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列) 中文部分 書籍: 丁幼泉,勞資關係概論,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64年7月。 王松柏等,勞動法裁判選輯,月旦出版,87年9月。 王金標,社會安全制度,正中書局,48年6月。 王國羽主編,社會安全問題之探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82年4月。 中華台北亞太經濟合作(APEC)研究中心編,知識經濟˙人力資源發展,90年4月10 日。 中華民國勞動法學會編,勞動法裁判選輯(二),元照出版公司,88年12月。 中華民國勞動法學會編,勞動法裁判選輯(三),元照出版公司,89年1月。 史尚寬,勞動法原論,自行出版,67年6月。 李永熾譯,新社會,稻鄉出版社,88年6月。 江亮演,社會安全制度,五南圖書出版公司,75年9月。 李誠,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89年。 邱啟明,社會安全,三民書局,65年4月。 邱駿彥等,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台灣勞動法學會,89年11月30 日。 吳家聲,勞資關係與產業發展,華泰書局,86年4月。 吳復新、劉見祥、蔡紹南合著,勞工福利與保險,國立空中大學,87年1月。 林大鈞,勞工政策與勞工法論,華泰書局,83年12月。 林紀東,法學緒論,五南圖書,67年6月。 林振賢,新版勞動基準法釋論,三民書局,83年6月1 日。 林義勝,現代社會安全制度,正中書局,64年7月。 林豐賓,勞動基準法論,三民書局,86年11月。 柯木興,社會保險,中國社會保險學會,84年。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自行出版,86年11月。 唐文慧、王宏仁合著,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巨流圖書公司,86年8月。 許士軍,管理學,束華書局,79年2月第 10 版。 陳重仁、陳逸君譯,羅伯˙羅森著,企業人的新語言:21世紀企業人的四種全球通識,大塊文化,91年。 陳國鈞,勞工立法新論,正中書局,53年8月。 陳國鈞、劉脩如,社會立法,三民書局,60年10月。 陳繼盛,勞資關係,正中書局,70年9月。 夏鑄九等譯,Manuel Castells著,網絡社會之崛起,唐山出版社,87年4月。 張天開,部分時間工作,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79年8月。 張世雄,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唐山出版社,85年9月30日。 張其恆,自勞動關係的角度探討電傳勞動之本質與發展,自行出版,84年10月。 張美惠譯,威廉˙布里吉斯(William Bridges)著,新工作潮(Jobshift),時報文化,84年。 黃越欽,瑞典勞資關係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81年9月1日。 黃越欽,勞動法論,政大勞工所,82年。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自行出版,89年7月。 黃越欽、王惠玲、張其恆合著,職災補償論-中美英德日五國比較,五南圖書,84年10月。 黃程貫,勞動法(修訂再版),國立空中大學,86年10月。 傅振焜譯,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時報文化,83年9月。 焦興鎧,勞工法論叢(一),元照出版公司,89年5月。 鄭清風編譯,主要工業國家社會安全政策,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82年3月。 衛民,勞資關係-問題與政策,商略印書管,79年8月。 衛民,勞資關係與爭議問題,國立空中大學,88年。 劉志宏,勞工問題及勞資關係論,國立編譯館,56年8月。 魏朝光,勞動職業災害之補償,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81年11月10日。 謝棋楠,中美工資工時法之適用與修正,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附設漢家出版社,87年。 期刊論文: 王惠玲,勞動基準法立法政策之探討,勞資關係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84年11月,頁16-25。 王惠玲,工資義涵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十三期,85年5月,頁24-30。 王惠玲,修正勞動基準法應有之思考架構與原則,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五卷第五期,85年9月,頁28-33。 王惠玲,事業單位改組轉讓問題之探討,律師雜誌第二一九期,86年12月,43-50。 王惠玲,女性勞動者夜間工作保護立法探討,勞工行政第一一六期,86年12月,頁11-15。 王惠玲,WTO衝擊下的勞資關係與勞動政策,勞資關係月刊第十六卷第十期,87年2月,頁18-28。 成之約,縮短工時與工時彈性化的規劃與實踐,勞工行政一二六期,87年10月,頁8-19。 成之約,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第十六卷第六期,87年11月,頁3-11。 成之約、莊美娟,資訊科技運用對勞資關係影響之初探,經社法制論叢第二十六期,89年7月,頁167-195。 行天,如何推行以廠為校以廠為家,中國勞工第八〇〇期,73年3月,頁16-19。 吳忠吉,從經濟觀點看勞動基準法的修訂方向,勞資關係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84年11月,頁26-32。 吳忠吉,台灣地區工廠關廠歇業與資遣員工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第十四卷第四期,85年7月,頁56-61。 吳明儒,美國社會安全制度發展與變革—政策回溯、分析與反省,經社法制論叢第十六期,84年7月,頁167-196。 邱駿彥,勞動契約關係存否之法律上判斷標準(以特別看護與醫院間之勞動契約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三期,89年6月,頁359-372。 邱駿彥,資遣費與退休金法制之檢討-以日本制度為例,輔仁法學第十七期,87年6月,頁221-245。 邱駿彥,從女性勞工特別保護至兩性工作平等立法-檢討與展望,輔仁法學第十三期,83年6月,頁129-146。 施教裕,薪酬福利對勞資關係之影響、員工福利與僱用關係之初探,勞工行政第四十四期,80年12月,頁42-48。 林振賢,談日本「家內勞動」之保護立法及政策,中國勞工第一〇〇八期,89年9月,頁9-13。 林振賢,談「居家工作」的勞動問題,中國勞工第一〇一〇期,89年11月,頁12-17。 林竣立,如何合法終止勞動契約-由資遣與解僱談起,萬國法律第一〇三期,88年2月,頁11-21。 郭明政,社會法之概念、範疇與體系-以德國法制為例之比較觀察,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八期,86年12月,頁369-380。 郭明政,勞基法資遣費與退休金制度之改革,政大勞動學報第九期,89年1月,頁37-64。 郭玲惠,勞動基準法工時制度修正芻議,政大勞動學報第八期,88年5月,頁63-78。 