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97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56/144643 (79%)
造访人次 : 51748503      在线人数 : 58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974


    题名: 陰陽師——立體結構同人誌創作論述
    The cre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ree-dimensional Doujinshi of Game: Onmyoji
    作者: 孫卓泉
    Sun, Zhuo-Quan
    贡献者: 陳聖智
    Chen, Sheng-Chih
    孫卓泉
    Sun, Zhuo-Quan
    关键词: 同人誌
    立體書
    立體結構
    視覺動力
    圖像敘事
    Doujinshi
    Pop-up book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Visual dynamic
    Iconographic narration
    日期: 2018
    上传时间: 2018-09-03 16:03:05 (UTC+8)
    摘要: 隨著ACG動漫遊戲文化之發展和興盛,其迷群的二次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同人文化在迷群中佔有重要地位。同人誌、同人商品從早期的紙本製品到亞克力、徽章、生活用品、數位影音製作等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紙本同人誌仍以漫畫、插畫、小說本為主流,雖然在內容上呈現了多姿多彩的面貌,但較少出現形式或結構上的變化。本研究試將立體書之結構形式應用於同人誌創作中。通過回顧同人誌及立體書的發展,梳理了視覺動力理論及圖像敘事理論,並據此二種理論對立體書的視覺呈現和敘事表現方式進行了分析。研究者以此出發,製作了一本立體結構的同人插畫誌。並透過同人場的問卷調查及對遊戲愛好者、同人愛好者、同人創作者等不同閱聽人的訪談,對創作結果進行了進一步檢視與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平面圖像之動態與立體結構相結合可以給閱聽人帶來更豐富、生動的視覺體驗,創作端亦可利用立體結構改變並影響閱聽人的閱讀歷程。同時,這一研究也豐富了同人誌的創作樣貌,為同人誌的研究與創作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ACG culture (Animation Comic Game), the group of second creation from its fandom grows in the meantime. The Doujin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an group. From paper products to acrylic, badges, daily necessities, digital product and etc., doujinshi and doujin related products have been retrofitting. Hard copies of Doujinshi, such as illustrations, comics and novels, are still in the main stream. Although hard copies present a variety of content, the form of their display and structure are somehow similar. This study tries to apply the structural form of pop-up books to Doujinshi creation. This essa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Doujinshi and pop-up book, probes the theory of visual dynamic and the theory of iconographic narr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visual presentation and narrative expression of pop-up books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theorie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researcher creates an illustrated Doujinshi in a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t Doujin conven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different fan groups such as game lovers, ACG fans and Doujinshi creators, the study makes a further review and evaluation t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er’s creation.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dynamic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could change and bring a richer and much precise visual experiences for the audienc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research also enriches the creative appearances, and bring out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Doujinshi.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Kimball(2016)。 <當汽油人遇到初音未來—談當代 同人生態系的構造>,王珮迪(編),《動漫社會學》,頁55-70。臺北: 奇異果文創。
    Miyako(2016)。<台灣同人活動的轉變與特色>,王珮迪(編),《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頁79-91。臺北: 奇異果文創。
    王令中(2005)。《視覺藝術心裡》。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譯(1979)。《立體構成之基礎》。臺北: 大陸書店。(原書:高山正喜久[1965].《立體構成の基礎》。日本東京:美術出版社。)
    王珮迪(主編)(2016)。《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臺北: 奇異果文創。
    王淑芬(2003)。《手工書進階55招》。臺北: 作家。
    王淑芬(2006)。《手工書達人》。臺北: 作家。
    王鈺婷(2015)。《探台灣同人誌文化的發展性於文化創意與商業構築之可能》。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論文。
    王鈺婷、陳育民(2015)。<台灣同人誌文化中的耽美想像: 女性閱聽人的性別意識>,《台灣學誌》,11:17-33。
    王曉涵(2014)。<同人誌創作者與出版社進行商業合作之現況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4:216-225。
    王曉涵(2014)。同人誌創作者與出版社進行商業合作之現況研究。世新大學碩士論文。
    牛宏寶譯(2009)。《藝術基礎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美)奧托·奧克威爾克。
    朱光潛譯(2016)。《拉奧孔》。北京:商務印書館。(原書: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66]. Laocoon.)
