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28790      Online Users : 6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886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64


    Title: 論政治罷工合法性
    A study on the legality of political strike
    Authors: 林振德
    Lin, Chen-Te
    Contributors: 林佳和
    Lin, Chia-Ho
    林振德
    Lin, Chen-Te
    Keywords: 罷工
    爭議行為
    政治罷工
    團體協約相關性
    強制性罷工
    示威性罷工
    全球化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3-02 11:14:28 (UTC+8)
    Abstract:   在我國,政治罷工的議題或呼籲時有耳聞,尤其當國家面臨重大的政治時刻,不時有論者呼籲以政治罷工方式作為抵抗手段,可是在學術上卻鮮少引起重大探討,原因是我國罷工的次數以及規模無法與歐美國家相比,更遑論從未發生過政治罷工。而在學術文獻中提到政治罷工,絕大多數以不合法為由帶過,理由多以「並非以提升勞動條件為目的」,但政治罷工可以有多種面貌,例如反對勞動法令的修改甚至修惡,要求國家整體勞動條件的改善,例如提高基本工資或是提高退休給付,這些難道就與「提升勞動條件為目的」無涉?其實學說不能說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有論者進一步的以「罷工是為追求團體協約的締結」為目的,而政治罷工雖然訴求上可能與勞動條件相關,但是國家並非團體協約的對象,因此政治罷工仍然難在現行法的架構下獲得正當的合法性。
      本文參考德國學說的整理,首先將政治罷工區分為強制性罷工和示威性罷工,兩者差異在於,若罷工目的與勞動經濟條件相關,也就為追求社會經濟地位之提升,得採取強制性罷工之方式對抗雇主或國家;若罷工目的僅是一般政治為訴求,僅能以示威性罷工的方式呈現,兩者差異在於,示威性罷工必須有一個相當明確的時間。
      另一個思考面向是,從全球化角度重新檢討集體勞動法制並嘗試論證政治罷工合法化之可能,全球化帶來一系列去管制化政策和非典型勞動的興起,都對於過去典型雇傭造成衝擊,也影響到集體勞動法層次中工會力量的式微,限於國家層次的在地工會難以與跨國企業相抗衡,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全球整體罷工次數在1969年到2015間,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換言之,當傳統國家功能遭到弱化,勞資實力越趨於不對等,甚至國家為了獲得跨過企業的青睞到該國投資,轉頭對本國勞工實施不利的勞動條件,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以雇主為對象的團體協約為中心的集體勞動法制觀點,應有檢討必要。
      最後,本文透過整理罷工憲法基礎、合法要件,以及參考德國法制和德國學說對於政治罷工之爭論,再從全球化角度切入,嘗試挑戰以團體協約為中心的集體勞動法制,並提供未來修法建議,提供政治罷工合法之可能。
    Reference: 【中文文獻】(依姓名筆畫排序)
    (一)書籍
    1.工運年鑑—2004.6~2005.5,陳政亮等編,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2009年。
    2.史尚寬,勞動法原論,正大印書館,1978年。
    3.朱道凱譯,P.Hirst/ G.Thompson著,全球化迷思,群學,2004年4月。
    4.吳友法,二十世紀德國史,志一,1995年。
    5.李明譯,Joseph E. Stiglitz著,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大塊,2002年9月。
    6.周徵譯,Robert B. Reich著,拯救資本主義,聯經, 2017年7月。
    7.林更盛.周兆昱.陳建文.李玉春.王能君.王沛元.林良榮.侯岳宏.張義德.邱羽凡.鄭津津.郭玲惠著,勞動法文獻研究,元照, 2017年9月
    8.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一冊),三民書局,修訂再版1985年。
    9.林祐聖、葉欣怡譯,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著,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弘智,2005年3月。
    10.金寶瑜,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巨流, 2006年9月。
    11.胡訢諄譯,David Harvey著,跟著大衛.哈維讀資本論,漫遊者文化,2018年12月。
    12.孫治本譯,Ulrich Beck著,全球化危機,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13.孫智綺譯,Bourdieu著,全球化的迷思與歐洲社會福利國家,載: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麥田,二版, 2016年3月。
    14.張君玫譯,Zygmunt Bauman著,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群學,2003年3月。
    15.曹衛東譯,Habermas著,後民族格局-哈伯瑪斯政治論文集,聯經, 2002年8月。
    16.許育典,憲法,元照,第七版,2016年。
    17.許瑞宋譯,David Harvey著,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時報文化, 2018年1月。
    18.陳信宏譯,Dani Rodrik著,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衛城,2016年2月。
    19.陳郁雯譯,Thomas Piketty著,不平等的經濟學,衛城,2016年6月。
    20.陳碧芬譯,John Gray著,虛幻曙光-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危機,時報, 1999年5月。
    21.焦興鎧、康長健、魏千峰、邱羽凡、劉志鵬、李玉春、林佳和、王松柏、周兆昱、陳建文、張義德、郭玲惠、林炫秋、黃程貫、張鑫隆、林良榮、侯岳宏、黃馨慧、黃鼎佑、邱駿彥、鄭津津、陳金泉著,集體勞動法,新學林,2019年10月。
    22.黃中憲譯,Tony Judt著,戰後歐洲六十年,卷三,左岸文化,2012年11月。
    23.黃程貫,勞動法,國立空中大學,修訂再版,1997年。
    24.黃越欽,勞動法論,政大勞工研究所,1991年。
    25.黃越欽著,黃鼎佑增修,勞動法新論,翰蘆,第五版,2015年。
    26.楊通軒,集體勞工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四版,2015年。
    27.劉志鵬,勞動法解讀,元照,1999年6月。
    28.劉道捷譯,Facundo Alvaredo/ Lucas Chancel/ Thomas Piketty/ Emmanuel Saez/ Gabriel Zucman著,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衛城,2018年8月。
    29.劉維人譯,Guy Standing著,不穩定無產階級,臉譜, 2019年6月。
    30.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Thomas Friedman著,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聯經,2000年6月。
    31.魏育青譯,Jürgen Osterhammel/ Niels P. Peterson著,全球化簡史,商務, 2014年4月。

