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22/144841 (79%)
Visitors : 51819690      Online Users : 4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949


    Title: 宗教組織的財務課責 ─以基督長老教會與慈濟功德會的財務透明化為例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e Case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zu Chi
    Authors: 翁淑娟
    Wong, Shu-Chuan
    Contributors: 湯京平
    翁淑娟
    Wong, Shu-Chuan
    Keywords: 非營利組織
    財務
    宗教
    責信
    慈濟
    長老教會
    財團法人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inance
    Religion
    Personnel and accountability
    Juristic institutions
    Resbyterian church
    Tzu Chi
    Date: 2018
    Issue Date: 2018-09-03 15:58:57 (UTC+8)
    Abstract: 宗教組織通常有兩部分的財務需要,內部運作與社會功能。對於後者,其具備非營利組織的性質。非營利組織的募款,很重視課責性,捐款人會關心其募集的經費是否使用在弱勢對象上。所以其財務透明程度會影響捐款人的信任與捐款意願。但是,台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的募捐善款並非如此,為什麼呢?信眾秉持善念願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那是因為神是無所不知,捐贈者個人所有的仁慈將會被承認與紀錄,佈施會被逐一標記。無論神的代理人是如何使用這些錢,這都不是個人所需要擔心。因此,社會上大多數的神的代理人宗教團體對於如何使用這些奉獻並未被清楚交代。然而,在實務上,宗教團體間的財務責信上實有不同的策略。本研究利用了兩個對比的案例,就是西方傳教的長老教會以及本土孕育的慈濟兩者交互觀察。前者有著提供清晰財務報表開朗風氣,而後者則保持配合規範的內斂風格。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差異?通過深入訪談長老教會總會與慈濟總志業中心核心人員等分享實務情境,分析這項研究說明宗教團體和潛在捐贈者之間的信任力道。並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議以為結論。
    Financial transparency has been important for the philanthropic charities to solicit donation because the donors need to assure that their donation would be used in a meaningful way. It might not be the case, however, in religious fundraising. Since the gods are believed to be omniscient, the benevolence of the donators would be acknowledged and the credit of giving would be marked no matter how the money is used by the agents of the gods. It is therefore puzzling to see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maintaining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mong religious groups. Two contrasting cases, Presbyterian Church and Tzu Chi, are exploited in this study. The former has the tradition of providing a crystal clear financial statement, while the latter remains a more traditional style. What factors have contributed to such difference? By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religious groups and the potential donator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up for conclusion.
    Reference: 一、英文文獻
    Allen, N. J., & Rushton, J. P. (1983)。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volunteers: A review.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2(1),36-49.
    Bhatnagar, S. (2003)。Transparency and corruption: Does e-government help。DRAFT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mpilation of CHRI,1-9。
    Callahan, K. (2007)。Elements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Measur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Participation,Nova。
    Cantoni, D. (2012)。"Adopting a new religion: the case of Protestantism in 16th century Germany." The Economic Journal 122(560):502-531。
    Clark, S. (1951)。"Religion and economic backward area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1(2):258-265。
    Caiden, G. E.(1988)。The Problem of Ensuring the Public Accountability of PublicOfficials, Public Service Accountability. West Hartford, CT:Kumarian Press。
    Clary, E. G.、Snyder, M. (1991)。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case of volunteerism。
    Clegg, N. W. (1991)。The economic decline of the church in medieval England. Theses (Dept. of Economics)/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utt, J., Murray, V. V., & Murray, V. (2000)。Accoun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outledge London。
    Day, P. & Klein, R. (1987)。Accountabilities: Five Public Services. London & New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
    Davidson, A. B., & Ekelund Jr, R. B. (1997)。The medieval church and rents from marriage market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32(2),215-245。
    Delacroix, J. and F. Nielsen (2001)。"The beloved myth: Protestantism and the rise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Social Forces 80(2),509-553。
    Dowley, K. M. (2006)。Local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in east central europe.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32(5),563-583。
    Ekelund Jr, R. B., & Tollison, R. D. (2011)。Economic origins of roman christian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kelund Jr, R. B., et al. (2004)。"The Economics of the Counter‐Reformation: Incumbent‐Firm Reaction to Market Entry." Economic Inquiry 42(4),page.690-705。
    Ekelund Jr, R. B., et al. (2006)。The market for Christian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Ekelund Jr, R. B., Hebert, R. F., & Tollison, R. (1992)。The economics of sin and redemp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1),page. 1-15。
    Ekelund, J., Robert B, et al. (2002)。"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0(3),page.646-671。
    Ekelund, R. B., Hebert, R. F., & Tollison, R. D. (1989)。An economic model of the medieval church: usury as a form of rent seeking.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5(2), page.307-331.
