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799064      Online Users : 40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3125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255


    Title: 泛自閉症學生靈性教育之教學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Spiritual Education for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tudent
    Authors: 李昱
    Lee, Yu
    Contributors: 馮朝霖
    Fong, Tzao-Lin
    李昱
    Lee, Yu
    Keywords: 靈性
    靈性教育
    泛自閉症
    全人教育
    全人教師
    Spirituality
    Spiritual educati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Holistic education
    Holistic teacher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8-03 18:25:01 (UTC+8)
    Abstract: 研究者遇到了一名泛自閉症孩子,他的問題行為曾是同儕、老師們頭痛,甚至懼怕的對象,但是當他面對自己喜愛的事物時,卻能展露出學習的熱情以及真摯的笑容,因此,研究者渴望透過「靈性教育」的實施,喚醒研究對象心中原有的「內在靈性」。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討教學者實施靈性教育之教學行動歷程;探討教學者實施靈性教育,國小五年級泛自閉症學生生命整體的改變;以及分析教學者實施靈性教育之自我轉變及省思。

    本研究採教學行動研究法,進行「計畫、行動、省思、再行動…」的循環,並透過觀察、訪談、影片紀錄、教學省思日誌等方式,將整體靈性教育教學行動歷程、泛自閉症學生生命整體的改變,以及教學者自我轉變及省思,經由質性資料的分析,整理出研究結果。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為:(1)三大主題面向(正念、藝術、自然)課程,成為喚醒學生內在靈性之最佳素材,展現出「專注、助人」等素養,並增進其社會技巧與溝通能力,與他人連結加深。(2)透過靈性教育,研究對象在接受度上有很大的提升,也能享受在學習裡;與他人的關係(表達、交流)出現正向變化;並且能樂於分享、願意助人。(3)靈性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且在面對特殊孩子時,應撕掉「標籤」,將他們視為「全人」。
    The researcher met a chil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 child’s problematic behavior used to give his peers and teachers a headache; even made them fearful of him. However, when the child faces the things that are much to his delight, he reveals the passion of learning with a genuine smile on his face.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awaken the “inner spirituality” i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heart through the pedagogy of the “spiritu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purposes are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as the researcher applies the teaching approach of spiritual education, to explore how an elementary school fifth grader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experiences changes in life as a whole after going through a series of spiritual educ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self-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 when adopting the spiritu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in teaching i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paper, and it goes through a cycle of “planing, acting, reflecting, and acting again…”.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video recordings, teaching thought logs, etc.,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qualitative data of the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when implementing spiritual education, exploring how a learner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an be transformed in various realms of life after being taught with the spiritual edu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self-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researcher on implementing spiritual education and then eventually synthenizing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e courses of three major themes— mindfulness, art, and nature— are the best materials to awaken a learner’s inner spirituality, activate the learner’s competence of “concentration” and “assisting others”,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social skills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to connect with others in a profound manner. (2) By adapting the spiritual education, the student being researched had a great positive enhancement of his tolerance towards others and began to indulge in learing, showed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concerning his relationship(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in addition, he was willing to help and share with others.(3) The spiritual education is a process of “teaching is learning”; moreover, when facing a special child, one should tear off the “label”, and regard him or her as a “holistic person”.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小王子與狐狸的關係,是馴養、馴服還是馴化?(2016年6月)。譯者
    之言。取自:http://victranslates.blogspot.com/2016/06/blog
    -post_77.html
    于曉平(2017)。自閉症學生的鑑定與診斷。載於王欣宜(主編),自 閉症學生的教育輔導(頁39-71)。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方永泉(2015)。靈性可教嗎?─從靈性教學的特殊性看生命教育中的靈性教學問題。市北教育學刊,51,1-26。
    王欣宜(2017)。自閉症學生的認知特徵與教學輔導,載於王欣宜(主編),自閉症學生的教育輔導:理論與實務(頁82-108)。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朱光潛(2019)。談美。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江秋樺、許秋賢、陳振明(2010)。接納可以緩解衝突:泛自閉症理論與輔導實務,雲嘉特教期刊,11,5-15。doi:10.6473/YCTCCK.