    朱華瑄譯(2009)。《探究迷文化》。 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書: Hills, M. (2003). Fan cultures. Routledge)
    朱浩一譯(2017)。《漫畫原來要這樣看》。臺北: 愛米粒。(原書:Scott, M. [1994]. Understanding Comics. New York, NY: Harper Perennial.)
    李衣雲(2012)。《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 稻香。
    李衣雲(2016)。<這就是愛—從迷與二次創作談起>,王珮迪(編),《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頁47-54。臺北: 奇異果文創。
    李佩珊(2010)。《女性同人誌創作者持續創作之動機》。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華、楊晶譯(1999)。《造型的誕生》。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李剛、佘天琪(2015)。<探究感官體驗在紙質書籍設計中的應用>,《設計》,15:148-149。
    呂敬人(2009)。《書籍設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吳憲鎮(2005)。《漫畫同人誌創作者的閱讀與書寫之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佳心、張玉佩(2009)。<想像與創作: 同人誌的情慾文化探索>,《玄奘資訊傳播學報》,6:141-172。
    辛爽(2018)。<基於感官體驗的立體書籍閱讀設計>,《數碼世界》,1:36。
    汪仲(1997)。《書頁中跳出來的驚喜,精湛》(立體書特輯),頁3-5.
    汪詩珮(2010)。<圖像, 敘事, 讀者反應:論李漁的<譚楚玉>與《比目魚》>,《中正大學中學術年刊》,15:111-150。
    沈芳稘(2010)。《同人誌迷網路創作動機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宋育泰(2009)。《初探漫畫中的圖像敘事: 社會符號學的觀點》。臺北: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彤(2012)。《兒童書籍設計表現語言的拓展》。吉林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
    林孟宜(2008)。《台日動漫產業關係研究:從產業、文化到迷群》。昆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林崇宏(2005)。《基礎設計—立體構成原理》。臺北: 新文京開發。
    周憲譯(2003)。<視覺心理學>,《藝術的心理世界》,頁101-110。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侯明秀(2004)。《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新富(1996)。《紙的可能》。臺北: 三采文化。
    紀江紅譯(2010)。《設計中的設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研哉 [日]。
    馬姍姍(2008)。<兒童書籍形態設計中的材料語言>,《藝術設計研究》,S1:50-52。
    馬聯飛(2016)。<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與動態漫畫創作>,《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44:640-645。
    柴智鴻(2016)。<書籍結構的銜接,貫穿與融合—概念書籍設計的藝術語言研究專案作品結>,《文藝生活:下旬刊》,006:149-150。
    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
    陳仲偉(2004)。《文化產業全球化的發展模式—以日本動漫產業為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昶辰(2011)。《探討當代動漫產業的「迷文化」—以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為例》。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5)。〈與漫畫幻想共舞: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美育》,144:74-81。
    陳箐繡(2010)。<漫畫圖像再創與性別認同:以三位漫畫同人誌女性創作者為研究個案>,《視覺藝術論壇》,5:28-51。
    孫慧良(2013)。《立體構成寓於書籍形態設計中創造三維空間的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
    陶東風(編著)(2009)。《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曹暉(2009)。《視覺形式的美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杏蓉譯(2007)。《紙 : 基礎造形·藝術·設計》。臺北: 新形象。(原書:朝倉直巳[2001]。《紙: 基礎造形・芸術・デザイン》。日本東京:美術出版社。)
    張世宗等(1998)。《立體視界圖畫書親子手冊》,臺灣英文雜誌社。
    張芃嵐(2012)。<衍生同人誌的生產暨影響因素之研究 >。《北市教大社教學報》, 11:519-540。
    張秀敏(2005)。《薔薇園裡的少年愛— 同人誌文化與青少女性別主體》。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勁影(2016)。《視覺動力學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江蘇大學藝術設計學碩士論文。
    張綺芸(2016)。《安海姆視知覺理論的實踐與探討—張綺芸繪畫創作論述》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西畫組。
    張維波、周彥譯(1991)。《中心的力量: 視覺藝術構圖研究》。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原書:Arnheim, R. [197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Study of Composition in the Visual Art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張魯譯(2006)。《日本手工藝》。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原書:柳宗悅 [日]。
