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30466      Online Users : 5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392


    Title: 高中學生閱讀不同類型文本之理解策略分析-以某技術型高中為例
    Read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Documents : The Cas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uthors: 林于心
    Lin, Yu-Hsin
    Contributors: 林巧敏
    Lin, Chiao-Min
    林于心
    Lin, Yu-Hsin
    Keywords: 技術型高中學生
    文本類型
    閱讀策略
    閱讀理解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
    Different types of text
    Reading strategy
    Reading comprehension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8-03 18:50:2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欲探討技術型高中學生閱讀不同類型文本的理解策略運用狀況,瞭解學生閱讀圖表類、知識類、文學類等三大類型文本時,運用五大閱讀策略的情形,並探究各類文本閱讀理解測驗分數與閱讀策略運用之關聯。本研究對象為雲林縣斗六市技術型高中兩班高三學生,採量化研究法蒐集資料,以十二篇不同類型文本與閱讀理解測驗及閱讀策略運用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十二次測驗及量表調查,排除無效樣本後計69位有效樣本,再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整體閱讀策略運用上,使用「理解調整」策略層面最頻繁,在「強化記憶」策略層面使用最少且個別差異大;不同文類的理解能力,以「圖表類」文本閱讀理解力最佳,「知識類」文本閱讀理解力相對最低。
    二、 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策略運用情況呈相同趨勢,最常用的閱讀策略項目皆為「理解調整」層面的「重複閱讀」策略;最少用的閱讀策略是「強化記憶」層面的「做筆記」策略。
    三、技術型高中學生於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理解測驗分數與各閱讀策略的運用為低相關,而「說明性的知識散文」文本與「理解調整」策略層面則達中度相關。
    四、閱讀理解測驗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對於閱讀策略之運用呈相近趨勢,但高分組在各閱讀策略層面的運用頻率皆高於低分組,高分組與低分組對於「文法結構」策略的運用差異最大。
    五、國文學習表現有明顯差異的班級,其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運用皆有明顯差異,平時國文學習表現較佳的班級,閱讀文本時使用「文法結構」策略層面與「理解調整」策略層面的頻率會顯著高於國文學習表現較弱的班級。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技術型高中學生如何運用閱讀策略以有效閱讀不同文本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strategies for reading different types of texts; that is, we aim to understand how students use the five major reading strategies to understand the three types of texts, which are reading diagram, intellectual texts, and literature, and how they explore the various types of text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us,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st scores and the u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wo classes of third grad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Douliu City, Yunlin County. Different types of text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and reading strategies performance scale were used as the instruments, and twelve tests an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The 69 valid samples were counted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overall reading strategies were most frequently applied at the "comprehension adjustment strategy" level and least frequently at the "memory reinforcement strategy" level. At the comprehension level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xts, diagram is the most comprehensible while intellectual texts’ comprehension is relatively minimal.
    2. The most commonly used reading strategies were "repeated reading strategies" at the "comprehension adjustment strategy" level, while the least used reading strategies were "note-taking strategy" at the "memory reinforcement strategy " level.
    3.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scor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text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low related to the u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However,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scores of "descriptive intellectual texts" is moderately related to the "comprehension adjustment strategy" level.
    4.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there was a similar trend in the u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score groups, but the high score group used the reading strategie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low score group.
    5. Classes using different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strategies achieved remarkedly different performances in Mandarin. Classes using “grammar structure strategy” level and “comprehension adjustment strategy” level to read reach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Mandarin than those with weaker performance in Mandari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commendation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to use reading strategies effectively in reading different type of texts.
