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中文部分 1.專書 黃程貫,勞動法,1997年10月,修訂再版。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出版社,2015年9月,第五版。
2.專書論文 吳姿慧,德國短工津貼制度,載:郭明政、林宏陽(主編),短工津貼與部分失業給付之比較研究,2016年。 李玉君、吳明孝、張道義、蔡茂寅,全民健康保險法,載: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5年1月,1版。 林佳和,德國勞動市場彈性化的理論與實踐發展,載:林佳和,勞動與法論文集I,元照出版社,2014。 林佳和,德國短工津貼制度,載:郭明政、林宏陽(主編),短工津貼與部分失業給付之比較研究,2016年。 孫迺翊,社會法的憲法基礎,載: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5年1月,1版。 郝鳳鳴、蔡茂寅、簡玉聰、鍾秉正,勞工保險,載: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5年1月,1版。 郭明政、林宏陽,社會法與社會安全制度之發展,載: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2015年1月,1版。 焦興鎧,全球化與基本勞動人權之保障,載:國際勞動基準之建構,2006年10月。 焦興鎧,對部分時間工作者之法律保障,載:焦興鎧,勞工法論叢(一),2000年5月 鍾秉正,國民年金保險,載: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頁246,2015年1月,1版。 鍾秉正,社會保險總論,載:台灣社會法與社會政策學會(主編),社會法,頁246,2015年1月,1版。
3.期刊 Ulrich Becker著、孫迺翊譯,克服金融危機與債務危機——德國社會法最新改革,台灣本土法學,第226期,2013年。 周兆昱,大學編制外工作人員契約性質之研究──以學生兼任工作人員與兼任教師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7期,2015年。 周兆昱,部分工時勞工保護立法芻議,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8期,2011年6月 林谷燕,就業促進制度(上),師友月刊,第495期1,2008年。 林谷燕,德國法定健康保險制度之探討——以2010年底之修法為中心,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5期,2012年。 林谷燕,德國社會法法典之沿革與簡介,弘光學報,第46期,2005年。 林谷燕,職業災害保險比一比(上),師友月刊,第493期,2008年。 林佳和,勞動彈性化的社會衝擊——以非典型勞動為例,台灣勞工季刊,第23期,2010年9月。 林佳和,德國部分工時勞工社會保險初探,台灣勞工季刊,第15期,2008年 林佳和,德國最低工資立法之啟示:問題、思考與行動,社區發展季刊,第151期9,2015年。 林嬪嬙,台灣二代全民健康保險的開始與推動,醫療品質雜誌,8卷2期,2014年 孫迺翊,揮別俾斯麥模式社會保險制度? 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幾則判決評析德國近二十年健保制度改革方向,歐美研究,第四十六卷,第三期,2016年。 孫迺翊,社會給付權利之憲法保障與社會政策之形成空間: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關於年金財產權保障及最低生存權保障之判決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2期,頁462,2012年6月 張芳華,全球化下台灣部分工時工作決定因素與趨勢之探討,台灣勞動評論,第四卷,第一期,2012年6月。 張家春,產業結構變動與台灣就業結構的比較分析,台灣勞工季刊,第50期,2017年6月 張鑫隆,ILO 第 175 號部分工時勞動公約對於國內法之影響──以日本法為例,台灣國際法季刊,第五卷,第三期,2008年9月。 許金龍,促進時薪勞工就業安定措施的作為,台灣勞工季刊,第11期,2008年1月 郭明政,社會法治國的司法建構——第六屆大法官會議有關社會安全法制解釋之分析,憲政時代,第33卷,第2期,2008年。 陳建文,勞動基準法年資爭議問題之回顧與展望——年資概念、類型與理論之初步建構,律師雜誌,七月號,第298期,2004年。 陳蓓,德國《議程2010》初探,新社會政策雙月刊,第18期,2011年。 焦興鎧,國際勞工組織與移工權利之保障,台灣勞工季刊,第51期,2017年9月。 黃志隆,荷蘭與丹麥彈性安全策略的探討:制度主義的生命歷程政策研究途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十二卷,第一期,2008年。 黃志隆、張世雄,就業成長的達成與社會安全的維繫── 荷蘭社會改革的理論爭議和政策意涵,歐美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05年6月。 楊通軒,我國部分時間勞動法律問題之探討——兼論德國之部分時間勞動法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期,1999年7月。 詹芷嫻,部分工時勞動情勢,台灣勞工季刊,第13期,2008年5月 廖元祺,我國部分工時勞動者投保薪資初探,台灣勞工季刊,第26期,2011年6月。 廖福特,國際人權條約內國法化與地方自治體,台灣國際法季刊,第七卷,第二期,2010年6月。 廖慧娟,二代健保之改革,醫療品質雜誌,5卷3期,2011年。 劉士豪、羅國應,批准「兩公約」對我國勞動法制之影響─論其與ILO公約及建議書之關係,台灣國際法季刊,第七卷第四期,2010年12月。 劉黃麗娟,國際勞工組織及其公約對台灣之意義:從普世性與三方治理談起,勞資關係論叢,第15卷第2期,2013年12月。 藍於琛,德國與荷蘭的政治經濟改革:深度統合治理模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第四十二期,2006年。
4學位論文 王以璇,我國部分工時勞動法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育玲,我國部分時間工作勞工保障法制建構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6月。 陸瑞玉,部分時間工作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賴穎萱,非典型僱用與彈性安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5.研究計畫 辛炳隆,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經濟面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2011年10月。 蔡金宏、王素彎、詹建隆、李姿瑤,運用非典型勞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究,101年度國內外及中國大陸經濟研究及策略規劃工作項目四,2012年 辛炳隆、李健鴻、黃志隆、林佳和、郭振昌,勞動市場彈性化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5年。 陳湘芬,荷蘭如何運用彈性化勞動政策提升國家競爭力,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97 年度公務人員出國專題研究,2008年。 簡建忠、黃良志、楊通軒、馬財專,各國非典型勞動政策形成及運作機制比較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07年。 江清馦,德國、荷蘭長期照護保險內容與相關法令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年。
6.政府資料 立法院公報,第106卷第50期,2017年5月1日。 立法院公報,第91卷,第39期,2002年4月10日。 立法院公報,第97卷,28期,2008年5月23日。 行政院主計總處,105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16年5月。 行政院主計總處,106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17年5月。 行政院主計總處,96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07年5月。 教育部,重新評估兼任助理納保所需費用支出書面報告,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887號,2016年。
二、 英文部分 1.專書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World Employment Social Outlook – Trends 2017, 2017. Philippa Watson, EU SOCIAL AND EMPLOYMENT LAW, 2014. Frans Pennings, Social Security Law In The Netherlands, Wolters Kluwer, 2017, Second Edition. Stefan Lingemann, Robert von Steinau-Steinrück, Anja Mengel, Employment & Labor Law in Germany, 4th edtion, 2016.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EMPLOY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I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KINGDOM, EMPLOYMENT RESEARCH BRIEF, 2017.