    201005.0005
    任凱、王佳煌(譯)(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原作者:John Lofland、Lyn H. Lofland)。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5)
    江雅菁、張白蓉(2017)。淺談活在當下、幫助減壓的兒童正念減壓教育課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181-186。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
    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草案)(2017年12月1日)。
    李念慈(2017)。生命教育融入國語文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昱平(2006)。生命教育的另一章-淺談靈性健康的概念及應用。學生輔導,101,124-143。
    李昱平、張淑美(譯)(2008)。如何成為全人教師。(原作者:John P. Miller)。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瑞珠(2016)。靈性教育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靈性健康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翠玲(2006)。特殊兒童觸覺防禦之問題與處理策略。特殊教育季刊,98,1-8。
    李錥鉽(2015)。國民小學實施靈性教育之必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78-181。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聖璇(2017)。桌上遊戲活動促進國小資源班智能障礙學生人際溝通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北市。
    余若君(譯)(1998)。彩繪童年:華德福學校的水彩教學。(原作者:Brunhild Müller)。新北市: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6)
    巫潞琳(2012)。運用園藝治療活動在亞斯伯格兒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正昌(譯)(2015)。研究設計:質性、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原作者:John W. Creswell)。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
    林志興、陳榮錦(2019)。食農教育-減少午餐廚餘,珍惜食糧之行動研究。教育學誌,41,115-158。
    林忠蔚(2018)。臺灣教育工作者的靈性教育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逢棋(2015)。教育哲學-一個美學的提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麗真(2003)。從華德福教育開一扇窗-探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師資培育的新面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4)。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周保松(2017)。小王子的領悟。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抹茶鮪魚蛋(2015)。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大人,那些小王子教我的事。取自: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
    post/12092#ixzz6457qjgqH
    洪佳瑩(2016)。奎山學校靈修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惠婷(2016)。以心靈自覺課程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自我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森豐、吳柱龍(2017)。泛自閉症學生之認識。載於王欣宜(主編),自閉症學生的教育輔導(頁1-38)。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慈芳(2017)。以桌遊媒介運用同儕小老師策略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洪甄苡、歐聖榮(2008)。園藝治療對於自閉症患者治療效果之研究對象研究。興大園藝,33(1),101-105。
    范信賢(2017)。轉化實施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借徑,載於馮朝霖(主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頁27-4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徐宗林(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
    =%E5%85%A8%E4%BA%BA%E6%95%99%E8%82%B2
    徐紹恆、曾宇良(2018)。食農教育融入國小正式課程教案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63,43-60。
    徐翊健、高廉程、張杰、葉大全、黃郁絜、黃鈺蘋、鄒長志、趙培竣、劉又閿(譯)(2018)。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計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3年)
    徐超聖(2014)。生命教育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總計畫暨子計畫-生命教育融入學前與國小階段課程的核心素養與組織方式之研究期末報告(編號:102-8-1)。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孫效智(2015)。生命教育核心素養的建構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251,48-72。
    孫效智(2019)。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第十五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人的靈性(頁8-4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陳育仙(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羿潔(2018)。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貞(2013)。結構化教學之探討與自閉症學生案例分享。國小特殊教育,55,72-86。
    陳超明(2015)。「差異化教學」註定失敗?。取自翻轉教育-親子天下✕教與學的現場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88
    陳惠美(2011)。何謂園藝治療。取自園藝治療專業發展協會htps://www.htpda.com/blank8?gclid=CjwKCAjwvJvpBRAtEiwA
    jLuRPUbL1Nivr0c5a5OssjdXOVS4WeAhIOCmLSlVNbKiiAw7uqFpyxF4fxoCSrUQAvD_BwE
    陳儀頻(2010)。自閉症學生的心智解讀教學。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頁89-96)。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陳錫琦、劉珮瑜(2011)。大學生靈性健康之研究-以某大學為例。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67-91)。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doi:10.29869/LIFEHEALTH.201112.0067
