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2228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83007      Online Users : 5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82


    Title: 政治與文學之間:1940年代台灣小說所反映「反現代」的原因及其意義
    Between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counter-Modernity in the 1940s Taiwan literature
    Authors: 沈文薇
    Shen, Wen-Wei
    Contributors: 崔末順
    沈文薇
    Shen, Wen-Wei
    Keywords: 台灣1940年代
    新體制
    反西方現代
    反資本主義
    反個人主義
    張文環
    呂赫若
    楊逵
    龍瑛宗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2-12 15:46:30 (UTC+8)
    Abstract: 本文透過探究1940年代「反現代」傾向為源頭細究,並更延伸思考其中的「三反」意識形態在文學中的展現,進而為戰爭期台灣小說開闢另類解讀途徑。日治時期的「反現代」論述早已吸引前行論者探討,但在日據末戰爭時期的「反現代」卻含有與以往不同的意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官方對「三反」意識形態的建構。所謂「三反」意識形態與戰時的國策相關。更確切的說,是與1940年代日本建立「新體制」相關,並將「日本精神」套入台灣文學當中。

    這套新體制主要內容是以歐洲的德國納粹主義和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以及東方的日本法西斯主義為主軸,所建立起反資本主義、反自由主義、反個人主義的新世界秩序。簡言之,就是將「反資本主義、反自由主義、反個人主義」所組成的意識形態表現在文學中。但,我卻發現日台作家對於「三反」各自具有不同的詮釋方式。「三反」意識型態的文學展現雖然在表面上是處於共通的現象,實際探討的議題卻是大不相同。日本政府可以透過三反意識形態的傳播成功形塑出亞洲救世主的角色(如近代的超克或是東洋論、大東亞共榮圈),其政治目的不言而喻。而身為殖民地的台灣作家又該如何詮釋戰爭論述則是必須深入探討的問題。

    基於上述背景,本文爬梳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與楊逵等四位作家在1940年代的文學表現與思想連結。此外,更加入戰爭的時代背景並置觀之即可發現他們書寫的對象雖會有差異,但批判的核心議題卻也都緊密地與戰爭論述息息相關。為了因應戰爭而生的各項國策與作家文學創作思想混合成了一個複雜難辨的共同體。需要經由對作家思想脈絡軌跡的掌握才能分析出小說中未能被察覺的部分。
    Reference: (一)日治時期報刊與文學雜誌
    《福爾摩沙》(1933),台灣藝術研究會。
    《臺灣文藝》(1934),台灣文藝聯盟。
    《臺灣新文學》(1935),臺灣新文學社。
    《風月報》(1935),風月俱樂部。
    《華麗島》(1939),台灣詩人協會。
    《文藝臺灣》(1940),台灣文藝家協會。
    《臺灣藝術》(1940),台灣藝術社。
    《臺灣文學》(1941),啟文社。
    《民俗臺灣》(1941),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臺灣文藝》(1944),台灣文學奉公會。
    (二)作家全集
    楊逵,《楊逵全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1)。
    張文環,《張文環全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呂赫若,《呂赫若日記》,(台北:印刻,2005)。
    呂赫若,《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印刻,2006)。
    龍瑛宗,《龍瑛宗全集》,(台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三)中文及英譯專書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1840-1945)(下卷)》,(東京:原書房,1966)。
    福澤諭吉,《福澤諭吉選集第七卷》,(東京:岩波書店,1981)。
    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赤澤史朗編,《太平洋戦争下の国民生活》,(東京:月書店,1985)。
    大政翼贊會,《大政翼贊運動資料集成》第10卷,(東京:柏書房,1988)。
    陳芳明,《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台灣良心》,(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文史哲出版社,1990)。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出版社,1992)。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1994)。
    下村作次郎等人共編,《よみがえる台湾文学》,(東京:東方書店,1995)。
    櫻本富雄,《日本文学報国会:大東亜戦争下の文学者たち》,(東京:青木書店,1995)。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台北:九歌,1995)。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1996)。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1998) 。
    李永熾,《日本近代思想論集》,(台北:稻香出版,1998)。
    曾健民編,《噤啞的論爭》,(台北:人間,1999)。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
    北河賢三編,《資料集 総力戦と文化〈第1巻〉大政翼賛会文化部と翼賛文化運動》,(東京:大月書店,2000)。
    Edward W.Said 作;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台北:立緒文化,2000)。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02)。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3)。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台北:稻香,2003)。 
    藤井省三,《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2004)。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麥田,2004)。
    劉紀惠,《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麥田,2004)。
    許俊雅,《見樹又見林--文學看台灣》,(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
    竹內好著/孫歌編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書店,2005)。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2006)。
    周芳伶,《芳香的秘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城邦文化出版,2006)。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Zhelyu Zhelev著 ; 錢佳緯譯,《法西斯主義》,(台北:台灣民主基金會,2007)。
    樊洛平,《冰山底下綻放的玫瑰:楊逵和他的文學世界》,(台北:人間雜誌,2008)。
    柳書琴,《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
    吳密察,《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文化,2009)。
    褚昱志,《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之研究》,(台北:秀威資訊,2009)。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語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想》(台北:麥田,2009)。
    阮婓娜,《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台北:麥田,2010)。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201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台北:聯經出版,2011)。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2011)。
    黃惠禎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楊逵》,(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柳書琴、張文薰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張文環》,(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陳萬益、陳建忠等人/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龍瑛宗》,(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許俊雅主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
    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台北:聯經出版,2011)。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台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出版,2012)。
    李奭學,《異地繁花:海外台灣文論選譯》,(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 : 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硏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出版,2013)。
    黎活仁、林金龍、楊宗翰主編,《閱讀楊逵》,(台北:秀威出版,2013)。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台大出版,2014)。
    近藤正己/林詩庭譯,《總力戰與台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台北:台大出版,2014)。
    周芬伶,《龍瑛宗傳》,(台北:印刻出版,2015)。
    張慎修,《近代台灣知識分子的軌跡-1920年~1945年的思想》,(台北:秀威出版,2015)。
    新竹縣文化局,《2015龍瑛宗先生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新竹:明新科大通識教育中心,2015)。
    楊翠,《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台北:蔚藍文化,2016)。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台北:秀威資訊,2016)。
    邱雅芳,《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台北:聯經,2017)。
    朱惠足,《帝國下的權利與親密:殖民地小說中的種族關係》,(台北:麥田,2017)。
    河原功,《被擺佈的台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台北:聯經,2017)。
    柄谷行人著/吳佩珍譯,《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台北:麥田,2017)。
    陳龍廷,《書寫臺灣人.臺灣人書寫:臺灣文學的跨界對話》,(台北:五南,2017)。

