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80305      Online Users : 5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57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1


    Title: 高岑並稱與唐代「邊塞」詩派之建構
    Joint Name of Gao Cen and Construction of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in Tang Dynasty
    Authors: 王潤農
    Wang, Juen-Nung
    Contributors: 廖棟樑
    Liao, Dong-Liang
    王潤農
    Wang, Juen-Nung
    Keywords: 高適
    岑參
    並稱
    邊塞詩派
    文學史
    Gao Shi
    Cen Shen
    Joint name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History of literature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9-02 11:59:09 (UTC+8)
    Abstract: 在中國文學史中,文人並稱現象是一個淵遠流長的傳統。不同的並稱均有其形成之背景脈絡,並在流衍之過程中,與文學史議題形成緊密的關係。本篇論文主要有兩個主軸:其一,「高岑」並稱的源流發展始末,其二,邊塞詩派的出現與形成。
    近代文學史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將高適、岑參兩位詩人視為「邊塞詩派」之代表,然此一說法實乃「後設」的論調。本篇論文考察「高岑」此一系統的沿革,兩家於「唐代」最初被並稱時,並非理所當然地被視為「邊塞詩人」,
    「高岑」逐漸被形塑為「邊塞詩人」,事實上是經由宋、元、明、清的歷史長河,加上近代文學史的編纂與書寫才被建立的圖像。
    「高岑」並稱在出現之後,在歷代不斷被對舉討論,不僅豐富了此一並稱的內涵,更在接受與再詮釋的過程中,逐步與「邊塞詩派」之建構產生繫連。本文在探討「高岑」並稱系統延展時,亦整理歷代重要選本對高適、岑參作品選錄之情況,可發現兩家之邊塞詩,在宋代以降有逐步被加重選錄之趨勢,並於明、清達到高峰,此一現象亦對「邊塞詩派」之形成與建構,具有一定之影響。
    在唐代「邊塞詩」此一領域,有關「邊塞詩派」如何建立此一議題,始終是學界懸而未決的區塊,本文以「並稱」為主要視角,透過對「高岑」此一並稱範型全面性之考察,企圖對「邊塞詩派」建構之歷程,提出不一樣的視野。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joint name of the literati has been a long-lasting tradition. Different joint names were based on different contexts. Besides,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 they became highly connected with issues of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wo key points. One is the origin of joint name of “Gao Cen” and the other is the appearance and formation of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literature shows the following common phenomenon: the poets Gao Shi and Cen Shen wer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However, it was “meta” statemen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Gao Cen” and when they became the joint name in “Tang Dynasty” in the early times, they were not granted as “Frontier Poets”. “Gao Cen” as “Frontier Poets” was the image successively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history of Su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editing and writing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literature.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joint name “Gao Cen”, it has been constantly discussed in the history. It not only enhanced the content of the joint name, but also was grad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ance and re-interpretation. When this study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oint name “Gao Cen”, it generalizes the work selection of Gao Shi and Cen Shen in the past important texts and realizes that work selection of Frontier Poetry of the two schools has been enhanced from Sung Dynasty and it reached the peak tim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phenomen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Regarding “Frontie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construction of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n academic circl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joint name” and thoroughly explores the joint name “Gao Cen” as the model in order to propos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School of Frontier Poetry”.
    Reference: 一、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
    ﹝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0。
    ﹝漢﹞劉安等撰,張雙隸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南朝宋﹞劉義慶編,余嘉錫注:《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唐﹞王維撰,楊文生編:《王維詩集箋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唐﹞李白撰,瞿蛻園等編校:《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
    ﹝唐﹞杜甫撰,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
    ﹝唐﹞高適撰,孫欽善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唐﹞高適撰,劉開揚箋注:《高適詩集編年箋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83。
    ﹝唐﹞岑參撰,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發行,1995。
    ﹝唐﹞岑參撰,劉開揚校注:《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四川:巴蜀書社,1995。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薛用弱:《集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唐﹞司空圖撰;祖保泉,陶禮天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
    學出版社,2002。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
    ﹝宋﹞姚鉉編:《唐文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宋﹞郭熙撰,郭思編:《林泉高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812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宋﹞王安石選,黃永年、陳楓校點:《王荊公唐百家詩選》,瀋陽:遼寧教育出
    版社,2000。
    ﹝宋﹞王質:《紹陶錄》,收錄於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79。
    ﹝宋﹞王若欽編:《冊府元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
    ﹝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劉克莊撰;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王應麟:《玉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宋﹞扈仲榮等編:《成都文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元﹞范德機撰:《吟法玄微》,收入張健編《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1。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元﹞楊士弘編選,陶文鵬、魏祖欽點校:《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6。
    ﹝明﹞楊士奇撰,劉伯涵、朱海點校:《東里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明﹞高棅編,葛春華、胡永傑點校:《唐詩品彙》,北京:中華書局,2015。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唐汝詢選釋,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明﹞陸時雍選評,任文經、趙東風點校:《詩鏡》,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
    年。
