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49133      Online Users : 53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859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598


    Title: 《孝經》思想研究──以荀學為進路
    XIAOJING thought research── take Xunism as a method
    Authors: 林昱瑄
    Lin, Yu-Hsuan
    Contributors: 劉又銘
    Liu, You-Ming
    林昱瑄
    Lin, Yu-Hsuan
    Keywords: 孝經
    荀學
    創造的詮釋學
    荀子
    孝治
    Date: 2020
    Issue Date: 2020-02-05 17:45:49 (UTC+8)
    Abstract: 一般來說,普遍大眾應該都會認同「孝」在華人社會文化裡的重要性,於是以「孝」為名的思想典籍──《孝經》便順勢地影響著一般民眾;然而,宋明迄今的儒學學界卻居然呈現著恰恰相反的情況。但《孝經》思想,實際上,應為孔學裡重視實踐一路的孔荀之學脈落的繼承才是。
    基於此,本論文嘗試就著創造的詮釋學之眼光,並且以荀學為進路,重新理解、詮釋、審視《孝經》思想。不過,基於《孝經》本來並無意於建構自身哲學思想體系,所以本文對《孝經》思想的探究便採取兼顧「意謂」與「蘊謂」層來掘發《孝經》蘊含的道論、心性論、天人關係論、致知修養論、政治論等層面的內涵,以探究出其思想脈絡及思想體系的應然樣貌,甚至進一步辨認其哲學思想體系。
    首先,《孝經》蘊含的「道論」一則為非神聖本體的素樸天道,雖說是素樸天道但仍是潛藏有價值傾向的。然後,《孝經》這樣的天道還可以作為它另一方面的「道」之啟發,那便是其所著重的、就人倫層面來談的「人道」。於是,《孝經》之「道」乃是形下、不離人所處的現實社會的真實存在,還是人能就著現實情境進行校正、調整,乃至於符合是時分寸的憑藉。 
      接著,《孝經》中蘊含的「心性論」,根據其論「性」可知「性」雖有著「向」善的能力,但還是有「生」與「自然情感、欲望」於「性」中的,於是「性」便不能成為其理路裡人成善與成德的必然保證。不過,也因為其「性」之具有向善的能力,於是「情」在其思想理路中便蘊含有價值傾向也能有節度分寸。至於《孝經》思想理路裡能辨別、判斷如是節度分寸的關鍵乃在於「心」,因此其「心」便是人能進行價值判斷並進行學習以至於成聖與成德的依靠了。然後,《孝經》蘊含的「天人關係」尚與其「道論」有關,於是其天人之際走著合中有分一路。
    而《孝經》中蘊含的「致知論」、「修養論」及「政治論」,則是在這樣的「道論」、「心性論」、「天人關係論」等基礎底下,進一步發展而有的思想理論、思想體系。第四章《孝經》蘊含的「致知論與修養論」討論以其心性乃至於成善成德的方法與歷程。至於第五章討論的「政治論」,首先以「以孝治天下」、「化民」、「揚名」為其施政之基本理念;那便是要求君王得行其「至德」地為政以德於民、引領人民,使人民能藉由向他學習而漸漸變化,乃至於做到最好進而能揚名。接著,透過探討其施政的實踐原則尚可以發現,其原則概念都是極具其自身之特殊思想性格的。總而言之,透過這樣的對《孝經》思想系統的建構便可以切實見到,《孝經》乃是在荀學系統脈絡下的、具有荀學性格的思想著作。
    Reference: 一、《孝經》及相關研究專書
    楊鴻銘:《《孝經》之文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蔡汝堃《孝經通考》,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 年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7 年
    王正己〈《孝經》今考〉,《古史辨》第四冊,台北市:藍燈文化事業,1987 年
    【宋】司馬光,《孝經指解》,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 年,清通志堂經解本【明】黃道周撰,《孝經集傳》,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
    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 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美)羅斯文(Rosement),(美)安樂哲(Ames,R.T.)著;何金俐譯:《生民之本:《孝經》的哲學詮釋及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11 年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清】簡朝亮撰;周春健校注,《孝經集注述疏》,上海:華東師大,2011 年。
    【宋】朱熹撰,《孝經刊誤》,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孝經類》,北京市:中國書店,2015 年。
    陳壁生:《孝經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 年
    【清】皮錫瑞:《孝經鄭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二、古籍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 年
    【宋】陳彭年等:《校正宋本廣韻》,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4 年
    【宋】陳彭年,《重修玉篇》,收於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 年,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南宋出刻本周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
    金毓黻等編:《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14 年
    【漢】劉熙撰,《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 年

