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3786      Online Users : 11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07


    Title: 《繡像繪圖──通俗小說七世夫妻》研究
    A Study on Chinese Folklore of the Reincarnated Couple
    Authors: 李慧娟
    Lee, Hui-Chuan
    Contributors: 楊明璋
    李慧娟
    Lee, Hui-Chuan
    Keywords: 七世夫妻
    謫世小說
    金童玉女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2-05 17:57:59 (UTC+8)
    Abstract: 本文以《繡像繪圖──通俗小說七世夫妻》為研究文本,透過編創背景、故事流變、敘事手法、思想內涵等方面進行探究。屬於通俗小說的《繡像繪圖──通俗小說七世夫妻》為清末民初作品,以廣為人知的民間故事主角作為金童玉女降凡的角色,使作品為讀者接受。作品中人物與結構方面的特殊性,如被異象環繞擁有超凡特質的七對夫妻、對降凡的金童玉女給予幫助或阻礙的神性人物與變異的圓形結構等,形成七世夫妻的特色。由擁有特殊的人物與結構的七世夫妻,不僅呈現佛道兩教宗教思想,也透過這七對夫妻反映人們對愛情永恆的渴望,並從中體現人們的社會價值觀。
    Reference: 一、 七世夫妻文獻:
    佚名:《繡像繪圖──通俗小說七世夫妻》,收入王見川、侯沖、楊淨麟等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二輯第二十六冊,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影印上海新文化書社。
    不著撰人:《七世夫妻》,臺中:瑞成書局,民?。
    文化圖書公司編:《足本中國民間通俗小說》,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9。
    文國書局編:《七世夫妻二十四回》,臺南:文國書局,1981。
    文國書局編輯部作:《七世夫妻》,臺南:文國書局,1994。
    玉樹圖書印刷有限公司編輯部編著:《七世夫妻》,新北:玉樹圖書出版,2001。
    佚名:《中國民間通俗小說》,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0。
    利大出版社編:《中國民間通俗小說》,臺南:利大出版社,1979。
    國家圖書館轉製:《七世夫妻電子資源:繡像仿宋本》,臺北:國家圖書館,2011。

    二、 古典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古本小說集成》,日本內閣文庫所藏。
    佚名:《改良新篡水漫藍橋初集》,收入黃寬重、李孝悌、吳政上主編:《俗文學叢刊》第120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上海大通書局印行。
    佚名:《梁山伯寶卷》,收入黃寬重、李孝悌、吳政上主編:《俗文學叢刊》第35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民國十三年上海文益書局印行。
    佚名:《藍橋相會全集》,收入黃寬重、李孝悌、吳政上主編:《俗文學叢刊》第120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上海大通書局印行。

    三、 現代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見川、侯沖、楊淨麟等主編:《民間私藏:中國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資料彙編》第一輯第一冊和第二輯第一冊,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一),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李利安等著:《四大菩薩與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樹桐:《唐史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周秋良:《觀音故事與觀音信仰研究──以俗文學為中心》,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先秦至隨唐五代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2。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宋元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2。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明代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2。
    祁連休:《中國民間故事史清代篇》,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2。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新北:口傳文學會,2002。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紀德君:《明清通俗小說編創方式研究》,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
    胡萬川編著:《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2008。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國家圖書館轉製:《七世夫妻電子資源:繡像仿宋本》,臺北:國家圖書館,2011。
    康韻梅:〈唐代小說在《綠窗新話》中的再現〉,收錄於《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2年5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陳果安:《金聖嘆小說理論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陳建憲:《玉皇大帝信仰》,臺北:漢揚出版社,1996。
    陳梧桐:《明史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3。
    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楊振良:《孟姜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葉舒憲、田大憲著:《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葛永海:〈明清江南文學的歷史演進及其精神特徵〉,收入查清華、詹丹主編《第二屆江南文化論壇——江南都市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7。
