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30064      Online Users : 5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481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11


    Title: 張小虹服飾散文研究
    A study of Hsiao-Hung Chang’s costume essay
    Authors: 陳玉珊
    Chen, Yu-Shan
    Contributors: 張堂錡
    Chang-Tang Chi
    陳玉珊
    Chen, Yu-Shan
    Keywords: 張小虹
    散文
    服飾
    文化研究
    後現代
    Hsiao-Hung Chang
    Essay
    Costume
    Cultural studies
    Postmodern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8-07 16:23:48 (UTC+8)
    Abstract: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作者論,梳理張小虹的人生歷程、求學經歷以及寫作背景,以求明瞭其創作的外緣因素對其寫作內容的影響。第三章以「張小虹服飾散文的主題與題材」為討論的核心,梳理出兩大議題,依序為「服飾與女性主義」、「服飾與當代藝術」。第四章探討「張小虹服飾散文的藝術研究」,計有「張小虹服飾散文的寫作特質」展現了學院派的書寫風格,計有:廣徵博引的論述氣勢、考察歷史淵源的學院思路以及多面向的深刻洞悉和後現代書寫的策略運用;而「張小虹服飾散文的表現手法」則從修辭藝術以及西化文字談其散文的表現手法。第五章為結論,總結全文的研究成果,並期盼本文的成果能延伸或補遺目前研究張小虹散文的視野。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author theory, combing Hsiao-Hung Chang`s life history, study experience and writing backgrou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her creation on her writing content.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me and subject matter of Hsiao-Hung Chang`s costume essay. It focuses on two major issues, namely, " costume and feminism", " costume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 the artistic study of Hsiao-Hung Chang`s costume essay".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full text, and hopes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be extended or supplemented to study the field of Hsiao-Hung Chang`s essay.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張小虹作品(依出版時間為序)
    (一) 專書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小虹:《自戀女人》,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張小虹:《性帝國主義》,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小虹:《情慾微物論》,台北:智慧田,1999年。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張小虹:《絕對衣性戀》,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張小虹:《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張小虹:《感覺結構》,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張小虹:《膚淺》,台北:聯合文學,2005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張小虹:《穿衣與不穿衣的城市》,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張小虹:《假全球化》,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張小虹:《身體褶學》,台北:有鹿文化,2009年。
    張小虹:《資本主義有怪獸》,台北:有鹿文化,2010年。
    張小虹:《時尚現代性》,台北:聯經,2016年。

    (二) 報刊文章
    張小虹:〈二十世紀女性身體觀讓女性身體放聲歌唱〉,《中國時報》,1994年9月3日。
    張小虹:〈《臥虎藏龍》中的青春欽羨與戀童壓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0年8月20日。
    張小虹:〈假名媛之名〉,《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年5月24日。
    張小虹:〈反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2期,2006年6月。
    張小虹:〈現代性的曲線〉,《中外文學》第36卷第3期,2007年9月。
    張小虹:〈大開色戒:從李安到張愛玲〉,《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7年9月28-29日。
    張小虹:〈愛的不可能任務:《色/戒》中的性─政治─歷史〉,《中外文學》第38卷第3期,2009年9月。
    張小虹:〈塑化劑與閹割焦慮〉,《聯合報》,2011年6月27日。
    張小虹:〈女神來了怎知道〉,《聯合報》,2011年7月5日。
    張小虹:〈看見不一樣的月光〉,《聯合報》,2011年11月20日。
    張小虹:〈不痛不癢反血汗〉,《聯合報》,2012年2月18日
    張小虹:〈裝出來的童年〉,《聯合報》,2012年4月18日。
    張小虹:〈父權異性戀婚姻的最後召喚〉,《聯合報》,2012年5月17日。

