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012/145044 (79%)
Visitors : 52080152      Online Users : 4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227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76


    Title: 探求現代:劉吶鷗的跨文化文學實踐
    In search of the Modern: Liu Naou`s transcultural literary practice
    Authors: 劉蓮
    Liu, Lian
    Contributors: 陳芳明
    Chen, Fang-Ming
    劉蓮
    Liu, Lian
    Keywords: 劉吶鷗
    上海
    新感覺派
    跨文化
    現代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2-12 15:45:16 (UTC+8)
    Abstract: 本文主要以劉吶鷗的跨文化文學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勾連劉吶鷗作為台灣出生、受日本教育、最終在上海展開文藝活動的跨文化創作者與中介者的文藝經驗,觀察他及其整個上海新感覺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歷史脈絡中對語言形式與文學樣態、思想潮流等的選擇與實踐。本文主要結合文本脈絡與歷史文化情境,從劉吶鷗的日記、劉吶鷗主辦的《無軌列車》、《新文藝》雜誌,以及他所主持的第一線書店、水沫書店的出版書目這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其中「現代」的引介、接受、轉寫與創造模式。
    Reference: 一、作家作品與期刊
    劉吶鷗:《劉吶鷗全集·日記集(上)》,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劉吶鷗全集·日記集(下)》,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劉吶鷗全集·文學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劉吶鷗全集·電影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劉吶鷗全集·影像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劉吶鷗全集·理論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1年。
    ———:《劉吶鷗全集·增補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
    《無軌列車》,上海:第一線書店,1928年9月-12月,總8期。
    《新文藝》,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9月-1930年5月,總2卷,共8期。
    《現代》,上海:現代書局,1932年5月-1934年11月,總6卷,共31期。

    二、中文專著
    王中忱、林少陽編:《重審現代主義——東亞視角或漢字圈的提問》,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向遠:《日本文學漢譯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長春:吉林出版社,2011年。
    王志松:《小說翻譯與文化建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54年。
    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2003年。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革命文學」論爭資料選編》,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
    孔另境:《現代作家書簡》,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36年。
    艾曉明:《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本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北京魯迅博物館編:《魯迅譯文全集》,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史書美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 中》香港:昭明出版社,1976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年。
    伊可維支著,戴望舒譯:《唯物史觀的文學論》,上海:水沫書店,1930年。
    李今:《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今:《海派小說論》,台北:秀威,2003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歐梵著、尹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一八四九~一九〇八》,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3》,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阿左林著,戴望舒、徐霞村譯:《西萬提斯的未婚妻》,上海:上海神州國光社,1930年。
    金理:《從蘭社到《現代》——以施蟄存、戴望舒、杜衡及劉吶鷗為核心的社團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金理:《現代記憶與實感經驗——現代中國文學散論》,台北:秀威資訊,2014年。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周揚等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理論集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周黎燕:《烏有之義:民國時期的烏托邦想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胡壯麟:《理論文體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
    查爾斯·泰勒著,林曼紅譯:《現代社會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
    施蟄存:《文藝百話》,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
    施蟄存:《北山散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施蟄存:《沙上的腳跡》,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馬泰·卡琳內斯庫著,顧愛斌、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霞村:《古國的人們》,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
    唐弢:《晦庵書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
    酒井直樹、花輪由紀子編:《印記:多語種文化與翻譯理論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芳明編:《殖民地與都市》,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
    陳芳明編:《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年。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編:《第八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編:《往返之間:戰前臺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台北:政大圖書館,2017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許秦蓁:《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台北:秀威資訊,2008年。
    康來新、許秦蓁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劉吶鷗》,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年12月。
    章清:《亭子間:一群文化人和他們的視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若谷:《異國情調》,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年。
    張勇:《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彭小妍:《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〇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台北:聯經,2012年。
    彭小妍編:《文化翻譯與文本脈絡——晚明以降的中國、日本與西方》,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彭小妍編著:《跨文化流動的弔詭——晚清到民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
    黃獻文:《論新感覺派》,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馮雪峰:《藝術與社會生活》,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
    普列漢諾夫著,魯迅譯:《藝術論》,上海:水沫書店,
    蓬子:《銀鈴》,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賈植芳、蘇興良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翻譯文學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愛德華·W·薩義德著,李自修譯:《世界·文本·批評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等:《創作的經驗》,上海:天馬書店,1933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 (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劉錚編:《日本讀書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
    橫光利一著,張平譯:《感想與風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年。
    盧那卡爾斯基著,雪峰譯:《藝術之社會的基礎》,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曉波:《中日新感覺派文學的比較研究:保爾•穆杭、橫光利一、劉呐鷗和穆時英》,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鄺可怡:《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 ,2017年。
    戴望舒:《我底記憶》,上海:水沫書店,1929年。
    藏原惟人、外村史郎輯,魯迅譯:《文藝政策》,上海:水沫書店,1930年。
    謝六逸:《謝六逸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應國靖:《文壇邊緣》,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
    嚴家炎、李今編:《穆時英全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1998年。
    嚴家炎編選:《新感覺派小說選》(修訂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羅崗:《想象城市的方式》,南京:江蘇人們出版社,2006年。
    Cutivet Sakina等著:《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
    S.N.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愛松譯:《反思現代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三、外文專書
    〔日〕丸山真男、加藤周一著:《翻訳と日本の近代》,東京:岩波書店,1998年。
    〔日〕高須芳次郎:《東洋文藝十六講》,東京:新潮社,1926年。
    〔日〕水島爾保布:《新東京繁昌記》,東京:日本評論社,1924年。

