示此一時期邊塞詩的核心價值。此時,邊塞詩中的雙主線結構,將邊塞詩的發展脈絡,建構出兩條表面看似相悖,實際上卻相互依存的兩種發展模式。彼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已經歷了漢唐帝國的榮光,文化方面也已發展出較為成熟穩定的系統,對於我族與外族的區別,也逐漸能以內在的文化體系、政治模式的不同,而有了較為明確的分界,從而形成了中原民族的共同體。因此所謂的邊塞,其包括的意義內容,也不是單純是現實世界防禦堡壘,而是隱含著區隔內外、彼此、胡漢、敵我等,種種與文化概念交疊的中界線,諸多對於中原民族如何表述自我認同,如何面對當時的國際情勢轉變,以及對於界線之外的他者,我等該如何自處的議題,皆因與邊塞有關的書寫得以體現。五代至宋初的邊塞詩,無論在思想、主題、敘事方式、風格呈現構成了一套相互聯動的板塊,思想轉趨內斂保守,由於這份內向自省的意識,邊塞詩中其他多元的主題,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書寫,創作者們利用了不同的敘事方式,呈現出整體蕭索的風格,已與早期邊塞詩為人所辨識的特徵,顯現出相當的不同,並且因其時代位於唐宋變革的樞紐,也開啟此時邊塞詩學中內省而多元,敘事脈絡理性平和等面向,而與後來的宋代詩學有所銜接,更啟發南宋邊塞詩中關懷生民、力求徵實、崇尚理性的特質,形成一道相續的脈絡。 This research is devoted to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evolution of frontier themes, to continue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Frontier Poetry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Frontier Poetry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 together with the new creations of its description techniques, the shift of the writing focus, etc., the core values of the Frontier Poetry in this period can be shown. Meanwhile, the dual-mainline structure in Frontier Poetry has taken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Frontier Poetry and further constructed two development models that seem to be contradictory but actually interdependent. At that time, China had already experienced the gl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an and Tang empires in politics, and developed a more mature and stable system in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 and foreign ethnic groups in China can gradually be distinguish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nal cultural system and political model, thereby forming a community of the Central Plains.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the meaning included in the so-called frontier material is not just a real-world defense fortress. These contents, on the contrary, implie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each other, the Hu people and the Han people, the enemy and ourselves, etc., which overlapped with cultural concepts. All these issues concerning how the Central Plains people express their self-identity, how to face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t the time, and how the ego-nation should deal with others outside the boundaries, are all manifested by the writing related to frontier. Regarding the Frontier Poetry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no matter in terms of thought, theme, narrative method, and style, it presents a state of mutual linkage. Among them, thinking has turned introverted and conservative. Due to the emergence of this awareness of introversion and introspection, other diverse themes contained in Frontier Poetry have also gained a certain degree of writing. At that time, the creators used different narrative methods to present an overall depressed and stagnant style,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ident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Frontier Poetry. Moreover, because the era of this series of works was at the tim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t also triggered the introspective and diverse aspects of Frontier Poetry, and the narrative context was rational and peaceful.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connected with the poetics of the later Song Dynasty, and they have inspi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ing for the people, striving for realism, and advocating rationality in Frontier Poetr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forming a continuous and meticulous context. |