    二、 中文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以下同)
    《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年。
    方遒:《散文學綜論》,合肥:安徽教育,2004年。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王國安:《台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察文本》,台北:秀威,2012年。
    王溢嘉:《如果沒有女人,男人何必穿褲子》,台北:有鹿文化,2011年。
    王德威:《王德威精選集》,台北:九歌,2007年。
    王璞:《散文十二講》,香港:三聯,2003年。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小說集1988-1990》,台北:INK印刻,2008年。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經典》,台北:聯經,2006年。
    老志鈞 :《魯迅的歐化文字:中文歐化的省思》,台北:師大書苑,2005年。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時報,1986年。
    吳明益:《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台北:夏日,2012年。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台北:文史哲,2002年。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年。
    阿盛主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散文30家》,台北:九歌,2008年。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年。
    周芬伶:《散文課》,台北:九歌,2013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周秀萍:《文學欣賞與批評》,湖南:中南工業大學,1998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年。
    洪富連:《當代主題散文研究》,高雄:復文圖書,1998年。
    亮軒:《亮軒開講散文篇》,台北:貓頭鷹,2012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郝譽翔:《衣櫃裡的祕密旅行》,台北:天培文化,2000年。
    陸揚:《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2002年。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袁進主編:《新文學的先驅:歐化白話文在近代的發生、演變和影響》,上海:復旦大學,2014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陳光興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2000年。
    陳芳明等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台北:麥田,2006。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
    陳義芝:《文字結巢》,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陳建志編:《流行力:台灣時尚文選》,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1998年。
    張春榮:《修辭行旅》,台北:東大,1996年。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2005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評論》,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張瑞芬:《春風夢田:台灣當代文學評論集》,台北:爾雅,2011年。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1991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2001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2009年。
    許達然:《吐》,台北:林白,1984年。
    梁錫華:《且道陰晴圓缺》,台北:遠景,1983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2006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97年。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楊志岐:《趣味語言妙用》,台北:漢欣,1995年。
    楊雅惠主編:《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6年。
    楊澤主編:《作家的衣櫃》,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9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200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200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2009年。
    劉衍主編:《中國散文史綱》,湖南:湖南教育,1994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年。
    劉蘭英、孫全洲:《語法與修辭》下冊,台北:新學識文教,1990年。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2005年。
    蔡宗陽:〈修辭手法與章法〉,《章法論叢》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8年。
    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台北:五南,2002年。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I 1970–2000台灣.序文》,台北:天下遠見,2003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顏元叔:《社會寫實及其他》,台北:巨流,1978年。
    顏湘君:《中國古代小說服飾描寫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
    簡媜:〈繁茂的庭園-編後記〉,《八十一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93年。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9年。

    三、 譯著
    Alison Laurie著;李長青譯:《解讀服裝:穿出自我意識》,台北:商鼎,1993年。
    Alison Matthews David著;趙睿音譯:《時尚受害者:時裝工業奪命圖鑑史》,台北:大寫,2017年。
    Anthony Giddens著;方文、趙旭東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
    Anne Hollander著;楊慧中等譯:《時裝‧性‧男女》,台北:聯經,1997年。
    Astrid Erll:〈文學作為集體記憶的媒介〉,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分析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2009年。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著;陳太乙譯:《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台北:麥田,2016年。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4年。
    Chris Barker著;許孟雲譯:《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2007年。
    David Inglis著:《文化與日常生活》,北京:中央編譯,2010年。
    Douwe Draaisma著;張朝霞譯:《記憶的風景:我們為什麼「想起」,又為什麼「遺忘」?》,台北:漫遊者文化,2013年。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年。
    Elizabeth Bergner Hurlock著;丁淳譯:《服裝心理學》,台北:五洲,1986年。
    Gayle Greene Coppelin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1995年。
    George Lakoff等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2006年。
    Janet Wallach著;林說俐譯:《香奈兒:火與冰的女人》,台北:大塊文化,1999年。
    Jeff Lewis著;邱誌勇等譯:《細說文化研究基礎》,台北:韋伯文化,2008年。
    John Storey作;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年。
    John storey作;李根芳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2003年。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等譯:《文化與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2007年。
    John Tomlinson著;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
    Jonathan Friedman著;郭建如譯:《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Lucy Siegle著;王芷華等譯:《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台北:麥田,2015年。
    Manuel Castells著,夏鑄九等譯:《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2002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年。
    Richard Jenkins著;王志弘等譯:《社會認同》,台北:巨流,2006年。
    Ruth E.Iskin著;孟春豔譯:《印象派繪畫中的時尚女性與巴黎消費文化》,南京:江蘇美術,2010年。
    Thorstein Veblen著;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2007年。
    Tim Dent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年。
    Toril Mol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1995年。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2008年。
    Virginia Woolf著;張小虹導讀:《女性書寫的逃逸路線》,台北:大塊,2011年。
    Walter Benjanlin著;張旭東等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年。
    Weedon Chris著;白曉虹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

