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494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188828      線上人數 : 4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941


    題名: 第三方支付對貨幣需求影響之估計
    An Estim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ird-Party Payments on Money Demand
    作者: 閻令琥
    Yen, Ling-Hu
    貢獻者: 林祖嘉
    閻令琥
    Yen, Ling-Hu
    關鍵詞: 第三方支付
    貨幣需求函數
    凱因斯貨幣需求理論
    虛擬變數
    貨幣需求所得彈性
    貨幣需求利率彈性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019-08-07 16:49:21 (UTC+8)
    摘要: 第三方支付業務逐漸在各國興起,尤其中國的第三方支付規模更是龐大。根據艾瑞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07年的160億人民幣,到2017年已經高達7.1兆元人民幣,十年來增長443.75倍。第三方支付的出現對貨幣需求中原有的變量關係造成影響,增加貨幣需求的不可預測性。因此,深入研究第三方支付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效應,不僅對貨幣需求理論的前瞻性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想藉由中國大陸第三方支付的實際發展情況,來探討其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利用中國大陸1996年到2017年的季資料,來檢視第三方支付對於貨幣需求所得彈性和利率彈性的影響。實證顯示第三方支付交易額與第三方支付虛擬變數對貨幣需求皆呈現正向關係,以及得出第三方支付出現使貨幣需求所得彈性下降,因為第三方支付為滿足日常之小額支付居多,對於高所得消費者及低所得消費者之貨幣需求改變差異不大。第三方支付出現後使人們傾向以第三方支付帳戶持有資產,對於利率的敏感度下降,所以第三方支付規模增加使投機性貨幣需求降低,同時也影響利率與貨幣需求之間的關係。
    參考文獻: 王利鋒(2010),“第三方支付發展及其對我國金融體系影響研究”,蘇州大學金融專業碩士論文。
    王瀟然(2018),“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對我國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環渤海經濟瞭望,10,43–45。
    史新鷺、周政寧(2018),“電子支付發展、電子貨幣替代對貨幣需求的影響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2,77–86。
    伍超明(2004),“貨幣流通速度的再認識——對中國1993-2003 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係的分析”,經濟研究,9,36–47。
    全穎、楊大光(2016),“互聯網金融發展、支付貨幣電子化及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中國流通經濟,7, 122–128。
    何茜(2016),“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對貨幣供應量影響的實證分析”,經貿實踐, 2,91–92。
    李淨怡(2011),“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與利率彈性實證分析”,東方企業文化, 11,83。
    周袁民(2017),“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消費者的持幣影響和衝擊”,區域金融研究10,55–60。
    易綱(1996),中國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1984—1993,上海:三聯出版社。
    夏德仁(1991),“論經濟貨幣化過程中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4,5。
    耿中元、惠曉峰、朱東方(2011),“我國貨幣流通速度長期下降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統計與決策,5,121–123。
    張文慶、李明選、孟贊(2015),“互聯網金融對傳統貨幣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第三方支付視域”,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
    郭英之、李小民(2018),“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購買旅遊產品意願的實證研究———基於技術接受模型與計劃行為理論模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59–170。
    陳瑩、李淑錦(2017),“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對預防性貨幣需求影響的實證研究”,金融與經濟,3,46–53。
    黃正新、陳程、喬聃、張波 (2007),對中國長期貨幣需求函數及其彈性的實證分析”,廣東商學院學報,6,53–58。
    楊弋帆(2014),“電子貨幣對貨幣供給及貨幣乘數的影響機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三級創造體系”,上海金融,3,47–54。
    葉旺煬(2017),“第三方互聯網交易量對貨幣供給量影響的實證分析”,全國流通經濟,13,7–8。
    董承章、孫莉(1999),“中國貨幣需求實證分析”,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1,46–51。
    熊華(2018),“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政策有效性研究”,華北金融,10,15–20。
    劉大為、史苗(2018),“基於TAM 模型的移動支付採納影響因素研究”,生產力研究,10,37–42。
    盧花蘭(2015),“貨幣流通速度的實證分析”,財經縱橫,8,157–160。
    蘇星華(2018),“貨幣電子化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分析——以第三方支付平台為例”,產業與科技論壇,11,129–130。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Berentsen, A. (1998), “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Money,” Kyklos, 51(1), 89–118.
    Davis, F. D., R. P. Bagozzi, & P. R. Warshaw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Fishbein, M., & I. Ajzen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Freedman, C. (2000), “Monetary Policy Implement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ill Electronic Money Lead to the Eventual Demise of Central Bank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3(2), 211–227.
    Fujiki, H., & M. Tanaka (2010), “Currency Demand, New Technology and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Money: Evidence Using Individual Household Data,” Economics Letters, 125(1), 5–8.
    Gavin, W. T., & W. G. Dewald (1989), “The Effect of Disinflationary Policies on Monetary Velocity,” Cato Journal, 9(1), 149–164.
    Goodhart, C. A. E. (2000), “Can Central Banking Survive the IT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e, 3(2), 189–209.
    Keynes, J. 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London: Macmillan.
    Venkatesh, V., & F. D. Davis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Venkatesh, V., M. G. Morris, G. B. Davis, & F. D. Davis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White, H. (1980). “A Heteroskedasticit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kedasticity,” Econometrica, 48(4), 817–83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濟學系
    105258037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52580372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511
    顯示於類別:[經濟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沒有與此文件相關的檔案.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