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65973      Online Users : 5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227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75


    Title: 泥娘日三母於明清韻書韻圖及漢語方言的演變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n-], [ȵ-]and [ȵʑ-] in Ming-Qing Rhyme Books and Rhyme Charts and Chinese Dialects
    Authors: 曾文興
    Tseng, Wen-Hsing
    Contributors: 宋韻珊
    曾文興
    Tseng, Wen-Hsing
    Keywords: 泥母
    娘母
    日母
    明清
    韻書
    韻圖
    現代漢語方言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2-12 15:45:00 (UTC+8)
    Abstract:   本文研究主軸乃中古泥、娘、日三母於明清韻書、韻圖,以及現代漢語方言的分合及語音演變之現象。學界一般對此三個聲母的認知是上古混而不分,中古三者分立,近代泥、娘合流,而日母保持獨立。此一認知大致符應本文之研究結果,然而細觀不同韻書、韻圖,以及不同的現代漢語方言,則不難發現箇中尚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可以細細玩味。以明清韻書、韻圖而言,反映吳方言的《聲韻會通》和代表閩方言的《戚林八音》,其中由中古泥、娘、日母演變而來之聲類,尚混入許多其他中古聲母之韻字,此為筆者所選其他韻書所沒有的特殊現象。又以現代漢語方言而論,泥、娘、日母的讀音及分合,各漢語方言的表現也都不盡相同。是以本研究欲仔細爬梳中古泥、娘、日三母於近代音及現代漢語方言的表現,以求能使三母的語音演變關係更加完整而明確。因此,除了第一章「緒論」及第五章「結論」以外,其餘三章將分別就明清韻書韻圖、現代漢語方言,以及兩者比較切入。
      第二章「泥、娘、日母在明清韻書及韻圖的分合」,筆者由李新魁(1983)的四大分類:讀書音、口語標準音、方音以及綜合性質當中,各選取兩部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再依箇中泥、娘、日母的分合關係,分為「泥、娘母混而日母獨立」、「泥、娘、日母相混」和「泥、娘母混而日母與禪母相混」三類。每部語料皆列出源於中古泥、娘、日母之例字,並考察《廣韻》聲類與明清韻書、韻圖之間的對應關係。倘有無法對應之情形,則嘗試就例外音變的角度予以解釋,如仍舊無法知其確切原因,亦不穿鑿附會、妄下定論,而暫且存疑之。
      第三章「泥、娘、日三母於現代漢語方言之演變」,筆者取材自《漢語方音字匯》的20個方言點,就[n-]、[l-]是否有別,泥、娘母在細音前讀音是否有別,日母讀音類型,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有無特殊讀音四個面向來討論。分別就北方、南方漢語方言來考察,觀其是否有不同的趨勢。研究結果發現,泥、娘母字的讀音類型在不同漢語方言雖有不同表現,但南、北方音的表現並無特別明顯的趨勢。日母字則有較為顯著的差異,大體而言北方多讀擦音,南方多讀鼻音。另北方方言的日母止攝開口三等字皆讀為零聲母。至於各方言當中不符合音變規律者,亦會逐一檢視,試圖找出其讀音例外之因。
      第四章「泥、娘、日母由近代音至現代漢語方言之演變脈絡」,乃建立在前二章的成果之上,就較有特色的吳方言、閩方言及官話方言三大類型進行比較。不僅分析其中異同之處,亦嘗試找出其語音演變之動因。此外,針對中古不屬泥、娘、日三母之字,到現代漢語方言卻與之合流的例外字例,筆者亦在此節羅列分析,觀察其來源以及產生例外讀音之原因。
      藉由以上三章的梳理,本文呈現出近代音當中泥、娘、日三母在不同韻書、韻圖中的特色,也整理了現代漢語方言的不同表現,嘗試補足由中古直承現代,所無法解釋的語音演變例外,以及此一問題更為細緻的語音面貌。
    Reference: 一、古籍

    丁度等 1037 《集韻》,北京:中國書店,1983。
    王應電 1540 《同文備考八卷首三卷附聲韻會通一卷》(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九年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版)。
    呂坤 1603 《交泰韻一卷》(福建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版)。
    李光地、王蘭生 1726 《音韻闡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影本)。
    李汝珍 1810 《李氏音鑑》(同治七年重修木樨山房藏板)。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1868。
    徐孝 1606 《合併字學篇韻便覽二十三卷》(存二十二卷,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張元善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版)。
    都四德 1744 《黃鍾通韻二卷附琴圖補遺》(北京圖書館藏淸乾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版)。
    陳彭年等 1008 《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2。
    趙紹箕 1674 《拙庵韻悟》(見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卷25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專書