    郭毓仁(2005)。治療景觀與園藝療法。臺北市:詹氏書局。
    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2014)。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許宏儒(2019)。成為自己乃是一種英雄旅程:論Joseph Campbell思想中之生命教育蘊意。載於馮朝霖、許宏儒(主編),千江有水千江月(51-81)。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許素真(2011)。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載於黃金源(主編),自閉症兒童結構化教學(頁249-290)。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正芬(2019)。不可不知的自閉症有關資訊。載於張正芬(主編),在我的肩膀起飛-全方位自閉症學生輔導寶典(5-2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正芬、吳佑佑(2006)。亞斯柏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早期發展與目前症狀之初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39-164。doi:10.6172/BSE200609.3101007
    張世彗、藍瑋琛(2013)。特殊教育學生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淑美(譯)(2007)。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原作者:John P. Miller)。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0)
    張淑美(2008)。生命與教育的雙修並練-靈性教育理念與實踐。97年度全國中小學教師生命教育成長營之「生命教育議題研討文集」(頁118-129)。高雄市:九華圖書社。
    張淑美、蔡淑敏(譯)(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原作者:Ron Miller)。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張菀菁(2016)。靈性培育課程對提升國小高年級幸福感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景媛、胡敏華(2015)。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務。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3,5-19。
    盛世教育(譯)(2016)。小王子。(原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ery)。臺北市:笛藤出版社。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領域。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常佑康、溫宗堃、李嘉富(2017)。正念的醫學應用。臺灣醫界,60(6),20-23。doi:10.30044/TMJ
    梁碧明、連允香(2012)。從亞斯伯格症學生特質探討校園霸凌事件。特教論壇,13,1-12。doi:10.6502/SEF.2012.13.1-12
    鈕文英(2013)。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出版社。
    曾加縈(2016)。地方本位課程在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之實踐-以靈性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加縈、李瑞珠(2015)。從生命教育新視野談「靈性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128-131。
    曾祥榕(2017)。山峰華德福學校的圖像。載於范信賢(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頁113-128)。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金源(2011a)。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載於黃金源(主編),自閉症的原因及藥物治療(頁41-66)。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金源(2011b)。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載於黃金源(主編),社會故事教學法的理論與實務(頁313-334)。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7)。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親子天下股份有限公司。
    馮朝霖(2017)。靈性美學-生態村運動之教育啟示。載於李崗(主編),教育美學-靈性觀點的藝術與教學(頁1-17)。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馮朝霖(2019)。英雄的旅程:坎伯的神話智慧對全人教育的啟示。載於馮朝霖、許宏儒(主編),千江有水千江月(205-222)。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馮朝霖、范信賢、白亦方(2011)。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系統圖像之研究。載於范信賢(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之研擬原則與方向 (頁21-47)。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玉珍(2018)。生命教育融入蝴蝶飼養課程對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童生命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定一(2016)。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臺北市: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彥芬(2013)。應用正念(mindfulness)的方法紓解身心壓力。諮商與輔導,317,2-6。doi:10.29837/CG.201205.0001
    詹志禹(2015)。找到心流就能學而不倦。取自翻轉教育-親子天下✕教與學的現場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816
    溫宗堃(2013)。西方正念教育概觀:向融入正念訓練於我國教育邁進。生命教育研究,5(2),145-180。
    葉重新(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賈馥茗(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
    =%E5%A4%A7%E4%BA%BA
    鄭玉汶(2010)。亞斯柏格症學生焦慮情緒的成因與介入。南屏特殊教育,1,79-89。
    鄭仲恩(2016)。席勒(F. Schiller)遊戲理論及其教育美學蘊義之衍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秀真(2011)。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載於黃金源(主編),增進自閉症兒童的遊戲能力(頁291-312)。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振鐸(譯)(2017)。泰戈爾詩選-新月集。(原作者:Rabindranath Tagore)。新北市:笛藤出版社。