    Ferrero, M. (2014)。"Competition Between Exclusive Religions: The Counter‐Reformation As Entry Deterrence."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1(3),page.280-303.
    Ferrero, M. (2014a)。Competition Between Exclusive Religions: The Counter‐Reformation As Entry Deterrence.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1(3),page.280-303.
    Ferrero, M. (2014b)。Competition between Judaism and Christianity: Paul`s Galatians as entry deterrence. Kyklos, 67(2),page.204-226。
    Fitch, R. T. (1987)。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ing for community servic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Hansmann, Henry B.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 Yale Law Journal 89 (5): 835-901。
    Hull, B. B. (1989)。"Religion, afterlife, and property rights in the high middle ages."
    Hull, B. B. and F. Bold (1994)。"Hell, religion, and cultural change."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JITE)/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 447-464mm。
    Hughes, O. E. (1998)。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 anintroduction. New 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Hungerman, D. M. (2013)。Substitution and stigma: Evidence on religious markets from the catholic sex abuse scandal.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5(3),227-253。
    Kearns, K. P. (1996)。 Managing For Accountability: Preserving the Public Trust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Kirby, J. (2016)。 "RH Tawney and Christian Social Teaching: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Reconsidered."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31(551): 793-822.
    Liberal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1(4),718-731。
    Mitchell, R. B. (1998)。 Sources of transparency: information systems in international regim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2(1),109-130。
    Omoto, A. M., & Snyder, M. (1995)。 Sustained helping without obligation: motivation, longevity of service, 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S volunte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4),671。
    Raskovich, A. (1996)。You shall have no other gods besides me: a legal-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rise of Yahweh.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JITE)/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449-471。
    Rennhoff, A. D., & Owens, M. F. (2012)。Competition and the strategic choices of church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4(3),152-170。
    Salamon, Lester M. (1992)。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A Primer.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
    Schedler, A. (1999)。Conceptualizing accountability. In A. Schedler, L. Diamond, andM. F. Plattner(Eds.), The self-restraining state: Power and accountability in new democracies (pp.13-28).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Schmidtchen, D., & Mayer, A. (1997)。 Established clergy, friars and the pope: som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the medieval church.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JITE)/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122-149。
    Stephan, P. E. (1991)。Relationships among market work, work aspirations, and volunteering: The case of retired women.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2),225-236。
    Taylor, O. H. (1927)。"Tawney`s Religion and Capitalism, and Eighteenth-Century
