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484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730/144729 (79%)
造訪人次 : 51765201      線上人數 : 5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43


    題名: 「民眾」的戲劇實踐:以日治時期台日知識人的劇本創作為中心(1923-1943)
    The Theatre of “People” in Practice: Based on the Plays written by Taiwanese and Japanese Intellectuals in Colonial Taiwan (1923-1943)
    作者: 吳宗佑
    Wu, Tsung-You
    貢獻者: 吳佩珍
    吳宗佑
    Wu, Tsung-You
    關鍵詞: 台灣新劇
    台灣青年劇
    戀愛社會劇
    鄉土
    「國民」戲劇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019-08-07 16:29:57 (UTC+8)
    摘要: 台灣的新劇運動與民眾運動在一九二〇年代同時興起,前行研究者根據這個歷史事實,對「新劇與民眾」進行了各種面向的討論。其中對台灣新劇演出史料已有詳細的整理,而台灣新劇的反殖民性也已成為學界共識。但筆者注意到,日治時期已有許多台灣新劇劇本,這些劇本經常描寫台灣民眾的生活。另一方面台灣總督府為了因應台灣的民眾意識生長,也開始扶植台灣青年劇的創作。殖民地台灣的日台知識人相繼以「民眾」作為創作主題,而他們對「民眾」的關注也持續在日治時期發展。這種環繞在「民眾」的戲劇創作現象,啟發了筆者以一九二〇到一九四〇年代的台灣新劇與青年劇為研究對象,發展另一種「新劇與民眾」的詮釋。

    筆者依時序進行劇本的分析與詮釋,首先以一九二〇年代《臺灣民報》與《臺灣日日新報》的劇本為中心,討論台灣戀愛社會劇的生成背景與意義。接著關注一九三〇年代台灣新劇與青年劇呈現的台灣民眾,分析官、民戲劇運動對於「鄉土」的詮釋與創作目的。最後分析一九四〇年代的台灣「國民」戲劇,尋找台灣新劇中異於官方文化論述的聲音。筆者透過重讀這些劇本,找出反殖民性以外的台灣新劇性格。
    參考文獻: 一、文本與劇本集

    (一)中文

    小林多喜二,高詹燦譯,《蟹工船》(台北:大牌,2013年)。
    中山侑,涂翠花譯,〈抗議〉,收於王德威、黃英哲編,《華麗島的冒險:日治時期日本作家的台灣故事》(台北:麥田,2010年),頁154-175。
    王昶雄編,《江尚文(肖梅)百齡紀念文集:質軒墨滴》(新竹市:江肖梅家屬自行出版,1999年),頁84-88。
    少喦,〈櫻花落(一)〉,《臺灣民報》192號(1928年1月22日),第9版。
    ——,〈櫻花落(二)〉,《臺灣民報》193號(1928年1月29日),第9版。
    ——,〈櫻花落(三)〉,《臺灣民報》194號(1928年2月5日),第9版。
    ——,〈櫻花落(四)〉,《臺灣民報》195號(1928年2月12日),第9版。
    青釗,〈巾幗英雄(上)〉,《臺灣民報》211號(1928年6月3日),第9版。
    ——,〈巾幗英雄(下)〉,《臺灣民報》212號(1928年6月10日),第9版。
    ——,〈蕙蘭殘了(一)〉,《臺灣民報》250號(1929年3月3日),第9版。
    ——,〈蕙蘭殘了(五)〉,《臺灣民報》254號(1929年3月31日),第9版。
    胡適,〈終身大事(上)〉,《臺灣民報》第1號(1923年4月15日),第20-23版。
    ——,〈終身大事(下)〉,《臺灣民報》第2號(1923年5月1日),第14版。
    張深切,〈落陰〉,《臺灣文藝》2卷7號(1935年7月),頁180-185。
    楊千鶴,林智美譯,〈花開時節〉,《花開時節》(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頁142-172。
    獨孤,〈模範壯丁〉,《臺灣新文學》第1卷第7期(1936年8月),頁51-56。
    (二)日文