    趙永芬(譯)(2017)。先知-東方詩哲紀伯倫唯美散文詩集【中英對照精裝珍藏版】。(原作者:Khalil Gibran)。新北市:野人文化。(原著出版年:1923)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015)。爸媽不會冏很大-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問答你我他。臺北市:作者。
    劉乃誌、林肇賢、王韋婷、梁記雯、凃珮瓊、呂嘉寧、黃君瑜(譯)(2010)。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原作者:Mark Williams、John Teasdale、Zindel Segal、Jon Kabat-Zinn)。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7)
    劉坤炳(2017)。靈性覺醒。台中市:衡山國際心靈文化。
    劉若凡(2015)。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新北市:衛城出版社。
    蔡怡佳(2019)。在大地的腹肚中遨遊-從生態繪本談生態自我與生態靈性教育。第十五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人的靈性(頁41-7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蔡孟容(2018)。國中七年級學生同理心培育課程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昕璋(2015)。正念、教育與轉型:從國際視野反思臺灣。學生事務與輔導,53(4),71-75。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鮑冠吟、林思瑜、林玲伊(2014)。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的感覺處理問題:文獻回顧。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10(2),103-114。doi:10.6534/jtotrp.2014.10(2).103
    蕭雁文、趙家琛(2017)。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同理心問題之回顧。特殊教育季刊,142,25-33。
    蕭雅竹(2002)。靈性概念之認識與應用。長庚護理,13(4),345-351。doi:10.6386/CGN.200212_13(4).0007
    賴碧美(2011)。自閉症兒童的治療與教育。載於黃金源(主編),運用功能性評量處理自閉症兒童的行為問題(頁157-188)。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盧嬿羽、郭毓仁、王治元(2011)。園藝治療的發展。健康世界,301,42-43。
    薛雅慈(2017)。種籽實驗小學實踐經驗及其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理念的對話。載於馮朝霖(主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頁87-11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簡含青(2012)。園藝治療活動對亞斯柏格症兒童增進社會互動之研究對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紅珠(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217/
    羅先德(2011)。「全人教育」與教師素養。教書遇人,8,30-31。

    二、英文部分
    Anandarajah, G.(2008). The 3 H and BMSEST models for spirituality in multicultural whole-person medicin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6(5), 448–458. doi: 10.1370/afm.864.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 Harper & Row.
    Emmons, R. A. (2000). Is Spirituality an Intelligence?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Ultimate Concer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10(1), 3–26.
    Fisher, J. W.(2011). The Four Domains Model: Connecting Spirituality, Health and Well-Being. Religions 2011, 2, 17–28.
    Gardener, H. (2000). A Case Against Spiritual Intelli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10(1), 27–34
    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2), 144-156. doi:
    10.1093/clipsy/bpg016
    Schiller,F. (1795). On the Aesthetics Education of Man (Snell, R. Trans.). NY: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95)
    Skelsey, H. (2014).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the sixth Level. Psychologist, 27(12), 982-983.
    Sutarman Sutarman, Heru Kurnianto Tjahjono& Tasman Hamami (2017).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listic Education in Muhammadiyah’s Madrasah Indonesia. Dinamika Ilmu,17(2), 191-203. doi: http://dx.doi.org/10.21093/di.v17i2.856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19).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trieve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Web site 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autism-spectrum-
    disorders-asd/index.shtml
    Toth, K. & King, B. H. (2008). Asperger’s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8), 958-963. doi: 10.1176/appi.ajp.2008.08020272
    Wohlrapp, H. R. (2014). The Concept of Argument. NY: Springer Netherlands.
    Zohar, D. & Marshall, I. (2000). Spiritual Intelligence: The Ultimate Intelligence. London, Britain: Bloomsbur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1041520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52002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796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02201.pdf2359KbAdobe PDF220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