    (二) 期刊論文
    1.王文忠,人尊嚴在憲法上的地位-比較法的觀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2期,頁61-160,2016年7月。
    2.朱石炎,論罷工,法令月刊,第40卷第7期,頁206-208,1989年。
    3.吳昭瑩,批判臺灣勞資爭議處理機制:以爭議標的二分法之必要性與處理機制的妥當性為探討核心,台灣勞動評論,第1卷第1期,頁13-47,2009年6月。
    4.呂建德,全球化、社會公民權與民主:一個初步的思考,台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頁189-238,2003年12月。
    5.呂榮海,勞資以團體協約限制罷工,律師通訊,第 106-109 期,頁204-207,1988年10月。
    6.李達嘉,敵人或盟友:省港罷工的商人因素與政黨策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8期,頁125-177,2012年12月。
    7.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式的工會體制-1950至52年間國民黨改造內容之探討,清華學報,第30卷第2期,頁219-251,1990年6月。
    8.林佳和,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工會罷工事件-一個勞動法角度的觀察,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7期,2005年12月,頁208-218。
    9.林佳和,華航罷工事件-一個集體勞動法記事,台灣法學雜誌第299期,頁26-29,2016年7月。
    10.林佳和,經濟全球化下的國家:從社會福利國到國際競爭國-兼論競爭力之意涵與法律之角色,勞工研究,第7卷第1期,頁2,2007年6月。
    11.林佳和,德國罷工法秩序:1950至1980年的法官造法及其形成背景分析,歐美研究,第44卷第4期,頁467-535,2014年12月。
    12.林宗弘,台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92-2007,台灣社會學刊 第43期,頁 93-158,2009年。
    13.姚立明,論勞工結社權,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3卷第3期,頁1-11 ,1988年。
    14.張文貞,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台灣人權學刊 第1卷第2期,頁25-43,2012年6月。
    15. 張文揚,全球化下的勞工困局?以 1969 年至 2015 年的罷停工資料分析,台灣社會學,第34期,頁91-121,2017年12月。
    16.張鑫隆,德國同盟自由(Koalitionsfreiheit)概念的原點-團結權理論之再思考,憲政時代,第31卷第3期,頁321-360,2006年1月。
    17.郭武平、黃建豪,主權國家的挑戰與未來:類型化比較分析的視角,全球政治評論,第44期,頁67-99,2013年10月。
    18.陳繼盛,勞工政策與立法,載:民事法律專題研究(三),司法院第一廳編,1994年。
    19.焦興鎧,規範我國公部門勞動關係國際勞動基準之建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6期,頁95-135,2012年10月。
    20.黃程貫,我國罷工合法要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頁46-58,2004年7月。
    21.黃程貫,勞資爭議法律體系中之罷工概念、功能及基本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39期,頁175-222,1989年6月。
    22.黃程貫,論政治罷工,政大法學評論第40期,頁115-150,1989年12月。
    23.黃程貫,關於權利事項與調整事項勞資爭議之區分,勞資關係論叢第2期,1994年,頁1-26。
    24.黃越欽,從勞動鬥爭權到和諧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39期,頁1-27,1989年6月。
    25.黃瑞明,神秘告別式之後的奇異重生;評勞資爭議處理法關於「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不得罷工」的修正,臺大法學論叢,第42卷第1期,頁49-116,2013年3月。
    26.黃瑞明,迴光返照的團體協約法-評全總與工總的集體協商,全國律師,第2卷第7期,頁58-74,1998年7月。
    27.黃瑞明,從法社會學的觀點論統聯客運集體罷駛事件與我國罷工法治,台大法學論叢第31卷第3期,頁17-73,2002年5月。
    28.楊通軒,國家中立原則在勞資爭議中之運用,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叢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0卷第1期,頁79-105,2000年1月。
    29.楊通軒,歐洲聯盟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兼論德國法制之因應,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頁215-324,2007年12月。
    30.廖義男,現行勞資爭議法規之缺失與適用疑義之檢討,台大法學論叢,第19卷第1期,頁79-127,1989年12月。
    31.劉士豪,勞動基本權在我國憲法基本權體系中的定位(上),政大法學評論,第87期,頁67-132,2005年10月。
    32.劉士豪.勞動三法修正後罷工規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期刊,第51期,頁133-181,2016年4月。
    33.蔡維音,政治罷工之正當性,月旦法學教室,第50期,頁22-23,2006年12月。
    34.鄭津津,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現況與檢討,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期,頁65-104,2002年1月。
    35.謝碩駿,憲法概括性權利保障條款之解釋-德國法的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273期,頁47-71,2018年2月。