2. 專書論文 Silvana Sciarra, New discourses in labour law: part-time work and the paradigm of flexibility, Employment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Part-time Work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2009. OECD,How Good is part-time work, 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10, 2010. Jelle Visser, Ton Wilthagen, Ronald Beltzer and Esther Koot-van Der Putte, The Netherlands: from atypicality to typicality, Employment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Part-time Work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Karen M. Anderson, The Netherlands: Reconciling Labour Market Flexicurity with Security in Old Age,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Pension Reforms, p206, 2012. Maximilian Fuchs, Germany: part-time work – a bone of contention, Employment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Part-time Work in the European Un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9. Karl Hinrichs, Germany: A Flexible Labour Market Plus Pension Reforms Means Poverty in Old Age,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Pension Reforms, 2012.
3.期刊 Anita Fichtl, Mini- and Midi-Jobs in Germany, FORES Policy Paper 2015:3, 2015. Anja M. Eling, Employers’ evaluation of the Dutch tax reform,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3, 2002. Bart van & Anton Hemerijck & Jelle Visser, IS THERE A DUTCH WAY TO PENSION REFORM?, Oxford Institute of Ageing Working Papers, 2002. Blank F. ‘Unemployment and Pensions Protection in Europe: the Changing Role of Social Partners, PROWELFARE Country Report: Germany’, OSE Paper Series, Research Paper No. 29, Brussels, European Social Observatory, 67 pp, 2016 April. BOVENBERG, L., & NIJMAN, T. ,New Dutch pension contracts and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 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1-16. doi:10.1017/S1474747218000124, 2018. Bruno Palier and Kathleen Thelen, Institutionalizing Dualism: Complementarities and Change in France and Germany, Politics & Society, Volume: 38 issue: 1, page(s): 119-148, 2010. Dirk Hofäcker, Medium-term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nsecure labour market positions, EXCEPT Working Paper No. 12, 2017. Gustav Heerma van Voss, Flexibility in Dutch Labour Law, JILL ForumSpecial Series NO.11, 2000.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Part-time work. Report V(1), 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 80th Session,1993,Geneva. Jacobi, Lena, Kluve, Jochen, Before and after the Hartz reforms: The performance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y in Germany, Zeitschrift für ArbeitsmarktForschung – Journal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 ISSN 2510-5027, Institut für Arbeitsmarkt- und Berufsforschung (IAB), Nürnberg, Vol. 40, Iss. 1, pp. 45-64, P51~53, 2007. Janine Leschke, Günther Schmid, Dorit Griga, On the Marriage of Flexibility and Security: Lessons from the Hartz-reforms in Germany, WZB Discusion paper, No.1011-9523, 2006. Jelle Visser, The first part-time economy in the world: a model to be followed?,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02 12 (1), 2002. Lans Bovenberg and Raymond Gradus, Reforming Dutch Occupational Pension Schemes, Netspar Discussion Paper No. 05/2014-017, P4, 2014. ROMKE VAN DER VEEN AND WILLEM TROMMEL, Managed Liberalization of the Dutch Welfare State: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the Dutch Social Security System, 1985–1998,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 12, No. 3, July 1999. S.S. Gustafsson and M. Bruyn-Hundt, Incentives for Women to Work: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Sweden and West Germany,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8,5/6, 1991. Sebastian Königs, "State Dependence in Social Assistance Benefit Receipt in Germany Before and After the Hartz Reforms" In Safety Nets and Benefit Dependence. Published online: 10 Oct 2014; 107-150, 2014 Werner Eichhorst, Paul Marx, Reforming German labour market institutions: A dual path to flexibility,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2011, Volume: 21 issue: 1, p80,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