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1195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4105/145137 (79%)
造訪人次 : 52186828      線上人數 : 7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587


    題名: 配合新課綱大學招生及入學考試調整方案之政策回應與實務探討——高中端育才觀點
    The Respo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ge Recruitment and Entrance Examination Adjustment Program in Compliance with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Policy: In the View of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作者: 游姿穎
    Yu, Tzu-Ying
    貢獻者: 莊國榮
    游姿穎
    Yu, Tzu-Ying
    關鍵詞: 大學考招制度
    十二年國教課綱
    政策回應評估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018-08-27 14:54:08 (UTC+8)
    摘要: 隨著教育部公布之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總綱要啟動與推進,新課綱所揭櫫之國家人才培育觀由過去強調培養少數菁英轉向全人化的教育,高中教育擔負著大學預備教育的任務,兩者的教育具有知識的銜接與連續性,自應對於人才培育圖像的轉變有所回應。然而,在高中教學現場「考試引導教學」的現實面上,大學考招的方式會牽引高中的課程及教學發展,基於此,大學考招制度也必須連動進行變革。
    本研究主軸旨在瞭解大學考招對於高中教育現場的實務影響與困境,在配合國教新課綱的考招調整方案下,如何回應學生適性銜接以及人才培育斷裂的政策問題,既有政策問題是否因之獲得解決?抑或產生新的挑戰?在諸多爭議與嘗試回應的備選方案中,決策者為何做了這些政策選擇?面對調整方案實施隨之產生的挑戰有何配套因應?
    研究針對13位對於此次考招調整方案有深入參與的政策相關專家學者、高中端校長、教務主任以及第一線教師進行深度訪談,配合文獻檢閱探討,研究發現在政策形成過程面向上,方案本身以「微調精進」的漸進調適動態過程,嘗試調和各方利害關係人的主張(claim)、關切(Concerns)以及議題(issues)等CCI回應,確保方案在政治管理上的穩定與順利推動;在政策回應的面向上,「考招」作為一項高槓桿的政策工具,目的在促進變革力量帶動產生漣漪效應,引導高中端在教學上的轉型;在政策利害關係人互動面向上,高中端缺乏與大學端之間的制度信任,而大學端是否認真看待與審查高中端的學習歷程檔案,會影響高中端對於執行與落實新課綱的信心以及準備程度;在政策設計與工具面向上,調整方案下的學測作為考招制度中的一項重要政策工具,在功能定位上不僅是過去「學
    力考察」的功能,同時已帶有「分化」的意味,並且在其考試結果的運用上,兼具有檢定以及篩選的性質。
    參考文獻: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3)。2013年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參訪香港紀要。選才電子報,233。2018年4月27日,取自: 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233/233-10.htm。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7)。108新課綱與素養導向命題精進方向。2018年6月15日,取自:http://www.ceec.edu.tw/Download/專題演講A.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8)。配合國教新課綱與考招新方案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計畫簡報。2018年8月7日,取自:http://sap.cere.ntnu.edu.tw/sap/upload//1/20180322100010611.pdf。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2018)。學科能力測驗簡介。2018年5月23日,取自: http://www.ceec.edu.tw/AbilityExam/AbilityExamProfile.htm。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2017)。多元入學方案(111學年度起適用)。2018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jbcrc.edu.tw/multi3.html。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2018)。108 年大學 繁星推薦及申請入年大學 繁星推薦及申請入最多參採學測 4科 各學系使用科目提早公布。2018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jbcrc.edu.tw/documents/news/News_Release_1070612new.pdf。
    中央社(2017年11月22日)。大學招生專業化 清大等17校首設招專辦。中央社。2018年6月15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925/2833375。
    中央社(2018年7月3日)。指考提升印刷技術 2頁試題印製成本增55萬。中央社。2018年7月3日,取自: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1/3232234。
    王守玉、Windsor, C.、Yates, P. (2012)。簡介紮根理論研究法。護理雜誌,59(1),頁91-95。
    王逸慧(2007)。大學甄選入學制度之潛在課程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2),頁39-81
    王韻齡(2018年4月23日)。107年大考分析:素養型考題,不需死背,更容易拿分,明年起逐步增加。親子天下。2018年6月18日,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599。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以95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15(3),181-205。
    朱宥勳(2017)。大考中心玩真的——2018年學測國文科的考題趨勢與意義。聯合報社論鳴人堂。2018年6月15日,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344/2957508。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 Lawrence Neuman 原著)。臺北:揚智出版社。
    江宜芷(2017)。教育改革的媒體再現:以111學年度大學入學方案調整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定(1984)。公共政策影響評估標準之研究。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12,第三次社會指標研究會下冊,頁434。
    李大偉(2012)。我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100-022)。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文富(2016)。107課綱與大學考招連動──從理念到設計的幾項概念與原則說明。選才電子報。大考中心。
    李盈蒨(2016年8月28日)。大學招考 家長:畢業再展開。自由時報。第B03版。
    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 (2016) 。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經濟論文,44(1)。
    林大森(2006)。大學指定科目考試跨考數學議題之初探。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頁43-83。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3)。校本評核簡介。2018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Media/Leaflets/SBA_pamphlet_C_web_re.pdf。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8)。香港中學文憑試簡介。2018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hkeaa.edu.hk/tc/hkdse/introduction/。
    唐淑華(2010)。一國兩 [制]?從 [一綱多本]與 [一綱一本]論爭探討臺美教師對課程發展與教材設計的不同解讀。教科書研究,3(2),頁63-92。
    秦夢群(2004)。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實施與改革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7(2)。頁59-83。