Reference: | 一、古籍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年2月。 ﹝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會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2月。 ﹝漢﹞伶玄著:《趙飛燕外傳》: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55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 ﹝北齊﹞魏收等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8月。 ﹝晉﹞崔豹:《古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唐﹞楊炯、祝尚書箋注:《楊炯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3月。 ﹝唐﹞李白撰、安旗等箋注:《李白全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0月。 ﹝唐﹞高適著、孫善欽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 ﹝唐﹞孔穎達撰、楊忠、安平秋主編:《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書局,201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0年。 ﹝唐﹞樊綽著、趙呂甫校釋:《雲南志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7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五代﹞李珣著:《海藥本草》‧《回族典藏全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田況撰:《儒林公議》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 ﹝宋﹞薛居正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年8月。 ﹝宋﹞歐陽脩撰:《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年8月。 ﹝宋﹞黃朝英撰、吳企明校點:《靖康緗素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宋﹞洪興祖編註:《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宋﹞趙如愚輯:《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王溥撰:《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宋﹞陶岳撰、顧薇薇校點:《五代史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司馬光撰:《涑水記聞》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宋﹞歐陽脩、宋祁、范鎮、呂夏卿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 ﹝宋﹞李昉:《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宋﹞余靖:《武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文彥博撰:《潞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葉隆禮撰、掃葉山房校刊:《契丹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陸游:《南唐書》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00年1月。 ﹝元﹞脫脫等撰:《遼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年4月。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6月。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年7月。 ﹝明﹞蔣一葵:《堯山堂外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9月。 ﹝清﹞李調元編:《全五代詩》臺北:宏業書局,1968年。 ﹝清﹞孫詒讓撰:《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清﹞嵇璜:《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李調元編:《全五代詩》臺北:宏業書局,1968年。 ﹝清﹞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校點:《十國春秋》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4年。
二、專書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臺北:三民出版社,2008年6月。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6月。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3月。 史金波、聶鴻音、白濱等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 史金波:《西夏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田中玉:《臨榆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書版社,2009年8月。 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9月。 何寄澎:《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6月。 吳文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天鳴:《中國疆域的變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5月。 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金瀅坤:《中晚唐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胡大浚:《貫休歌詩繫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啟良:《中國文明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2010年12月。 張正明:《契丹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張旭主編:《南詔‧大理史論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6月。 張亮采:《補遼史交聘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43年。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11月。 張興武:《五代藝文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9月。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年10月。 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臺北:天下文化,2015年3月。 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12月。 馮藝超:《唐詩中和親主題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94年4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3月。 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 詹全友著、李精益校閱:《南詔大理國文化》臺北:世潮出版社,2003年1月。 漆緒邦:《盛唐邊塞詩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 閻福玲:《漢唐邊塞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8月。 魏國忠、朱國忱、郝慶雲著:《渤海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8月。 羅婉薇:《五代詩人與詩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10月。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1月。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4年6月。 顧頡剛:《中國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