    彭吉象(主編)(1997)。《中國藝術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逸平(2013)。《同人小說相關著作權法問題之研究-以合理使用為中心》。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學位論文。
    葉禮洋(2013)。《恐龍獵人的收藏|空間立體書實驗創作》。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論文。
    馮品佳(主編)(2016)。《圖像敘事研究文集》。臺北: 書林。
    楊清貴(2015)。《立體書不可思議》。臺北: 時報文化。
    楊清貴、林雙立(2012)。《立體書的異想世界》。臺北: 蔚龍藝術。
    褚炫初譯(2012)。《動物化的後現代: 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台北:大藝出版。原書東浩紀[2001]。《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東京:講談社。)
    趙瑤迪(2017)。<淺析立體書籍設計的發展與特徵>,《藝術品鑒》,5:51。
    蔡振元(2011)。《同人誌與著作權合理使用之探討》。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莉(2008)。<創造與表現—材料在立體構成中的重要性>,《藝海》,1:108。
    裴新瑩(2012)。<解讀阿恩海姆「動力」理論>,《青年文學家》,27:260-261。
    鄭司維(2008)。《表演藝術海報的視覺張力表現》。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寧海林(2009)。《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
    寧海林(2010)。<阿恩海姆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在圖像傳播中的應用>,《新聞愛好者,11B:6-7。
    餘秉楠(2001)。《書籍設計》。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餘春籣(1998)。《兒童立體書之設計與製作》,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餘家欣(2013)。《同人誌販售會中衍生創作的消費文化之研究》。義守大學應用日語學系碩士論文。
    滕守堯、朱疆源譯(1984)。《藝術與視知覺》。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書:Rudolf Arnheim[196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楊、袁家寧(2010)。《現代插畫與書籍裝幀設計》。沈陽: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薛曉源(2010)。《飛動之美—中國文化對「動勢美」的理解與闡釋》。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賴玉釵(2013)。《圖像敘事與美感傳播:從虛構繪本到紀實照片》。臺北: 五南。
    盧姿霈(2012)。《同人誌販售會之行銷模式探討》。中華文化大學新聞暨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盧美慈(2011)。《同人誌相關著作權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學位論文。
    魏亙隆(2016)。《結合數位科技與紙本立體書之科普讀物開發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魏鴻麟(2005)。《立體書在視覺傳達設計上之創作研究--以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謝珂、李昌菊(2015)。<試論現代立體書籍中的 「五感」 體驗>,《藝術教育》,4:283-283。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一「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愛麗絲漫遊奇境》—重溫經典童話,走進神奇立體世界。取自https://site.dou- ban.com/256698/widget/notes/190062494/note/510754593/
    「妖」約盛夏,網易自研精品【陰陽師】首測開啟。取自https://yys.163.com/news/official/2016/07/11/22592_628633.html
    【陰陽師】中新式神面靈氣的繪卷和傳記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取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641003/answer/403825890
    【陰陽師】手遊官網 -式神錄。取自https://yys.163.com/zj/index.html
    【陰陽師】手遊官網-遊戲特色。取自https://yys.163.com/ts/index.html
    【陰陽師】全球英文版上線 未來計劃解鎖關鍵一步。取自http://mp.163.com/v2/- article/detail/D947Q8VT052693KJ.html
    【陰陽師】新SR式神「薰」很雞肋?取自 https://kknews.cc/game/qo8n25b.html
    【陰陽師】新SSR山風原型。取自 https://kknews.cc/game/9xpeabj.html
    Facebook年終評選【陰陽師】獲2016最佳移動遊戲。取自https://yys.163.com/ news/official/2016/12/23/22592_663723.html
    MOBA新作決戰平安京!取自http://www.gamelook.com.cn/2018/01/317111
    日本怪談(二十三)青行燈。取自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 sn=634083
    日本浮世繪文化。取自http://www.xzbu.com/7/view-3184478.htm
    日本鬼怪漫画之父水木茂作品集《妖怪大全》。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bo- ok/ 2017-03/09/c_ 129505634.htm
    日本最大型同人展Comiket 92吸引50萬人參與。取自 http://www.jpc- news.com/2017/08/2418/
    王家衛與武俠片之外——配樂大師梅林茂的《陰陽師》。取自https://hk.thenews- lens.com/article/65091
    世界最大同人展C88 走3天都看不完。取自http://www.jpc-news.com/2015/08/210/
    百鬼夜行圖。取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3/09/32123998598041- 231.shtml