    ﹝明﹞許學夷撰,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明﹞卓人月編,古輝之校點:《古今詞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清﹞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清﹞王夫之撰,任慧校點:《唐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清﹞王士禛撰,《帶經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王士禛編,聞人倓箋:《古詩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曹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清﹞蒲起龍:《讀杜心解》,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
    ﹝清﹞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輯出版社,2013。
    ﹝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卷186,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
    ﹝清﹞董浩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蘅塘退士編,章燮注疏,吳紹烈、周藝校點:《唐詩三百首注疏》,安徽:
    安徽文藝出版社,1983。
    ﹝清﹞蘅塘退士編,陳婉俊補注:《唐詩三百首》,北京:中華書局,2017。
    ﹝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
    ﹝清﹞陳沆:《詩比興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清﹞趙之謙:《江西通志》,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7。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
    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
    郭紹虞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龔兆吉、王偉勇編:《歷代詞論新編》,臺北:祺齡出版社,1994。
    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畫)
    (一)專著
    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
    王宇:《劉克莊與南宋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明輝:《胡應麟詩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王忠林主編:《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85。
    王錫九:《劉克莊詩學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
    方錫球:《許學夷詩學思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石樹芳:《唐人選唐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申東城:《唐詩品彙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8。
    史墨卿:《岑參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
    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
    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
    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李劍峰:《元前陶淵明接受史》,山東:齊魯書社,2002。
    宋海屏:《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佘正松:《高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書局,1910。
    邵文實:《敦煌邊塞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
    孟瑤:《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峰印刷公司,1980。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
    胡雲翼:《唐詩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70。
    胡適:《白話文學史》,香港:香港啟明書局,1962。
    胡懷琛:《中國文學史略》,上海:新文化書社,1935。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袁曉薇:《王維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隋唐五代》,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山東:齊魯書社,1996。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合肥:黃山書社,1986。
    陳伯海:《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陳坤祥:《唐人論唐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陳廣宏:《竟陵派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陳國球:《胡應麟詩論研究》,香港:華風書局有限公司,1986。
    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陳斌:《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陳岸峰:《沈德潛詩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
    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張炯:《中華文學發展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張健:《清代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張蜀蕙:《文學關係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新北:花木
    蘭文化出版社,2007。
    張震英、白愛平:《唐韻的闡揚:姚賈的理論內涵及傳承影響研究》,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7。
    崔海峰:《王夫之詩學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
    郭豫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隨唐五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3。
    程千帆:《古詩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程小平:《滄浪詩話的詩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黃人撰,楊旭輝點校:《中國文學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
    黃景進:《王漁洋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黃繼立:《「神韻」詩學譜系研究 ─ 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新北:花木
    蘭出版社,2008。
    傅璇琮:《唐詩論學叢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
    楊松年:《王夫之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楊經華:《宋代杜詩闡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楊蔭深:《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華正書局,1976。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
    曾毅:《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鄒云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董乃斌、陳伯海、劉楊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廖立:《岑參評傳》,北京:人民文學書版社,1990。
    廖立:《岑參事跡著作考》,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7。
    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北京:中華書局,2016。
    趙義山、李修生:《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
    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臺北:碧山岩出版社,1980。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 ─ 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政大
    出版社,2018。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
    蔡振念:《高適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4。
    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
    鄧新躍:《明代前中期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蔣原倫:《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演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薛宗正:《歷代西陲邊塞詩研究》,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
    鍾優民:《陶學史話》,臺北:允晨文化,1996。
    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謝无量:《中國大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魏景波:《宋代杜詩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1974。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新北:新潮社,2011。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顧實:《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二)學位論文