    〈月下の笛〉,《薰風》第1期(1932年6月),頁4-8。
    〈黎明を尋ねて〉,《社會教育》第10期(1931年2月),頁7-8。
    《大地は育む》,收於河原功編,《台湾戯曲.脚本集(一)》(東京:緑蔭書房,2003年,1934年復刻本)。
    《微笑む青空》,收於河原功編,《台湾戯曲.脚本集(一)》(東京:緑蔭書房,2003年,1936年復刻本)。
    さだま,〈彼等の恋〉,《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5月20日,第8版。
    吉村敏,《護鄉兵》(台北:盛興書店,1943年)。
    吉村敏編,《青年劇劇本集第二輯》(台北:清水書房,1944年)。
    狂人,〈知哥伯仔〉,《臺灣新文學》1卷8期(1936年9月),頁69-74。
    江間常吉,《皇民化劇の手引》(台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40年)。
    志田純,〈弱い人を中心にして〉,《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6月19日,第6版。
    相澤誠,〈栗〉,《文藝臺灣》5卷5期(1943年3月),頁28-36。
    中山侑,〈客間〉,《臺灣文學》2卷1號(1942年2月),頁213-226。
    ———,〈客間〉,《臺灣文學》2卷2號(1942年3月),頁106-125。
    中山侑編,《青年劇劇本集第一輯》(台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42年)。
    藤間比露志,〈同胞〉,《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10日,第8版。
    樋口紅陽,《我等の劇.脚本集》(東京:社會教育研究會,1924年)。
    簡國賢,〈ひばり娘〉,《臺灣文學》3卷3號(1943年7月),頁138-168。
    藍紅綠,〈慈善家〉,《臺灣新文學》1卷8期(1936年9月),頁87。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編,《手輕い出來る青少年劇脚本集.第一輯》(台北:臺灣總督府情報部,1941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簡單な青年劇の演出法》(台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40年)。

    二、專書

    (一)中文

    王燈岸,《磺溪壹老人》(台北:玉山社,2018年)。
    弗朗茲.法農,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15年)。
    田漢,《田漢全集》第19卷(石家莊:花山文藝,2000年)。
    成田龍一,李鈴譯,《大正民主運動》(香港:中和,2016年)。
    朱惠足,《帝國下的權利與親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台北:麥田,2017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1961年)。
    宋寶珍,《中國話劇史》(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岸田國士,陳瑜譯,《戲劇概論》(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
    近藤正己,林詩庭譯,《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邱坤良,《人民難道沒錯嗎?——《怒吼吧,中國!》.特列季亞科夫與梅耶荷德》(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3年)。
    ———,《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台北:遠流,2008年)。
    洪郁如,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菊池寬,沈宰白譯,《戲劇研究》(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26年)。
    愛倫凱,朱舜琴譯,《戀愛與結婚》(台北:國粹,1967年)。
    楊渡,《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1923-1936)》(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台南市圖書館,2006年)。
    劉大杰,《易卜生》(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魯迅,《魯迅日記》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二)日文

    ロマン.ロラン;大杉栄譯,《民衆芸術論:新劇美学論》,《大杉栄全集》第10卷(東京:ぱる出版社,2015年)。
    大笹吉雄,《ドラマの精神史》(東京:新水社,1983年)。
    ————,《日本現代演劇史:明治.大正篇》(東京:白水社,1985年)。
    ————,《日本現代演劇史.昭和戦中篇II》(東京:白水社,1994年)。
    小櫃万津男,《日本新劇理念史.明治前期篇》(東京:白水社,1988年)。
    中村吉藏,《戲曲作法》(東京:金星堂,1925年)。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研究序說》(東京:緑蔭書房,2004年)。
    加藤春城,《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臺灣教育會,1939年)。
    北村喜八,《表現主義の戯曲》(東京:新詩壇社,1924年)。
    成田龍一,《近代都市空間の文化経験》(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
    松本克平,《日本社會主義演劇史.明治大正篇》(東京:筑摩書房,1975年)。
    河原功,《翻弄された台湾文学——検閲と抵抗の系譜》(東京:研文出版,2009年)。
    河原和枝,《子ども観の近代》(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
    若桑みどり,《戦争がつくる女性像:第二次世界大戦下の女性動員の視覚的プロパガンダ》(東京:筑摩書房,2000年)。
    乘杉嘉壽,《社會教育の研究》(東京:同文社,1923年)。
    倉田喜弘,《明治大正の民衆娯楽》(東京:岩波書店,1980年)。
    宮崎聖子,《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8年)。
    能島武文,《作劇の理論と實際》(東京:新潮社,1926年)。
    冨田博之,《日本児童演劇史》(東京:東京書籍,1980年)。
    張競,《近代中国と恋愛の「発見」:西洋の衝撃と日中文学交流》(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
    楠山正雄,《近代劇十二講》(東京:新潮社,1922年)。
    橘高廣,《民衆娯楽の研究》(東京:大空社,2003年,1920年復刻本)。
    曽田秀彦,《民衆劇場:もう一つの大正デモクラシー》(東京:象山社,1995年)。