    四、 期刊文章
    王明珂:〈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年11月。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國文天地》第13卷第2期,1997年2月。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文星》68期,1963年5月
    吳孟昌:〈後現代之外:九○年代台灣散文現象析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6月。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3卷第11期,1995年4月。
    林志鴻:〈解/構 衣性戀評張小虹《絕對衣性戀》〉,《書評》第59期,2002年8月。
    高大威:〈比較視野下的修辭思維:余光中論現代中文的歐化現象〉,《政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14 年12 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167期,1999年9月。
    張淑麗:〈日常生活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3期,2009年6月,頁26。
    張瑞芬:〈女性主義的仙草粉圓─張小虹《身體褶學》〉,《文訊》290卷,2009年12月。
    陳建仲:〈文學心鏡──張小虹〉,《聯合文學》第251期, 2005年9月。
    梁小島、黃海榮訪談:〈「衣」戀一個不膚淺的學者──與張小虹教授訪談〉,《文化研究@嶺南》第5期,2007年5月。
    黃香瑤:〈談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灣電影筆記》2003年3月。
    楊芳枝:〈評張小虹《膚淺》〉,《婦研縱橫》第78期,2006年4月。13
    廖智倩:〈時尚文化與身體〉,《學校體育》第15卷87期,2005年4月。14歐佩佩:〈蔡珠兒vs. 張小虹.文字與身體感官的交會〉,《誠品好讀月報》,2005年11月。
    劉亮雅:〈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5年6月。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
    劉瑞芬:〈「用身體思考以智力舞蹈」——張小虹專訪〉,《光華》,1993年12月。