    王松木 2011 《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王洪君 2014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福堂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2003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何大安 1991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余迺永 2008 《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宋韻珊 2014 《共性與殊性:明清等韻的涵融與衍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如龍、王升魁校注 2001 《戚林八音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新魁 1983 《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麥耘 1993 《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李榮 1982a 《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慶勳 1988 《音韻闡微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竺家寧 2010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耿振生 1992 《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袁家驊 2001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光宇 1990 《切韵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光宇 2016 《閩客方言史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章太炎 2003 《國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章太、李如龍 1991 《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章太、李行健主編 1996 《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彙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澤平 1998 《福州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游汝杰 2016 《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愛新覺羅瀛生 2004 《滿語雜識》,北京:學苑出版社。
    楊耐思 1981 《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董同龢 2001 《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趙元任 2011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杰 1989 《現代滿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趙振鐸 2012 《集韻校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趙蔭棠 2011 《等韻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
    潘悟云 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蔡夢麒 2007 《廣韻校釋》,湖南:岳麓書社。
    盧甲文 1992 《鄭州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錢乃榮 1992 《當代吳語硏究》,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
    應裕康 1972 《清代韻圖之研究》,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留文 2003 《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平田昌司 2016 《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含會議、專書論文)

    王松木 2002 〈等韻研究的認知取向──以都四德《黃鍾通韻》為例〉,《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頁337-365。
    白宛如 1984 〈廣州話元音變化舉例〉,《方言》第2期,頁128-134。
    朱曉農 2004 〈漢語元音的高頂出位〉,《中國語文》第5期,頁440-451。
    何大安 1988 〈「濁上歸去」 與現代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卷第1期,頁115-140。
    呂昭明 2013 〈論《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的聲母構擬及其相關問題〉,《言語文化研究》,第32卷第2期,頁105-140。
    宋韻珊 2005 〈古日母字在冀、魯、豫的類型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頁231-240。
    ___ 2015 〈《黃鍾通韻》的日母字─兼及對《音韻逢源》和《正音切韻指掌》的討論〉,《第十四屆國際暨第三十三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4。
    李存智 2001 〈漢語舌尖鼻音的流變──兼論相關的音韻現象〉,《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4期,頁165-200。
    ___ 2011 〈漢語語音史中的擦音聲母〉,《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頁395-465。
    李榮 1982b 〈論北京話“榮”字的音──為第十五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而作〉,《方言》第3期,頁161-163。
    周祖庠 1998 〈從原本《玉篇》音看吳音、雅音──《玉篇》音論之一〉,《四川三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3期,頁41-45。
    林慶勳 2006 〈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第14輯,頁91-112。
    竺家寧 2000 〈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頁175-198。
    孫宜志 2007 〈合肥方言泥來母今讀[z]聲母現象的探討〉,《中國語文》第1期,頁55-60。
    耿振生 2000 〈明代音韻改革家王應電及其《聲韻會通》。《漢語史研究集刊》第0期,頁284-300。
    ___ 2013 〈北京話「兒化韻」的來歷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3卷第2期,頁154-159。
    高曉虹 2013 〈古止攝開口三等日母字在官話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第2期,頁54-59。
    張光宇 2004 〈漢語語音史中的雙線發展〉。《中國語文》第6期,頁545-557。
    ___ 2014 〈重建與演變──比較法在中國一百週年紀念〉,《語言學論叢》第50輯,頁138-166。
    張淑萍 2012 〈國語中零聲母的演變與例外〉,《聲韻論叢》第17輯,頁133-152。
    許慧娟 2016 〈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清華學報》,第46卷第4期,頁655-741。
    郭力 1993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體例辨析〉,《古漢語研究》第4期,頁37-43、63。
    陳梅香 2011 〈國語ㄖ聲母例外來源考〉,《成大中文學報》第34期,頁91-130。
    楊亦鳴 1989 〈《李氏音鑒》音系的性質〉,《語言研究》第2期,頁82-94。
    ___ 1991 〈《李氏音鑒》的聲、韻、調系統〉,《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頁82-89。
    楊秀芳 1987 〈論交泰韻所反映的一種明代方音〉,《漢學研究》第5卷第2期,頁329-374。
    葉寶奎 1999 〈《音韻闡微》音系初探〉,《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105-111。
    廖湘美 2013 〈鏈動與前化:山西運城方言的知莊章組聲母〉,《東華中文學報》第6期,頁187-208。
    鄭偉 2017 〈漢語方言指示詞「爾」的共時分布與歷史來源〉,《語言科學》第16卷第1期,頁10-27。
    應裕康 1993 〈試論《黃鍾通韻》聲母、韻母之音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年暨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頁33-54。
    謝棟元 2002 〈[m̩][n̩][ŋ̩]自成音節說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期,頁7-11。

    四、學位論文

    于融 2015 《《六書故》音切攷》,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音韻學碩士論文。
    亢婷 2013 《中古日母字在現代漢語方言的語音演變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丘彥遂 2002 《喻四的上古來源、聲值及其演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石佩玉 2004 《《聲韻會通》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呂昭明 2002 :《《合併字學集篇》一字多音現象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李千慧 2016 《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李靜惠 1993 《《拙菴韻悟》之音系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繼文 2010 《《黃鍾通韻》音系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利琦 2010 《漢語方言舌頭、半舌五母讀音類型研究》,河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音韻學碩士論文。
    楊惠娥 1994 《《拙菴韻悟》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曉鋒 2008 《溫州方言語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漢語方言學碩士論文。
    趙恩梃 1998 《呂坤《交泰韻》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雪霞 2006 《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
    劉巍 2007 《《拙庵韻悟》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
    羅潤基 1990 《《李氏音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際網路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和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共同開發,「漢字古今音資料庫」,上網日期2018年5月19日,檢自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1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HI.001.2019.A08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201.pdf21513KbAdobe PDF299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