    Vaccaro, A., & Madsen, P. (2009)。Corporate dynamic transparency: the new ICT-driven ethics? 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1(2),113-122。
    Wolf, Thomas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Wuthnow, R. (2012)。Acts of compassion: Caring for others and helping ourselv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二、中文文獻
    丁仁傑 (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臺北市: 聯經出版。
    內政部 (2002)。宗教論述專輯(三)─宗教法制與行政管理篇。鼎教印刷,台北。
    內政部 (2002)。宗教論述專輯(四)─宗教教育與資源分配運用。鼎教印刷,台北。
    內政部 (2005)。宗教論述專輯(七)─宗教組織與管理。鼎教印刷,台北。
    內政部 (2006)。宗教論述專輯(八)─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鼎教印刷,台北。
    內政部 (2007)。宗教論述專輯(九)─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鼎教印刷,台北。
    內政部 (2016)。考察日本宗教法人與新興宗教團體之管理、榮典制度及其執行情形。查詢時間:2018年6月21日,取自: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
    內政部 (1987)。《內政部統計月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頁48-49。
    內政部 (2000)。《中華民國 88 年內政統計年報》。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王成章 (199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盲點-講道、教育、宣教及牧養。新使者,8期,頁5-7。
    王昭文 (199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觀”的演變-回應篇。新使者,29期,頁15。
    王順民 (1991)。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探究--以慈濟功德會,長老教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鏡玲(2017)。在諸宗教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使者,159期,頁10-13。
    包如廉撰,陳有方、陳豫林譯,〈現在臺灣的宗教生活─1994~1995年實地考察報告〉。《民族學資料彙編》,第11期,頁81-100。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 (2000)。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
    史慶璞 (1999)。宗教與法律相關問題之研究。輔仁法學,18期,頁159-182。
    江燦騰 (1992)。試論太虛大師建構僧伽改革理論的背景和思想內涵-以第二期改革的《整理僧伽制度論》。 國際佛學研究(2期), 頁94-122。
    江明修、梅高文 (2003) 。自律乎?他律乎? 財團法人監督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 12(2)
    137-160。
    何怡澄 (2012)。臺灣醫院網頁公開揭露財務資訊決定因素。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31卷(2期),頁136-151。
    余淑芳 (2015)。宗教自由與宗教團體財務資訊公開化合憲性之探討─以新版內政部宗教團體法草案財務公開化規定為中心。玄奘佛學研究(24期),頁169-190。
    吳永猛 (2011)。宗教發展與變遷的經濟因素。台灣宗教學會編印,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新竹:台灣宗教學會,頁88-98。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 (2006)。《行政學(下)》。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 (2017)。公共政策。台北市:中華電視公司。
    吳嘉苓 (2012)。訪談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二):質性研究法。34-60 頁,台北:東華。
    吳瓊恩 (1999)。 公共管理研究途徑的反思與批判。中國行政評論, 8(2),1-20。
    宋秋儀 (2015a)。 取之於社會, 用之於社會? 大型宗教型文教基金會之財務現況分析。 中國行政評論, 21(2),頁1-19。
    官有垣 (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 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 中國行政評論,第 10 (1) 期,頁75-100。
    周啟文(譯) (1999)。站在巨人肩膀上:史上最偉大的十二位科學家(梅爾文.布萊格 Melvyn Bragg著)。臺北市:先覺。
    林本炫 (1996)。國家、宗教與社會控制─宗教壓迫論述的分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34,頁21-66。
    林本炫 (2001)。〈我國當前宗教立法的分析〉。思與言,第39卷第3期,頁59-102。
    林本炫 (2006)。宗教行政基本概念之探討,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林本炫 (2011)。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的宗教回顧與展望。 新竹: 台灣宗教學會。
    林吉鶴 (2007)。論我國法規上宗教團體之宗教理念與問題處置。玄奘法律學報(7期), 頁1-97。
    林江亮,謝昶成 (2007)。我國非營利組織捐款收入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第三部門學刊(7)。頁45-71。
    林江亮 (2009)。資訊透明度對捐款收入影響之實證研究-以臺灣公益團體爲例。經濟研究,45(1),65-102。
    林佩欣 (2002)。〈日治前期臺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紀東 (1998)。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 (一)。修訂八版, 臺北:三民。
    林淑馨 (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蓉芝 (2001)。解析寺廟實務與法令關係. 收錄於宗〈教論述專輯第三輯〉。台北:內政部。
    林蓉芝 (2006)。論「宗教團體法草案」之爭議,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台北:內政部。