    Reference: Earl Babbie(2009)。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林佳瑩、徐富珍譯)。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02)
    Ross, J.(2000)。智能資本(施純協譯)。臺北市:知行文化。(原著出版於1997)
    Thomas Herzog(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朱柔若譯)。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於1997)
    W. Lawrence Neuman(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於1997)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7)。108新課綱與素養導向命題精進方向。取自https://www.ceec.edu.tw/files/file_pool/1/0J193582659306285510/17.pdf
    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明通(2003)。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臺北市:五南。
    王英君(2000)。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全國高中高職圖書館輔導團(2012)。高中職圖書教師手冊。臺中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朱熙平(2016)。閱讀理解策略應用在高職數學成就低落學生的行動研究—以排列組合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江達隆(2008)。高職學生多元智慧、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何景行(2017)。高中生資訊素養課程教學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敏而(1993)。摘取文章大意的教材教法。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3,87-101。
    吳淑禎(2017)。「高中(職)學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修訂之研究。測驗學刊,64(2),155-181。
    李咏吟、張德榮、林本喬、賀孝銘、洪寶蓮(1995)。高中(職)學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李金龍(2004)。新聞文體結構教學對台灣高職生新聞報導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毓秋、張厚粲、李彬、李鳳玫(2003)。中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結構的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03(3),44-47。
    李靜慧(2006)。高職學生之閱讀態度與歸因方式對閱讀理解策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李馨怡(2012)。圖文預測策略對特殊學校高職部中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興儀(2014)。摘要策略教學對高職生國文自我效能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巧敏(2008)。迎接閱讀新浪潮-閱讀與國家競爭力。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18,4-9。
    林巧敏(2018)。閱讀策略教學。資訊素養與教學課程教材。取自https://wm5.nccu.edu.tw
    林芳均(2012)。文章結構與摘要教學對高一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郁雯(2012)。概念構圖策略教學對高職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淑玲(1996)。技職教育體系良好閱讀者的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清山、程炳林(1995)。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8,15-58。
    林惠娸(2019)。紙本與電子繪本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素養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慧玲(2012)。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林鍾勇(2018年5月6日)。高職國文老師:統測國文科比學測指考走得更前面。蘋果日報。民 108 年 11 月 10 日,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506/1348307/
    林鍾勇(2019年5月13日)。解構綜合測驗的20道防線 統測國文基礎題的未來何在?。聯合新聞網。民108 年 11 月 10 日,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506/1348307/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紀惠英、林煥祥(2009)。從PISA測驗結果看九年一貫課程成效與高中職學生成績的差異。教育政策論壇,12(1),1-39。
    胡慧兒(2011)。臺灣高職學生英語後設認知閱讀策略使用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瓊君(2007)。高中生中、英文閱讀策略之差異及其與中、英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翁嘉智(2008)。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國際評比辦公室(無日期)。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計畫簡介。https://tilssc.naer.edu.tw/pirls
    國際評比辦公室(無日期)。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計畫簡介。取自https://tilssc.naer.edu.tw/pisa
    張少康(2017)。《文心雕龍》的價值和意義。Wenxin Duihua 文心對話: Dialogue on The Literary Mind,2017,43-54。
    張貴琳、蘇宗立(2015)。青少年線上閱讀策略覺察量表之效度驗證。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2,135-170。
    張愛玲(1991)。流言。臺北市:皇冠。
    張瑛真(2007)。青少年後設認知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46/pta_18509_1462812_59125.pdf
    教育部(2018)。國中閱讀教學策略與成分表。取自http://pair.nknu.edu.tw/pair_system/Search_index.aspx?PN=Reader2
    教育部(2019)。中等以下學校各級畢業生升學率。中華民國教育統計,2019,64。
    章凱閎(2019 年 5 月 5 日)。統測國文難度偏高 作文反思「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聯合報。民 108 年 10 月 2 日,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70/3794983
    莫素娟(2019)。群科閱讀文本結構教學對高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以電機空調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尤美(2019)。談高職國文補救教學的實施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4),65-68。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市:幼獅文化。
    連啟舜(2012)。閱讀理解教學。臺北市國小種子閱讀教師研習簡報,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連啟舜、陳弘輝、曾玉村(2016)。閱讀之摘要歷程探究。教育心理學報,48(2),133-158。
    郭靜姿(1991)。閱讀理解訓練方案對於增進高中學生閱讀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安琪(2016)。電子書搭配交互教學法與心智圖於高職文言文閱讀理解及知識分享能力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明蕾(2018)。課文本位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表現與策略使用覺知情形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9(4),581-609。
    陳玟里(2003)。合作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對高職學生閱讀成就與閱讀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品樺(2017)。技術型高中外語群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閱讀動機、閱讀焦慮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臺中師院學報,11,65-112。
    陳雅文(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理解策略量表編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陳嘉英(2017)。打造閱讀的鷹架:閱讀力就是未來的競爭力。臺北市:五南。
    程柄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72+74。
    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46(1),67-92。
    項必蒂(1991)。師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之動機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馮靖惠(民 107 年 5 月 7 日)。統測國文試題文字近9千字 全教產:老師都有深深挫折。聯合報。民 108 年 10 月 2 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127687