    五、 學位論文
    王玉貞:《都會女性知性散文中的生活世界──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王文娟為中心》,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江雅玲:《文化論述與微觀政治的交會──張小虹論》,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李芝芬:《周芬伶女性/私小說書寫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吳云代:《殖民地台灣的服裝編制──日治時期身體展演下服飾的意涵》,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吳靜芸:《台灣運動散文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林志鴻:《時尚符號的媒體產製與消費:以中國風流行風潮下的本土時尚意識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洪培雅:《柯裕棻散文的空間與常民生活書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洪珮純:《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的地誌書寫—以蔡珠兒、焦桐、韓良憶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3年。
    徐文玲:《徐國能散文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張育滕:《顏崑陽知性散文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怡君:《《水滸傳》之服飾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陳佳琦:《反對現實主義與台灣早期後現代論述的生成:以羅青、蔡源煌、林燿德為中心》,台灣文學系碩博士論文,2012年。
    陳詩涵:《「戀人」、「戀物」與「戀我」── 周芬伶散文之「物我關係」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粘佳懿:《新世紀女性知性散文與文學媒介研究──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中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寁婷:《臺灣華語流行歌詞「中國風」之研究》,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廖祿基:《回歸與重建——論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家簡媜與周芬伶散文中的女性主體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詹曉卿:《名牌包消費與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相關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碩士論文,2008年。
    楊茹婷:《「輕裘緩帶」與「好發議論」——吳魯芹散文風格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楊甯馨:《陳玉慧《CHINA》、《幸福之葉》研究:以物質與空間書寫為論述角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蔡蕙如:《流行時尚的斷裂與差異——中國風在台灣》,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劉仰芳:《日系混血美:台灣本土時尚圈的生產邏輯》,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鐘紫云:《大學生名牌精品消費現象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蘇鵲翹:《臺灣當代飲食文學研究:以後現代與後殖民為論述場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六、 報紙文章
    〈《現代生活》女性學會批判瘦身廣告 籲婦女勿受其心理操縱與金錢欺騙〉,《民生報》17版生活焦點,1995年9月29日。
    丁文玲:〈愛美自戀張小虹擁文字起舞〉,《中國時報》,2007年10月3日。王盛弘:〈楊照談「知性散文的奧秘」〉,《聯合報》,2006年8月12日。
    沈怡:〈赴倫敦研究前推出兩本書──張小虹慾望革命兼具感性與理性〉,《聯合報》文化廣場,1996年9月27日。
    李令儀:〈她們為什麼要做絕代佳人?兩個五年級前段班資優女生的對話錄〉,《聯合報》34版,2002年9月29日。
    李怡芸:〈張小虹:中華民族亂世亂穿衣 清末民初土洋服飾亂搭 審美混亂來自國族創傷〉,《旺報》文教A13版,2016年1月31日。
    邱貴芬:〈文化觀察 合力作女史〉,《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2000年6月13日。
    祁玲:〈老衣服那光陰和故事,浸潤出來的味道…〉,《聯合報》E2版生活live秀,2007年4月09日。
    林欣誼:〈穿衣吃飯做瑜珈,張小虹要作姿勢分子〉,《中國時報》開卷,2009年11月8日。
    柯裕棻:〈感覺結構「虹式」風格〉,《聯合報》讀書人閱讀對話,2005年5月8日。
    張娟芬:〈張小虹向中產知識女性展現女性主義的魅力〉,《中國時報》開卷,1993年5月21日。
    許正平:〈推薦書張小虹《身體褶學》〉,《聯合報》周末書房,2009年12月19日。
    尉瑋:〈張小虹 做學問就是要好玩〉,《香港文匯報》,2012年6月11日。梁玉芳:〈女教授籌組女學會先對護理課程發出不平之鳴〉,《聯合報》5版生活,1993年9月27日。
    梁玉芳:〈女教授師節請命:大專護理改男女選修 女學會第一波動作〉,《聯合報》3版焦點新聞,1993年9月29日。
    陳碧雲:〈《現代生活》追求窈窕非胖子的專利 調查顯示許多體重標準女生也欲減肥瘦身學者建議應尋求合理安全的方式〉,《民生報》17版生活焦點,1995年9月29日。
    董成瑜:〈張小虹、簡瑛瑛、奚密在學院裡辛勤栽植女性主義的花〉,《中國時報》開卷,1999年1月21日。
    楊佳嫻:〈都會與微物論者──新世紀女性知性散文寫著〉,《中國時報》開卷讀物文化B4版, 2004年12月12月。
    詹前校:〈學者觀點 顛覆瓦解 顏色性別化〉《星報》C5版話題倉庫,2004年9月25日。
    廖和敏:〈知性生活她們正在寫婦運史〉,《聯合報》33版家庭與婦女,1994年5月31日。
    鄭依依:〈著家說:張小虹──夢一場時尚烏托邦〉,《明報》,2007年3月18日。
    蔡美娟:〈張小虹公開情慾微物論〉,《聯合報》14版文化,1999年2月25日。
    蔡曉彤:〈張小虹舉重若輕與沙文豬跳舞〉,《明報》專訊,2012年5月27日。
    羅奇:〈本土女性主義出版開枝散葉〉,《聯合報》42版讀書人周報,1996年9月30日。

    七、 網際網路
    誠品網路編輯群:〈丟出思考觀念的照明彈,打場資本主義文化游擊戰:專訪張小虹〉,上網日期2019年6月27日,檢自: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790
    Audrey Ko:〈俠女的內力!專訪張小虹:「女性主義的努力,是為了讓女性主義死去〉,上網日期2018年10月4日,檢自: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0161
    〈2013書展笑談資本主義 張小虹︰批判外更要創造〉,上網日期2019年7月8日,檢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76101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0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NCCU201900337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101.pdf2666KbAdobe PDF253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