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831
|
Title: | 政黨政治甄補–以中國國民黨中山獎學金為例 The Elite Recruit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The Dr. Sun Yat-Sen Scholaship of the KMT |
Authors: | 王柏森 Wang, Po-Shen |
Contributors: | 寇健文 王柏森 Wang, Po-Shen |
Keywords: | 中國國民黨 中山獎學金 政治甄補 Kuomintang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Political Recruitment |
Date: | 2019 |
Issue Date: | 2019-09-05 17:13:51 (UTC+8) |
Abstract: | 中國國民黨自民國49年開始,以比照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考試制度與獎學金金額,辦理中山獎學金留學考試來培育人才,進而進行政治甄補。中山獎學金至民國103年停辦止,共辦理27屆考試,資送269位錄取者出國留學。 本研究將以這269位錄取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錄取者特徵、仕途發展、影響政治甄補的關鍵因素以及釐清中山獎學金是否培育職業學生的疑慮。 本研究蒐集國民黨內第一手資料及黨史館史料,彙整歷屆中山獎學金深造辦法及考試規則,加以分析辦法修訂之經過,以了解國民黨各時期甄補政策與方向。 研究者再歸納269多位中山學人背景資料、留學情況以及歸國後發展,以統計出省籍、性別、留學國家、攻讀學位與學門、歸國後工作發展以及與國民黨之聯繫。 研究者將中山學人分為四個世代:分別為蔣中正時期的第一世代、蔣經國時期的第二世代、李登輝時期的第三世代以及馬英九時期的第四世代,以深入了解政治甄補的效益。研究發現,各世代所培育的人才皆會為下一個世代所用。 本研究深度訪談2位中山獎學金承辦人、3位獎學金得主以及1位考試委員會主任委員。從訪談中得知,民主化之前,在黨國一體的體制下,第一、第二世代中山學人受到黨中央安排至黨內或政府單位累積經歷,之後再甄補為高階政務官或黨務高階主管。此時中山獎學金有系統地進行政治甄補且效益最顯著。民主化之後,國民黨不再一黨獨大,第三、第四世代的中山學人需以自身努力或是參與選舉,以擔任政黨、政務官或民意代表之職務。此時中山獎學金政治甄補的效益則逐漸轉弱。 本研究認為國民黨除了持續與中山學人保持聯繫外,應辦理高階訓練班期或學術研討來落實訓練;多元進行政治甄補來運用中山學人;並成立社團法人組織,加強與學人間的聯繫。讓中山學人成為國民黨的智庫,以儲備政務人才及民選菁英,發揮提供施政建議或者輔選的選舉策略等功能。 Since the 49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1960) until the end of 2014, the Kuomintang (KMT) had been conducting the examination held under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program in the light of the level as government-funded scholarship examination system or budget fund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269 candidates were offered by the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from 27 examination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career developments,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political recruitment from the 269 applicants, and clarifies the doubts about whether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had been cultivating fake students with political purposes such as carrying out spy mission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Kuomintang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t the KMT Party History Museum, and integrated the previous application methods for advance study and examination rules of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through analysis on the revision of the meth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licies and directions of Kuomintang’s different political recruitments in various period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d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tatus of overseas study and development after returning to motherland of more than 269 Dr. Sun Yat-Sen scholars, 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provincial citizenships, gender, country of study, degrees and academic backgrounds, work development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Kuomintang. The researchers categorized the Dr. Sun Yat-Sen scholars into four generations, includ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under Chiang Kai-shek’s era , the 2nd generation under Chiang Ching-kuo, the 3rd generation under Lee Teng-hui and the 4th generation under Ma Ying-jeou, so a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talents cultivated by each generation will be well used by the next generation. This study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 directors of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3 scholarship winners and 1 chairman of the examination committee.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 before the democratization, under the party-state system, Dr. Sun Yat-Sen scholars of the 1st and 2nd generations were arranged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party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in the party or government units, and then became senior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or senior party directors. At this time,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and the benefits were most significant. After the democratization, the Kuomintang no longer presents itself as a one-party monopoly, and Dr. Sun Yat-Sen scholars of the 3rd and 4th generations have to work hard or participate in elections to serve the public as political parties,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or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for