    黃家棟(2015)。高職生數位閱讀動機與行動閱讀策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
    黃國珍(2019)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臺北市:親子天下。
    黃銘福、黃毅志(2014)。台灣地區出身背景、國中學業成績與高中階段教育分流之關聯。教育實踐與研究,27(2),67-98。
    楊奇峰(2016)。摘要策略在高中議論文的教學實踐──以〈師說〉與〈廉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董宜俐(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編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廖晉斌(2004)。國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增進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策略運用及學業成就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廖淑慧(2015)。高職生數位化學習歷程檔案內國文閱讀理解策略之自我調整學習歷程及歷程的構成要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1)。閱讀應試指南。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
    趙凡誼(2008)。向國際取經:開啟孩子的閱讀世界之窗。耕芯園,26,3。
    劉玲吟(199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效果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劉敏慧(2013)。高職學生閱讀需求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北市某公立高商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麗萍(2015)。閱讀策略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與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歐珮琪(2016)。iMindMap對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裕豐(2016)。心智圖法對高職應用外語科學生英文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鄭宇樑(1996)。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鄭泳宜(2009)。閱讀策略教學對於台灣高職生英語閱讀能力改善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鄭圓鈴(2013)。閱讀素養一本通。臺北市:親子天下。
    鄭圓鈴、許芳菊(2013)。有效閱讀:閱讀理解,如何學?怎麼教?。臺北市:親子天下。
    魯迅(1981)。魯迅全集第八眷:集外集拾遺補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盧淑玲(2018)。運用摘要策略提升技術型高中學生閱讀理解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盧羨文(2008)。中學語文增值系列:閱讀理解。香港:三聯書店。
    親子天下(2019年5月31日)。【108課綱高職篇1】高職5大改變:在地產業連結,跨班、跨科、跨群、跨校選課,發展職涯力。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420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24。
    謝依玲(2008)。運用RMA進行高職輕度智障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謝進昌(2015)。有效的中文閱讀理解策略:國內實徵研究之最佳證據整合。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33-77。
    蘇泉月(2018)。寫人記事類記敘文的閱讀策略。基礎教育研究,2018(21),57-59。
    Adler, M. J., & Doren, C. V. (1972). How to Read a Book: The Classic Guide to Intelligent Reading. N.Y. : A Touchstone Book.
    Chall, J. S. (1996). Learning to Read: The Great Debate. Rev.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té, N., & Goldman, S. R. (1999). Building representations of informational text: Evidence from children’s think-aloud protocols. In H. van Oostendorp & S. R. Goldman (Eds.),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During Reading (pp. 169-193).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uke, N. K., Pearson, P. D., Strachan, S. L., and Billman, A. K. (2011). Essential elements of fostering and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amuels, S. J. & Farstrup, A. E. (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4th Ed.).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Englert, C. S., & Hiebert, D. H. (1984). Children"s developing awareness of text structures in expository materia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65-74.
    Flavell 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pp.21-29). Hillsdale, N. J.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lavell, J. H. (1981). Cognitive monitoring. In W. P. Dickson (Ed.). Children’s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agn"e, E. D.,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Kouider Mokhtari & Carla A. Reichard (2002). Assessing student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of read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2), 249-259.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00).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Author.
    Peason, P. D., Laura, R., Janice, D., & Gerald, D. (1992). Developing expertis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S. J. Samuels & A. E. Farstrup (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pp. 145-199). Newark, Del.: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Pressley, M. (2002).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struction: A turn-of –the-century status report. In C. C. Block & M. Pressley (Eds.),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search-based Practices (pp. 11-27).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Pressley, M., El-Dinary, P. B., Gaskins, I., Schuder, T., Bergman, J., Almasi, J., & Brown, R. (1992). Beyond direct explanation: Transactional instruc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2(5), 513-555.
    Talor, M. B., & Williams, J. P.(1983). Comprehending verbal comprehens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8, 878-893.
    Weinstein, C. E., & Underwood, V. L. (1984).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how of learning. In J. Segal, S. Chipman, & R. Glaser(Eds.), Relating instruction to basic research. Hillsdale, NJ: Erlbaum.
    Weinstein,C.E. & Mayer, R.E. (1986). 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M.C.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305-327). N.Y.: Macmilla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0791301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91301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937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301101.pdf4634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