    廖明活:《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劉烈茂、郭精銳:《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中山大學圖書館及北京大學圖書館鈔本。
    鄧廣銘:《宋史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15。
    錢南揚:〈祝英台故事敘論〉,收入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國民俗學經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0。
    羅錦堂:《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60。
    譚達先:《中國四大傳說新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顧希佳:《中國民間故事長編先秦兩漢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顧希佳:《中國民間故事長編宋元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顧希佳:《中國民間故事長編明代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顧希佳:《中國民間故事長編清代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顧希佳:《中國民間故事長編隋唐五代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顧希佳:《中國民間故事長編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美)約瑟夫•坎貝爾著、張承謨譯:《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美)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三、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于海鷹:〈萬千心事訴與誰——說《荊釵記》中的錢玉蓮〉,《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2期,頁119-123。
    凡文娟:〈黃梅戲《藍橋會》淺談〉,《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頁67-69、93。
    大塚秀高、柯凌旭:〈從《綠窗新話》看宋代小說話本的特征——以「遇」為中心〉,《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3期,頁26-36。
    孔遠志:〈《梁祝》在印尼——中、印尼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葩〉,《東南亞縱橫》1992年第4期,頁57。
    孔慶東:〈通俗小說的流變與界定〉,《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頁39-48。
    尹占華:〈梁祝故事起源與流傳的再考察〉,《欽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54-58。
    方士杰:〈《荊釵記》的壯族化變異〉,《民族藝術》1990年第1期,頁48-57。
    牛剛花:〈「寒窯」母題的嬗變:從《破窯記》到《王寶釧》〉,《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頁70-73。
    王邦寧:〈梁祝化蝶考〉,《古典文學知識》2015年第5期,頁192-196。
    王昌芹:〈東西方數字「七」的隱喻意義對比研究〉,《大家》2010年第22期,頁18-19。
    王林飛:〈中國敘事文化學視域中的包公故事研究述論〉,《天中學刊》2017年第6期,頁28-33。
    王建輝:〈「五四」與新出版〉,《文史哲》2000年第2期,頁114-119。
    王玲:〈玉皇信仰的文化解讀〉,《中國宗教》2013年第4期,頁54-55。
    王飛:〈淺議中國話本小說的藝術特徵〉,《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20期,頁189-190。
    王國維:〈韃靼考〉,《清華學報》第1期(1926),頁651-678。
    王梅芳:〈中國人生命意識的張揚──簡析「梁祝化蝶」的深層美感心態〉,《中州學刊》1995年第5期,頁82-85。
    王萍、胡足鳳:〈論狀元婚變戲中男主人公形象流變——以南戲《張協狀元》、《荊釵記》、《琵琶記》為代表〉,《語文學刊》2006年第21期,頁33-35。
    王學春:〈近百年包公研究述評〉,《開封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頁29-34。
    王蕾:〈「郭華」與金院本《憨郭郎》關系考辨〉,《時代文學》2011年第4期,頁202-203。
    王夔:〈黃梅戲《藍橋》考論〉,《文藝爭鳴》2011年第4期,頁92-96。
    王歡:〈《買粉兒》與《王月英元夜留鞋記》關系論〉,《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21期,頁48-49。
    丘慧瑩:〈民間想像的西王母——以世俗寶卷中的王母為例〉,《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20-24。
    丘慧瑩:〈雪梅故事的演變及文化解讀〉,《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253-284。
    付瓊:〈略論古代小說、戲曲中「胭脂女」故事衍變〉,《六盤水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頁35-38。
    左建:〈廣益書局與「大達版」圖書〉,《蘭台世界》2012年第11期,頁68。
    田利紅:〈中西方對「七」與「九」的不同認識〉,《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頁68-69。
    白一宇:〈論雅文學與俗文學〉,《北京交通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56-60。
    匡秋爽、王確:〈「梁祝」母題的起源、傳播及文藝樣式考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頁170-175。
    匡秋爽、王確:〈梁祝小說的產生與傳播〉,《當代文壇》2014年第5期,頁123-126。
    匡秋爽:〈從民間講述到文人創作──「梁祝」母題在元明清時期的敘事形態轉變〉,《東岳論叢》2016年第11期,頁48-54。
    匡秋爽:〈現代學術視野與「梁祝」母題的經典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頁155-160。