    四、期刊論文
    王升遠:〈長久的誤讀:中國「新感覺派」的日本文學譯介考辨〉,《現代語文》,2006年第7期。
    王向遠:〈新感覺派文學及其在中國的變異:中日新感覺派的再比較與再認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11月。
    王志松:〈劉吶鷗與「新興文學」——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接受為中心〉,《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平保興:〈論民國時期蘇俄作家皮利尼亞克在中國的接受〉,《尋根》2016年3月。
    杜衡:〈羅蘭斯〉,《小說月報》第21卷第9號,1930年。
    李仁淵:〈新式出版業與知識分子——以包天笑的早期生涯為例〉,《思與言》第43卷第3期,2005年9月。
    李何林:〈重印《中國文藝論戰》說明〉,《新文學史料》,1985年2月22日。
    李金髮:〈詩與答〉,《文藝畫報》第1卷第3號,1935年2月15日。
    李雁南:〈大正文學中的「支那趣味」〉,《國外文學》2005年3月。
    李歐梵著,沈瑋、朱妍紅譯,潘文國校:〈探索「現代」——施蟄存及《現代》雜誌的文學實踐〉,《文藝理論研究》總第100期,1998年第5期。
    柳書琴:〈魔都尤物:上海新感覺派與殖民都市啟蒙敘事〉,《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總第222期)。
    翁靈文:〈劉吶鷗其人其事〉,香港:《明報》,1976年1月12-13日。
    郭惠珍:〈現代與傳統——中日新感覺派小說創作題材差異解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梁慕靈:〈想像中國的另一種方法:論劉吶鷗、穆時英、張愛玲小說中的視覺性〉,《政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13年6月。
    梁慕靈:〈混種文化翻譯者的凝視——論劉吶鷗對殖民主義文學的引入和轉化〉,《清華學報》第44卷第3期,2014年9月。
    張羽:〈20世紀30年代海峽兩岸的新感覺書寫〉,《台灣研究集刊》第91期,2006年第1期。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越界-新感覺派作品中的性別、語言與漫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6年3月號。
    葛飛:〈新感覺小說與現代派詩歌的互動共生——無軌列車、新文藝、現代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1期。
    曾虛白:〈舞場之夜〉,《金屋》第1卷第5期,1929年5月。
    樓適夷:〈施蟄存的新感覺主義——讀了《在巴黎大戲院》與《魔道》之後〉,《文藝新聞》第33期,1931年10月。
    劉進才:〈阿左林作品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接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4期。
    劉擎:〈多重現代性的觀念與意義〉,上海:《文匯報》,2013年12月28日。
    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卷3期,2005年9月。
    閻振宇:〈中國新感覺派比較論〉,《文學評論》1991年第3期。
    鄺可怡:〈兩種先鋒性理論的並置與矛盾:論《新文藝》雜誌的文藝傾向〉,《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1期,2010年6月。
    鄺可怡:〈俄蘇文學、法語左翼與中國現代派:論高力里《俄羅斯革命中的詩人》的生成、翻譯與傳播〉,《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5年7月。
    戴望舒:〈詩人瑪耶闊夫司基之死〉,《小說月報》第21卷第12號,1930年12月。
    韓彬:〈現代性的追求——試論《無軌列車》《新文藝》和《現代》對現代派文學的譯介〉,《名作欣賞》,2009年8月。
    曠新年:〈一九二八年的文學生產〉,《讀書》1997年第9期。
    蘆田肇著,張欣譯:〈魯迅、馮雪峰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接受——水沫版、光華版「科學的藝術論叢書」版本、材源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2期。
    嚴家炎:〈論三十年代的新感覺〉,《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第1期。

    五、學位論文
    丁培衛:《現代性視野下的新感覺派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李凱琳:《《現代》雜誌研究:翻譯與創作》,香港:嶺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金舒鶯:《中日新感覺派比較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2003年。
    周奕君:《通往典範之路:以八○年代現代小說史對「新感覺派」的建構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徐明瀚:《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 (1927-193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徐禎苓:《新感覺派的重置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18年。
    郭惠珍:《中日新感覺派小說創作差異及其原因探究》,福州: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允元:《殖民地前衛——現代主義詩學在殖民地台灣的傳播與再生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2017年。
    陳碩文:《上海三十年代都會文藝中的巴黎情調,1927-193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宿久高:《中日新感覺派文學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張屏瑾:《上海新感覺: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新感覺」的發生與發展研究(1928-1936)》,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趙家琦:《東京/上海:自日本「新興文學」視域重探日、中新感覺派的多重現代性交涉(1920s-1930s)》,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鄭瑜:《虹口的空間網絡與1930年代上半葉虹口民營出版業》,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鄧集田:《中國現代文學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國時期文學出版情況統計與分析,190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磬村光紀:《日本新感覺派作品在20世紀20年代及30年代中國的翻譯》,北京: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謝惠貞:《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化人による新感覚派の受容——横光利一と楊逵・巫永福・翁鬧・劉吶鷗》,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論文,2012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2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151029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HI.002.2019.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29101.pdf2007KbAdobe PDF2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