    (三)專書論文
    1.何明修,介於抗爭與協商:勞工運動在台灣的經濟社會學意涵,載:未竟的奇蹟 : 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李宗榮、林宗弘主編,頁129-162,2017年。
    2.何賴傑,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於示威封鎖行動涉及強制罪之見解,載: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頁741-760,2007年。
    3.李震山,罷工糾察線作為預防犯罪的警察權發動對象?警察法的觀點,載: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頁761-782,2006年12月。
    4.林佳和,公部門罷工-尋找法釋義學體系中的合法性答案?載:勞動與法論文集Ⅰ-勞動法基礎理論與法制發展、同盟與集體勞動法,元照出版,初版,頁357-402,2014年。
    5.林佳和,我國工會制度之謎:為何產業工會變成廠場工會?載:勞動與法論文集Ⅰ-勞動法基礎理論與法治發展、同盟與集體勞動法,初版,元照出版,頁311-355,2014年。
    6.林佳和,勞動與勞動憲法,載:部門憲法,蘇永欽編,元照出版,頁353-393,2006年1月。
    7.林佳和,德國勞動市場彈性化的理論與實踐發展,載:勞動與法論文集Ⅰ-勞動法基礎理論與法治發展、同盟與集體勞動法,初版,元照出版,頁43-119,2014年。
    8.林佳和,歐盟爭議行為制度現況與前瞻,載:勞動與法論文集Ⅰ-勞動法基礎理論與法制發展、同盟與集體勞動法,元照出版,初版,頁403-437,2014年。
    9.林佳和,歐盟社會權:從歐洲社會憲章到歐盟憲法,載:社會正義之建構與權利救濟,海峽兩岸公法學論壇論文集(二),國立政治大學公法學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勞動法與社會法中心編著,頁185-254, 2015年3月。
    10.林佳和,罷工糾察的法律化,載:勞動與法論文集Ⅰ-勞動法基礎理論與法制發展、同盟與集體勞動法,元照出版,初版,頁439-456,2014年。
    11.邱駿彥,『勞資爭議行為正當性之判斷與確立』專題評析一,載: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頁553-564,2007年。
    12.張鑫隆,日本爭議行為法制研究,載:美日勞資爭議行為法制之研究,蔡炯墩、張鑫隆合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資關係處編,2007年6月。
    13.張鑫隆,爭議權之憲法保障與爭議行為之法規範-以日本為例看台灣爭議行為法再生(一),載: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頁241-280,2007年。
    14.張鑫隆,罷工糾察行為與集會遊行法中華電信罷工糾察事件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五簡字第二零一號判決評釋,載:勞動法裁判選輯(六) ,台灣勞動法學會編,頁67-108,2009年。
    15.張鑫隆,罷工糾察線作為預防犯罪的警察權發動對象-勞動法觀點,載: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頁727-728,2007年
    16.郭玲惠,『勞資爭議行為正當性之判斷與確立』專題評析二,載:勞資爭議行為論文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出版,頁565-579,2007年。
    17.陳繼盛,勞資爭議法制之認識,載:勞工法論文集,陳林法學基金會出版,1994年。
    18.楊通軒,爭議行為合法性之判斷基準,載:勞動法裁判選輯(一),元照出版,頁60-83,1999年12月。
    19.趙剛,1987 年的台灣工會、國家與工運:以遠化工會的個案為例,載: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徐正光、蕭新煌編,頁 115-150,1995年。