    曲金良:〈孟姜女傳說在唐及五代的流傳——基于敦煌寫本的幾點再探索〉,《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頁29-38。
    朱大可:〈《梁祝》故事的誤讀和矯正〉,《上海戲劇》1994年第2期,頁14-15。
    何慧俐:〈「七世夫妻」試探〉,《明道文藝》第239期(1996年2月),頁154-158。
    呂亞虎:〈數字「七」的巫術性蠡測──以秦漢簡帛文獻為中心〉,《歷史教學問題》2012年第1期,頁80-86。
    呂洪年:〈孟姜女故事在江南落根的社會原因〉,《電大教學》1995年第1、2期,頁17-23、31。
    呂書寶:〈金童玉女與西王母傳說形象流變〉,《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頁85-90。
    宋成斌:〈元代社會階級狀況與包公戲的興起〉,《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頁46-48。
    李子和:〈西南部分少數民族梁祝傳說的流傳和衍變〉,《貴州社會科學》1984年第5期,頁63、94-99。
    李志宏:〈「話本」與「演義」的關係:以〈《古今小說》敘〉為討論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1期(2013年6月),頁127-158。
    李言統:〈口傳與書寫:從「藍橋」主題看民間文學的歷史演繹〉,《青梅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頁197-200。
    李建明:〈元代包公文學與元代吏治〉,《江蘇景觀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92-98。
    李春祥:〈元代包公戲新探〉,《中州學刊》1983年第3期,頁64-68。
    李秋菊:〈〔唱春調〕:清末民初的龍頭曲調〉,《音樂時空》2015年第20期,頁15-18。
    李振晶:〈胭脂記故事的演變及文化意蘊〉,《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頁58-61。
    李國顯、夏潔:〈倫理道德下蘊含的悲劇精神——《荊釵記》新解〉,《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第10期,頁58-61。
    李堯鵬:〈變通與循規──明清小說中梁祝故事的傳播影響〉,《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第2期,頁58-59。
    李榮美、劉立敏、張易娟:〈從《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透視中西文化差異〉,《山東文學》2008年第7期,頁83-84。
    杜貴晨:〈胡粉與繡鞋——從《買粉兒》、《留鞋記》到《胭脂》與《阿繡》〉,《蒲松齡研究》2001年第3期,頁65-69、96。
    汪玢玲:〈梁祝愛情故事的社會意義〉,《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頁60-66。
    汪家熔:〈從書價高想到一折八扣書〉,《出版科學》2000年第3期,頁43-44。
    阮娟:〈從數字「七」探究中西方文化差異〉,《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5期,頁120-122。
    周靜書:〈百年梁祝文化的發展與研究〉,《民間文化》2000年第11-12期,頁86-90。
    周靜書:〈論梁祝故事的發源〉,《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第2期,頁31-36。
    季學源:〈文化視野中的梁祝故事〉,《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52-57。
    屈文焜:〈兩個故事,兩種命運——杞梁妻故事與孟姜女故事比較研究〉,《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頁24-28。
    於賢德:〈論梁祝愛情故事的悲劇屬性、美學價值與人學內涵〉,《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頁13-19。
    林保淳:〈通俗小說研究的起點──武俠小說研究〉,《淡江人文社會期刊》特刊(2000年10月),頁309-334。
    林彥宏:〈生死輪迴大家談〉,《慧炬》第555期(2010年9月),頁21-28。
    林美清:〈精誠不散,那論生死──從「七世夫妻」論中國民間文學中的永生〉,《哲學雜誌》第8期(1994年4月),頁70-81。
    林琳:〈梁祝故事演變考〉,《神州》2014年第9期,頁3。
    邱星偉:〈《荊釵記》中錢玉蓮是誰?〉,《戲文》2000年第6期,頁34。
    金夕中:〈淺談《荊釵記》的結構藝術〉,《陜西戲劇》1981年第6期,頁67-69。
    金寧芬:〈略談《荊釵記》的主題思想及藝術成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4期,頁79-84。
    侯百朋:〈從方言俚語談《荊釵記》的作者〉,《求實》2003年第S2期,頁263-264。
    俞允堯:〈孟姜女故事的演變與流傳〉,《文史知識》1990年第10期,頁113-118。
    俞為民:〈南戲《破窯記》本事和版本考述〉,《文獻》1999年第3期,頁8-42。
    俞為民:〈南戲《破窯記》版本考述〉,《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頁12-23。
    施愛東:〈從梁祝傳說的結尾看民間故事的生長機制〉,《博覽群書》2006年第11期,頁40-46。
    查紫陽:〈南戲《荊釵記》中錢玉蓮形象新論〉,《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9年第10期,頁80-81。
    洪淑苓:〈孟姜女歌仔冊的敘事特點與孟姜女形象──以臺灣大學楊雲萍文庫所藏資料為範疇〉,《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5期,頁54-62。
    胡達菲:〈簡析《破窯記》和《秋胡戲妻》對女性貞節的宣揚〉,《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頁94-96。
    徐宏圖:〈創新主題,辟新領域——談《荊釵記》在南戲史上的地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頁40-43。
    徐忠明:〈解讀包公故事中的罪與罰〉,《現代法學》2002年第3期,頁3-24。
    徐輝:〈試探中西方神秘數字「七」的文化根源〉,《大家》2010年第3期,頁278-279。
    秦川:〈論《青瑣高議》和《綠窗新話》在小說史上的地位〉,《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12期,頁20-22。
    郜冬萍:〈「民間文學」與「俗文學」的交融〉,《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頁91-94。