    三、論文

    (一)專書論文

    1. 中文

    王白淵,〈文化〉,收於黃玉齋編,《台灣年鑑(5)》(台北:海峽學術,2001年,1947年復刻本),頁1403-1468。
    石婉舜,〈青年劇運動〉,收於許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年),頁542。
    ———,〈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收於李承機、李育霖編《「帝國」在台灣:殖民地台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頁237-275。
    ———,〈臺灣演劇協會〉,收於許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年),頁1157。
    志馬陸平,涂翠花譯,〈青年與台灣(二)——新劇運動的理想與現實〉,收於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一冊》(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頁468-479。
    ————,涂翠花譯,〈青年與台灣(六)——藝術運動之再省思〉,收於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頁139-146。
    ————,涂翠花譯,〈青年與台灣(四)——新劇運動的理想與現實〉,收於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頁58-65。
    李永熾,〈明治日本「家族國家」觀的形成〉,《日本近代史研究》(台北:稻禾,1992年),頁113-161。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2002年),頁33-76。
    垂水千惠,吳佩珍譯,〈呂赫若的戲劇活動——其戲劇的挫折與文學的回歸〉,收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上)》(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頁13-37。
    施淑,〈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的左翼文學運動與小說中的左翼知識份子〉,《文學星圖:兩岸文學論集(一)》(台北:人間,2012),頁43-72。
    星名宏修,吳叡人譯,〈《怒吼吧!中國》在中國與臺灣的上演史——反帝國主義的記憶及其變形〉,收於吳佩珍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文化研究(上)》(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頁59-111。
    柳書琴,〈臺灣文學〉,許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年),頁1079。
    耐霜(張維賢),涂翠花譯,〈劇本評〉,收於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頁149-152。
    張深切,〈觀臺灣鄉土文學戰後的雜感〉,收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頁417-419。
    黃石輝,〈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收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頁1-6。
    黃得時,〈談談臺灣的鄉土文學〉,收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頁321-326。
    黃得時,葉蓁蓁譯,〈作為娛樂的皇民化劇〉,收於黃英哲編《日治時代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頁63-68。
    鄭鳳晴,〈媒體中登場的殖民地新女性——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民報》為主〉,收於陳萬益編《臺灣文學論叢(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頁97-154。

    2. 日文

    中山侑,〈青年演劇運動〉,收於濱田秀三郎編,《臺灣演劇の現狀》(東京:丹青書房,1943年),頁163-275。
    ———,〈簡單な青年劇の演出法〉,收於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簡單な青年劇の演出法》(台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40年),頁1-32。
    本間久雄,〈民眾藝術の意義及び價值〉,《現代の思潮と文学》(東京:大同館書店,1920年),頁18-34。
    正木喜勝,〈和田勝一〉,收於大笹吉雄等編《日本戯曲大事典》(東京:白水社,2016年),頁703-704。
    呂訴上,〈台湾演劇の近情〉,《国民演劇》1卷4期(1941年6月),轉引自〈參考資料〉,濱田秀三郎編,《臺灣演劇の現狀》(東京:大空社,2000年,1943年復刻本),頁1-8。
    杉座秀親,〈映画劇と演劇〉,《民衆娯楽の研究》(東京:大空社,2003年,1920年復刻本),參考資料1-7。
    島村瀧太郎,〈演劇の第二種第三種〉,《近代文藝之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9年),頁545-551。
    園池公功,〈素人劇の手引き〉,收於國民精神總動員中央聯盟編《國民娛樂脚本集(第一輯)》(東京:國民精神總動員中央聯盟,1940年),頁1-5。
    鈴木三重吉,〈序〉,收於久保田万太郎《ふくろと子供》,(東京:赤い鳥社,1921年)頁1-5。
    熊谷知子,〈能島武文〉,收於大笹吉雄等編《日本戯曲大事典》(東京:白水社,2016年),頁470-471。

