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80/145005 (79%)
Visitors : 52024111      Online Users : 2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559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594


    Title: 梁‧釋寶亮注《大般涅槃經》思想研究
    A Study of Bao-liang`s Annotations to the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Authors: 周佩儀
    Chou, Pei-Yi
    Contributors: 涂艷秋
    周佩儀
    Chou, Pei-Yi
    Keywords: 南朝佛教
    佛性
    《大般涅槃經集解》
    釋寶亮
    神明妙體
    Buddhism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Buddha-nature
    Mahāyāna 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 with Collected Annotations
    Bao-liang
    bright spirit and inconceivable substance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9-05 15:58:18 (UTC+8)
    Abstract:   《大般涅槃經》的譯出,為南朝發展至高潮而漸顯疲乏的般若「空性」思想轉出新說,「佛性」主題的研究,由外在形上真理的探索轉向對心性與主體的關注。本文即以《大般涅槃經》為基礎,探析涅槃師寶亮注經之思想內涵,以其「神明妙體」概念為起點,思考「神明」與「妙體」的結合,如何避免與佛教傳統之神我掛搭,而作為一個有效的修行主體、涅槃主體。
      本文從三個方面分述寶亮佛性論:二到四章為體性論,第五章為體用論,第六章為實踐論。第二章論因地佛性,繼承《勝鬘經》所言而以「避苦求樂」之「神解」為正因佛性之內涵,作為中道種子是眾生內在成佛的基礎條件,緣因佛性則指觀照之智與一念善心,分別指行善的指導要素與實際實踐。第三章接著討論果地佛性,果佛性與果果佛性分別指金剛後心的那一剎那的所得的佛果,與此後統攝涅槃總德之總名的佛果妙體,後者以第一義空為體但體相不可說,寶亮僅以「百非所不得的涅槃之體」描述它不可狀述卻又妙有的存在情狀。第四章論因果佛性的關係及相關問題,首先釐清「二因二果」的佛性架構,著重討論二因之關係,發現寶亮在「論理」與「今」說二說中強調兩種佛性「必須相帶」而共成佛果之關係。再者,以「十二因緣甚深之理」統攝因地如來藏與果地如來法性「始終相續」的關係,指出十二因緣無自性空的表象後存在著作為實相的「神明妙體」,透過十二因緣之理認識「神明體真」才是「始終法門」。最後指出寶亮本有、當有佛性之立場。第五章討論體用論,聚焦於神明妙體、真俗二諦的概念,嘗試為寶亮建構佛性作用的體用架構。由真俗二諦所共成的神明妙體,有兩個重要的功用,一是作為因果業報的主體,二是使修行成為可能的基礎意義。寶亮寄因果業報於神明,神明作為因果業報的依憑,所有癡用、神解、善行依此得以交互作用乃至完成去黯除蔽的過程,說明在念念相續心識的表象之後,仍存在真正維持業報主體為同一的依持。妙體同時也是使正因與緣因能夠共同作用的樞紐,為眾生提供修行的可行性。第六章以中道為中心,討論寶亮在佛性的基礎上,如何為不同的修行者制訂不同的方法,開顯其佛性而達到涅槃。並論及菩薩三十七道品修行法,對心識中善念的作用與相續做出詳細的描述。
      寶亮在《大般涅槃經》的眾多注家當中,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在當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由「二因二果」架構的建立,到「神明妙體」概念的提出與體用論的建構,寶亮學說未必面面俱到,但在佛性論的論述上無疑有其獨特性,他承接般若空性,又轉而闡揚涅槃佛性,乃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真如法性的發展。
    Reference: 一、古典文獻
    姚秦‧竺佛念:《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藏》冊24,no.1485。龍樹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no.1509。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第32冊,no.1646。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第12冊,no.0353。
    南朝宋‧慧嚴等:《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no. 375。
    馬鳴菩薩造,南朝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no.1666。
    馬鳴菩薩造,南朝梁‧真諦譯,高振農校釋:《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
    南朝梁‧僧佑撰,李小榮校箋:《弘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南朝梁‧寶亮等集:《大般涅槃經集解》。《大正藏》第37冊,no.1763。
    南朝梁‧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 2059。
    隋‧吉藏:《大乘玄論》。《大正藏》第45冊,no.1853。
    隋‧吉藏:《勝鬘寶窟》卷3。《大正藏》冊37,no.1744。
    隋‧灌頂:《大般涅槃經玄義》。《大正藏》第38冊,no.1765。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201卷-第400卷)》。《大正藏》冊06,no. 220。
    唐‧均正:《大乘四論玄義》。《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46冊,no.784。
    宋‧智圓述:《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卍新續藏》第37冊,no.662。
    二、近人著作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何石彬:《《阿毗達磨俱舍論》研究——以緣起、有情與解脫為中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吳汝鈞:《中道佛性詮釋學》,臺北市:臺灣學生,2010。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市:臺灣學生,1982。