    (四)研討會論文
    1.林佳和,新的理論進路、舊的國際主義:全球政治經濟學與國際勞工運動,發表於團結權、同盟自由與勞動基本權-科際的對話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

    (五)學位論文
    1.官子程,蘿莎.盧森堡的政治理論:以與修正主義、列寧主義的論爭為軸心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2.林炫秋,論罷工權行使與限制-中德法制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990年6月。
    3.邱羽凡,論勞動爭議行為之罷工糾察-以德國法制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口試本,2008年12月。
    4.張義德,不當勞動行為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與我國之「不利益待遇」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7月。
    5.陳佑,法國罷工法秩序─以總罷工秩序之形成及內容為中心,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3月。
    6.彭常榮,勞動者爭議行為合法性研究-以醫師罷工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7.蔡炯燉,勞動集體爭議權之研究-中美日三國法制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1992年6月。
    8.蔡維音,罷工行為規範之憲法基礎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六)研究報告
    1.林良榮,我國教師爭議權之研究,勞動部委託研究案,2014年。
    2.張茂桂、朱聖漢、黃福德、許宗力,民國七十年代台灣地區「自力救濟」事件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1992年。
    3.陳英鈴、劉士豪,勞動基本權入憲分析,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年11月。

    (七)其他參考資料
    1.林更盛,論罷工目標合法性的幾個問題,法源法律網-法學論著,2018年8月, https://www.lawbank.com.tw/treatise/dt_article.aspx?AID=D000023792。
    2.林佳和,華航機師罷工:工會欠人民一個預告嗎?思想坦克,2019年2月12日,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705/3638918?fbclid=IwAR1wr-i_gPtJIlTpzZtEdyhaqLigpTolav4r1N_JWr5nxEJq_Q94nt7FSt0。
    3.邱羽凡,產業工會之團體協商資格應否限制?「二分之一會員門檻條款」之檢討,苦勞網,2016年4月: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4943。
    4.張鑫隆,團體協商要求設勞工董事不被接受然後罷工是違法的嗎?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2019年6月25日: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86065。