    (二)期刊論文

    1. 中文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第159期(2008年3月),頁7-81。
    ———,〈高松豐次郎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第10期(2012年7月),頁35-67。
    呂紹理,〈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年5月),頁297-334。
    林翠鳳,〈發民間真聲,揚台灣正音——鄭坤五〈臺灣國風〉探析〉,《彰師大國文學誌》第33期(2016年12月),頁1-22。
    柳書琴,〈「總力戰」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論述、台灣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9期(2010年9月),頁91-158。
    徐秀慧,〈文學、民族、革命——魯迅與台灣文人葉榮鐘〉,《魯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10期(2016年10月),頁14-23。
    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36卷1期(1986年3月),頁39-56。
    簡秀珍,〈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的新劇活動——以地方青年業餘演劇與中央指定演劇挺身隊為討論中心〉,《戲劇學刊》8期(2008年7月),頁31-53。
    ———,〈觀看、演練與實踐——臺灣在日本時期的新式兒童戲劇〉,《戲劇學刊》15期(2012年1月),頁7-48。

    2. 日文

    木村敦夫,〈大眾の時代の演劇——島村抱月と小山內薫の民衆芸術観——〉,《東京藝術大学音楽学部紀要》35期(2009年),頁43-58。
    李宛儒,〈1920年代の台湾新劇と知識人——『台湾民報』の記事分析を中心に——〉,《演劇映象学:演劇博物館グローバル紀要》(2008年3月),頁167-196。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演劇——総督府が奨励した青年劇と皇民化劇をみる〉,《言葉と文化》第8卷(2007年3月),頁87-102。
    佐野浩,〈生活改善運動と生活記録運動:地方改良運動と民力涵養運動との関わりに着目して〉,《地域活化性ジャーナル》第24卷(2018年3月),頁66-82。

    (三)學位論文

    1. 中文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搬演「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黃進蓮(勁連),〈台灣褒歌的情愛書寫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鍾政瑩,〈由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的發展論張深切的戲劇活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1984年)。
    鳳氣至純平,〈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份及其文化活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 日文

    李宛儒,〈日本統治下における台湾近代劇の生成と発展—植民地知識人の演劇活動の系譜を中心に—〉(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際言語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12年)。

    四、雜誌文章

    1. 中文

    張維賢,〈我的演劇回憶〉,《臺北文物》3卷2期(1954年8月),頁105-113。
    楚女,〈評先發部隊〉,《臺灣文藝》第1期(1934年12月),頁5-11。
    賴明弘等,〈第一回臺灣全島文藝大會紀錄〉,《臺灣文藝》2卷1期(1935年1月),頁2-7。

    2. 日文

    〈本號所載の島民劇に就いて〉,《文藝臺灣》3卷5期(1942年2月),頁88-89。
    〈社會教育部の職員と事務〉,《社會教育》第1期(1930年5月),頁14-15。
    〈國語普及のラヂオ放送〉,《社會教育》第2期(1930年6月),頁15-16。
    〈臺灣文藝聯盟章程〉,《臺灣文藝》2卷1期(1935年1月),頁70。
    〈熱語〉,《臺灣文藝》第1期(1934年12月),頁1。
    〈懸賞募集〉,《臺灣文藝》第1期(1934年12月),頁87。
    〈臺灣演劇協會事務分掌規程〉,《演劇通信:臺灣演劇協會會報》第2期(1942年11月),頁1。
    三宅正雄,〈創刊の詞〉,《演劇通信:臺灣演劇協會會報》第1期(1942年10月),頁1。
    王育德,〈臺灣演劇の今昔〉,《翔風》第22期(1941年7月),頁55-67。
    安武直夫,〈國光ノミナサン〉,《國光》第1期(1932年6月),頁1。
    ————,〈黎明の讀者に〉,《黎明》第1期(1932年6月),頁1。
    ————,〈薰風の讀者に〉,《薰風》第1期(1932年6月),頁1。
    志馬陸平,〈青年と台湾(三)—新劇運動の理想と現實—〉,《台湾時報》第198期(1936年5月),頁63-69。
    黃新山,〈本島の新劇に對する希望〉,《臺灣藝術》1卷1期(1940年3月),頁59-62。
    楊逵,〈藝術は大衆のものである〉,《臺灣文藝》第2卷第2期(1935年2月),頁8-12。
    ——,〈行動主義檢討〉,《臺灣文藝》第2卷第3期(1935年3月),頁62-64。

    五、電子資源

    「《臺灣民報》電子資料庫」,得泓資訊。
    「《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漢珍知識網(報紙篇)。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宗教知識+」,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国立國会図書館典拠データ検索.提供サービス」,日本国立國会図書館。
    「Japan Knowledge Lib」,株式会社ネットアドバンス(NetAdvance Inc.)。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3159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159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555
    顯示於類別:[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9101.pdf3504KbAdobe PDF276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