    王兵:《清人選清詩與清代詩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2009。
    田金霞:《方回《瀛奎律髓》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3。
    白旭:《唐宋作家並稱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9。
    朱澐:《高適交游詩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保定:河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4。
    何水英:《《文苑英華》詩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2007。
    何寄澎:《唐代邊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4。
    佘正松:《唐代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四川: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
    論文,2005。
    李奇珊:《溫李並稱研究》,浙江: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李嘉瑜:《元代唐詩學》,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肖佩蕊:《韓愈李翱並稱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6。
    林斌:《論岑參其人其詩在唐代的接受與傳播》,福建:閩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
    學系碩士論文,2017。
    周雪瓴:《高適詩歌在明代的接受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5。
    范義財:《「屈宋」並稱問題批評史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3。
    施淑婷:《敦煌寫本高適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學系碩士論文,
    1987。
    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3。
    徐義龍:《高適及其詩歌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孫植:《岑參及其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7。
    徐熙蕓:《明代岑參接受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
    陳文鐸:《岑參七言邊塞古詩之音韻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學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14。
    陳秀端:《岑參邊塞詩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
    陳英傑:《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11。
    曹戰強:《唐詩三百首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有彣:《施補華《峴傭說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彭飛:《隋唐東北邊塞詩研究》,長春:長春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4。
    楊士瑩:《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中時空結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6。
    趙淑琴:《盛唐邊塞詩考論》,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0。
    應曉琴:《盛唐邊塞詩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7。
    謝明陽:《許學夷《詩源辯體》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羅雲鋒:《現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建構─從清末至抗戰前的一個歷史考察》,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三)單篇論文
    王振漢、范海玉:〈唐汝洵及其唐詩解〉,《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
    24卷期4,1999。
    王兆鵬、孫凱云:〈尋找經典 ─ 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學遺產》期2,
    2008。
    李友芝:〈關於高適《燕歌行》所刺辨〉,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
    1983。
    李福標:〈古代文人合稱現象及其相關問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卷32期1,2002。
    杜若:〈岑參和邊塞詩〉,《臺肥月刊》卷18期2,1977。
    吳振華、丁麗莉:〈論王孟差異及王孟並稱的文化意蘊〉,《廣西技術師範學院學
    報》期8,2012。
    吳戩:〈顧王並稱之歷史建構及其文化意義〉,《衡陽師範學院學報》期1,2017。
    杜松梅:〈溫李並稱原因探析〉,《中國韻文學刊》期1,2018。
    江艷華:〈論樂府歌行《燕歌行》的發展演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期4,1997。
    孟憲華〈高適《燕歌行》諷刺對象爭議述評與新解〉,《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
    期10,2016。
    胡大浚:〈邊塞詩之涵義與唐代邊塞詩的繁榮〉,收錄於《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
    粹》,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
    柳苞:〈文學史並稱芻論〉,《汕頭大學學報》期2,1993。
    孫如陵:〈邊塞詩人高適〉,《中外雜誌》卷1期3,1967。
    孫映逵:〈岑參邊塞經歷考〉,《徐州師範學院學報》期2,1984。
    陳秀清:〈高適評傳集其詩〉,《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藝術學報》期4,1969。
    陳秀清:〈岑參評傳及其詩〉,《臺北藝術學報》期4,1969。
    陳曉紅:〈岑參在唐「非邊塞」詩人析論〉,《蘭州學刊》期7,2008。
    張珊:〈並稱探源 ─ 語言、文學、文化的多重考察〉,《中國社會科學》期5,
    2009。
    張滌華:〈關於《唐文粹》〉《安慶師範學院學報》期1,1982。
    張震英:〈唐詩人並稱現象論析〉,《學術論壇》期218,2009。
    郭自虎:〈從作家並稱的接受分寫看文學接受史中的道德評價因素〉,《東方叢刊》
    期10,2008。
    郭英德:〈論文學史敘述的原則、對象和方法〉,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
    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 ─ 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阮廷瑜:〈高適年譜〉,《學術季刊》5卷期3,1957。
    阮廷瑜:〈高適交遊考(上)〉,《大陸雜誌》,30卷期7,1965。
    阮廷瑜:〈高適交遊考(下)〉,《大陸雜誌》,30卷期8,1965。
    阮廷瑜:〈高常侍岑嘉州其人與詩之評語〉,《大陸雜誌》卷37期10,1968。
    阮廷瑜:〈重訂高常侍集傳本述要〉,《書目季刊》卷11期3,1977。
    楊松年:〈李攀龍《古今詩刪》研究〉,《中外文學》9卷9期,1981。
    雷恩海、薛寶生:〈《唐詩解》之成書與《唐詩品彙》的淵源關係〉,《江西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44期5,2011。
    聞一多:〈岑嘉州繫年考證〉,《清華學報》卷8期2,1993。
    趙敏俐:〈論七言詩的起源及其在漢代的發展〉,《文史哲》,期3,2010。
    蔡瑜:〈《唐音》析論〉,《漢學研究》12卷2期,1994。
    劉城:〈歐陽修與「韓柳」「韓李」並稱〉,《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
    2018。
    鞏本棟:〈《文苑英華》的文體分類及意義〉,《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卷55期6,2015。
    鞏本棟:〈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 ─ 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新論〉,《中華文史
    論叢》期2,2019。
    蕭澄宇:〈關於邊塞詩評價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
    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
    盧葦:〈岑參西域之行及其邊塞詩中對唐代西域情況的反映〉,《蘭州大學學報》
    期1,1980。
    魏景波:〈李杜並稱源起〉,《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卷23期2,2006。
    繆文傑:〈試用原始類型的文學批評方法 ─ 論唐代邊塞詩〉,收錄於臺靜農等
    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2,臺北:皇冠印刷有限公司,1976。
    譚優學:〈邊塞詩泛論〉,收錄於《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甘肅:甘肅教育
    出版社,1988。
    羅時進:〈唐代作家並稱的語言符號與文學評論意義〉,《文藝理論研究》期2,
    2013。。
    龔鵬程,〈文學史的研究〉,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 ─ 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5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0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1359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601.pdf4778KbAdobe PDF270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