public opinions. At this tim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for Dr. Sun Yat-Sen Scholarship gets gradually weakened. The researcher thinks that in addition to keeping in touch with Dr. Sun Yat-Sen scholars, the Kuomintang should carry out advanced training classes or academic seminars to implement the training,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recruitment in a diversified way to apply the Dr. Sun Yat-Sen scholars. Moreover, legal bodies of mass organization wer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between scholars so Dr. Sun Yat-Sen scholars can become Kuomintang’s think tank to reserve political talents and elected elites, playing the role of providing policy advices or campaign strategies. |
Reference: | 一、中文文獻: (1)專書 王譯舟(譯)(1994)。權力菁英(原作者:C. Wright Mills)。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力行、汪士淳(1997)。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臺北:天下文化。 王純瑞(2003)。拼命三郎—江丙坤的台灣經驗。台北市:聯經。 王業立、蘇子喬、沈有忠、胡全威、劉嘉薇、鄭任汶、王啟明(2017)。政治學與台灣政治。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王筱瑩(2018)。臺灣政黨政治發展史。臺北市 : 千華駐科技出版公司。 呂亞力(2008)。政治學:從權力角度之政治剖析。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呂亞力(2009)。政治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雲漢主編(1994)。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李功勤(2014)。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嘉苓(2002)。訪談法。載於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蔭庭(1998)。追隨半世紀—李煥與經國先生。臺北:天下文化。 周繼祥(2008)。經國先生與台灣人才的甄補。載於葛永光(編),蔣經國先生與台灣民主發展(124-127頁)。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義彥(1977)。北宋統治階層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教基金會。 陳菇玄(1977)。中國憲法史。臺北市:文海出版社。 陳布雷等編(1978)。蔣介石先生年表。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袁頌西(2003)。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秦孝儀(1984)。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孫中山著;秦孝儀主編(1989)。國父全集(2-6冊)。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 黃俊英、廖達琪、邱昌泰、吳英明、杜金璋(1994)。政策諮詢制度之建立與應用。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彭懷恩(1995)。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8)。台灣政治變遷史。台北縣: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彭懷恩(2013)。台灣政治發展歷程。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彭懷恩(2014)。政治學講義。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葛永光(2002)。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蔣中正(1986)。先總統蔣公對青年的訓示。台北:正中書局。 潘邦順(譯)(1994)。政治菁英的比較研究(原作者:Robert D. Putnam)。台北市,風雲出版論壇。 繆全吉、彭錦鵬、顧慕晴、蔡良文(1989)。人事行政。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魏鏞(1992a)。〈政治引用〉載於羅智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魏鏞(1992b)。〈結構功能分析〉。載於羅智淵(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冊三。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2)期刊 呂芳上(2003)。蔣中正先生與人才培訓:革命實踐研究院的創辦與初期發展(1949-1969)。近代中國,153,182-205。 邱騰偉(2010)。蔣經國與政治本土化。人文與社會學報,2(5),81-121。 林嘉誠(1988)。政治菁英的研究檢討。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2(12),65-83。 周繼祥(2009)。孫中山與蔣經國:關於人才的甄補。孫學研究,6,121-141。 陳進金(1996)。三民主義青年團在湖北(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國史館館刊,復刊21,161。 陳政忠、陳振祥、黃旭男(2005)。政黨組織變革與組織定位調整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為案例。行政暨政策學報,41,81-114。 袁鶴齡(2009)。兩岸協商談判之回顧與展望。研習論壇月刊,98,3-4。 葉高華(2018)。外省人的人數、來源與分布。台灣學通訊,103,15-17。
(3)學位論文 王名騄(2005)。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第五屆女性立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素慧(1996)。女性政治菁英之研究:以民進黨女性公職人員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余一平(1986)。中國國民黨與新加坡人民行動黨之比交較研究-精英的概念與運作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功勤(2001)。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一九五O年~一九七五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誌中(2004)。民主進步黨政治菁英之研究:以第一屆至第十屆中常委為例(1986-2004)。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偉松(2005)。蔣經國與救國團之研究(1969-198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泰翰(2014)。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動員與組訓(1953-1960)—以寒暑假青年訓練活動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春福(1984)。中國國民黨領導階層之現代化--中央各工作會主任社會背景之分析(一九七二∼一九八四)。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吳振坤(2003)。宜蘭縣政治菁英流動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邱育琤(2005)。中央政府執政菁英之代表性研究:國民黨與民進黨政權之比較(1993-2004)。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國柱(2012)。中國國民黨的轉型--路徑依賴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斯檀(1993)。論中山先生「專家政治」--台灣地區內閣精英之分析(1950∼1992)。