    (三)期刊論文
    游勝冠,〈論戰爭期張文環國策言論中的「政治無意識」〉(2002),《中外文學》第三十一期。
    劉紀惠,〈從「不同」到「同一」:台灣皇民主體之「心」的改造〉(2004),《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
    黃惠禎,〈楊逵與糞現實主義文學論爭〉(2004),《台灣文學學報》,第五期。
    柳書琴,〈反現代與反殖民論述的演繹王白淵的泰戈爾論與甘地論〉(2004),《成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八號。
    林巾力,〈西川滿「糞現實主義」論述中的西方、日本與台灣〉(2005),《中外文學》第七期。
    王惠珍,〈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2005),《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劉乃慈,〈形式美學與敘事政治-日據時期台灣自然主義小說研究〉(2007),《台灣文學研究》。
    張慎修,〈台灣的「現代性」、「鄉土文化」:與日本「近代的超克」思想的對應〉(2008),《人文集刊》第七期。
    曾秋桂,〈試圖與日本近代文學接軌,反思國族論述下的張文環文學活動〉(2008),《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二期。
    王惠珍,〈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2008),《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三期。
    柳書琴,〈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台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2008),《新地論評之部》第四期。
    徐麗霞,〈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異化--以龍瑛宗小說為例〉(2009),《實踐博雅學報》。
    陳龍廷,〈隱喻與對抗論述: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策略〉(2010),《台灣文學學報》第十六期。
    游勝冠,〈啟蒙、人道主義與前現代我族的凝視-呂赫若作為左翼作家歷史定位的再商榷〉(2010),《台灣文學學報》第十六期。
    王惠珍,〈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2010),《臺灣學誌》創刊號。
    柳書琴,〈「總力戰」與地方文化〉(2010),《台灣社會研究》第七十九期。
    林佩吟,〈沉默的她者-重探呂赫若,龍瑛宗與翁鬧作品中的女性角色〉(2011),《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十期。
    陳瑩真,〈日據「皇民化」時期臺灣自然主義小說的特色〉(2011),《問學集》第十八期。
    柳書琴,〈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大眾文學現象的觀察與省思〉(201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九期。
    向陽,〈喑啞的能言鳥-龍瑛宗的書寫語境〉(2012),《文訊》。
    劉文甫,〈同時代的兩位作家-龍瑛宗與西川滿〉(2012),《新竹文獻》。
    范明煥,〈從〈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到〈夜流〉談龍瑛宗筆下的人物刻劃〉(2012),《新竹文獻》。
    王俐茹,〈傳統與現代的並存-論龍瑛宗小說中的鄉村意義〉(2012),《新竹文獻》。
    張詩勤,〈理想戀愛的追求與幻滅-重讀龍瑛宗「午前的懸崖」〉(2013),《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
    李進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對日本近代文學的接受〉(2014),《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
    羅詩雲,〈南方.記憶.殖民地青年:論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龍瑛宗自傳性小說的地景建構〉(2014),《臺灣文學學報》。
    張俐璇,〈歧路「現實」:一九四O年代日、臺作家的「寫實主義」小說觀察〉(2015),《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二十八期。
    王惠珍,〈文學地景的想像與重構:以跨時代作家龍瑛宗的故鄉書寫為例〉(2015),《臺灣學誌》。

    (四)學術論文
    張譯文,《呂赫若小說之社會思想與女性意識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2002。
    邱雅芬,《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2002。
    吳麗櫻,《張文環小說中女性題材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2003。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清華大學台灣文所碩士學位,2006。
    鍾惠芬,《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小說主題意涵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學位,2009。
    許育婷,《1940年代戰爭動員體制下台灣與朝鮮文學中的地方書寫》,政治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1。
    張家嘉,《呂赫若戰爭期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台灣文學組碩士學位,2012。
    張育薰,《日治後期臺灣民俗書寫之文化語境研究》,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2年。
    劉秀靜,《從女性主義觀點詮釋呂赫若小說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台南大學國語文系碩士學位,2012。
    王冠琪,《論楊逵與蕭軍小說的左翼書寫》,彰化師範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2。
    封淑玲,《楊逵小說敘事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2012。
    楊宏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作家的啟蒙觀──以龍瑛宗為例》,政治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3。
    林嘉立,《台灣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以1940年代為中心》,台灣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3。
    嚴君珩,《論日治時代戰爭期(1937-1945)龍瑛宗與周金波小說中的「死亡與消逝」》,台灣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3。
    林祈佑,《「自我」的複調:中島敦、龍瑛宗與日本殖民地文學的表述機制》,台灣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5。
    杜昀玶,《女性、山村、國策:日治後期張文環的文學活動(1940-1945)》,政治大學台文所碩士學位,201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5159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900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TAILIT.001.2019.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0701.pdf1673KbAdobe PDF257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