三、期刊論文 ﹝日﹞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性的唐宋時代觀〉《歴史と地理》第九卷‧第五號,1922年5月。 內山精也著,朱剛譯:〈長淮詩境(南宋篇)──愛國、憂國的意識形態〉《東華漢學》第十七期,2013年6月,頁105-135。 尤學工、翟士航:〈中國古代社會對儒將認識的演變〉《軍事歷史研究》總第一百一十八期‧第二十九卷,2015年5月,頁73-83。 尤學工、翟士航〈文武之間:宋代儒將觀念的演變〉《鄭州大學學報》第四十九卷‧第三期,2016年5月,頁105-112。 方健:〈《全宋詩》誤例舉證〉《學術界》第110期‧2005年1月,頁142-159。 王水照:〈論北宋使遼詩的兩個問題〉《山西大學學報》卷十九,第二期,1992年4月,頁37-43。 王金偉:〈宋代邊塞詩詞文獻及其研究評述〉《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第三十一卷‧第三期,2015年5月,頁101-105。 田道英:〈齊己行年考述〉《天津大學學報》第三卷‧第三期,2001年9月,頁221-226。 朱騰雲:〈《全宋詩》誤收唐詩考辨〉《河南大學學報》第52期‧2012年3月,頁92-101。 何冠環:〈敗軍之將劉平(973-1040後)──兼論宋代的儒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八期,1999年,頁103-137。 吳挺誌:〈北宋士人對「文臣統兵」的合理化論述〉《清華學報》新第四十四卷‧第四期,2012年12月,頁589-628。 李迪:〈唐代與北宋邊塞詩比較〉《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1年3月,頁57-59。 李浚植:〈邊塞詩概念小考〉《中國韻文學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2013年1月,頁20-38。 李陽初:〈試論岑參詩中表現的功名思想〉《吉安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6年6月,頁40-44。 李嘉瑜:〈上京紀行詩的「邊塞」書寫──以長城、居庸關為論述主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十四期,2008年7月,頁1-28。 杜文玉:〈五代俸祿制度初探〉《人文雜誌》2003年第6期,頁105-114。 杜瑩:〈儒將范仲淹〉《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2012年,12月,頁285-286。 林煌達:〈宋初對南方諸降國地區苛捐雜稅處理之探討〉《淡江史學》第二十六期‧2014年9月,頁65-83。 祁立峰:〈經驗匱乏者的遊戲──再探南朝邊塞詩成因〉《漢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11年3月,頁281-312。 侯迺慧:〈唐代邊塞詩黃昏回歸主題的情感結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期,1999年6月,頁39-57。 胡可先:〈《全宋詩》辨證輯補舉例〉《宋代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2011年6月,頁25-64。 孫植:〈岑參的功名理想與詩歌創作〉《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13年3月,頁69-74。 涂美雲:〈五代至宋初四朝之士行與學風試論〉《東吳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7年5月,頁109-143。 高明士:〈「天聖令學」與唐宋變革〉《漢學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一期,2013年3月,頁69-99。 張廷杰:〈論梅堯臣的邊塞詩〉《寧夏大學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總期第七十八期,1998年,頁57-62。 張梅雅〈試論晚唐至宋初的敦煌僧尼與社邑的互助關係:中古佛教僧尼參與社會慈善活動的動機與意義〉《輔仁社會研究》第五期‧2015年1月,頁27-64。 張廣達:〈碎葉城今地考〉《北京大學學報》,1979年5月,頁70-82。 張曉明:〈20世紀邊塞詩研究評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5年12月,頁76-84。 陳大遠:〈兩宋出使遼金詩闡論〉《北方論叢》總期第二三六期‧2012年6月,頁23-26。 陳偉強:〈尋源屢鑿空:初唐四傑的邊塞書寫〉《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五十七期,2013年7月,頁23-48。 陳健:〈試論中唐邊塞詩在唐宋邊塞詩風演變中的意義〉《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2004年2月,頁58-60。 陳鴻秀:〈試論北宋邊塞詩的特色〉《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2003年1月,頁13-15。 賀中復〈五代十國詩壇概說〉《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4月,頁87-94。 傅硯農:〈唐人尚武之風盛衰與功名觀念嬗移的聯繫〉《體育文史》1994年第四期,頁3-5。 楊玉鋒:〈2005年以來《全宋詩》輯佚成果文獻綜述〉《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第6期‧2017年12月,頁97-107。 楊柏芳:〈簡論唐五代小說中的士人功名觀〉《教書育人》2007年5月,頁19-20。 葛兆光:〈「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文史哲》2014年‧第一期,頁41-65。 董連祥:〈盛唐高岑詩派的功名觀〉《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3月,頁25-28。 趙飛、郭豔華:〈唐宋邊塞詩風格成因比較〉《文學研究》2012年7月,頁20-21。 趙望秦、張煥玲:〈《全宋詩》及《全宋詩訂補》辨正補佚〉《嘉大中文學報》第7期‧2012年3月,頁77-95。 趙瑞陽、郭豔華:〈宋夏戰爭對北宋邊塞詞創作的影響〉《諤州大學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二期,2014年2月,頁47-49。 樊易宇:〈功名看取寶刀雄──淺析古代軍旅詩戰鬥精神的血性基因〉《軍事記者》2015年6月,頁66-67。 鮑同:〈受降城和滿夷谷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一期,1992年1月,頁191-200,頁191-200。 羅家欣:〈論貫休詩歌中的少年意象〉《文學前瞻》第九期,2009年7月,頁87-98。 譚浩燁:〈唐宋邊塞詩詞羌笛悲涼意象成因〉《文學教育》卷一,2011年1月,頁111-113。
四、學位論文 何金蘭:《五代詩人及其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6月。 吳彤英:《宋代樂府題邊塞詩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李妮庭:《閑樂:宋初白居易接受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6月。 陳秀端:《岑參邊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奕珍:《李益及其詩研究──符號學式之詮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楊靜:《北宋使遼詩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翟士航:《中國古代儒將觀念演變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劉怡茗:《唐代邊塞詩中的功名意識與憂患意識》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蔡嵐婷:《兩宋邊塞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賴柏霖:《鮑照邊塞詩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簡醇瑋《南宋舊題邊塞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7月。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11月。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508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508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2001264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50801.pdf | | 5161Kb | Adobe PDF2 | 75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