    洪宇成 (2005)。宗教性非營利組織課責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紀蕙文(2001)。非營利組織行銷活動與捐款人捐款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佛 (1983)。宗教保護法阻礙宗教信仰自由,台灣教會公報。
    徐宗國 (1997)。質性研究概論. 台北:巨流。
    徐淑娟 (2003)。非營利組織捐款人對組織財務透明度重要性認知對捐款行為影響之實證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涂瑞德 (2010)。非營利組織勸募計畫績效的影響因素。公共行政學報,37期,頁1-35。
    翁慧圓(2009)。社會福利機構運用企業資源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26期,頁34-47。
    袁方 (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高雄大學 (2012)。我國宗教結社與組織自主管理機制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康樂、簡惠美 (1995)。《信仰與社會─北台灣的佛教團體》,黃清連主編,《北縣鄉土與社會大系》,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張力(2012)。財團法人醫院獲利與醫療救濟服務差異之研究:以不同型態財團法人醫院為例。當代會計13卷(1期),頁93-116。
    張天一 (2013)。錢財,不與人消災?─「類宗教行為」於詐欺罪上之問題/最高院100臺上5493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34,頁79-186。
    張世熒 (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卷3期,頁3-52。
    張永明(2008)。國家對宗教組織行使權限的法律探討。頁75-77。
    張永明 (2005)。國家對宗教組織行使權限的法律探討。宗教論述專輯 (七) 宗教組織與管理篇》, 台北:內政部,頁53-88。
    張永明 (2006)。宗教法人的租稅優惠。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 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臺北:內政部,93-122。
    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Zygmunt Bauman原著)。台北:群學。
    張妙娟(2000)。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近二十年來學位論文為中心。史耘,6期,頁133-150。
    張家洋(1980)。行政法概要。台北:五南。
    張家麟 (2011)。政教關係與宗教法制:論臺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形成與影響。宗教哲學,55期,頁35-57。
    張培新 (2004)。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培新 (2005)。臺灣宗教組織的社會道德規範:以慈濟功德會為例。 新世紀宗教研究,4卷1期,頁56-92。
    張培新 (2006)。臺灣宗教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卷(1期總號30),頁125-163。
    許育典、周敬凡 (2006a)。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上)。政大法學評論,89期,頁55-108。
    許育典、周敬凡 (2006b)。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下)。政大法學評論,90期,頁69-118。
    許育典、蔡汶含 (2013)。從宗教團體自治檢討宗教團體財務公開的合憲性。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9期,頁1-38。
    許育典 (2016)。宗教團體的宗教自由與國家管制問題─內湖圖護慈濟開發案的反思。月旦法學雜誌,250期。 
    許春進 (2008)。地方行政機關提升服務品質策略之研究—以鶯歌鎮公所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頁1-114,未出版,新北市。
    許崇源 (2001)。我國非營利組織責任及透明度提升之研究:德爾菲法之應用。中山管理評論。
    郭和烈 (2000)。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95-102,台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
    郭承天 (2001)。政敎的分立與制衡:從聖經看政敎關係。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
    陳志榮 (2011)。基督教在台灣社會的發展:馬偕台灣東岸宣教旅行。台灣宗教學會編印,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頁116-124。新竹:台灣宗教學會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 五南。
    陳良哲 (2004)。看!長老教會-對「社會關懷」的批判性反省。新使者,85期,頁6-9。
    陳怡如 (2006)。司法院大法官平等原則違憲審查標準之探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頁111-168。
    陳亮光 (2008)。台灣非營利組織資訊揭露及稅務申報議題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學位論文,頁1-303,未出版,台北。
    陳玲蓉 (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陳淞慶 (1999)。捐款人對非營利機構行銷傳播活動的態度與捐款人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清秀 (2013)。營業稅之稅捐主體與客體之探討。當代財政,25期,頁19-40。
    陳雪如、黃劭彥、林琦珍、蘇愛軫 (2008)。非營利組織治理機制之研究-以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例。臺灣企業績效學刊2(1),頁31-53。
    陳新民 (2006)。憲法宗教自由的立法界限--評「宗教團體法」草案的立法方式。軍法專刊,52卷5期,頁1-13。
    陳諭如 (1994)。福利組織捐款資料庫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俊亨 (2010)。協力創新在公部門應用之研究:文建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231,未出版,台北市。
    曾志隆 (2011)。台灣宗教立法之目的:宗教自由之保障或限制?台灣宗教學會「建國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35-236。