郭振昌,失業保險與就業促進的配合規劃與展望,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七卷第九期,88年1月,頁21-42。 郭振昌,英國的資遣費制度,勞工之友第四八八期,80年8月,頁19。 郝鳳嗚,我國社會法之現況與展望,輔仁法學十五期,85年6月,頁91-120。 陳正良,當前勞動基準法修正取向之探討,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五卷第五期,85年9月,頁14-27。 陳伸賢,跨世紀勞資關係新思維與新作法,勞工行政第一三九期,88年11月,頁2-9。 陳郁雯,外包:再造競爭優勢,人力發展第七十五期,89年4月,頁39-42。 張其恆,資訊網路社會中電傳勞動關係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第六期,86年9月,頁79-111。 張其恆,保障婦女部分工時工作的權利,勞工行政第一四三期,89年3月,頁38-44。 張琳琳,SOHO,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一五一期,89年3月,頁8-12。 彭雪玉,勞資關係的演變-從勞工關係到人力資源發展,勞工行政第一一三期,86年9月,頁44-53。 黃程貫,德國勞工派遣關係之法律結構,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期,87年2月,頁271-301。 黃程貫,勞動法中關於勞動關係之本質的理論,政大法學評論第五十九期,87年6月,頁227-245。 單驥,勞基法中退休制度的改進-兼論退休、資遣與失業保險制度之整合,經設法制論叢第十期,81年7月,頁1-32。 湯蘭瑞,一年來推展勞工行政之回顧,中國勞工第八〇四期,73年5月,頁10-14。 湯蘭瑞,建立「以廠為家,以廠為校」之觀念,社會福利第九期,73年5月,頁12-16。 湯蘭瑞,勞動基準法立法、執法均極艱辛評價難期(5),中國勞工第一〇〇〇期,89年1月,頁20-23。 楊通軒,勞基法中退休與資遣法制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九期,88年6月,頁39-69。 楊通軒,勞動契約內容之研究,法律評論第六十五卷第四-六期合刊,83年6月,頁8-21。 楊本立,也談「以廠為家,以廠為校」,社會福利第九期,73年5月,頁20-21。 楊淑瓊,歐盟國家工時概況,勞工行政第一五三期,90年1月,頁50-59。 鄭津津,勞動派遣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就業與訓練第十六卷第六期,87年11月,頁12-16。 鄭津津,特殊行業因應勞動基準法之工時規劃-以保險業與房屋仲介業為例,政大勞動學報第八期,88年5月,頁53-61。 韓世寧,外籍勞工需求之討論,勞資關係月刊第十五卷第七期,85年11月,頁35-38。 劉鯤翔,實現以廠為家、以廠為校的根本要圖,中國勞工第七八四期,72年7月,頁6-9 。 簡建忠,臺灣派遣勞工對派遣工作看法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九期,88年6月,頁99-124。 龔文廣,我國勞動力的發展運用與就業安全現況,就業與訓練第十七卷第六期,88年11月,頁5-9。 碩士論文: 伍淑慧,論大陸工作時間制度之變革,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89年。 林秋炫,臺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給付法制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90年。 陸瑞玉,部分時間工作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85年6月。 黃仕儀,論我國派遣勞動法制化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90年。 董莊敬,日本僱用制度之研究-以終身僱用制度的動向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87年6月。 劉士豪,德國、奧地利與我國一般解僱保護之比較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82年3月。 羅忠政,職災補償雇主責任之研究-以中日兩國法制為中心,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86年6月。 研討會資料: 我國資遣費制度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89年3月23 日。 「勞資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89年9月29、30日。 九十年度工資保護制度研討會,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0年12月14日。 第三屆台灣勞動法學會年度學術研討會,台灣勞動法學會,91年6月8 日。 「二十一世紀勞動法的新發展」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法律學院,91年9月14、15日。 官方資料: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十四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五十四期委員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一卷第三十九期委員會紀錄。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人力資源統計月報第三四八期,91年11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第七、十八、二十二期。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九十七期,90年2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一〇八期,91年1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一一一期,91年4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一一四期,91年7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當代就業政策論文集,79年5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就業安全政策白皮書,86年4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就業安全辭典,87年。 勞工保險局編印,各國社會安全制度要覽,90年10月。 外文部分 Blanpain R.