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廷霖(2014)。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臺北市第十一屆(2010~2014年)女性議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世佑(1992)。國民黨與民進黨領導菁英之比較研究-中常會成員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菽珮(2013)。女性菁英政治參與之分析-以臺南市第一屆女性市議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啟民(2000)。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鴻章(2011)。我國高階政務及事務官員調動的模式:以行政院為例,1988~2010。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佳吉(2015)。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金門縣的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佳霏(2006)。國家代理人或地方頭人:臺北市里長的人口屬性、職務、與政治流動之初探。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彭懷恩(1986)。中華民國的政治精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芬(1988)。中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社會流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芳(2006)。政黨的政治社會化與政治甄補功能之研究--以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為個案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意植(2006)。後極權發展模式下的政治甄補:以中共海歸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道政(1994)。地方基層領導人物變動因素之研究—彰化縣鄉鎮個案之分析。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敏君(2007)。中央行政體系中政務官與事務官關係之政經分析,1950-2006。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文勛(1996)。蔣經國與黨政高層人事本土化(1970-198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鄭博文(2004)。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地方政治菁英的變動分析─以台灣省議員為例(1959-199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育倫(2002)。台灣民主化歷程中政治菁英、選舉機制及媒體的角色探討-以笫一屆立法委員的退職歷程為個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政侃(2004)。民進黨地方民意代表甄補之研究-2002年高雄市議員第三選區個案。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明煌(1996)。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民黨威權政體的鞏固與轉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志豪(2012)。中國國民黨青年政治組織之研究--以國民黨青年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錢淑芬(1986)。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名倫(2009)。政黨菁英甄補之研究-以國民黨中常委為例(1993-2008)。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盟騏(2009)。彰化縣政治菁英之研究(1945-2007)。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郁崑(1996)。臺灣地方政治菁英之任期時間分析:以省議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研討會論文 吳淑鳳(2013年11月)。總裁批簽裡的人才培育:以革命實踐研究院為核心。「新史料、新視野:總裁批簽與戰後中華民國史研究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國立中正紀念堂。
二、英文文獻: Bottomore, Tom. (1993). Elites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Dye, Thomas R. (2005). Power and Society: An Introdu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 10thed. Australia: Thomson/Wadsworth. Hannah D. Kahn. New York: McGraw-Hill. Pareto, Vilfredo. (1935). The Mind and Societ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Huper, Adam, and Jessica Kuper, eds. (1996). The Social Science Encyclopedia.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Lasswell, Harold D.(1936).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McGraw-Hill. Michels, Robert.(1999). Political parties :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 Translate by Edan Paul,and Cedar Paul.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Mosca, Gaetano.(1939). The Ruling Class, ed. and rev. by Arthur Livingston, trans. Hannah D. Kahn. New York: McGraw-Hill. North, Robert C.(1952). Koumingta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Elites. in Harold D.Lasswell and Daniel Lerner eds, World Revolutionary Elites: Studies in Coercive Ideological Movements, 76-402. Pareto, Vilfredo. (1935). The Mind and Societ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Pareto, Vilfredo. (1956). The Rise and Fall of Elite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utnam, Robert D. (197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Scalapino, Robert A. ed.,(1972). Eli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ligman, Lester G. (1968). Elite Recruitment and Political Develpoment. in Jason L.Finkle and Richard W.Gable ed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329-338. Mills, C Wright. (1956).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其他文獻 (1)報章雜誌報導 方柏(1960年4月25日)。中山獎學金的設置及其意義。中國一週,522,6-7。 王健壯(1999年1月)。遺孤與遺臣互鬥,爭奪前朝主子遺產。新新聞週報,621,8。。
