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3108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869/144892 (79%)
造訪人次 : 51887539      線上人數 : 5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8


    題名: 張仲素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Jang Jung-Su
    作者: 邱煜翔
    Qiu, Yu-Xiang
    貢獻者: 陳成文
    Chen, Cheng-Wen
    邱煜翔
    Qiu, Yu-Xiang
    關鍵詞: 張仲素
    唐代律賦
    《賦譜》
    用韻
    句式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020-08-03 17:53:44 (UTC+8)
    摘要: 受科舉制度影響,律賦作為唐代選才取士的文學載體,在作家與作品數量上皆有可觀之處。李程、王起、白居易、白行簡及張仲素等人,被認為是中唐律賦創作的代表大家。透過對名家作品的賞析,希冀能窺見中唐律賦的形貌與特色。
    張仲素兼擅於詩賦創作,《全唐詩》錄詩三十二首,《全唐賦》收賦作十八篇。在律賦的格律與規範亦有鑽研,著有《賦樞》、《詞圃》等書,出入於理論與實踐之間。藉由對張仲素作品的探查,將使吾人了解其賦作的內容風格,並對中唐律賦的音韻與形式結構有更深入而充足的認識。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的說明。第二章將張仲素律賦依題材的不同,分為「天文地理」、「器物用品」、「草木鳥獸」與「史事掌故」四類,針對其賦題來源與賦作內容進行分析。第三章為張仲素律賦在用韻上的討論,解析各篇律賦的押韻情形。第四章則以各篇律賦所使用的句型和構篇的句式為主題,討論張仲素律賦在形式上的特色。第五章為結論,總結張仲素律賦在「題材內容」、「用韻情形」與「句式結構」等面向上的創作特色。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魏]王弼等注:《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張景耀主編:《論語注疏》下冊,臺北:弘毅出版社,1994年。
    [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房玄齡:《晉書》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趙璘:《因話緣》,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宋〕歐陽脩、宋祁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王應麟:《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出版社,197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210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汪廷訥:《汪廷訥戲曲集》,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余丙照:《增註賦學人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阮元校刻、蔣鵬翔主編:《阮刻尚書注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臺北:中國船山協會,1972年。
    [清]王闓運:《八代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蔣廷錫、陳夢雷等編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丁福林選編:《謝靈運鮑照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天海:《穆天子傳譯注.燕丹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何書置:《柳宗元研究》,湖南:嶽麓書社,1994年。
    呂友仁:《周禮譯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2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瀋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點校:《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葉光大:《貞觀政要譯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4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錢宗武、灝譯注:《尚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台灣書店,1998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2年。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施丁:《漢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孫海通、王海燕編輯:《全唐詩》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孫福軒、韓泉欣:《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冊,臺北:華正出版社,1985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三、學位論文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田寧:《唐代諷刺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瀋陽: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王辰:〈細膩柔婉音與粗獷剛健聲──略談張仲素的閨怨及邊塞詩作〉,《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14年4月,頁11-14。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 12 月,頁889-906。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話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學報》第36卷第 1 期,1999年1月。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 2 期。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1997年第3期。
    何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載於《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 2 月,頁46-49。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 40卷第2期,2004年 4月。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
    祈立峰:〈聲律的實踐與示範:論唐律賦「題韻」與「題義」的互文性〉,《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年4月,頁23-39。
    洪銘吉:〈唐代試賦律引經研究〉,《科學期刊》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
    徐子方:〈道德和命運的博弈——關漢卿《裴度還帶》剖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4 期,2008 年11月,頁 60-63。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年7 月。
    郭建勛、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1 期,1987年 1 月。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 2000—2014)〉,《成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 1 期,頁127-160。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1990年第 3 期,頁247-25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 4 期,頁115-119。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 1 期。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 1994年第6期,頁86-95。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69-88。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 期,1998年5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8。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14,2008年7月,頁115-148。
    程千帆:〈辭賦略說〉,《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第 4 期。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1992年第3期。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為中心〉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黃麗月:〈律賦的形成、發展與特徵——以唐宋為斷代〉,《思辯集》第6期,2003年3月,頁117~146。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92-95。
    葉幼明:〈歷代賦論述要〉,《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葉幼明:〈賦論發微〉,《求索》1990年第3期。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大學報》增刊 1993年第7輯 。
    詹杭倫:〈王芑孫及其《讀賦巵言》敘論〉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詹杭倫:〈《雨村賦話》對《律賦衡裁》的沿襲與創新〉,收錄於《中山大學辭賦學術研討會》,2004年。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5年 5 月,頁239-27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月,頁146-149。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年2月。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2 卷第2期,2010年4月,頁 79-84。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1-38。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4月,頁53-74。
    蔡鍾祥:〈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33-547。
    柏夷(S. Kenkamp):〈賦譜略述〉,《中華文史叢論》第49輯,1992年,頁149-161。
    耿美香:〈唐張仲素律賦用韻分析〉,《神州》第九期,2013年1月,頁7。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 17 期,1985年5月,頁 9-20。
    許銘全:〈現存《元和三舍人集》相關問題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七期,2017年8月,頁43-79。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年3月。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市: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1-35。
    簡宗梧:《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唐律賦典律之研究》逢甲大學研究群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7月31日計畫編號:FCU-RD-90-02-01。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錄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頁 109-12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1999年,頁59-78。
    簡宗梧:〈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769-790。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漳州:師範學院, 2001年11月。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第 5 期,1991年,頁68-73 。
    鄺健行主編:〈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第 13 期,1994年。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 1 期,1993年,頁 24-34 。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
    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出版社)1994 -201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889
    顯示於類別:[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1501.pdf5434KbAdobe PDF27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