    湯京平 (2012)。個案研究,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 台北市:東華書局。
    猶浩彼厚(林約道)(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倫理觀-從長老教會在台灣實況中的宣教史來觀察。新使者,(88期),頁19-21。
    黃士庭 (1994)。宗教團體募款超級明星慈濟功德會一年進帳四十六億多。商業周刊, (328期),頁32-34。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2004)。 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台北:風雲論壇。
    黃伯和(1992)。基督的社團.話語的職事-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與教制。新使者,8期,頁12-15。
    黃武東、徐謙信 (199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
    黃昭聲 (2004)。歡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四十九屆通常年會。彰基院訊21(4),頁4-5。
    黃琦智、詹天賜 (1993)。非營利組織募款資訊特性之探討。新竹:交大管理學報。
    黃運喜 (1991)。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國際佛學研究,頁293-304。
    黃慶生 (2005)。台灣宗教立法。台中:太平慈光寺。
    黃麗馨 (2011)。宗教行政人員角色之探討,台灣宗教學會編印: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頁194-207。新竹:台灣宗教學會。
    慈濟文化 (1992)。慈濟道侶。半月刊,152期, 頁81-100。
    慈濟月刊 (2002)。光明在望。慈濟月刊,第433期,117。
    楊曾文 (1990)。佛教戒律和唐代的律宗。中国文化(2), 5-17。
    萬育維 (1994)。影響捐款行為之相關因素探究實證資料的發現與回應。思與言,第32卷第4期,頁197-217。
    葉至誠 (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數位,第三版,臺北市。
    葉至誠 (2009)。社會科學概論。新北市:揚智文化。
    董芳苑 (1995)。論長老教會與台灣的現代化。台灣神學論刊,17期,頁1- 36。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2009)。教會法規。臺北:永望文化。
    劉道超 (1992)。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潘淑滿 (2005)。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蔡茂寅 (1996)。〈當前宗教問題與現行法規的檢討〉。《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52期.頁6-7。
    蔡錦堂 (1995)。日本帝囯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東京都:同成社。
    鄭仰恩 (2000)。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與台灣社會:一世紀來的歷史回顧。台灣神學論刊,22期,頁1-22。
    鄭仰恩(199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觀”的演變。新使者,29期,頁12-14。
    鄭如孜、李佩憶. (2005). 非營利組織商業活動對捐款收入之影響,第三部門學刊,第 3 期,頁81-106。
    鄭志明 (2014)。臺灣宗教團體經濟資源的吸納與運用。 宗教哲學,67期,頁39-54。
    鄭志明 (2002)。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 台灣文獻,52卷2 期。
    鄭志明 (2006)。台灣宗教法制建立的困境。宗教論述專輯第八輯:宗教法制建立與發展篇》。臺北:內政部,頁359-383。
    鄭怡世 (1999)。台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連明 (1995)。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
    鄭惠文、彭文賢 (2007)。非營利組織財務資訊的公開報導:美國經驗與其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4期,頁1-41。
    盧蕙馨、鄺真泉 (民105),宗教療癒的「情入」與「理入」,輔仁宗教研究,16卷2期總號32,頁25-70。
    蕭瑞麟 (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 臺灣培生教育出版。
    薛伯讚 (1995)。感恩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130週年)危機時代的牧會。新使者,27期,頁30-34。
    鄭仰恩 (2009)。加爾文傳統與台灣。台灣神學論刊,31期,頁1-29。
    鍾秉正 (2005)。憲法宗教自由權之保障--兼評大法官釋字第573號解釋。玄奘法學報,3期,頁293-358。
    瞿海源 (1989)。宗教法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瞿海源 (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闕世謙(譯). (1981)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道端良秀著)。高雄:佛光文化。
    顏厥安. (1997)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理論檢討宗教立法。月旦法學,24期,頁34-43。
    羅光喜 (2015)。強化中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制的立場與理想發展。新使者,148期,頁25-29。
    蘇武 (2015)。從慈濟掀起的宗教財務爭議。稅務旬刊,2284期,頁33-34。
    蘇鵬元、賴建誠 (2017)。教堂經濟學-宗教史上的競爭策略。頁140-145。台北:貓頭鷹書坊。
    釋證嚴 (2004)。慈濟年鑑。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釋證嚴 (1993)。證嚴法師慧語流泉。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592104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21041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MEPA.049.2018.F09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4101.pdf2129KbAdobe PDF241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