    馬榮寶、朱屹:〈中國近代編輯出版活動與五四運動〉,《出版發行研究》2002年第2期,頁61-64。
    高萬年:〈論中晚明通俗小說產生的文化背景〉,《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31-34。
    康群:〈試論孟姜女故事的演變〉,《河北學刊》1984年第2期,頁86-90。
    張元元:〈包公戲研究述論〉,《戲劇之家》2014年第13期,頁14。
    張秀萍:〈豫劇《秦雪梅》中「秦雪梅」的人物形象分析〉,《戲劇之家》2015年第17期,頁27-29。
    張京華:〈「層累造成」還是「層累闡釋」——孟姜女故事與顧頡剛的民俗學研究〉,《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369-405。
    張凌燕:〈解析《破窯記》中女性的愛情婚姻觀〉,《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頁94-96。
    張展:〈《琵琶記》與《荊釵記》中男主人公形象之比較〉,《大眾文藝》2015年第24期,頁18-19。
    張泰:〈「藍橋」的真正由來〉,《語文知識》1999年第12期,頁14。
    張素敏、關長榮:〈社會各階層讀者對文學作品需求狀況的分析與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02年第1期,頁60、89-91。
    張紹東:〈元雜劇《破窯記》與明傳奇《彩樓記》之比較〉,《太原大學學報》2012年第49期,頁42-46。
    張新華、冀月芹、王本瑜:〈試論中國古代重民思想及其當代價值〉,《唐都學刊》2008年第2期,頁89-91。
    張穎、陳速:〈明清以來的語怪章回說部〉,《科學中國人》2000年第12期,頁42-52。
    張靜斐:〈藍橋佳會傳千古——裴航遇仙故事的流傳演變及其文化蘊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S1期,頁88-91。
    許力以:〈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發展和報刊圖書出版〉,《編輯之友》2002年第1期,頁14-16。
    郭建:〈王月英元夜留鞋記〉,《文史天地》2014年第2期,頁9-12。
    郭銀星:〈知識階層與文學中的政治〉,《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4期,頁137-141。
    陳文眉:〈王十朋與《荊釵記》〉,《蘭臺世界》2011年第25期,頁23-24。
    陳正宏:〈近世中國繡像小說圖文關係序說:以所見幾種元明通俗小說刊本為例〉,《中正大學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0年6月),頁247-264。
    陳正宏:〈繡像小說:圖文之間的歷史〉,《圖書館雜誌》2011年第9期,頁97-104。
    陳玉榮、肖智才:〈古代天命小說敘事母題研究〉,《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頁104-107。
    陳泳超:〈顧頡剛關于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方法論解析〉,《民族藝術》2000年第1期,頁107-114。
    陳國華:〈明初的思想氛圍與戲曲宣傳道德的傾向〉,《戲劇文學》2007年第1期,頁55-60。
    陳祥麟:〈梁祝故事原型芻議〉,《杭州(品質生活版)》2014年第2期,頁27-28。
    陳華文、胡彬:〈從「義婦」故事到愛情悲劇——論梁祝故事的形成演變及其它〉,《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頁32-39。
    陳華文、孫希如:〈孟姜女傳說研究綜述〉,《呂梁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頁1-8。
    陳勤建、尹笑非:〈梁祝傳說的現代解讀〉,《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頁27-36。
    陸衛理、焦惠園:〈包公形象與文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頁92-95。
    陽達:〈科舉視域下的狀元與女性——以宋元南戲為中心〉,《北方論叢》2016年第1期,頁66-70。
    馮保善:〈明清江南小說文化論〉,《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4期,頁13-27。
    黃可:〈繡像〉,《讀書》1979年第7期,頁93-95。
    黃永林:〈孟姜女傳說在湖北〉,《江漢論壇》1986年第10期,頁46-50。
    黃秉澤:〈貫穿一部俗文學史的梁祝故事〉,《文史知識》1991年第6期,頁62-67。
    黃青松:〈清代連城四堡書坊堂號考究〉,《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1期,頁10、60-62。
    黃海冰:〈論「梁祝」故事在壯族、瑤族地區流傳變異〉,《學術論壇》1982年第3期,頁93-96。
    黃海蘭:〈試論中國古典戲曲中的「金童玉女」題材劇〉,《語文學刊》2010年第22期,頁83-85。
    黃銳爍:〈正字戲《三元記》淵源考〉,《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頁92-97。
    黃震雲、袁長江:〈孟姜女故事的演變和誤解〉,《文藝研究》1993年第4期,頁158-159。
    楊昌俊:〈從明傳奇《三元記》官商聯姻的意義看商人地位的提高〉,《時代文學》2011年第1期,頁199-207。
    楊桂青:〈「奇」: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根本審美特徵〉,《南華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頁90-96。
    楊莉馨:〈論梁祝故事主題的演變軌跡〉,《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頁47-52。
    楊琳:〈才子佳人小說的江南模式及其認識價值〉,《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頁99-104。
    楊鵬遠:〈1980年以來《荊釵記》研究綜述〉,《戲劇之家》2013年第5期,頁146-147。
    萬晴川、王雅靜:〈救贖與救劫──古代小說中的神仙降凡主題〉,《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頁19-25。
    萬晴川:〈此身雖異性長存──古代小說中的轉世主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頁93-124。
    葉楚炎:〈「通訊」和「按語」: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的論學方式〉,《雲夢學刊》2008年第1期,頁37-41。
    虞江芙:〈從《破窯記》看元代文人的「入仕」情結〉,《理論月刊》2006年第12期,頁125-128。