(2)電子資料庫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p8080-tbmc.nlpi.edu.tw.eproxy.nlpi.edu.tw:2048/cnnewsapp/start.htm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物傳記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館藏檔案目錄檢索系統,http://archives.kmt.org.tw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http://gpost.ssic.nccu.edu.tw/index.php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http://db.cec.gov.tw/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http://ers.nlpi.edu.tw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s://www.edu.tw/ 華僑華人風雲錄,http://www.chineseoverseas.org/index.php/welcome/main
(3)網路資料 王皓平(2009)。政黨「青年人才」參與管道建議,2009年8月2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6267。瀏覽日期2018年9月7日。 中國國民黨101年中山獎學金挺你去留學,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_m1ksHR9YA。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取自:http://db.cec.gov.tw/histMain.jsp?voteSel=20120101A2。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 中山獎學金=職業學生?外界混淆不清,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BOQdE_VoyU。瀏覽日期:2019年7月2日。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人口統計資料庫,取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瀏覽日期:2019年6月26日。 美國教育資訊中心(USEAS),取自:https://www.useas.com.tw/usstudy-costs.php。瀏覽日期:2019年6月30日。 朱雲鵬、林巍(2013)。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應有之策略分析,2013年10月30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3/12863。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 李禮仲(2014)。區域經濟整合對全球經濟發展之影響,2014年5月12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3/13574。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國民所得統計摘要,2019年4月7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3338&ctNode=3099&mp=1。瀏覽日期2019年4月2日。 教育部(2019)。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業務統計,各年度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留學簽證人數統計表,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2D25F01E87D6EE17&sms=4061A6357922F45A&s=9548BB768A861B5E。瀏覽日期:2019年6月3日 教育部統計處。重要教育統計指標,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瀏覽日期2019年4月22日。 葛永光(2007)。政黨不分區立委選拔的戰略意涵,2007年2月2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707。瀏覽日期2019年6月22日。 維基百科(無日期)。公費留考,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8%B2%BB%E7%95%99%E8%80%83。瀏覽日期:2019年3月29日。 維基百科(無日期)。行政院新聞局,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C%E6%94%BF%E9%99%A2%E6%96%B0%E8%81%9E%E5%B1%80,瀏覽日期:2019年6月3日 蔡文軒(2007)。「海歸派」對台灣政經發展的影響,2007年6月11日,取自:http://ccphistory.blogspot.com/2007/06/pogoogle-1940-1-19503-1954519546.html。瀏覽日期:2019年5月31日 謝明瑞(2015)。大數據分析-以柯P現象為例,2015年2月26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2/14788。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 (4)網路電子報 木日(2017年7月17日)。觀點投書:國民黨的人才斷層──論藍營的青年培養。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98812?srcid=73746f726d2e6d675f31346338346537376566363531333935_1562662534。瀏覽日期:2019年6月20號 李淑華(2012年9月23日)。中山獎學金筆試 到考率8成。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5%B1%B1%E7%8D%8E%E5%AD%B8%E9%87%91%E7%AD%86%E8%A9%A6-%E5%88%B0%E8%80%83%E7%8E%878%E6%88%90-095610308.html。瀏覽日期:2019年6月30日。 李英婷(2018年1月10日)。若中山學人就是「抓耙子」馬英九:李大維怎麼辦。三立新聞網,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335033。瀏覽日期:2019年7月2日。 林倖妃(2018年7月16日)。一場選舉開銷燒掉7座小巨蛋!用錢買的台式民主。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1061。瀏覽日期2019年5月23日。 周毓翔(2018年12月28日)。國民黨換血停滯 馬罪魁禍首。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228000690-260118?chdtv。瀏覽日期:2019年7月2日。 徐政璿(2016年1月30日)。憂國民黨人才斷層 朱立倫:有誰40幾歲可以選縣市長?。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60130/640736.htm。瀏覽日期:2019年7月2日。 陳佳雯(2012年12月4日)。留學生想為黨服務 馬英九:不一定有位子。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21204/135386.htm#ixzz5tY6AHRGP。瀏覽日期:2019年7月2日。 陳耀宗(2016年5月16日)。「改革內閣」需要「被改革」?林全內閣的痛點不只有「性別」。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118984?srcid=73746f726d2e6d675f31346338346537376566363531333935_1562944682。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 鄧哲偉(2006年12月16日)。國民黨青年團毫無作為。蘋果新聞網。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061216/3110324/。瀏覽日期:2019年6月28日 彭杏珠(2012年3月2日)。陳冲內閣 如何藏富於民。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16532。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 賴佩璇(2019年4月17日)。黨產會不准付中山獎學金 國民黨為「公益」提告。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321/3761518。瀏覽日期:2019年6月25日。 戴祺修(2018年1月9日)。中山獎學金培養職業學生?國民黨:許信良也領過。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109/2679448/。瀏覽日期:2019年6月25日。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192111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21119 |
Data Type: | thesis |
DOI: | 10.6814/NCCU201900927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11901.pdf | 3064Kb | Adobe PDF2 | 54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