    來自平安時代的迴響,【陰陽師】日服上線。取自https://kknews.cc/game/j8rge- 4p.html
    東京國際展示場舉行第93屆Comiket 3日間55萬人朝聖。取自http://www.jpc- news.com/2018/01/2520/
    淺談浮世繪。取自http://www.gwyoo.com/lunwen/shys/yslw/201605/ 6298- 41.html
    揭日本“妖怪博士”水木茂的人生。取自http://www.gamfe.com/news/201512/ ygbs-9709.html
    愛麗絲特輯。取自http://www.popupkingdom.com/2008/04/AlicePopUpBooks.html
    說說日本的妖怪文化:妖怪的世界有真情麼。取自http://www.myzaker. com/article/59e6d0781bc8e0716f000000/
    外文文獻
    Arslangazi, H. (2012). Significance of visual perception in education of art histor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1, 244-248.
    Carter, D. A., & Diaz, J. (1999). The elements of pop-up: A pop-up book for aspiring paper engineers. New York, NY:Little Simon.
    Cohn, N. (2014). The architecture of visual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the interacti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page layout in understanding comic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680-680.
    Fabri, R. (1970). Artist’s guide to composition. New York, Watson Guptill.
    Herbener, G. F., Van Tubergen, G. N., & Whitlow, S. S. (1979). Dynamics of the frame in visual composition. ECTJ, 27(2), 83-88.
    Mather, J. (2016). Perspectives on Palestine: architecture and narrative in Joe Sacco`s Footnotes in Gaza. ARIEL: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47(4), 175-186.
    McManus, I. C., Stöver, K., & Kim, D. (2011). Arnheim`s Gestalt theory of visual balance: Examining the compositional structure of art photographs and abstract images. i-Perception, 2(6), 615-647.
    Nienhaus, M., & Dollner, J. (2005). Depicting dynamics using principles of visual art and narrations. 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25(3), 40-51.
    Prokai, P., Horváth, C. Vöröss, R. B. (2013,June). Study on the design, production and interactivity of pop-up books. XIth Symposium on Graphic Arts, Pardubice, Czech Republic.
    Sarlatto, M. (2016). Paper engineers and mechanical devices of movable books of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JLIS. it, 7(1), 89-112.
    Shen, Y., & Biberman, E. (2010). A story told by a picture. Image & Narrative, 11(2), 177-197.
    Turkmenoglu, D. (2012). Visual perception and drawing relationship in art educa- 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51, 849-852.
    Yu, X. (2012). Exploring visual perception and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picture books.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4(4), 292-299.
    Zelinsky, G. J., Rao, R. P. N., Hayhoe, M. M., & Ballard, D. H. (1997). Eye move- ments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visual search. Psychological Scien-ce, 8(6), 448-453.
    Zettl, H. (2013). Sight, sound, motion: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ゲゲゲの鬼太郎の50周年にアニメ第6期放送?2018年に注目!取自https://mangakansou.xyz/archives/3886
    ポストメディア編集部(2017)。【本格幻想RPG 陰陽師式神図録:~公式ビジュアルガイド~ 】,田井有紅(編),東京: 一迅社。
    月岡芳年(繪)(2001)。【芳年妖怪百景】,悳俊彥(編),東京: 國書刊行會。
    歌川國芳(繪)(1999)。【國芳妖怪百景】,悳俊彥(編),東京: 圖書刊行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346407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464074
    数据类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COMM.031.2018.F05
    显示于类别:[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7401.pdf10251KbAdobe PDF217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