    虞江芙:〈從《破窯記》看王實甫的憤世與自慰心態〉,《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頁20-24。
    過偉:〈孟姜女傳說在壯、侗、毛難、仫佬族中的流傳和變異〉,《民族文學研究》1983年第0期,頁108-119。
    雷航:〈太白金星形象演變及文化意蘊〉,《九江學苑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39-44。
    寧稼雨:〈孟姜女故事的演變及其文化意蘊〉,《文史知識》2008年第6期,頁9-13。
    廖尹銘:〈數字「七」的文化符號與象徵〉,《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第12期,頁158-160。
    蒲日材:〈謫仙歷難題材與古典小說審美特徵〉,《廣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頁177-180。
    趙山林:〈梁山伯祝英臺故事的演變〉,《戲曲藝術》1999年第4期,頁71-74。
    趙山林:〈試論《荊釵記》的傳播接受〉,《藝術百家》2011年第1期,頁140-144、234。
    趙玉琦:〈審美特質與階層代言──關於文學性的兩種視角〉,《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頁97-98、104。
    趙立秋:〈郭華買胭脂故事流變研究〉,《青年文學家》2015年第29期,頁52-54。
    趙柯姜:〈由《破窯記》看元雜劇中閨閣小姐的愛情觀〉,《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5期,頁52-54。
    趙景深:〈談《荊釵記》〉,《復旦》1960年第1期,頁24-27。
    劉均:〈淺議宿命觀對我國古代小說結構的影響〉,《名作欣賞》2013年第18期,頁71-72、99。
    劉保元:〈略論流傳于瑤族民間的《梁祝》故事〉,《民族文學研究》1990年第1期,頁52-55。
    劉紅:〈論梁祝傳說在白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原因〉,《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29-34。
    劉貴寶:〈「藍橋」的由來〉,《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20。
    劉瑤瑤、董志浩:〈東西方數字「七」的文化對比分析與翻譯〉,《考試周刊》2007年第16期,頁26-27。
    劉曉珍:〈《商輅三元記》本事與作者考述〉,《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頁106-111、147-148。
    劉寶河:〈「藍橋」的由來〉,《語文月刊》2008年第8期,頁40。
    歐陽萍、陳發喜:〈孟姜女「三哭」的人文蘊涵〉,《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頁43-47。
    蔣國海、向飛:〈長沙文化書社的創辦及其歷史地位〉,《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90-97。
    蕪公:〈梁祝故事的發生和演變〉,《人民文學》1953年第2期,頁104-108。
    錢志熙:〈王十朋與《荊釵記》本事之謎〉,《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4期,頁4-9。
    謝君:〈明清書坊業與通俗小說銷售〉,《江漢學術》2013年第1期,頁90-97。
    鍾年:〈女性與數字「七」〉,《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2期,頁59-61。
    鍾宗憲:〈論民間文學的學科認知與研究方向〉,《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5期,頁28-39。
    韓秋紅:〈淺析《梁祝》中祝英臺的形象〉,《文學教育(上)》2013年第8期,頁117。
    韓鑫:〈統治與依附——中國古典戲曲中的兩性關係〉,《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頁163-168。
    羅永麟:〈梁祝故事構成的文化因素〉,《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88-93。
    羅立群:〈觀音題材小說的類型及演變〉,《文學與文化》2013年第3期,頁26-35。
    羅林:〈閃米特七型神崇拜的衍生──七曜記日與數字七的圖騰化〉,《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1期,頁31-34。
    羅瑩:〈論《破窯記》本事來源及其社會意義——兼與《西廂記》比較其得失〉,《戲劇文學》2007年第11期,頁74-76。
    譚帆:〈「俗文學」辨——兼談20世紀中國俗文學研究的邏輯進程〉,《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頁76-82。
    譚宗燕:〈從悲情中解讀愛情——比較《梁祝》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47-48。
    嚴敦易:〈古典文學中的梁祝故事〉,《人民文學》1953年第12期,頁99-108。
    蘇景春:〈《藍橋》故事多——二人轉傳統劇目流變考證〉,《戲劇文學》2011年第4期,頁68-72。
    顧希佳:〈中韓梁祝傳說比較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48-53。

    四、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尹昕舟:《敦煌變文中的教化思想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王月華:《清代紅樓夢繡像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王筱瑞:《論才子佳人小說的藝術特徵──兼及才子佳人小說流行的文學與文化淵源》,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型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包鵬:《古代小說中包公形象的轉變》,山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