    【德文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1.Abendroth, Wolfgang: Der Kampf um das Streikrecht, Der Gewerkschafter 1953, S.9-11.
    2.Abendroth, Wolfgang: Nochmals! Der politischer Streik. Wissenschaftliche Diskussion oder politische Treibjagd?, Gewerkschaftliche Monatschefte 1954, S.258-263.
    3.Abendroth, Wolfgang: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s Streikrechts, Gewerkschaftliche Monatshefte, 1951, S.57-61.
    4.Brox, Hans/ Rüthers, Bernd: Arbeitskampfrecht:Ein Handbuch für die Praxis, von Hans Brox, Bernd Rüthers, Wilfriedlich Jülicher, 2. Aufl., Stuttgart, Berlin, Köln, Mainy, 1982.
    5.Däubler, Wolfgang(Hrsg.) : Arbeitskampfrecht, von Martin Bertzbach, Karl-Jürgen Bieback, Wolfgang Däubler, Olaf Deinert, Dieter Dette, Detlef Hensche, Johannes Heuschmid, Klaus Lörcher, Mario Nitsche, Pelin Öğüt, Waldemar Reinfelder, Hermann Unterhinninghofen, Manfred Walser, Henner Wolter, Andrej Wroblewski, 3. Aufl., Baden-Baden: Nomos-Verlagsgesellschaft, 2011.
    6.Däubler, Wolfgang: Tarifverträge zur Unternehmenspolitik? Rechtliche Zulässigkeit und faktische Bedeutung, Bund-Verlag, Frankfurt, 2016.
    7.Engels, Andreas: Verfassung und Arbeitskampfrecht.: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arbeitsgerichtlicher Arbeitskampfjudikatur,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2008.
    8.Gamillscheg, Franz: Kollektives Arbeitsrecht: ein Lehrbuch BundⅠ, C.H. Beck München, 1997.
    9.Greiner, Stefan: Das arbeitskampfrechtliche Verhältnismäßigkeitsprinzip, Bund-Verlag GmbH, Frankfurt am Main, 2018.
    10.Holoubel, Michael: Art. 28 GRC, in: Jurgen Schwarze(Hrsg.), EU-Kommentar, 2. Aufl., Baden-Baden: Nomos-Verlagsgesellschaft, 2009.
    11.Jarass, Hans D. / Pieroth, Bodo: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Kommentar, 11. Aufl., C.H.Beck München, 2011.
    12.Junker, Abbo: Grundkurs Arbeitsrecht, 6. Aufl., C.H.Beck München, 2007.
    13.Kaiser, Joseph H: Der politische Streik, 2. Aufl., Berlin , 1955.
    14.Kissel, Otto Rudolf: Arbeitskampfrecht, Verlag C.H. Beck München, 2002.
    15.Kittner, Michael: Arbeitskampf-Geschichte. Recht. Gegenwart, C.H.Beck München, 2005.
    16.Maydell, Bernd Baron von: Arbeitskampf oder politischer Streik? Zur rechtlichen Wertung der für den 19. 12. 1979 geplanten Arbeitsniederlegung bei Rundfunk und Fernsehen, JuristenZeitung, 1980, 431ff.
    17.Otto, Hansjörg: Arbeitskampf- und schlichtungsrecht, C.H.Beck München, 2006.
    18.Redler, Lucy: Der politische Streik in Deutschland nach 1945, Neuer ISP Vlg, 2004.
    19.Reuss, Wilhelm: Der „politische“ Arbeitskampf, AuR 1966, S.264-268.
    20.Reuss, Wilhelm: Der politische Demonstrationsstreik, AuR 1969, S.353-354.
    21.Scherer, Inge: Grenzen des Streikrechts in den Arbeitsbereichen der Daseinsvorsorge,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2000.
    22.Waltermann, Raimund: Arbeitsrecht, 17. Aufl., Vahlen, München, 2014.
    23.Witter, Jan Michael: Europarechtliche Aspekte des Streikrechts, Verlag Dr. Kovac, Hamburg 2008.
    24.Zöllner, Wolfgang: Arbeitsrecht: Ein Studienbuch, von Wolfgang Zöllner, Karl-Georg Loritz, Curt Wolfgang Hergenröder, 6., neubearb. Aufl., München: Beck, 2008.

    【英文文獻】(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序)
    1.Breen, Creighton, The ILO and the Protection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in Australia, in Melbourne University Law Review 22(2), 239-280(1998).
    2.ILO,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Nr.14(2010).
    3.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bour Standards, 103rd Session, (2014).
    4.Jonathan D. Ostry, Prakash Loungani& Davide Furceri, Neoliberalism: Oversold? Finace & Development53(2), 38-41(2016).
    5.Hyman, Richard, Strikes, (4th ed.1989).


    參考網站
    (依筆畫順序)
    1.Rosa Luxemburg,群眾罷工、黨和工會,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rosa-luxemburg/marxist.org-chinese-rosa-1906.htm,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4月13日。
    2.中華航空公司官方網站:https://www.china-airlines.com/tw/zh/about-us/index,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7月1日。
    3.看看別國醫院也能罷工 學者:預告制度根本愚民政策!,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3641606?fbclid=IwAR2jMpYgb1IcSltj9ctu7OmfwSQiY4bAPViQg8uOoADBSOCD1CWo0g7Z7qs,最後瀏覽日期:2019年6月30日。
    4.桃園縣檢警異常大規模違法抓人!吳志揚只顧招商,放任家樂福欺壓台灣勞工?!,苦勞網新聞,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9901,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5月10日。
    5.財團法人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官方網站:https://www.cadf.org.tw/about/member,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7月1日。
    6.勞動部,勞動部鼓勵勞資雙方締結團體協約,對簽訂團體協約工會提供獎勵金,並協助工會建置FaceBook網頁,以強化服務會員功能,2016年11月3日,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25600/,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0月3日。
    7.普來利工會新竹店前罷工 遭警方逮捕,新頭殼newtalk,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1-25/105007,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月10日。
    8.長榮航空提告工會非法罷工 求償每天3400萬元,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06215005.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0 年1月31日。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265105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651059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287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901.pdf2916KbAdobe PDF235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