    【宋】馬端臨撰:《文獻通考》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先秦】荀子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台北市:里仁書局,1983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第八十二‧孝經〉,收於《朱子全書》第十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三、當代專書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1975 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 年
    楊伯峻:《經書淺談》,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孝經》の國家論──秦漢時代の國家
    とイデオロギ》,東京:校倉書房,1994 年
    莊雅州:《經學入門》,台北市:台灣書局,1997 年
    馬一浮:〈《孝經》大義〉,收於《復性書院講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 年
    劉昌元:〈研究中國哲學所遵循的解釋原則〉,收入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2001 年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2001 年
    肖群忠:《 中國孝文化研究》,臺北市:五南,2002 年
    朱嵐:《中國傳統孝道的歷史考察》,臺北市:蘭臺出版, 2003 年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年
    王穎:《 荀子倫理思想研究》, 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2006 年
    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硏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史三十講》,台北市:里仁,2007 年
    魏元珪:《 荀子哲學思想》,臺北縣:花木蘭文化,2009 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收入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年
    林佩儒:《《孝經》孝治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年(為作者於國立政治大學1999 年碩士畢業論文)
    舒大剛:《中國孝經學史》,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4 年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新北市:花木蘭
    出版社,2014 年(為作者於國立政治大學2012 年碩士畢業論文)
    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 : 評析‧前景‧構想》,台北市:萬卷樓,2015年
    劉又銘:《《大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劉又銘:《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年

    四、期刊論文
    謝幼偉:〈孝經與論語中孝道思想的比較〉,《哲學論集》,第1 期,1972 年11 月
    于大成:〈經學論論文集‧說孝經〉,《孔孟月刊》,第13 卷第11 期,1975 年
    傅偉勳:〈創造詮釋學及其應用〉,《時代與思潮》,第2 期,1990 年
    傅偉勳:〈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4 期,
    1991 年
    陳鴻森:〈《經義考》孝經類別錄〉,《書目季刊》,第34 卷第1 期,2000 年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年
    林佩儒:〈《孝經》地位之檢討及其思想之再確認〉,《馬偕護理專科學校學報》,第1 期,2001 年5 月
    李慶之:〈《孝經》思想精華通論〉,《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4 期,2002 年12 月
    黃開國:〈先秦儒家孝論的發展與《孝經》的形成〉,《東岳論叢》,第26 卷第3期,2005 年5 月
    陳桂香:〈試析先秦儒家「孝」的思想──《論語》《孟子》《荀子》《孝經》〉,《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 卷第10 期,2005 年10 月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漢學研究集刊──「荀子研究專號」》,第3 期,2006 年
    周海春:〈從《論語》和《孝經》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 卷第2 期,2006 年3 月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台北大學中文學報》,2007 年3 月
    張國強、梅柳:〈《孝經》道德教化思想探析〉,《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17 卷第2 期,2007 年6 月
    佐藤將之:〈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以中日學者之常識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4 期,2007 年
    崔雪茹:〈淺論孟子的孝道思想〉,《孝感學院學報》,第28 卷第4 期,2008 年7月
    劉又銘:〈馬浮的哲學典範及其定位〉,《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第31 卷第3期,2009 年
    劉又銘:〈明清儒家自然氣本論的哲學典範〉,《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2 期,2009 年7 月
    涂愛榮:〈《孝經》中的孝道思想初探〉,《湖北經濟學院學報‧文化研究》,第8 卷第4 期,2010 年8 月
    段江麗:〈從家庭倫理到政治倫理──《孝經》在儒家孝道思想史上的意義〉,《中國文化研究》,秋之卷,2010 年
    王長坤、魏宇:〈《孝經》: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理論化、系統化的總結之作〉,《孝感學院學報》,第5 期,2010 年9 月
    劉春香:〈淺析《孝經》中的「庶人之孝」〉,《安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 期,2011年
    王貞:〈《孝經》「以孝治國」理想政治模式論略〉,《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 卷第4 期,2011 年
    戴木茅:〈孝:從家庭倫理到政治義務──基於《孝經》的分析〉,《求是學刊》,第39 卷第6 期,2012 年11 月
    路德斌:〈一言之誤讀與荀學千年之命運──論宋儒對荀子「性惡」說的誤讀〉,《河北學刊──哲學天地》,第5 期,2012 年
    陳雄:〈先秦儒家的「孝治」哲學〉,《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 卷,2014 年6 月
    莊兵:〈《孝經鄭注》文獻真偽與思想價值探究〉,《第十屆漢代文學與思想暨創系60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 年11 月
    莊兵:〈敦煌吐魯番文獻展現的《孝經》今古文〉,《政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7 年6 月

    五、學位論文
    林佩儒:《《孝經》孝治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年(又收於花木蘭出版社出版《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12 編13 冊中,2011 年)
    劉凡超:《定州漢簡《儒家者言》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2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25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2000082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501.pdf13373KbAdobe PDF271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