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205/145239 (79%)
Visitors : 52587686      Online Users : 88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228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80


    Title: 抗戰時期的國立中學研究(1937-1945)
    A study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1937-1945)
    Authors: 許詠怡
    Hsu, Yung-Yi
    Contributors: 周愚文
    劉維開

    許詠怡
    Hsu, Yung-Yi
    Keywords: 抗戰教育
    流亡學生
    國立中學
    戰時中等教育
    Edu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Students in exile
    National high school
    Secondary education during wartime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2-12 15:46:02 (UTC+8)
    Abstract: 國立中學,是抗戰時期中等教育的一項特殊措施。它的重要意義不只在於它打破晚清以來「地方立中學,中央立大學」的制度慣例,更在於它是為收容戰時失學失業中等學校員生的重要機構。本文旨在探討國立中學於整個抗戰時期的發展歷程,以了解國立中學對戰時及戰後中華民國立中學等教育發展之影響。全文首先探討教育部設置國立中學的態度如何影響國立中學的產生,並從國立中學相關法令規章的頒行及內容,分析國立中學制度化初期的特徵及意義。之後論述國立中學在數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其成立目的由單一走向多元的歷程,並嘗試從國立中學師範部及職業部的演變、公費與貸金制度及課程設置等面向,以了解教育部對維持國立中學校務運作的基本方針及其所具有的示範性特色。接著討論教育部如何擬定及執行國立中學復員計畫,最後於結論分析國立中學體制的形成與納入體制對中華民國教育發展之影響。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was a special policy of secondary educ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olicy lies in that it not only broke the institutional tradition of “high schools set by local governments but universities establish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but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shelter for students and school staffs who were deprived of study or employment during wartim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through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on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during the War and after. How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attitude affec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he beginning was analyzed, and then the promulgation and content of provisions about those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s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Later, this study probes into how the single objective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originally was evolved into multiple ones when the number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increased gradually across the n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lineat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basic principles for maintaining the operation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from a number of aspects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including evolution of the normal department and the vocational one, state student aid and loan schem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Further,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lanned and implemented the demobilization of National High Schools after the end of the war.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form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High School system on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Republic of China.
    Reference: 徵引書目
    一、檔案
    《朱家驊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301-01-09-071,〈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報告〉
    《行政院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14-000301-0037,〈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案(六)〉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001-011001-00003-023,〈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一)〉
    001-012502-0006,〈中等教育學制法令案〉
    001-090002-00003-002,〈教育法規(二)〉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002-080200-00120-059,〈陳立夫陳果夫電蔣中正〉
    002-090106-00016-006,〈領袖指示補編(十六)〉
    《教育部檔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
    0028/師壹15/0001,〈師範教育總卷計畫方案辦法大綱〉
    0028/普拾貳14乙/0001/0001,〈國立中學第11中學〉
    0028/普拾貳14戊/0001,〈國立第十一中學學生〉
    0028/普拾貳15丁/0001,〈國立中學第十五中學教職員〉
    0028/普拾貳3丁/0001,〈國立中學第三中學教職員〉
    0028/普拾貳4戊/0001,〈國立四中學〉
    0028/普拾貳6己/0001/0001,〈國立中學第三中學計畫報告〉
    0028/普拾貳7戊/0001,〈國立第七中學學生〉
    0028/普捌3辛/0001/0001,〈服務團附設中山中學班第三服務團第八中山中學班〉
    0028/普捌6/0001/0001,〈服務團附設中山中學班第四服務團中山中學班〉
    0028/普捌7/0001,〈服務團附設中山中學班第八服務團中山中學班〉
    0029/普拾貳14戊/0001,〈國立中學第十四中學學生〉
    0029/普拾貳2戊/0001,〈國立第二中學學生〉
    0029/普拾貳3己/0001,〈國立中學第三中學計劃報告〉
    0031/普拾伍3乙/0001,〈國立特種中學東北中學案〉
    0032/中參22己/1/0001,〈國立中學第廿二中學計劃報告〉
    0032/普拾貳19戊/0001,〈國立第十九中學學生案〉
    0033/中參14丁/0001,〈國立中學第十四中學教職員〉
    0033/中參20丁/0001,〈國立中學第二十中學教職員案〉
    0033/中壹1/0001,〈中等教育總卷章則規程〉
    0035/視貳31/0001,〈總卷各省市教育視察改進〉
    0036/中參/0001,〈國立中學〉
    0037/023.12-08/0001,〈湖南省教育經費及徵用土地免稅案〉
    0037/023.12-10/0001,〈四川省教育經費及徵用土地免稅案〉
    0037/023.12-12/0001,〈貴州省教育經費及徵用土地免稅案〉
    0037/023.12-43/0001,〈重慶市教育經費及徵用土地免稅案〉
    《教育部檔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五(2)-745,〈教育部檢發國立中學暫行規程、簡章與各項辦法及有關文書〉
    五-1589,〈教育部駐渝辦事處關於復員事項與部長及各司處的來往文書〉
    五-1591,〈教育部駐渝辦事處組織規程、人員名單、會議記錄、處理要件報告表等有關文書〉
    五-1592,〈中央黨政軍機關留渝聯合辦事處規程、招開會議通知及聯合會議紀錄〉
    五-1595(2),〈各機關學校復員人員成搭車船人數、名單、渝宜輪船運輸談話會紀錄及有關文書〉
    五-1608,〈四川省及重慶市關於教育復員經費、辦法、人員名冊等文書〉
    五-2571,〈國立中等學校復員有關文書〉