    國教行動聯盟(2016)。大學入學制度「多元同步最優入學方案」公聽會。2018年5月7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twedumove/。
    張苙雲(2000)。制度信任及行爲的信任意涵。臺灣社會學刊,(23)。頁179-222。
    張耀文(2018)。「考完後招」制度解決亂象。自由評論網。社論。2018年5月7日,取自: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64873。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看見大學選才新方向-大學18學群選才需求與高中適性學習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高教司(2017)。大學考招與課綱理念之對接【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核定後續推動事項】。2018年6月15日,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59/53672/f29a6f5f-2667-497c-94b9-b7d6a89aef7f.pdf。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7)。落實高中學生適性選修 導師、專任輔導教師、課程諮詢教師協力推動課程輔導諮詢。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第4期。
    許秩維(2016年6月23日)。大學入學考 高中師傾向高三學完再考。中央社。國內文教版。
    許秩維(2017年3月29日)。大學考招案分階段銜接 明年申請時程往後延。中央社。國內文教版。
    許敏溶(2018年6月13日)。大學考招新制 不採計社會科最多 繁星個申改5選4。蘋果日報。2018年6月28日,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613/38042690。
    郭英慈(2004)。大學多元入學方案評估之研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至中(2018年5月25日)。大考中心主任:招生書審需有明確尺規。中央社。2018年7月4日,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805250049-1.aspx。
    陳佩英、鍾蔚起、林國楨、高嘉徽(2012)。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之高槓桿發展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頁43-50。
    陳建州、劉正(2004)。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教育研究期刊,50(4),頁115-146。
    陳婉琪(2015)。多元入學對「多『元』人」比較有利嗎?看數據怎麼說。巷仔口社會學。2017年4月29日,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4/01/chenwanchi-5/。
    陳智源、瑞祥高中林香吟等聯名作者(2017年2月6號)。考招這樣改 救救高中生! 大學 請讓我們好好教孩子。聯合報。第A13版。
    馮靖惠(2017年1月7日)。臺大校務會議通過 批招聯會「偏離正道」 大考方案 臺大槓上清大。聯合晚報。第A2版。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3(2)。頁1-23。
    黃政傑(2005)。考試與課程改革虛實。載於同作者,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頁193-211)。新北市:冠學。
    黃政傑(2017)。評大學考招新方案之爭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頁38-45。
    黃致誠(2017a)。從系統思考,看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中等教育,68(4),152-157。
    黃致誠(2017b)。未來大學考招變革的思考方向。通訊在線,69。2018年5月7日,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149&Sn=2190。
    黃嘉莉(2011)。美國八年研究經驗對我國大學入學制度革新之啟示。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2),頁1-26。
    楊朝祥(2007)。多元入學制度之檢討與再出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17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npf.org.tw/2/1610。
    葉高華 (2015)。「考大學及其背後的故事──以中山大學為例」。巷仔口社會學。2017年4月26日,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7/07/yapkohua-3/。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11(2),頁47-76。
    蔡亞樺、蔡淑媛、黃旭磊(2018年6月3日)。學校的因應/北市公校「異校結盟」 私校老神在在。自由時報。2018年6月12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05811。
    課程發展議會(2009)。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創建未來(中四至中六)。香港:香港印務局。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9)。應用學習課程及評估指引(高中課程)。香港:香港印務局。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2013)。新高中學習旅程——穩步邁進。新學制檢討進展報告。香港:香港印務局。
    鄭語謙(2017年10月16日)。兩階段分發要拖半年 學者、家長不挺 逾八成盼學測考完就分發。聯合晚報。第P3版。
    盧延根(2017)。高中「學習歷程檔案」運用疑慮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研究成果。2018年5月29日,取自: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90&pid=85468。
    賴鼎銘(2017)。考招制度 父子騎驢。中國時報。社論。2018年5月7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210000644-260109。
    駱明慶 (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頁113-147。
    駱明慶 (2016)。「誰是臺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
    簡茂發(2010)。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之檢討與改進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簡茂發、洪冬桂(2009)。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回顧與前瞻。臺灣教育(657),頁29。
    藍偉瑩(2016)。大學考招−理念與實務。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教育平臺。2018年1月21日,取自:http://case.ntu.edu.tw/CASEDU/?p=9579。
    顏聖紘(2016)。不管幾級分上大學,我們其實只在乎分數所形塑的階級。聯合報鳴人堂。社論。2018年5月4日,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1554610。
    顏聖紘(2018)。高中競相找大學教授模擬面試真的有用嗎?。聯合報鳴人堂。社論。2018年5月4日,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7492/3068260。
    譚慕儀(2009)。新高中中國語文──承傳開創 全面評核。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18年8月9日,取自:http://www.hkeaa.edu.hk/DocLibrary/Media/Articles/20090109_hkdse_myTam.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425602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6028
    資料類型: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PA.009.2018.F09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602801.pdf3195KbAdobe PDF259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