(ed.), Private Employment Agencies, Lond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Burchell,Brendan(ed.), Job Insecurity and Work Intensif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Callaghan,George S, Flexibility, Mobility and the Labour Market, Aldershot: Ashgate, 1997. Calvert, Harry, Social Security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78. Clasen, Jochen, Paying the Jobless: comparison of unemployment benefit policies in Great Britain and Germany, Aldershot: Brookfield, 1994. Collins, Hugh, Justice in Dismissal: The Law of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Galenson, Walter, New Trends in Employment Practices-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The ILO in the service of social progress: a workers’ education manual,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5.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World Labour Report,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2.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World Labour Report,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1994. Jackson, Dudley, Unfair Dismissal: How and Why the Law Work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Jackson Paul J. and Wielen, Jos van der(eds.), Telework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From telecommuting to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8. Lewis, Roy(ed.), Labour Law in Britai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Nilles, Jack M., Managing Telework: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 Virtual Workfor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8. OECD, Flexible Working Time: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Washington, D.C.: OECD, 1995. Pieters, D. (ed.), International Impact upon Social Security, Lond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 Pieter, Danny (ed.), Change Work Patterns and Social Security, Lond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9. Stephen Deery, David Plowmen, Janet Walsh,Industrial relations- A Contemporary Analysis,McGraw-Hill, Australia, 1998 Upex, R.V,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86 Vroman, Wayne, Employment Termination Benefits in the U.S. Economy, Washington, D.C.: 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 1983. Wallington, Peter(ed.), Butterworths Employment Law Handbook, London: Butterworths, 1990. Wallington, Peter(ed.), Butterworths Employment Law Handbook, London: Butterworths, 2000. Weiss, Manfred, Labou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Boston: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1987. 英文期刊: Daniel C. Feldman and Brian S. Klaas, “Temporary Workers: Employee Rights and Employer Responsibilities”, in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Vol. 9, No. 1, 1996. Japan Labor Bulletin, Non-regular Workers and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Electric Industry, December 1,2001. Jack N. Kondrasuk, Lisa J. Reed, and James J. Jurinski, The Dangers of Misclassifying ‘Employees’: Microsoft Litigation Emphasizes Distinctions Between Employees and Nontraditional Worker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 Journal, Vol. 13, No. 4, December 2001. Kyoko Kamio, The Kyoto Homeworker’ Friendship Association—Japan, Action Programm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omeworkers,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Geneva, 1995. Robert J. Paul and James B. Townsend, Managing the Contingent Workforce -Gaining the Advantages, Avoiding the Pitfalls, 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Vol. 11, No. 4, December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