    五-7108(2),〈國立中等學校復員經費分配表及有關文書〉
    五-7374,〈國立第五中學復員進行情形報告及有關文書〉
    五-7623,〈國立第十一中學遷移、復員辦法、改名等問題的有關文書〉
    五-8077,〈國立黔江中學關於復員工作進行情形等事項文書〉
    全宗名不明(北京,北京市檔案館藏)
    J001-003-00152,〈北平市教育局呈報國立中等學校復員本市應行增校增班計畫書〉
    二、史料彙編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選編(1912-1949)》。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杜元載編,《革命文獻第58輯-抗戰時期教育》。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2年。
    杜元載編,《革命文獻第61輯-抗戰時期之中等教育》。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72年。
    周琇環編,《中英庚款史料彙編上冊》。臺北:國史館,1992年。
    周琇環編,《中英庚款史料彙編下冊》。臺北:國史館,1993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史料叢編-戰時教育方針》。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5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四編戰時建設(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8年。
    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四編戰時建設(四)》。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88年。
    三、教育部出版專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編,《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編,《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
    教育部編,《中學課程標準》。上海:正中書局,1936年。
    教育部編,《修正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上海:正中書局,1946年,第7版。
    教育部編,《教育法令特輯》。上海:正中書局,1938年。
    教育部編,《教育法令彙編第四輯》。重慶:正中書局,1939年。
    教育部編,《教育法令彙編第五輯》。重慶:正中書局,1940年。
    教育部編,《教育法令彙編第六輯》。重慶:正中書局,1941年。
    四、回憶錄、訪談錄及日記
    王世杰著,林美莉編,《王世杰日記(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吳俊升,《教育生涯一周甲》。臺北:傳記文學,1976年。
    李劍白編,《流亡青年的腳步》。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李雲漢,《懷元廬存稿之一: 雲漢悠悠九十年》。臺北:新銳文創,2018年。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編,《齊世英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國立東北大學旅臺校友會編,《國立東北大學六十周年紀念特刊》。臺北:國立東北大學旅臺校友會,1983年。
    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旅臺校友會編,《國立東北中山中學金禧紀念集》。臺北: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旅臺校友會,1984年。
    國立第22中學校史編輯委員會編,《難忘的歲月第一集》。西安:國立第二十二中學校史編輯委員會,1999年。
    國立第三中學旅臺校友會編,《國立第三中學四十周年校慶紀念特刊》。臺北:國立第三中學旅臺校友會,1978年。
    陳立夫,《陳立夫回憶錄-成敗之鑒》。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黃作華、鄭錦濤編,《國立中學的回憶》。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黃作華、鄭錦濤編,《國立中學的回憶第三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
    黃延復、王小寧整理,《梅貽琦日記(1941-194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錦濤編,《國立中學的回憶第二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
    五、期刊、報紙
    《大公報》,上海,民國36年。
    《大公報》,天津,民國23年。
    《大公報》,重慶,民國30年。
    《川大週刊》,四川,民國25年。
    《中央日報》,南京,民國23年至26年;民國35至37年。
    《申報》,上海,民國35年。
    《國民政府公報》,南京,民國34年。
    《國民政府公報》,重慶,民國29年;民國34年。
    《國立中正大學校刊》,江西,民國30年。
    《國立第七中學校刊》,陝西,民國30年。
    《婦女新運》,重慶,民國31年。
    《教育通訊》,漢口,民國29年至35年。
    《教育部公報》,南京,民國35年。
    《教育部公報》,重慶,民國32年。
    《教育雜誌》,上海,民國27年。
    《現代華僑》,重慶,民國29年。
    《統計月報》,重慶,民國28年至31年。
    《華僑先鋒》,重慶,民國32年。
    《新青年》,浙江,民國29年。
    《資聲月刊》,湖南,民國30年至31年。
    《圖書月刊》,四川,民國32年。
    《學生之友》,四川,民國30年。
    六、專書
    于述勝著,《中國教育通史-中華民國卷(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振乾、丘琴、姜克夫编著,《東北大學史稿》。吉林:東北師範大學,1988年。
    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1947》。北京:三聯書店,2017年。
    張在軍,《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臺北:獨立作家,2015年。
    張德良、周毅編,《東北軍史》。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
    郭岱君編,《重探抗戰史(一)》。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賀金林,《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教育復員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鄭世興著,《中國現代教育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七、期刊論文
    丁平,〈抗戰時期國立綏遠中學辦學特點概述〉,《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10期(2011年10月)。
    王文俊,〈青海興學記-創辦西寧湟川中學經驗談〉,《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81年6月)。
    付宏,〈抗戰時期貴州的國立中學〉,《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2017年6月)。
    田正平、張建中,〈中英庚款與民國時期的邊疆教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06年11月)。
    余子俠,〈抗戰時期國立中學的創辦及其意義〉,《近代史研究》,第3期(2003年)。
    吳文華,〈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學的職業教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第285期(2007年)。
    汪恩、鄔冬梅,〈民國國立第六中學的抗戰文化活動〉,《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15年8月)。
    孫玉芹、劉敬忠,〈抗戰時期戰區教育員生之救濟考論〉,《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第4期第25卷(2009年)。
    陳進金,〈「八年抗戰」乎?「十四年抗戰乎」?〉,《人社東華》電子季刊,13期(2017年3月),網址:http://journal.ndhu.edu.tw/e_paper/e_paper.php。
    賀金林,〈民國時期的國立華僑中學〉,《八桂僑刊》,第3期(2006年9月)。
    黃偉,〈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戰區學生失學救濟研究〉,《歷史教學》,第24期(2016)。
    溫敏,〈淺析「戰地失學失業青年招致訓練委員會」的戰時教育救濟〉,《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3期第13卷。
    鄭秀娟,〈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始末〉,《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5卷第8期(2014年8月)。
    八、學位論文
    張兆新,〈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對流亡學生的安置(1937-1945)〉。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4153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3007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Hist.001.2019.A04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701.pdf1867KbAdobe PDF287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