    任秋評:《梨園戲《郭華》研究》,福建師範大學音樂與舞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匡秋爽:《從民間傳說到藝術經典》,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朱蕾:《地域視角中的清末民初小說研究--以上海、北京為中心》,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何雲濤:《清末民初小說語體研究》,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吳琨:《論《荊釵記》及其傳播》,蘇州大學戲劇戲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呂幸珍:《元代包公戲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李秋菊:《清末民初時調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7。
    李艷華:《《綠窗新話》研究》,廣西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
    杜文平:《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變及文化內涵》,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肖田田:《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小人撥亂」敘事模式研究》,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林美清:《梁祝故事及其文學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林涓:《清代行政區劃變遷研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4。
    林淑雯:《清中葉前中篇通俗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林逢源:《荊釵記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金秀炫:《中、韓梁祝故事之演變與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金鑫:《包公文學作品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柯玲:《俗文學的地域個性與都市消費情結》,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5。
    員蒙蒙:《商務印書館與新文化運動》,華中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夏飛:《清末民初文人的代際更迭與小說變遷──以科舉制度存廢之影響為中心》,復旦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秦毓茹:《梁祝故事流布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歌仔冊與歌仔戲為範圍》,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馬琰:《中晚唐志怪傳奇小說中的「他界」書寫研究》,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6。
    崔紅梅:《古典文學中的「花園意象」解讀》,齊齊哈爾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麗萍:《身份•敘事•關係--對新世紀現實題材網路小說的文化分析》,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張靈:《民間寶卷與中國古代小說》,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博士論文,2012。
    郭珊敏:《中國古代祭祀制度的禮法規制──以《大清通禮》與《大清律例》危研究視角》,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
    郭珊敏:《清代白話長篇小說之「謫世」母題研究──以世情小說為範例》,廣西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
    陳正勇:《論小說語言的特徵》,雲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陳雪華:《臺灣閩南語歌仔冊中的愛情類故事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嘉怡:《才子佳人小說與其他類小說融合研究》,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陳潔:《寒窯系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曾宜惠:《沿襲與新創:現代梁祝影視作品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黃勁檀:《中國古代觀音題材小說類型與演變趨勢研究》,暨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2。
    黃義樞:《南戲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溫州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雷家琪:《古典戲曲中「寒窯故事」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翟玉英:《關於民間傳說中的包公形象問題》,河南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趙圓苑:《清末民初上海地區書局與小說的傳播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趙興華:《「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文學特色》,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鄧百意:《中國古代小說節奏論》,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龍迪勇:《空間敘事學》,廣西師範學院文藝學博士論文,2008。
    謝龍新:《文學敘事與語言行為》,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韓曉:《中國古代小說空間論》,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魏德毓:《觀音傳說與民眾宗教信仰心理》,福建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羅文傑:《柏楊雜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1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1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092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5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