    吳汝鈞:《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臺北市:臺灣學生,2008。
    屈大成:《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臺北市:文津,1994。
    胡騰友:《大般涅槃經續譯之佛性論研究》,臺北市:文津,2013。
    涂艷秋:《僧肇思想探究》,臺北市:東初出版社,1996。
    張曼濤:《涅槃思想研究》,臺北市:佛光,1998。
    惟善:《說一切有部禪定論研究:以梵文《俱舍論》漢注釋為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版社,2011。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臺北市:東大,2010。
    楊維中:《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南京市:江蘇人民,2012。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臺北市:法鼓文化,1999。
    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市:文史哲,2002。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高雄市:佛光,1990。
    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印顺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
    釋印順:《空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86。
    釋印順:《勝鬘經講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釋恆清:《佛性思想》,臺北市:東大,2012。
    三、期刊論文
    王仲堯:〈南北朝涅槃師的判教及其價值意義〉,《龍門學報》第6期(2011.11)。
    何由真:〈涅槃師的佛性義探究——以《大般涅槃經集解》為中心〉,張風雷等編:《中國南北朝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頁178-202。
    杜正勝:〈形神篇——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市:三民書局,2006年。
    涂艷秋:〈漢譯《大般涅槃經》思考方式研究〉,《臺大佛學研究》31期(2016.06)。
    單正齊:〈南北朝釋寶亮的涅槃學說〉,《江淮論壇》2012年03期,頁114-119+80。
    釋如戒:〈從原始佛教到阿毘達磨論書的二諦探討〉,《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上),新竹市:福嚴佛學院(2002)。
    四、學位論文
    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9期,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5。
    林明莉:《南北朝佛性思想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蔡嘉華:《僧亮《大般涅槃經》注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4。
    謝如柏:《從神不滅到佛性論——六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釋彥暉:《梁靈味寺寶亮法師佛性思想之研究》,臺北市: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五、外文文獻
    〔日〕中村元著,林泰、馬小鶴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臺北市:淑馨,1990。
    〔日〕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臺北市:法鼓文化,2000。
    〔日〕鎌田茂雄著,周淨儀譯:《中國佛教通史》,高雄市:佛光,2011。
    〔法〕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著,周春塘譯:《沈思錄》,臺北市:五南,2010。
    〔美〕保羅‧L‧史萬森(Paul L. Swanson)著,史文、羅同兵譯:《天臺哲學的基礎 : 二諦論在中國佛教中的成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美〕洛夫喬伊(Lovejoy, Arthur O.)著,張傳有、高秉江譯:《存在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的研究》,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15。
    〔英〕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2003。
    〔荷〕許理和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與適應》,南京:江蘇人民初版社,2017。
    〔德〕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著,羅達仁譯:《西洋哲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
    六、電子資源
    CBET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4)
    佛門網(2006-2019):佛教詞彙。檢自:https://www.buddhistdoor.org/tc/dictionar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0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06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704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601.pdf2825KbAdobe PDF28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